1999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流光溢彩 清新脱俗
  本报记者 刘玉琴
  新中国五十岁生日正翩然而来,首都文艺舞台已是流光溢彩。8月中旬以来,文化部组织的向国庆献礼演出的七十七台优秀剧目,已在首都十余家剧场轮番演出了二十多台,群星璀璨,繁花耀眼。这些剧目中洋溢的民族团结和睦、高歌时代进步的艺术热流尤其令人心潮起伏,感奋不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团结历来是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艺术舞台上展示的重要内容。山西省话剧院演出的话剧《元朝帝师八思巴》,以十三世纪中叶藏传佛教萨迦派五世法王八思巴反对和粉碎吐蕃上层人物的分裂割据,帮助忽必烈完成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的史实为依据,塑造了坚持“和合安宁”思想并付诸行动的元朝帝师八思巴的艺术形象,揭示了“民族和合安宁来之不易,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鲜明主旨,再现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广东粤剧《锦伞夫人》将艺术的视野投向我国南北朝时代。岭南俚族大首领冼夫人深知“民族兴于和睦力生于同心”的大义,在时局动荡、民族纷争的形势下,力主民族团结,果敢平定叛乱,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一位办事果断、胆识过人的巾帼女杰形象跃然于舞台之上。海南琼剧院的琼剧《苏东坡在海南》则在展示旷代文豪苏东坡被贬期间以有限的生命创造永远辉煌的短暂人生的同时,传递出黎汉百姓相谐相融、共同进步的深情,显示出深刻的历史穿透力。这批剧目中高扬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旋律使人精神振奋,引起观众强烈的感情共鸣。多年来,人民要祥和安宁,民族要团结,国家要统一的时代潮流,日益激荡着艺术工作者的情怀,这是他们将一幅幅民族团结的历史画卷尽现于戏剧舞台之上的动力。同时,生活在祖国大家庭的和谐环境之中,目睹当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于是,在表现民族团结的主题之外,对改革开放以来火热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热切关注,使得一批迅速反映现实,讴歌时代进步的作品也奔涌而出,这同样为世纪之交的艺苑构筑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粤剧《土缘》是一部反映当代农村改革的现代戏。它以广州某地农村的改革开放为背景,围绕着九十年代土地公开招标这一新的土地革命形式,抓住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展示了新一代农民朝气蓬勃、奋勇进取的精神风貌。话剧《洗礼》描写了刚刚过去的’98抗洪抢险斗争中的一个侧面,中国军人无私奉献、可歌可泣的精神与业绩催人泪下,回肠荡气。滇剧《阿诗玛的新族人》在高尚与低俗的较量中展开剧情,通过彝家儿女在改革开放致富路上的矛盾与冲突,简洁明快地塑造了一群阿诗玛的新族人的形象。豫剧《红果,红了》,评剧《淀上人家》,话剧《红旗飘飘》、《天命》、《圣火》、《北疆哨位》等各以新颖的视角,敏锐地揭示出在时代变迁的急流中,人们思想、情操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折射出伴随着时代进步所带来的舞台创作日趋成熟的理性光芒。
  摆脱生硬的说教,突破戏曲舞台上程式化框架,在保持剧种自身特色基础上,博采众长,大胆革新,成为这批剧目的显著特色。在话剧中,观众可以看到民族舞蹈、民族音乐的影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交融、散文诗意化手段的尝试。而借鉴话剧艺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使现代艺术语汇与传统戏曲手段相结合,将西洋乐曲、京剧、歌剧、现代舞等艺术门类的优长与技巧在粤剧、豫剧、琼剧、评剧中有机运用,则使古老的戏曲艺术获得了更加迷人的载体。剧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调度,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加盟,舞美、服饰、音响的新颖设计,以及演员真挚投入、富有时代激情的表演,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营造了清新脱俗、气势非凡的艺术环境。许多观众不约而同地称赞,这类题材的剧目融入强烈的当代审美意识,变得越来越有艺术魅力了。
  优秀的作品源于生活,也缘于艺术工作者的追求和努力。这批剧目是艺术工作者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可贵的艺术实践,是追求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统一的结晶,它征服了观众,赢得观众的由衷喜爱。透过这批剧目我们欣喜地发现,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已成为艺术工作者的共识。追求民族团结,描绘伟大时代,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凝聚人心,过去是并将继续是我国文艺舞台所表现的重要主题。(附图片)
