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城市新观察⑨

  平顶山市,因煤而立,依煤而兴。20年前,煤产业“一柱擎天”,是平顶山市经济大厦的支柱,如今的平顶山市已是“十柱托天”——
  平顶山:从单一走向多彩
  本报记者戴鹏万秀斌
  平顶山市,因市区傍依“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而得名。1953年地质探明这里有特大主焦煤田;1954年国家决定开发平顶山;1955年众多的建设者们从东北的鸡西、鹤岗,从河北的开滦,从山西的大同……聚集到还是一块荒山野岭、乱石遍布的平顶山;1957年平顶山设市。
  这是记者出发前查阅到的有关平顶山建市的历史资料。
  来到平顶山市,主人一见面就问我们自备了床单没有,我们很是纳闷:干吗要自备床单?而他们自己却早已笑成一团。原来这里有个“典故”:1995年平顶山市举办“中国曲艺文化艺术节”,广西代表团的演员听说平顶山是个煤炭基地,认为一定很脏,于是这些爱美的演员们便自备了床单等生活用品。而来后发现实际情况与他们的想象有天壤之别,这座建在煤堆上的城市竟如此干净、漂亮。就这样,自备的床单没有派上用场,但却给平顶山人留下了与客人开玩笑的“段子”。
  我们穿行于平顶山市的大街小巷,展现在眼前的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工业、商业、居民生活与文化娱乐等功能齐全的新型工业城市。
  “如果倒退20年,你们来就没有这份好心情了。”75岁的平顶山市原市委书记段松会老人对我们说。那时候,平顶山原煤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单一产业的弊端开始凸现出来:产业递进速度慢,城市功能不全,环境恶化。吃的酱油要到武汉等地去调运,背心上印个字也要上几十公里外的漯河市。到街上去看看,行人脸上全是黑的。单一的煤炭产业不仅使女家属找不到工作,更使大量的矿工找不到对象。据统计,在以煤炭为唯一支柱的25年间,平顶山市市区人口中,自然人口比例男性高于女性26—49个百分点。
  是一个产业干到底,直到矿竭城衰,还是发展接替产业,从单一产业过渡到多元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平顶山人选择了后者。于是,以发展新兴接替产业为内容的二次创业开始了。
  又一个20年过去了,以能源为主、多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已经确立,到80年代末非煤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已提高到53%。如今,以生产煤炭为主业的平煤集团、以生产帘子布而崛起的神马集团、以生产高压电器而扬名的天鹰集团等10家大型企业集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显示出勃勃生机。20年前,煤是独撑平顶山市经济大厦的支柱,可谓“一柱擎天”,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现在可以说是“十柱托天”,市委书记田承忠如是说。
  经济结构的调整,还“调”出了一个环境优美、城市整洁、功能齐全的多彩新城市。昔日那个破破烂烂的平顶山市不见了,象征着平顶山人开拓精神的建设路笔直宽阔,供热、供电、程控电话、自来水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商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更是迅速成长。
  离别平顶山市时,我们登上了平顶山,一个色彩斑斓的城市尽收眼底。更让人惊喜的是,山脚下多出了一座座绿色的“小山”。原来这些由煤矸石堆积起来高达50多米的“黑山”,经过矿工们多年的努力终于披上了绿装,成为平顶山市的又一道风景线。(附图片)
  题图:平顶山市一角。张长栓摄
  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使平顶山市赢得“中国曲艺城”的美誉。
  穿城而过的湛河,昔日是人人诅咒的臭水沟,今日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戴鹏摄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特色之乡

  俗话说靠山吃山。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需要退耕还林,禁伐天然林。山区农民的吃饭用钱怎么办?请看这篇来自贵州赤水市的报道——
  赤水竹海富山民
  本报记者胡跃平孙海涛
  前些日子,我们来到赤水市。登上市区边竹林中的“观海楼”,顿感海阔天空。除了蓝色的天,满目都是绿色的海。群山连绵,竹浪翻滚,好似阵阵波涛荡及天边。世代在黄土地备尝艰辛的农民如今正享受着绿色的滋润。
  天台镇龙新村肖胜良去年退耕后种上近10亩竹林。为招待远方的客人,他端上了当地特产竹虫茶。品一口,一股浓浓的异味,苦尽甘来。一桌竹笋菜让酷爱绿色食品的城里人觉得几近奢侈:方竹笋、箐竹干、冬笋肉片、春笋排骨。说起竹,他滔滔不绝。从前竹子吃露水长大,自生自灭,只要能吃就挖,能烧就砍。现在不同了,松土施肥,如同种庄稼一样。他对这片竹林就比那3亩水田还上心伺候。
  当地人对竹子的这份爱也才几年时间。1994年以前,农民的竹子只能卖给林业部门,一根楠竹不过3元钱。“那时候真难啊。”镇林业站长刘敏松说,“一方面,你怎么鼓励农民种竹他们都不种;一方面,武装护林也止不住偷砍盗伐。”于是,县里改变林业体制,竹子谁种归谁,可以自由交易。林业部门只核定砍伐量。这样一来,卖一根楠竹农民可得到大部分利润,农民种竹的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赤水市的森林覆盖率也从48%上升到55.5%。
  4年来,赤水市每年都有2万多亩的山坡耕地退耕还竹。耕地减少了,赤水的粮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却增加了。以往市里每年要调进2000吨以上的粮食,1995年以后已自给有余。5年来,农民人均收入每年以200元以上的速度递增。
  采访途中,碰上吹着口哨正乐呵呵地往卡车上装楠竹的玉石村农民王贵生。他说,这些楠竹卖到地板厂,一根能卖到10多块钱,这一车能挣个千把块。据了解,赤水已有3家现代化的地板厂,年生产量40多万平方米。加上竹胶合板、竹跳板、竹桌竹椅竹工艺品,竹制品已达200多个。28万赤水人,吃“竹子饭”的就有15万人。去年全市财政收入1/3来自竹业。
