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共和国之庆

  不沉的高原
  ——瓮福矿肥基地建设掠影
  欧骁 建华
  二十世纪的最后十个年头,在云贵高原大山深处的一个叫英坪和马场坪的地方,一群建设者将千年沉睡的荒山搅得草木沸腾。
  多少年了,居住在这片高原上的先民们祖祖辈辈吟哦着这样一首民谣:过了乌江河,石笋对石鹅;哪人能识破,银子用马驮。可是,千百年岁月悠悠逝去,乌江水滔滔不绝地向前流淌,矗立于瓮福矿山所在地的“石笋”与“石鹅”却一年又一年相对无言,只有上面的青苔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贫穷,银子藏在哪儿啊?
  1990年的一个金风送爽的秋日,有一位身材高大结实的汉子站在了这片土地上,高扬起两道浓眉,向远方眺望,一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情态。他抬手拢了拢被风吹乱了的头发,又用脚使劲跺了跺地,然后低声自语:“这就是我的工地我的码头?”
  大山无言。远处盘旋着一只苍鹰。
  肩挑五十亿
  王国文没想到自己会成为这座正在兴建的中国最大规模的矿肥基地的指挥长。
  省委、省政府办公室的会见是短暂的,省委书记、省长都找他谈过话,都用饱含信任的目光看着他:“派你去建设瓮福,国家的五十多个亿的投资,我们相信你是能干好的!”
  可当他实实在在站在这片山脊上,双肩突然有了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山,对于王国文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以说,他对山已建立了深深的感情,那是一种农民对土地的感情,犹如孩子对爹娘的感情一样,因为他曾在贵州高原的毕节工作了二十五年,整整二十五个年头啊!由于他具有坚定的改革意识,百折不挠的事业心,具有良好的领导艺术和宽厚待人的性格,使自己那一腔富国强民的夙愿得以实现。
  过去,毕节地区的工农业产值在全省处于落后位置,自从他1988年当上专员后,该地区的财政收入六年间便仅次于贵阳、遵义跃居全省第三位!
  他今年四十九岁,二十五年是他年龄的大半了,他能对山不倾注满腔赤子之情么!可是,眼前的这一片土地,对于他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这么一个大型的磷矿肥基地,是国家重点工程,又是涉外项目。五十多个亿的投资啊,是简单的事么?
  对于这个工程,王国文是了如指掌的。在他未来之前,还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就已经一遍又一遍地翻看了有关资料、图纸。他知道,该工程的前期工作已经进行了八年,八年中,第一批创业者虽然克服了重重困难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由于工程点多、面广、线长,协调工作难度大,工期已延误了两年,矿山工程迟迟未能开工。国内外的专家开始对贵州能否建设这一项目产生了疑虑,世行代表已表示考虑取消贷款。他在病床上躺不住了,便提前结束了手术休养,于1990年9月带着一位医生换药打针,就到瓮福来了。从贵阳出发,崎岖的山路耗去了他近九个小时时间。
  暮色苍茫。王国文兀立山顶提醒自己:你现已不再是毕节地区的专员了,而是贵州省计委副主任、瓮福矿肥基地的指挥长了。你必须以百倍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去拥抱太阳!
  走马上任,首要问题是矿山工程马上开工,增强世界金融和机构投资者的信心。经过实地查看,王国文发现这个工程的最大特点是战线长、规模大、项目多、牵涉面广,矿区面积五十八平方公里,三百七十多个子工程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他研究过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曰:“兵贵胜,不贵久,久则钝兵挫锐”。而要求速胜,第一便必须分而治之,第二就是要搞好地方关系。于是,根据工程线长、面广、集中指挥不便的实际,他决定按专业、分片区组建七个分指挥部,把指挥工作推到第一线,采取“两头突破、中间开花”,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南起马场坪、北到清水江的七十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全面铺开。
  找到了症结,对症下了药,千头万绪就不再乱糟糟一团了,各分指挥部按部就班,一切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
  矿山开工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的矿山,也惊醒了居住在矿山四周的人们的梦。因为只有这藏量达八亿多吨的磷矿的建立,才能使“银子用马驮”的美梦成为现实,人们能不兴奋么?
