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军旅情怀》多彩多姿
  《军旅情怀》是空政歌舞团从第六届全军文艺会演以来创作的歌舞中精选出来的一台节目,最近在京上演,参加正在举行的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节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军队生活的特色,又有民族艺术的风采;既有当代军旅情怀的抒发,又有传统英雄的展示。在独唱、重唱、舞蹈、器乐之外,还有该团沿用多年的各类表演形式。(附图片)
  题图为舞蹈《夯》。   李刚摄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解放军艺术学院师生采风结硕果
  《边关四季》风情浓郁
  解放军艺术学院最近在北京魏公村该院剧场上演了歌舞《边关四季》,这是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中唯一一台由院校创作表演的节目。
  晚会以气势磅礴的百人大合唱《边关颂》开场,展示了祖国边关的壮美和边防军人的豪迈。主体部分由春、夏、秋、冬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均由巡逻的脚步声引出独特的边防生活景观。这些都是师生们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的成果。年初,他们在学院领导的策划组织下,组成“边关采风团”,分赴祖国四方,从火热的边防线上汲取了宝贵的精神和艺术营养。
  节目创作、编排、表演,都体现了军艺的特点和风格。登台的二百八十位演员,平均年龄仅十七岁。
  (傅卫)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郑跃辉,湖南怀化人,法官——
  请给法治一点空间
  目前武打片普遍的制作思路,是侠客们凭武功的高强而快意恩仇,弘扬正义,不必受法律所约束。然而,武打片毕竟不是科幻片,它总有一定的历史时期作背景(用得最多的是明清),因而也是立足于现实的。其实侠客们的打斗行为,从法律角度看,除了必要的正当防卫外,大多是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
  我国法治史源远流长,“杀人偿命”是人尽熟知的公理,而武打片中的侠客们实施暴力行为后,几乎见不到法律约束的任何踪影。现代枪战片还有警察来收拾残局,而纯粹的以武功取胜的影片、连续剧,却将武功作为社会秩序的最终维护者,弘扬正义往往成了渲染暴力,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担忧。我国的法治程度本来就低,那些一味渲染以杀止杀、以暴制暴的武打片,对人们特别是易盲目模仿的青少年群体,起了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
  事实上,制作者们完全可放开思路,给法治一点空间。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等武侠小说,对捕头们凭武功智慧破案追凶的故事作了精彩描绘,如能搬上屏幕,将在弘扬正义和中华武术的同时,让人们了解中国的法治史,增强法治观念,会起到积极作用。
  请给法治一点空间。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郑晓梦,河北唐山人,职工——
  女儿为啥爱看
  在人们对武打片毁誉不一的时候,不知是否有人了解儿童这一观众群体对武打片的心理需求。我女儿就十分爱看武打片,如果不是我们做父母的横加干涉,女儿定会每天晚上锁住频道,非武打不看。如果是男孩爱看武打片,我不会感到奇怪,但一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居然如此“钟情”,则让我这个做母亲的百思不得其解。终有一天,我忍不住问女儿,为啥爱看武打片?已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笑对我说:我爱看里面想象的东西,比如人会在天上翻飞追打、长毛掸子一挥老太太变仙女、一股白烟升起就不见人了等等。我恍然大悟,女儿平时爱看的书籍大多也是神话、童话故事一类的,她是在武打片中找到了书中不曾有的立体的、动感强烈的神话幻想。
  明白了女儿的所爱,我不禁又想那些武打片或非武打片的导演们不知能否从这率真的童言中悟出点什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刘家宝,安徽霍邱人,教师——
  惩恶扬善
  荧屏上一出现武打片,我便会聚精会神地端坐在电视机前忘情地欣赏。我钟情于武打片,不光是因为情节曲折,打斗精湛,更由于有弘扬正气、教化人性的内涵。
  大凡武打片,于刀光血影、拳棍交加之后,邪恶最终必被惩处,正义也会得以匡扶。每当作恶多端者身首异处时,观者便会人心大快,击掌叫好,而偶有正义之士不幸遇难,观者则会凄然伤神,更增添了对邪恶势力的仇恨。我在看武打片的同时,还兼给上幼儿园的女儿当解说员,某某多行不义必自毙,某某侠肝义胆,惩恶救善等。女儿在我的影响下看得也很投入。
  武打片看多了,心中会生出一丝遗憾:世间有很多不平事,而我却不能像江湖侠客那样执一柄长剑,铲除不平,行侠仗义。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信箱

  不只是为了改歌词
  编辑同志:
  我想给一首歌改改词,这首歌就是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在中央电视台一炮打响并迅速传遍全国的《常回家看看》。
  说实在的,这首歌不仅曲调优美动听,而且歌词也很有特点。人们听后都感到歌词有生活气息,有天伦乐趣。因此,许多中青年人喜欢唱这首歌,许多老年人也喜欢听这首歌。