  连绵竹林还带来了旅游业的兴旺,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闲暇节日在竹海农舍小住两日,感受大自然的亲近。厚厚的竹叶干燥松软,令人舒适惬意。竹叶下是湿润的土地,时不时可见一股股泉水从石缝里流出来。当地人说,那是竹根水,甘甜可口,特别健肠胃。我们走一路喝一路,一路周身轻快。
  月亮升起,竹影婆娑,随风起伏的竹海林涛奏出安详的催眠曲,把山民们送入甜美的梦乡。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科普莫失偏
  刘杰
  肚子里可以装“法轮”,脑袋上可以开“天目”,沙子里可以生出“人”,有病不吃药只要“消业”就行了,如此荒谬的歪理邪说,竟然欺骗了那么多的人,这根子里的原因是什么呢?记者日前走访了安徽省科学协会的有关专家学者,他们痛心地说,是科普失了偏。
  近年来,科学普及注重生产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让科技长入经济,科普下乡、科技赶集送去有关养殖、种植的技术书籍。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方面的工作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但另一方面,群众同样喜欢知道的有关自然、生命、生活的科学常识,如天是怎样形成的、人是怎么来的、生老病死是咋回事等等却被忽略了。这类科学常识涉及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在更大的范围、更长的时间里,影响着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质量,这个阵地,科普不去占领,“法轮功”之类歪理邪说就会去占领,事实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明白这一点。
  当然,科普并不只是科普部门的事。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科学的大旗举得不那么高了。一些地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只注重环境卫生、绿化美化,而忽略了种种“文化垃圾”的清扫,一些街巷,看相、算命等迷信活动随处可见;农村婚丧嫁娶,盖房上梁,不是求神问卜,就是烧香打卦。封建迷信盛行,“法轮功”等歪理邪说怎能不滋生蔓延呢?事实说明,我们任何时候也不能放松对封建迷信的警惕,任何时候也不能忘记我们与伪科学永远存在着一场争夺战。
  “法轮功”事件给我们的教训是:科普既包括推广、普及生产实用技术,同时也应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科普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更为重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利用灵活及时的形式,全面介绍科学常识和生活知识,让科普不再失偏,逐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应该成为我们科普工作的根本原则与目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适时调整农业结构
  河南省太康县县长杜民庄
  杜民庄,1957年生,大学文化。历任河南省扶沟县教育局副局长、副县长,周口地区农业局局长,太康县委副书记、代县长。1999年4月任太康县县长。
  今年,国家对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适当缩小按保护价收购范围,对一些产品质量不适合市场需求的粮食品种,不再给予保护。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即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势在必行。
  太康县是一个农业县,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没有退路,不适应改革,不适时地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就没有出路。因此,树立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克服只重产量,不重质量,只重生产,不重经营的传统思维习惯,以改进品种、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增加效益为重点,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就成为我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核心。
  经过对现状的摸底,我们确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调整种植业结构,粮食种植推广优质品种,适当压缩棉花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花卉等新产品,充分利用棉花壳和玉米芯资源发展花菇和香菇等食用菌生产;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和水产业,增加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培育龙头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走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目前,我们已发展起以银杏为主的经济林20万亩,组建起粮油公司、棉麻公司、种子公司、畜产品加工公司等龙头企业。但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后面的路还很长。(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与百姓交心
  中共江苏洪泽县委书记王广德