  七十七台优秀剧目向国庆献礼
  (题图为《元朝帝师八思巴》。王克文摄)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京城社区“夕阳红”
  徐江善
  文化细胞
  走进北京东城区东单麻线胡同四号院,立即被诗的气氛所包围。九十三岁的梁婉珊老人十多年前办起的“梁园诗社”越办越红火。这里是梁婉珊老人的家,这个院的偏房就是诗社所在地。
  梁婉珊年轻时即喜爱诗词歌赋,年纪大了诗兴不减。1987年,她在北京建国门街道老年学校结识了五六位诗友,成立了“梁园诗社”,梁婉珊任社长,这个由六十多岁以上高龄老人组成的学习、研究、创作古诗词的诗社,每周学员都聚会在梁老的家中,刮风下雨也从未间断。老人们出勤有记录,备课有讲义,创作有诗集。他们在一起诵读古诗,品味新篇,郊游采风。
  安定门内方家胡同15号曾是清乾隆年间的郡王府,如今是老年人的乐园——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夏日的一天上午,当记者循着鼓乐歌声踏进古色古香的大院,立即被老人们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吸引了。夕阳红男声合唱团的歌声嘹亮高亢,管弦乐队奏出的舞曲优美动听,演奏者都是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个大院里,还有讲座室、书画室、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等。老人们先后组成了读书会、报告团、文明监督队、促进健康协会、谈心会、思想政治研究会、艺术团、书画委员会、体育委员会等,每天都有数百人前来参加各种活动。
  播撒文明
  每个星期五的下午三时,谢家胡同深处都会传出阵阵读书声,一群文化水平不高或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大妈、老大爷自发成立的大众读书会吸引了附近许多老年人。
  景润芝是读书会的负责人,也是“主读”。每当老人们聚会在一起,景大妈就从报纸杂志中挑选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她尤其注意选择那些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来丰富老人们的生活。大众读书会从1991年创办,会员已有一百多人。
  在北京,有一个“同学茶座”,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聚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学习,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人们称“同学茶座”是老人们的乐园。
  两年前的一天,杨志韫老人接到一份电视大学的招生简章,周围的八九位老人都对读电视大学有兴趣,于是一起报了名。这些老学员们定期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讨论学习内容,日子过得十分充实。
  转眼间电视大学结束了,可老人们的学习兴趣却还正浓,“同学茶座”便应大家的要求坚持下来了。他们不仅在一起读书看报,还学书法、绘画、唱歌、手工制作等。当然,多数人还是对唐诗宋词感兴趣。谈起“同学茶座”,七十三岁的王韵琴说:“我们人虽老了,但也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现在我们生活过得非常快乐。”
  曹孟浪离休后,1992年在家里创办了“孟丹戏剧资料室”。开始时只是戏剧工作者来查阅资料,后来,曹孟浪老人每天坚持剪报两三个小时,扩大了范围,并分门别类,有文化艺术、生活保健、科普知识等十几个方面,还选出精彩的文章和大院里老人们创作的诗歌、书法、绘画等作品制作成板报定期在大院展示,所以到这里查阅的人越来越多。
  老有所为
  北京有一支晚霞艺术团时装模特队,现在有三十五名队员,其中高级知识分子居多。每周六上午他们聚在一起排练,一个转身,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用心揣摩,台上的几分钟,他们要在台下练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今年已七十五岁的孙畅是年龄最大的队员,多年来一直坚持训练,执著的追求使她精力更加充沛,显得年轻多了。T型台留下了他们的汗水,也留下了夕阳发出的光彩。至今,他们已经参加过区、市乃至全国举办的各种演出二百多场,还荣获全国中老年时装表演第一名。
  孙渊是个拉丁舞爱好者,三年前,他开始在公园晨练点播放拉丁舞音乐,营造气氛,挑选队员。开始时大家跳得不成样子,孙渊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反复教,后来又举办短期培训班提高大家的表演水平。队员们有的带病坚持排练,有的每次要骑车往返三个多小时,但他们都坚持不懈。异域风情的拉丁舞,给社区文化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受到热烈欢迎。孙渊和他的拉丁舞队后来又排练了桑巴舞,开始向更加高难度的舞蹈努力。
  夕阳红,晚霞情,京城的老年人正让人生的最后一段旅途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上图为梁园诗社正在聚会。)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老有所乐