  然而,要成就一番事业,谈何容易啊!别的不说,单就地方协调,就够让人头疼的了。从矿山到肥厂,从水源工程到交通运输线路,七十多公里长的战线,涉及两个县,七个乡(镇),三十四个村,征地一万多亩,搬迁房屋七百余户,学校四所,企业四个,迁坟二千六百多座……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指挥长王国文的身影。他带领一群人迎风雨,顶烈日走村串寨,向村民们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赢得了群众对瓮福工程的支持,开工一年就使瓮福的天地变换一新。
  次年5月,曾对工程进度迟缓深表忧虑的世界银行高级采矿工程师瓦代尔先生再一次来到瓮福,却被这里的变化惊呆了,他感叹说:“你们真像变魔术一样,真令人难以相信。”同年11月,世行代表、矿山工程专家到瓮福检查磷矿项目执行情况时,也惊奇地说:“你们一年办了几年的事,这样的奇迹,只有在长城的故乡才能实现。”
  奇迹就这样诞生了。经过艰苦努力,王国文和他的同事们终于提前完成了合理工期为五年,概算总投资十四点一五亿元、年采选二百五十万吨的矿山工程。产品理化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工程质量合格率百分之百,优良率年达百分之八十。
  瓮福速度
  矿山工程建成了,还有肥厂,这是瓮福工程的大头,它包括年产八万吨重钙和配套建设的年产八十万吨硫酸、三十万吨磷酸、一万四千吨氟化铝四大装置,主要设备都将从国外引进。
  1993年4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开工典礼上挥毫写下了“加速矿肥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十六个大字,瓮福全面建设的序幕拉开了。
  王国文不分昼夜置身于沸腾的工地上,内心兴奋不已。招标是瓮福肥厂的重头戏。该项目有上万台各类设备要订货,有十万吨以上的建材和防腐、保温材料要采购,有上亿元的工程要发包,要与上千个公司、厂家打交道。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节省资金,杜绝各种以国家建设作交易的不正当行为,王国文决定实行全面招标,由他亲任招标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建安工程招标,物资招标,设备招标三个办公室,凡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建安工程,物资采购和设备定货,一律公开招标。五十万元以下的则采取货比三家,且择优选择施工队伍。
  肥厂的四大装置的国际招标是一场硬仗。王国文亲自操盘,与助手赵镇湘一起与那些蓝眼睛、黄眼睛的外商们进行极其艰苦的谈判。经过八个月反复协商最后合同总价仅为一百二十四点二亿日元,比原有关部门和专家估计分析的价格节约了近一百亿日元。
  没料到的是,在物资招标方面遇到了阻力,内部个别人为了某些目的,竭力地制造障碍,以向外招标,物资品种太多、厂家供不了货、交货不及时、质量无保证、资金有风险等为借口,使招标工作久久进行不下去。王国文火了:“谁不搞招标,我就撤他的职,我来招标看看,我来当招标组长,看招标能不能搞下去。”果真,物资部门因没搞好招标,被王国文连续换了几任处长;坚持招标,结果节省了一千多万元。钢材招标就是由王国文亲自坐镇才落实的,仅此一项就比市场采购价降低了六百多万元!
  工程质量,百年大计。王国文不允许施工单位有任何一点马虎。他发现硫酸装置焙烧炉工程原施工队伍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不能保证质量时,当机立断撤换了施工队伍。某建筑单位承建的热电站烟囱已修建了四十五米,因不符合质量要求,王国文下令炸掉重建,施工单位不肯,他就亲自做工作,讲清劣质工程的危害,终于使他们同意了。硫酸转化工段价值一千一百万元的保温材料已全部包好,也是因质量不符合要求,王国文下令全部撤掉、返工。
  1998年初,瓮福矿肥基地经历了建设史上最严峻最悲怆的一幕。计划内的十亿元资金不能到位,材料、设备及工程款已拖欠四亿多元,债主蜂拥上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项目面临停工。王国文在指挥部大会上表情严肃地说:“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刻到来了……”
  停工就意味着自杀,因为一旦停工,每天利息近百万元,工程拖延,概标也将突破,花了十多亿从国外引进的工艺、设备保质期将于1999年2月到期,逾时出现质量问题,外商不承担赔偿责任。
  国家利益重于泰山。王国文号召大家:工程不能停,我们要向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一样,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夺取胜利。
  可以缓建的工程停下来了,几十辆车子先后卖了,党员干部的工资只发一半,为自筹资金王国文几乎是踏破了金融机构的门坎儿……
  当奇迹再一次出现在瓮福大地上的时候,当工程提前竣工,生产线源源不断流出合格的产品,一个拥有世界一流装置的大型现代化肥厂巍然耸立在高原之上的时候,不仅在场的外国专家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就连王国文这样的硬汉子也禁不住泪湿衣襟。他耗尽毕生的能量与积蓄,全身心扑在这个中华民族建设史上写下辉煌篇章的工程上,终于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更令他欣慰的是,有关专家还将瓮福工程称为“样板工程”,称瓮福建设为“瓮福速度”。
  高原丰碑
  早在1985年,王国文去新西兰的一个农场考察,站在绿草如茵的田野上,他从心底发出由衷的感叹,一个偌大的农场,仅仅三个人便管理得井井有条。之后,他考察了美国、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又一次认定,一个企业要想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就必须在提高人均产值上下功夫!