  王广德,1946年生。大专文化,高级经济师。历任江苏淮安市电子元件厂厂长,淮阴市电子工业局局长,洪泽县县长等职,现任洪泽县委书记。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单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才能活一方经济,创一番事业。首先,我们要耐心听取群众的呼声,所谓耐心,就是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高高在上与百姓对话,就会感到百姓文化低,见识少,话说不到点子上,感到牢骚话刺耳,真话逆耳。沟通没有基础,就听不到真正的呼声。与百姓平等对话,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工作过程。我来洪泽任职已有一段时间了,但要熟悉情况,正确决策,非下功夫深入调研不可。近来,我下乡进村,收获不少。与百姓靠得近,谈得拢,能交心,也就能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群众的利益上。
  时下“办实事”是不少领导干部的口头禅,重实干,迈实步,关键要有一个诚心。因为这里有个眼前政绩与百姓长远利益的矛盾。工作千头万绪,搞一些有形的工作,政绩可以立竿见影,比如盖大楼,修座桥;而一些百姓的心头事,办起来却很难,比如农民负担问题,有形的减下来没什么问题,而隐形的负担就需要多费精力抓实才行。我们认准一条,于百姓有利的事情,困难阻力再大也要办。
  百姓心里有杆秤,领导干部为百姓利益付出多少,群众心知肚明。今年上半年,洪泽县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8亿元,财政收入6048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8%和36%,这都是人民群众力量凝聚的结果。(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怎么方便就怎么办
  ——泰安市公安局车管所服务记事
  贾建舟杜海林傅崇才
  在山东省泰安市通往偏远山村的公路上,人们经常看到两辆“大篷车”载着公安局车辆管理所的民警,四处奔走上门为用户办理车辆审验、挂牌、发证手续,1996年以来,已行程1.5万多公里,为群众挂牌办证5.6万余个。骄阳似火的伏夏,“大篷车”找不到一点遮阳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民警身上浸出的汗水湿透了警服。可是,面对排成长龙办证的群众,他们谁都没有叫苦。
  “大篷车”只是泰安市公安局车管所诸多便民服务措施的一项。如今,群众到泰安市公安局车管所办事,如同到了自己的家。渴了有水喝,累了有椅子坐。为了让办事群众不再跑第二趟,他们规定核发一副牌照5分钟、车牌照相2分钟、领取驾驶证3分钟、学员报名3分钟等限时工作标准,只要还有尚未办完业务的群众,即使下班时间已到也要无条件延长加班时间,让最后一位群众满意而归。
  近年来,泰安市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分别到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等12个省市从事经济建设,如果让他们回来进行驾驶员考核和车辆审验,必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此,车管所在交警支队的支持下组成了跨省市上门服务小组。民警们带上验车工具,亲自驾车行程6000多公里,到这些驻外企业进行车辆审验。这些单位的施工地点大都在深山密林、荒岭僻野,有时车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搁浅”,就要付出百倍的艰辛把车推出“险境”。南方的燥热难以忍受,有时在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荒路中行驶,连口水都找不到,嗓子干得直冒烟。在审验期间,他们与职工一同吃大锅饭,一同睡大通铺,一同忍受蚊虫叮咬。就这样,一个个严格细致的审验,保证了企业正常施工。
  “怎么方便就怎么办。”车管所提出并按此目标去努力。最近他们又推出“电话预约服务”:凡汽车在5辆以上的单位,可通过电话提出申请并约定审验时间,车管所干警即按预约登门服务。泰安酒厂、光明机械厂、88医院等单位1.2万多台次车辆“享受”了电话预约服务。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我们把青春留在大漠,我们收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0年前,5万知青奔赴内蒙古巴彦淖尔屯垦戍边;而今,他们重返故地,发现当年栽下的小树已连成绿色的城墙,沙漠已退向遥远的深处——
  追寻第二故乡
  本报记者钱江
  进入8月,内蒙古河套平原蜜瓜飘香,2000多名中年人从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来到河套的中心城市临河。巴盟各个农场以盛装的学生仪仗队、管乐队,以净水泼地的最高礼节,欢迎来自远方的儿女,欢迎当年的兵团战友。
  1969年,内蒙古建设兵团奉命组建,将3个师5万知青屯垦于河套平原边缘,5万热血知青面对大漠狂沙、荒滩野地,“蓝天作帐地作床,黄沙拌饭可口香”,他们在乌兰布和沙漠营造了数百公里的林带,开垦耕地10万亩,奠定了今日巴盟农垦的基础。他们带来城市文明和理念,架起输变电线路600公里,为当时还落后的农牧区送去了电力……农垦人没有忘记这一切,邀请知青“回家看看”的请柬由此飞向四方。
  列车西行,从乌拉特前旗站到五原、临河、磴口,每一站都有农垦老职工久久的等待和久久的拥抱,拥抱得中年人放不下提满“京酒”的双手,来不及倾吐20年的离别与相思。
  兵团战友怎么会忘记,中国第九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东侵的昨天历历在目。今天,他们又一次走进乌兰布和,路边的黄沙不见了,沙漠退向遥远的深处,兵团战友当年栽下的杨树是真正的“扎根派”,它们长高了,连成绿色的城墙,挡住了浩瀚的沙漠。兵团曾在年年亏损的窘境中苦熬,改革开放使农垦人将亏损的帽子扔进了大漠。到1998年,巴盟农管局已实现利润819万元(含上交利润),上交税金1276万元,人均收入2500元。一位32岁的农垦人告诉兵团战友,现在他一个家庭农场种300亩地,过去一个排也管不过来。今天的农垦人,正在向科学要管理、要效益。
  乌兰布和的夜空月与人近,星星满天,兵团战友和农垦人的联欢足足吸引了2000人,老职工说,这是知青归去20年来农场最大的盛会。当年的宣传队员刘燕、张卫平、王海平……又结伴登上舞台,一曲《常回家看看》全场动容。年轻的农垦人以一首自写自谱的《走出后套》来回答老战友的牵挂。深情的歌儿唱不够,乌兰布和将两代农垦人凝聚在一起!