  可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歌的歌词中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前几天,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有一位青年人对歌词中某些句子提出批评,不喜欢“陪同爱人”,“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一回家就等着吃“爸爸张罗的一桌好饭”。他改写了一首新歌词交给主持人崔永元,其中有“把家当作免费餐厅,当作不掏钱的旅馆,这样常回家看看,还不如早点滚蛋”等内容。这种批评虽然也是实话实说,但是未免太刻薄了些。做爸爸妈妈的,都是一个心眼为儿女着想,不仅为第二代,还甘愿为第三第四代操劳,正如前人所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应该说,如果父母双亲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再加上家庭颇有积蓄,生活富裕,原歌词中所唱的“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是可以成立的。
  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是:父母双亲年老体弱,多种慢性病缠身,干家务活比较困难,对重活、累活力不从心;而工薪阶层的收入在退休后并不富裕。因此,如果真正从最广泛的实际出发,《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词好像应该改动一下。
  笔者是一个七十二岁的离休老人,老伴也已六十六岁。我们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有两个女儿和两个女婿,还有第三代——外孙、孙女和孙子四人。双休日或节假日,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来家探亲时,都是亲热地叫爸爸、妈妈,并主动抢着找活干。根据我家的实际情况,笔者将《常回家看看》的歌词试改如下:
  原歌词前八句,从“找点空闲”到“常回家看看”挺好,不改。下面,将“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修改为:“妈妈高血压头晕目眩,爸爸驼着背腰疼腿酸。二老的身体已不如以前,自己的烦恼别让爸妈挂念。”接着,在“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之后,将原歌词“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修改为:“一进门就该嘘寒问暖问平安,老人正需要儿女探亲孝敬在堂前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阖家团圆。”
  最后,将原歌词“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奔个平平安安”,修改为:“回到家就该挽起袖子找活干,老人正需要儿女为家多作些贡献呀,一辈子操碎心如今该欢度晚年。”
  河南七十二岁老翁
  曹一凡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天津向澳门赠送藏书票
  ’99迎澳门回归天津市少儿孔版藏书票手卷捐赠仪式,最近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天津市教育局、天津日报社和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这一活动,经历了发动、培训、创作、评审等阶段,从百万件作品中评选出六万件优秀藏书票作品,其中一等奖一千件,二等奖二千件,三等奖三千件。
  获奖作品全部托裱在长一千九百九十九米,宽零点五五米,重三百八十公斤的宣纸上,并作为礼物,赠送给澳门政府,以表达天津市百万少年儿童的心情。
  (琼闻)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不信神的故事》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决定重新修订《不怕鬼的故事》,并且编辑《不信神的故事》,近日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全国发行。
  这两部书从中国古代的史传、笔记小说及其他书籍中选出若干篇有代表性的故事传说,表现古代人民不怕鬼、不信神、不惧邪的思想,比如选自《史记》的为河伯娶妇,选自《搜神记》的李寄斩蛇,选自《笑赞》的端公等,或庄或谐,皆成文章,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机智和勇敢。
  (严平)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古典音乐巨匠》面世
  一部集读、看、听于一体的新型出版物《古典音乐巨匠》近日由西苑出版社、九州音像出版公司共同推出。
  此次出版的《古典音乐巨匠》突破了传统的书籍与声像资料脱节的做法,将贝多芬、莫扎特等八位古典音乐大师的传记画册、影片VCD和他们的作品精华结合起来,使读者可以从读、看、听三方面了解这些大师的奋斗人生,欣赏他们的传世佳作。(李晓)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人物春秋

  袁艺 唱不尽土家情
  王想平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袁艺可是土家一朵花呀。”歌唱家德德玛这样说。
  一如她的名字,出落在神秘、秀美的鄂西土家山寨的袁艺,打小就爱唱歌。能歌善舞的妈妈打猪草、做农活时的哼唱,成了小袁艺最初的启蒙。五六岁时,她就能把土家族优美的龙船调,学得像模像样。1989年袁艺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教授们很欣赏她的艺术才华,多次在演出《茶花女》、《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时让袁艺出演主角。