  瓮福建设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得益于王国文的改革进取意识。作为一个坚定的改革者,王国文常说:“中国不改革就会落到满清政府的下场。”他还经常告诫下属:“贵州有两个典故,一个是夜郎自大,一个是黔驴技穷,我们今天再也不能让那样的故事重演了。”
  处变不惊,敢当风险,多谋善断,勇于接受新事物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工作作风的王国文在来瓮福上任之初就决定将瓮福作为改革的又一个试验场。在瓮福初建时期,就考虑到了企业的长远规划,投入少量资金,以滚雪球的办法逐步壮大、发展,兴办了一系列第三产业,至今已自办或联办化工化肥、建筑建材、设计勘探、制造加工、商业贸易、医药科研等厂、公司近二十家,创造了一亿多元财富,有力地支持了工程建设,安置了内部富余人员六百多人,还安置了地方就业和被征地户人员近四千人,创造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瓮福模式”。
  万事以人为本。搞好人事制度改革,将最优秀的人才吸纳进矿山,让有作为的青年干部脱颖而出是王国文倡导的改革的重中之重。北京的2月春色渐浓。王国文是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参加人代会期间,他除了抽空向国务院、国家计委等有关领导部门汇报工作外,还到北大、清华等重点院校去招贤人才。在那些名牌学府的讲台上,他充满诗情地描绘着这座中国最现代化最先进的矿肥基地的蓝图,他双眼里闪烁着百倍的虔诚向学子们坦言:有愿到瓮福共图大业的,户口放在贵阳,分一套住房,优先出国考察学习,比一般大学生高套一级工资。
  对待青年干部,王国文既严厉又宽厚,他把瓮福的未来寄托在他们身上。瓮福矿肥基地的英坪矿年采矿二百五十万吨,可称是我国最大的矿山了。这个矿山的矿长贺富荣今年三十五岁,他198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采矿专业,1996年任英坪矿副矿长。青年矿长不负众望,矿山1998年创产值达四千多万元,出口磷矿石三十五万吨,创汇一千三百多万元,成为我国第一大磷矿石出口商。
  精减人员,向管理要效益,是王国文改革的又一既定目标。
  1992年起,王国文就开始控制人员,年采选二百五十万吨的瓮福磷矿,设计定员一千五百九十七人,他下令第一步控制在七百人以内,然后再逐步减员,现实际人数不到四百人。
  1997年底,王国文又一次出国考察,归来,感触很深,他下决心责成人事处长齐建伟制定减员计划,齐建伟面有难色,王国文就命令先从人事处开刀,先砍去一半人员。齐建伟提出公司机关由原来的二百多人减为一百六十人,王国文说:“不行,还得砍,最多不得超过九十人!”国家开发银行的一位局长对齐建伟说:“你这个人事处长心真狠啊!”齐建伟说:“不是我心狠,是我们指挥长心狠啊!”在王国文的要求下,机修厂由原设计人数二百人砍为四十人,自动化处由原一百零八人砍为六十人,中心化验室由九十人砍为四十六人……
  学邯钢,抓管理,降成本,增效益,是王国文改革这局棋中重要的一步。王国文亲自带人赴邯钢参观、学习,多次组织召开学邯钢动员大会、邯钢经验报告会,他号召大家要真心实意、坚定不移地学邯钢、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发扬瓮福的“六种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公字当头的奉献精神、勤奋博采的好学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不断深化内部改革。
  1999年2月25日,一列车队驶入马场坪,驶入已满目苍翠的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的矿山。贵州省省长钱运录来瓮福基地视察,看了肥厂工地、水源工程等,对瓮福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瓮福基地全体干部职工克服了条件艰苦、建设资金不足等困难,发扬‘瓮福六种精神’,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树立了贵州经济建设的一座丰碑!”
