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体育)
专栏:

  香港将举办第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
  据新华社香港8月3日电(记者李知军)香港武术联会今天宣布,第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将于今年11月3日至7日在香港举行,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武术界人士届时将赴港参加比赛。
  据悉,本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是今年6月国际武术联合会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员之后,首次举办的世界级武术比赛。比赛内容包括套路、散手和表演项目。
  香港武术联会会长霍震寰在今天的记者会上表示,继国际武联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员之后,此时在香港举办世界武术锦标赛,对于促进武术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8版(体育)
专栏:

  世青女子手球锦标赛
  中国队击败巴西队
  据新华社珠海8月3日电(记者徐清扬)第十二届世界青年女子手球锦标赛今天在这里进入第三天。在今天下午进行的A组比赛中,中国队以23∶17击败巴西队,取得了开赛以来的第二场胜利。
  中国队主教练李丽荣赛后认为,中国队此战基本上打出了赛前制定的战术,快与慢结合得比较好,技术发挥比较稳定。下一战中国队将迎战欧洲劲旅荷兰队。


第8版(体育)
专栏:

  开局顺利劲敌在后
  ——蔡振华评球
  本报记者陈昭
  世乒赛前两日比赛波澜不惊,唯一需参加预选赛的、来自天津的17岁小将李楠顺利打入正选赛。中国队主帅蔡振华今天上午向中国记者透露了有关情况。
  蔡振华说,这两天的双打比我们预想结果要好。将于北京时间今天午夜进行的男子双打进前16的比赛将碰到劲敌。刘国梁、孔令辉遭遇韩国的刘南奎和柳承敏。韩国的这对选手是新配对的,我们不太了解,但刘南奎却是中国运动员熟悉的老对手。将于今天下午进行的混双比赛,中国的冯喆、孙晋将和韩国的吴尚垠、金茂校对垒,这场比赛同样扣人心弦,双方实力相差无几,韩国的一对应该更厉害一些。
  女单和男单的比赛分别从今晚和明日开始,而中国选手估计到第三轮才遇到劲敌。
  在已经结束的比赛中,刘国正、李楠击败日本的韦晴光和小西杏,谭瑞午、张怡宁取胜加拿大的黄文冠、耿丽娟可圈可点。双打比赛明日进入1/8决赛,随着赛程的进展,比赛将进入白热化。
  (本报艾恩德霍芬8月3日电)(附图片)
  中国选手李楠在比赛中。本报记者陈昭摄


第8版(体育)
专栏:

  常青树老瓦
  本报记者陈昭
  中国人管瓦尔德内尔叫老瓦,更多是亲昵的成分,就像叫施拉普纳为施大爷、老纳一样。我很喜欢老瓦。老瓦在世界乒坛历史上的确非同寻常,他经历了从蔡振华、郭跃华;江嘉良到马文革、王涛;孔令辉、刘国梁等中国四代运动员。老瓦运动生命之长,也是一个奇迹。
  当然,老瓦能一直打下来,一方面说明瑞典队后继乏人,另一方面也看出老瓦对乒乓球事业的无比热爱。中国的运动员很难打这么长时间,因为中国人才济济,但从深层次去考虑,是否也有人才浪费之嫌呢?不管老瓦此次能否夺冠,他的魅力是长存的。
  从老瓦身上,中国年轻一代运动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譬如老瓦在比赛中的沉稳,荣辱不惊,处惊不变;老瓦无论胜利还是失败时那种令对手折服的微笑,都永远让人心仪。老瓦至今仍是中国男选手最可怕的对手。他的发球,他的弧圈技术的变化,在当今世界乒坛上仍属一流。
  中国在运动员人才上的浪费,可以包罗各个项目。当然我们不可能去与老瓦类比,环境不一样,制度不一样,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毕竟有不足之处。
  无法肯定老瓦还能打多少年。今年夏天在上海采访老瓦时,我问过他,老瓦憨厚地笑笑说:“我也不知道,如果容许,我愿意永远打下去。”上届老瓦虎口拔牙,愣生生从中国队手里夺走了一枚金牌——男单冠军。老瓦今年还能如愿以偿吗?谁也不知道。
  (本报艾恩德霍芬8月3日电)


第8版(体育)
专栏:

  世乒赛进入第二天
  中国选手顺利过关
  本报艾恩德霍芬8月3日电记者陈昭报道:第四十五届世乒赛今天进入第二天,在男女双打和混双比赛中,中国选手均顺利进入了1/16决赛。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的一些年轻选手,表现稳定。特别是小将谭瑞午,他在赛前的训练中胳膊肘受伤,但咬牙坚持下来,受到了教练组的表扬。
  中国混双头号选手王励勤和王楠在与奥地利的施莱辛格和刘佳的比赛中打得有些紧张,但最终拿了下来。北京时间今晚开始女单比赛,男单将从明天开始。


第8版(体育)
专栏:

  联赛,启动中国网球
  本报记者许立群
  没有大肆的宣传炒作,今年7月全国网球俱乐部联赛悄然登台。
  “联赛”、“主客场制”这些已并不新鲜的事物似乎不仅难以唤起人们的热情,反而让人滋生了雷同乏味的感觉。有着雄厚群众基础的足篮排三大球联赛尚且被许多难题所困扰,长时间里被尊为贵族运动的网球项目又会有多大的市场前景呢?网球也搞联赛是否在追潮流、赶时髦?联赛真能促进中国网球的发展吗?人们心头盘桓着许多疑问。
  中国网球已无路可走
  我国现有的各省(市区)网球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典型的专业体育组织形式,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弊端:经费来源单一,人才培养渠道狭窄,管理体制过死,运动员、教练员待遇较低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网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众所周知,网球是个十分“昂贵”的项目。一片标准的网球场要耗资30万元,占地不小但最多同时只能供4个人使用。这种投入产出比使得许多财力不足的省市对发展网球望而生畏。从1978年我国重新恢复网球项目至今的20多年里,中国网球专业人才几乎是零增长。目前全国注册运动员不超过300人,教练员不足200人。
  国家体育总局一年给中国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的经费拨款是160万元,而国家队出国参赛的费用就高达四五百万元。中国网球要以现在的实力去和职业化、商业化发展相当成熟的国际网球接轨,就如同一条小溪仰望大海。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网球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随着中国网球人口日益庞大,网球培训市场日渐火爆。“陪打”已是不少网球运动员的理想出路。在运动队辛苦训练一个月顶多只有1000元工资,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做陪打一个月进账万元十分平常。巨大的诱惑动摇着中国网球专业队伍的根基,年仅十七八岁正处于运动生涯黄金时期的选手早早挂拍去当陪打的大有人在。各地运动员、教练员的流失无疑使处境艰难的中国网球雪上加霜。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袁伟民的提醒振聋发聩:“中国网球已走进了死胡同。”改革势在必行,然而路在何方?
  联赛,绝对的中国特色
  格拉夫、辛吉斯、张德培等世界网球明星成长的轨迹表明了一个普遍规律:一名球员往往是在“家庭工厂”孕育,在高度市场化、商业化的大机器中诞生的“工业产品”。孩子在成名成才前的训练、比赛等所有高昂的费用都由家庭承担。打出名堂后,则可以通过赢得比赛奖金以及广告赞助获得自我造血能力,并形成不断产出的良性循环。
  这种成才之路在时下的中国显然难以走通,国家投入有限、个人财力微薄,吸纳社会的资金培育网球人才成为人们的共识。
  1996年,中国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开始酝酿推行全国俱乐部联赛。中心主任张小宁说,只有从管理体制的改革入手,冲破原有的组织形式,把网球的训练、竞赛引向社会,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合网球项目特点的俱乐部形式,走社会化的道路,中国网球的发展才有希望。
  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心先后出台了《中国网球协会会员注册、退会实施细则》、《全国网球俱乐部联赛管理办法》、《俱乐部运动员、教练员转会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联赛的顺利开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铺垫工作。
  俱乐部联赛在国际网坛绝无仅有,但中国网球的现状决定了它只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当然,只有当联赛造就出更多李芳式的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水平运动员时,中国网球才能真正与国际网坛接轨。
  联赛,一道待解的方程式
  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四川、延吉的8支甲级俱乐部参加了今年首届联赛,还有7支俱乐部将参加乙级赛。但也有一些经济基础发达、网球水平不俗的地区仍在观望。对此,管理中心并不着急。“大家对新事物的认知接受总会有个过程。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令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精神一振的是,中国网球的潜在市场已为有识之士所看好,8支甲级俱乐部中,四川一省就注册了3个,其中四川华中网球俱乐部是目前联赛中唯一的民营俱乐部,从场地建设到运动员教练员的引进培养完全以社会力量为依托。
  联赛刚刚开始了一轮,球场上已出现了久违的可喜景象。联赛监督肖宁兴奋地说:“队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家都很有拼劲,过去球场上疲塌、松散的情况大为改观。”此外,许多媒体对联赛进行了报道,上海、成都、北京等地有线电视台进行了直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崭新的赛事。
  然而,联赛仍有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尽管有足篮排三大球联赛在先,但如同一个人需自己走过生命历程一样,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中国网球都要客观面对、无法逾越。
  联赛第一场北京与天津队的比赛,门票只售出29张,至今俱乐部联赛还没有总冠名,赞助商亦寥寥无几。更积极地开拓市场不仅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也需要细致踏实的工作。
  亚运会冠军、原国内网坛一号种子湖北名将潘兵,此次因转会问题未能圆满解决而无缘联赛。如何解决改革引发的与原有体制的矛盾,重新调整利益关系,也是无法回避的一道难题。
  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十分看中联赛的成败。中心主任张小宁坦称“这是我们至今看到的唯一能走得通的路,当然我们需要时间”。
  的确,对中国网球甚至对中国体育而言,联赛都是全新的课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许未来还会出现许多挫折,但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获得生机。


第8版(体育)
专栏:

  八十老翁不信邪
  义务授徒健身忙
  夏日海滨,凉风习习。七月三十日一大早,七十九岁的烟台市芝罘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车志毅老先生就迎着晨曦来到解放路邮电广场,走到正在踢腿伸腰的学员中间。他已义务教了二十七年太极拳。
  五时三十分左右,能容纳二百多人的广场上齐刷刷地站满了车老师的徒弟,清一色的白色自制棉、绸运动衣衫,在晨风中随招式抖动“呼啦啦”生风。晨练者分列南北两区,北边是新学员,中青年人不少,正在舞太极剑;南边是老学员,老年人居多,正在打太极拳。车老师穿梭在“拳剑阵”中指指点点,时而还击掌比划着大声调教一下重点招式。近八十岁的老人面色红润,皱纹很少,步履轻快。
  五十四岁的退休职工常凤英告诉记者:我过去是个老病号,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过去每年都要住几次院。因病退休后,整天躺在家里琢磨病。一九九四年练上太极拳后,精神变爽快了,食欲也增强了,病情也控制住了。
  烟台市老年体协副秘书长唐国雍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全市广场健身活动主要集中在太极拳剑、各类舞蹈、门球、健身球等体育活动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参加者二十多万人,仅芝罘区就有二百零三个锻炼点,有二万多人参加。““法轮功”取缔了,我们的健身队伍肯定会扩大”,芝罘区体协魏健秘书长信心十足地说。(孙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