  大学毕业后,袁艺穿上了军装,成为武警文工团的一名独唱演员。1994年刚工作不久,她就被文化部点名参加当年的春节歌舞晚会演出。由袁艺演唱的带有土家族风情的二十分钟专题片在电视台播出后,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此,袁艺多次作为土家族的代表出现在全国性盛大的文艺晚会上,无论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还是在百色、延安、韶山等革命老区的“心连心”演唱会上,主持人介绍她,都要特意告诉观众:“袁艺是土家族青年歌唱家。”
  去年,诗人汪国真专门为袁艺作了一首歌词《鹧鸪天》,袁艺用美声和民族结合的唱法,自弹古筝演唱了这首歌。许多人写信、打电话让她转录歌曲,说词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
  今年,袁艺将要灌制自己的第一盒专辑,其中包括土家族民歌、军营歌曲及外国名歌,反映军旅生活的MTV也将与观众见面。袁艺说:“我会给观众再带来一份惊喜的。”(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添油加醋   徐鹏飞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北京将举办孔子文化周
  今年是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五十年。为纪念这位文化名人,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旅游局将于9月6日至12日在北京孔庙举行孔子文化周。活动包括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参加的学术座谈会、展示孔子生平的文化展览以及大型乐舞表演。
  (王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文化艺术是传播文明、净化人心的精神产品。然而,在有些作品中,却宣扬着迷信意识、怪力乱神等种种不健康的东西。专家呼吁:
  清扫文化产品中的迷信糟粕
  杨少波王辟长
  迷信“沉渣泛起”,演出闹剧种种
  什么测字、看相、求签;什么看风水、论阴阳……“沉渣泛起”的封建迷信甚至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出版物中算命星占之术盛行,打着“科学预测”幌子的迷信出版物成了一些出版社“创收”的主要出版项目;电视剧中烧香拜佛镜头盛行,对神神鬼鬼、灵巫命运的宣传借最新的综合传媒手段走进“千家万户”的荧屏。旅游景点香火旺盛,拜佛求签、修庙塑佛之举频仍;走进装修高雅的饭店,迎面一尊香火虔敬的财神像龛已不足为奇,影视剧开拍前轰轰烈烈的一通“开机鞭炮”,求各路神明助佑的通常仪式亦不足为怪……文艺理论家李希凡谈到各地为灵异神鬼多修寺庙、为佛怪仙圣重塑金身的现象时,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和批判。他在谈到某地新塑一尊高过乐山大佛的佛像之举时说:“这完全是曾经消失的东西又沉渣泛起,到了应该严肃对待这种种怪现象的时候了!”
  “笑剧”、“闹剧”登场,背后自有动因
  明晰可辨的科学境界和混沌神秘的未知领域间的进退攻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文明进程,人类的科学和理性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无法完全破解的未知领域为人类的进一步发展,也为神秘的玄想解释和迷信的孳生提供了土壤。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历史处境和客观现实。
  哲学家任继愈说:“无论古今,无论中西,迷信从来就有,它和我们的正面影响力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如同细菌一样,卫生搞得好,它就少,人们就少生病,卫生搞得不好,它就生,人们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和威胁。在美国、印度,甚至总统们也相信所谓的占星术、算命术,他们竟出现了用高科技来宣传迷信的可笑之举,迷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水涨船高的现象。”
  迷信的产生,有着更内在的心理动因。李希凡说:“迷信是一种丧失信心的表现。”
  有社会学专家指出,世界的大格局和中国具体的改革,使社会关系和心理产生了变化。社会和人的发展可能性比以前更开放阔大起来,市场经济因素的加入又使社会机制朝着更加机动灵活的方向发展,社会中“变数”增加,“易象”频生,一些人脆弱的不适应心理极易转向对“迷信”的求助和依赖。“命运”仿佛掌握于“看不见的手”中,怯懦的受挫者在神秘的玄想式解释中得到了某种心理安抚。
  相当多的迷信活动背后都有着具体的现实动因,绕过“迷信”二字神秘骇人的牌匾,从背后看到的甚至常常是“利益”二字。任继愈说:“科学知识在具体条件下的限制,可以说:这个事我办不到;迷信则对一些完全不可能的事说:我办得到!某些人的欲望永不满足,总是期望着更轻易地办那些办不到的事,迷信就可以把这样一部分怀着各种无法在现实中满足欲望的人拉过去。迷信钻的就是‘欲望’这个空子。”
  激浊扬清,破除迷信,文化渠道应发挥重要作用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进入千家万户,由于其媒体的特殊属性,在社会影响力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电视艺术中不能出现宣传神鬼迷信的镜头画面,这在电视剧制作等领域早就有着细致具体到秒、格的规定,但我们也面临着不容轻松乐观的现实,有些编造斧凿痕迹明显的电视剧作中,还有着宣传‘命运’、‘神秘’的迷信倾向。电视剧像其他门类艺术一样,也存在着一个普及和提高的问题,顺应同化还是引领指导的问题。”
  文学家冯其庸说:“《红楼梦》里也提到神鬼算命,但那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描写反映,目的不是在宣传迷信,恰恰是批判迷信。现在有些人研究《红楼梦》,竟荒唐到了为曹雪芹修庙,封曹雪芹为‘情教教主’的地步,实在是匪夷所思。曹雪芹是伟大作家也不用膜拜烧香修庙来确证,修个把庙也不能证明谁就是伟大作家。如果为中国每个大作家都要修个庙,那怎么得了!”