  王国文的双眼一下子潮湿了。这位具有“钢铁神经”的硬汉子竟然喉咙哽咽半天没说出话。
  摸爬滚打整整八个年头啊!如今瓮福矿山工程建成了,肥厂也建成了,王国文已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四化建设标兵、劳动模范、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八五”化工建设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但他却认为这些荣誉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瓮福的全体建设者。年产八十万吨重钙的肥厂现在虽然已经建成了,但一切还要从零做起,重新发起二次创业的冲锋……
  新世纪的曙光必将照亮这隆起于世界东方的脊梁!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谋猷筹画 恂恂笃行
  范敬宜
  仆尝谓友人曰:“予心中之长者可谓多矣,有可尊者,有可敬者,有可亲者,有可慕者,若四者兼而有之,则南阳袁公耳。”
  何谓可尊?德高望重,而不居功自矜也;何谓可敬?清正廉明,而不孤芳自赏也;何谓可亲?谦冲平易,而不随俗自薄也;何谓可慕?博闻儒雅,而不恃才自炫也。一言之,曰自持,自牧,自重,自律。人生至此,庶几无憾焉。
  予生也晚,于袁公心仪久矣,然长处江湖之远,缘悭一面。迨逾天命之年,奉调入京,始得识荆,乃知谋猷筹画之国士,实为恂恂笃行之学者,心益重之。自此常得忝列末座,坐沐春风。初闻其纵论经济,于邦国发展大计了然于胸,如数家珍,为之叹服。继随公出访东瀛,见其折冲樽俎,挥洒自如,有周公之风,为之心折。及读其诗文,气度雍容,深情远想,非寻常笔墨,为之击节。始信古人所谓君子立德立言,洵非虚语也。
  公平生无他好,唯潜心于经济研究。著述等身,皆利国济民之策。政务之余,乐与新闻记者交。报刊不问大小,有求无不慨允,畅谈竟日而无倦色,故记者咸以良师益友事之。是以访谈之篇连年不绝,或论国是,或论经济,或论人生,或论艺事,闳中肆外,寓庄于谐,非学养深厚不能臻此。
  丙子之年,为公八十初度,友人坚请将其历年访谈八十篇结集,曰《袁宝华访谈文集》。即将付梓,公嘱仆为序。窃思无含英咀华之笔,岂敢为名山之作赞一辞?然转念公以忘年之交相许,不厌浅陋,委以重托,又不敢有负雅望。遂商诸同好,录其所述,竭尽鄙诚,恭疏短引。览者倘能藉知公之道德文章于万一,则于愿足矣。(本文为《袁宝华访谈文集》序)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无悔的选择
  陈君 银长海
  今年8月31日,一位农家女来到河南省获嘉县一中校长岳修明面前深深鞠了一躬,热泪盈眶地说:“我一定努力学习,感谢学校、感谢老师。”
  这位女生名叫崔玲玲,是获嘉县一中的应届毕业生,今年高考落榜后心情非常沮丧,由于家境困难,继续补习会给家里增加无法承受的负担,因此她放弃了继续在校学习的机会。校长岳修明听说此事,亲自做崔玲玲的工作,鼓励她回到学校,他说:“你还有希望,再复习一年,只有学有所成才能更好地帮助家人、更好地报答社会。”并根据她的家庭情况免去了她的学费。这件事使崔玲玲一家非常感动,而对岳修明来说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因为自从二十年前他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起,他就同时选择了无怨无悔,选择了为每一个学生操心、为每一个学生奔波。
  岳修明小时候家境贫寒,这位农民的儿子也有过几度辍学的经历。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突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当一名教师。然而真正让岳修明走上讲台的原因,却是为了填饱肚子。
  那一年,岳修明十八岁,刚刚高中毕业,家里姊妹又多,生计问题已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了。童年时美丽的梦想,已成眼下最实际的选择。岳修明感慨万千,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愿望,去当了村里的一名民办教师。谁知,他从十八岁走上讲台,一站就是二十多年。从村里到县城,从教小学到中学,他把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激情点燃起一把熊熊烈火,他要让这把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拼命地工作,他如饥似渴地读书,他想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自己的脑子里。他博览群书,融会贯通,所以,学生们都喜欢听他的课。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岳修明和许多学子一样,幸运地迈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师范院校,因为他立志永远当一名教师的。直到现在岳修明已成为河南省远近闻名的获嘉县一中的校长了,但岳修明仍未停止教课,仍未走下讲台。教课,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乐趣,他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动力,宛如一个辛勤的园丁,他要使自己的花园中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鲜艳夺目,蓬勃旺盛。