  陈琪林
  如果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么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年人则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尊重老年人,爱护老年人,让奋斗一生、辛苦一生的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获得心灵上的愉悦,是我们全社会和每个人的责任。
  在下个世纪初,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一亿三千万。人口的老龄化必将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伴随着中国的苦难和腾飞而走过来的老年人如何获得身心的快乐和幸福,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份问卷。
  我国的老龄工作已渐上轨道,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老有所乐”无疑是文化工作的明确目标和方向。我们有责任努力营造新时期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循着文明的阶梯,我们不仅看到了物质大厦的层层矗立,同时也感到了人们在精神世界的立体追求。开始轻松自如地安排自己晚年生活的老年人,其求知、求美、求乐的愿望也会越来越强烈。如今,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和老年人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独具特色的老年文化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正在蓬勃发展,全国老年文化组织机构、活动网络、设施阵地日趋完善。从红红火火的老年大学到街头巷尾活跃的老年秧歌队;从各种各样的老年歌舞书画比赛活动到形式多样的老年艺术培训班……我们在老年人的脸上看到了他们步入人生第二个春天的喜悦。然而,这些还远未达到老年文化工作的目的,我们还要把城市街区和农村作为发展老年文化事业的重点,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让老年文化在新世纪放出异彩。
  (本文作者系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司长)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广东舞蹈学校的老师
  为时代而舞蹈
  今年的教师节又来临了,我不由得想起为我国艺术教育事业付出辛勤汗水的广东舞蹈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
  广东舞蹈学校刚过完四十岁的生日,她在广州黄花岗剧院的三台舞蹈晚会和在北京舞蹈学院沙龙舞台的演出,那绰约的舞姿,全新的创意,鲜明的时代感,深深留在观众的脑海中、茶话间。
  广东舞校是四十年前由华南歌舞团团长梁伦先生发起创建在一个古老庙宇——光孝寺里的一所舞蹈专业学校。草创之初,学校小,学生少,每年只为广东地方歌舞团输送数十名演员。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前任校长杨美琦老师,可以称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她开设了全国第一个四年制现代舞专业实验班,由外国现代舞专家任教。经过严格训练,现代舞班学生秦立明、乔扬参加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四届国际舞比赛,以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太极印象”荣获现代舞国际第一金奖。她和同事在实验班基础上又创建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在国内现代舞领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的广东舞校的师资更令人刮目相看。1995年9月,广东省文化厅聘请了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主任潘志涛教授为广东舞校校长。潘老师善于感情投资,让每位教师都能尽情发挥自己所长,1996年他们荣获“文明校园”、“文明单位”的称号。尤其是学校第一次承办全国第五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不但组织出色,而且自己的成绩也很突出,取得二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
  广东舞蹈学校的老师们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他们和北京舞蹈学院共同创办的大专班,学生创编节目习作达二百个,都是自己的文化素养、生活体验融汇并且升华的结果,汇报演出深得行家好评。教师的辛勤努力如今都已有了明显回报,文艺界、社会各界都看到了他们的成就,都在品尝着他们的硕果。(方粤)(附图片)