  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闻媒介在宣传科学,破除迷信方面的作用。任继愈说:“像人民日报这样发行面宽广的报纸,应当加大对科学和无神论的宣传,可以在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以新闻宣传为带动,在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方面也要加强正面宣传。无神论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像人民日报这样的新闻媒体责任重大!”
  冯其庸说:“新闻、出版业应把宝贵的纸张用在科学的宣传上,而不要用在出那些算命、神巫的迷信出版物上。科学的观念如果普及不到全民族的每个人头脑里,迷信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我们整个国民的文化教育亟待提高,而我们各种新闻宣传媒介,义不容辞地应多讲这方面的事情。”
  新闻出版署报刊管理司刘波司长谈到了报刊在宣传科学方面的情况。他说:“我们报纸、期刊行业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宣传科学、破除迷信。在报刊治理整顿期间,不批办报刊的情况下,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本着‘特事特办’的精神,一天之内,我们办理完了《科学与无神论》杂志创办所需的一切手续,7月份第一期创刊号即将与读者见面。报纸和期刊相互配合,以其各自的时效性和深度广度对全社会形成宣传科学,破除迷信的风气,将作出始终如一的努力,使我们社会的精神生态环境有一片明净的天空。”
  无论迷信有多少种表现形式,都无法改变其虚假和孱弱的体质,但是扫帚一到,灰尘就会跑掉。让全社会都共同行动起来,以坚定的唯物论、无神论的科学宣传,为我们后代的生存精神环境清扫出一片更加澄澈明净的蓝天!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有感于南粤锦绣工程
  傅庚辰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农村文化建设考察组前些日子到广州、肇庆、高要、江门、台中、中山、东莞、深圳等八个城市及其所属的一些乡镇考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广东省文化厅制定了与该省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南粤锦绣工程”,提出全省文化建设到2010年的总目标。在这个总目标的指导下,按照经济发展状况,把全省划分为五个不同类型的区域,构成目标明确的文化大工程,预算总投资超过一百亿元。令人兴奋。
  广东省的山区占全省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地区文化设施差,事业经费缺,人才少,群众文化生活贫乏落后。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支持下通过了《关于大力扶持山区文化建设、抓紧改变山区文化生活贫乏落后状况》的议案,省政府从1998年至2002年每年拨款四千五百万元,山区各级政府配套投入六千三百万元,全省五年共投入五点四亿元,专门用来改进山区的文化建设。文化厅还用二千四百万元买了一百二十辆“依维柯”汽车,用作文化艺术上山下乡专用车发给乡镇,车上印有醒目大字:“送戏下乡坚持两为方向,服务基层欢乐送给山乡”。
  “南粤锦绣工程”实施以来,乡镇的文化建设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站、文化楼、文化广场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有些乡镇的文化设施之齐全和先进是我前所未见的。在福永镇的文化艺术中心我们还见到了一位从意大利来此的“打工者”。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在这里生活得怎么样?”他说:“我是来中国旅游的,感到这里很好,就决定留下来,教英语。这里生活很方便,我和周围的人相处也很好,很愉快。”广东省的这些情况给我的启示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必然会日益提高,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已十分明显。此时,领导的认识就成了关键,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看待文化建设,要把文化建设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来看待。只有这样,在经济建设高潮到来的同时,才会有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文化建设的进步也必然会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者为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