  在学校,他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待差生。岳修明说,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不一定智力差,更不能认为他们品质差。即使考不上大学,也应培养他们成为一名好公民。同学们说岳老师特有鼓动性,所以都爱听他讲话。他总是从正面鼓励他们,树立他们的信心。有个学生叫郭双贵,由于成绩差,便放弃了上进的念头,从此吊儿郎当,自由散漫,甚至经常在社会上打架斗殴。岳修明得知后没有批评他,而是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给他举例子,让他树立信心,不要自暴自弃,后来,这个学生发奋努力,还考上了省里一所大学。参加工作后,他忘不了过年过节去看望岳教师。他说,岳老师不仅让我考上了大学,更重要的是教我如何做人。
  李娜,一个性格内向的女生,不善言谈,由于学习成绩不佳,遂产生放弃上学的念头。岳修明找到她,一番言语之后,激起了李娜考学的激情。后来,她考上了中南民族学院。她在给岳校长的信中写道:“岳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这一生中有过您这样的老师,是您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点燃了希望之火……”
  今年四十岁的岳修明,稀疏的头顶,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大得多。可想而知,他为教育事业注入了多少心血。和岳修明交谈,总让人感觉到他身上始终保持着一种超人的旺盛的精力。他用一句话省略了十几年来他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他最关心的是素质教育问题。他说,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思想素质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我们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岳修明经常和学生们交谈,而学生们也特别喜欢听岳校长讲话。他的每一次讲话都会给学生们鼓舞和激励。
  每年高考,是学校教师们最紧张的时候,全体教职工也都来到学校看着学生,以保证他们好好休息、精力充沛地应考。每逢高考前一天,应届毕业生都要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岳校长说,这是高三最后一次升旗仪式,要让同学们在高考前充好“电”,使学生们满怀爱国情怀、充满报效祖国的信念走进考场。高考前岳修明还有一句话也打动了考生们的心:“在千军万马挤上高考这座通往大学的独木桥时,你们的校长、老师也和你们在一起,陪伴着你们跨越到胜利的彼岸。”
  在获嘉一中采访,教师们谈的最多的是岳修明的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和如何关心职工。学校里有一部车,岳修明不是办公事,从不坐车。相反,无论哪个老师家中有要紧事,岳修明就主动派车。1998年冬天,李珍尧老师的母亲去世,去火葬场需要用车,当一家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岳修明派人把学校的车开到了李老师的家。
  苏习保老师从甘肃天水调到获嘉一中,当时由于家境困难,买不起自行车,每逢周末,几十里的路程苏老师总是步行返家。岳校长听说后,派人买了一辆自行车送给了苏老师。苏老师接到自行车钥匙后,泪流满面,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心顺事成”是获嘉县一中广泛流传的一个新词,这也是全体教师、学生对岳修明的高度评价。在岳修明勤奋敬业精神的带动下,老师怎能不任劳任怨,学生怎能不刻苦奋进。一中上上下下形成了教与学的良好风气,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连续七次被评为省、市级的“德育工作”、“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岳修明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优秀教师”。
  1994年,县里调岳修明到县委办公室当主任,人们都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他没有去,他说:“我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当老师是我无悔的选择。”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清华园的荷花池