  图为广东舞蹈学校学生正在向老师学专业。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向国庆献礼
  《长征组歌》重登舞台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将于9月28日和29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再次上演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唐江指挥,战友歌舞团于1965年8月1日在北京首演《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随后又赴津、沪、宁等地,引起巨大反响,一些歌曲在群众中迅速传唱,被誉为是我国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成为战友歌舞团三十多年来的重点保留节目。
  1995年5月1日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这一巨作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又连演四场,场场爆满,许多观众为觅得一张票,清晨从远郊赶到剧场。直到第一场演出开幕后,还有几百位没有买上票的观众在剧场外长久徘徊,不愿离去。
  气势磅礴、扣人心弦、催人奋进的《长征组歌》作为形象化的革命史诗,传唱几十年,影响几代人。它的朗诵铿锵有力,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脍炙人口。
  此次演出由北京苍明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策划,解放军报文化部、光明日报文艺部、工人日报文艺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中心和本报文艺部等媒体联合主办。(刘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影协召开座谈会
  盛赞“精品选”光盘
  中国电影家协会最近邀请在京部分电影艺术家与有关各界人士举行座谈,盛赞《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选》系列光盘。
  全国文联副主席李准回顾参与编选工作的情况时说,编选工作历时两年,经多方咨询,数番论证,反复筛选,充分协调,才完成了“精选”过程。他感叹新中国电影硕果累累,佳作多多,难免遗珠之憾。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李国民、秘书长张思愫认为,光盘中的百部影片是新中国电影中当之无愧的精品,是经得住考验的传世佳作。
  大家一致认为,百部精品影片是几代中国影人拼搏和创造的成果,是几代中国影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电影局副局长杨步亭说,这展示了新中国电影五十年的辉煌成就,记录了新中国电影半个世纪的成长历程,囊括了新中国电影独有的内涵和魅力。陈强、田华、李俊、丁荫楠、李前宽、李雪健、郑洞天、翟俊杰、王兴东、陈国星、傅红星等,也为自己的作品入选感到荣幸。(佳明)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电视娱乐节目大家谈②

  胡林吉,军人——
  主持人“四忌”
  娱乐节目要赢得观众,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节目主持人应做到“四忌”:一忌“东施效颦”。时下,一些“主持人”拼命效仿外面的作派,岂不知你面对的是自己周围的观众。“东施效颦”仅会丑化自己,“邯郸学步”只能丢掉自我。与其嚼别人剩下的东西,还不如大大方方、从从容容地由实际出发,挖掘自身潜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二忌“打情骂俏”。娱乐节目形式活跃,内容通俗易懂固然能够吸引观众,但一些节目主持人误把“肉麻”当有趣,为迎合某些人的口味,说话没遮没拦,靠男女之间推推打打、说肉麻话来取悦观众,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三忌“矫揉造作”。本来普通话蛮好听,却总有些主持人或南腔北调、或洋腔土调、或男腔女调,在“尖声尖叫”中夹杂“嗲声嗲气”,让人浑身不自在。四忌“出言不逊”。个别男节目主持人说话粗俗,口带脏字,实在有损“文化人”的形象。
  鉴此,笔者觉得节目主持人应了解点儿大众心理,懂点儿美学,学点儿文明常识十分重要。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电视娱乐节目大家谈②

  孙理,哈尔滨人,干部——
  呼唤新意
  时下电视的娱乐节目缺乏新意,那些做游戏,猜谜题,说学逗闹的东西,档次太低。有时几个台的类似节目大同小异,看了觉得没啥意思。把电视娱乐节目弄成嘻嘻哈哈,热热闹闹,甚至乱乱哄哄,而且乐此不疲,时间一长,谁不倒胃口呢?
  我建议:一是电视娱乐节目应该尽量减少类似“知识竞赛”、“技巧擂台”式的场景,表演和播放形式多样化才受观众欢迎;二是娱乐节目应给人们带来轻松愉快的好心情,给人们以贴近生活的亲切感;三是娱乐节目也应该出精品,出社会效应,定期由观众评选最喜欢的一台节目。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爷爷奶奶新爱好
  夏清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