  孟凡茂
  清华园有两个荷花池。一个在近春园遗址,另一个在工字厅的后面。两池都不大,但景色绝佳,难分伯仲。
  近春园遗址的荷花池在人们心中的声望,应是来自朱自清教授的名篇《荷塘月色》。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早已被选入中学课本,许多中学生对清华大学的向往或许就因为读了这篇散文。考入清华的新生,大多首先要看看荷塘,把想象与实际作一番印证。由此我们也就体味到优美文章的魅力之所在。荷花池曾有一段时间的破败,七十年代人们还把池心岛称为荒岛,可以想见它当时的荒凉。进入八十年代,校方对荷花池和池心岛进行了全面整饰。修小桥,建水榭,铺甬路,造假山,使荷花池和池心岛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清华园人休息游玩的绝好去处。应该提到,池心岛东部的最高处建有一亭,名为“荷塘月色”。自然是纪念朱自清教授和他的名篇。古时有以人名亭,如欧阳修的醉翁亭;有因事名亭,如苏轼的喜雨亭;有用诗名亭,如长沙的爱晚亭;而用文名亭,我仅知此亭。建筑与诗文的联系古多佳作。如滕王阁,一座普通的观景楼,因王勃的一篇妙文,一联佳句,而千载名扬。如岳阳楼,有杜甫忧国哀民的诗和范仲淹抒情言志的记,那座楼就与文学联姻了,历代题咏不绝。我想,朱自清教授笔下的荷花池和新建的荷塘月色亭,也会在我国现代文学史占有精彩的一页。
  与近春园遗址的荷花池相比,工字厅后的荷花池水面要小一些。但有那块“水木清华”的匾额就足以说明此处是清华园的神秀所集了。北西东三面是树木,春绿秋黄夏密冬疏,四时景色装点着的荷花池,其美可知。南面的工字厅的清代庭院式建筑,又把人文景观融入其中。在清华求学八年的梁实秋先生曾有回忆:“尤其是工字厅后面的荷花池,徘徊池畔,有‘风来荷气,人入木阴’之致。塘坳有亭翼然,旁有巨钟为报时之用。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巨匾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实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那虽是八十年前的景致,但与今日差别不大。塘坳的亭子,今名“自清亭”,以纪念朱自清教授,表达人们对他的完美人格的敬仰,不屈精神的颂扬,渊博学识的钦佩。那副长联仍在,我想,今天到此的人们,或小憩林间,或垂钓池畔,体会回归自然的感受;或聚会亭中,或伫立阶前,思考人文精神的价值。至于是不是有凡境与仙居的差别,人们或许并不在意,更希望领悟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工字厅的西厅曾是吴宓教授的住所。教授为之起了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藤影荷声之馆。藤影自然在院中,而荷声就一定是来自荷花池了。想象一下,深秋雨夜,“留得残荷听雨声”,藤影荷声之馆的主人也就进入了诗的意境之中了。
  清华园的荷花池,不论哪一个,在我的心中的形象都有难以言表的美,在那美的形象之中融入了对母校对老师的感念之情。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青年学者高宏鹏所著《拂去尘埃》一书新近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独特的思想理论探讨了自然、人生和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能给读者带来启迪、遐思、宁静的气韵和深沉的美感。该书获得“世界首创部分封闭式书刊”中国专利。(文林山)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扬子江》诗刊,经过紧张而充分的筹备,一九九九年第一期(试刊)已于近日与读者见面了。
  新问世的《扬子江》诗刊,系有别于传统的诗刊模式的一种探索。在调查文化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面向人民大众,集精品化与大众化于一体,强调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不仅发表诗歌与诗论,兼发可读性强的各种文体的作品,包括“诗人传奇”、“诗坛幽默”、“诗话随笔”等,意在诗歌爱好者爱读,其他的读者也爱看,以寻求诗与群众新的结合点。
  第一期上刊载李瑛、洛夫、吴奔星、沙白、曾敏之、黎焕颐、叶延滨、绿蒂、刘章、刘征、王辽生等的力作,及诗评家吕进、杨匡汉的诗论新作。(黄)
  “红土真情”少儿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展。云南昆明官渡区联盟镇第二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中央电视台《小书画家》和本园老师的指导下,儿童画成绩斐然。此次展览共展出云南重彩画、线描等少儿美术作品一百五十幅。(常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