  乌兰布和沙漠里长满芦苇的海子边,一座孑然而立的墓碑向久别的故人招手。蒋薇他们17人结队而来,和老职工一起在碑后培上新土,在碑前洒下醇香的酒。他们的战友梁福海,为救落水的女知青,长眠在这里已经20多年了。在那个特定年代里,数十名知青长眠在乌兰布和,将青春化作每年喷香的沙枣花。战友们感到宽慰的是,年年有人来祭奠逝者,人人都感到他们永远年轻。
  为什么兵团战友如此怀念乌兰布和?因为他们怀念青春,他们由此获得的最强烈启迪是懂得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炼,意志坚强起来,人格走向丰富。“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成为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调侃。从深层的意义上,他们必然有对那段生活的否定:是荒诞的“文革”切断了他们本该接受教育的年轮,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因此,回到第二故乡的兵团战友纷纷向农场学校掏出自己的捐赠。回到巴彦套海(原二团)的知青达数百人,是这次“省亲”中最大的群体,他们向农场学校捐赠了完整的电化教学设备。巴盟农管局18个农场学校接受捐赠最多,这是兵团战友对青春岁月最深情的回报。
  新安农场的“省亲”知青在大会上倡议:战友们,让已经进入中年的我们再为农场做些什么:植树、赠书,引进项目与资金,因为这里是我们可爱的第二故乡!
  长大的孩子终究会离开父母,数千知青又依依不舍地与第二故乡告别了。但他们的心没有走,而是和父老乡亲一起满怀信心地迎接着新世纪的曙光。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梧桐河畔稻花香
  李健胡斌
  在美丽的松花江下游,与梧桐河交汇处,坐落着一个以盛产优质大米而声名远播的现代化国营农场——梧桐河农场。
  梧桐河农场三面环水,南临松花江,西倚鹤里河,东靠嘟噜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南麓的梧桐河自西北向东南穿农场而过。农场土地总面积59.8万亩,自然水面4万亩,境内黑土层厚,土质肥沃,是种植水稻的理想之地。
  梧桐河农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已形成人口万余、良田万顷、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国营农场。为使农场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1997年底,以农场党委书记、场长郝文山为班长的新一届班子成立后,制定了本世纪最后三年的工作发展思路:“治水患、开荒原、兴科技、扩水田、强化管理深挖潜,农牧渔业齐发展”。
  为实现发展目标,郝文山带领班子成员逐个生产队调查摸底,并相继出台了发展牧业、荒原开发的优惠政策,生产队按经营规模分类管理,基层干部定编、定岗、定员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工作制度。同时农场克服资金困难拨款300万元购置农用机械407台套,拨款400万元帮助困难职工发展生产。在全场职工的共同努力下,1998年实现种植面积、粮豆总产、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经济效益五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农场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好的品质,没有自己的品牌,就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为在大米销售市场中取胜,农场党委提出“引自然水,施农家肥,种良种稻,产优质米”的名牌战略。郝文山和他的伙伴们带领全场职工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大兴水利,投资1200多万元,使全场10万余亩水田自流灌溉梧桐河水。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全场水田全部使用统一供给的“垦”字号系列的优良品种。保证达到百分之百旱育稀植,钵育摆栽。狠抓农时,保证水稻的有效生长期,提高大米质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辛努力,早已蜚声周边地区的梧桐河大米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1998年,梧桐河大米远销到北京、上海、山东、辽宁等地。
  为打响梧桐河大米这个品牌,梧桐河农场苦练内功,坚决不收不符合要求的原粮,把好入口关;严格执行加工流程,把好加工关;不符合要求的大米不许出厂,把好出口关。同时农场又投资100多万元引进精选机、抛光机等加工设备,提高加工质量。把生产高品质大米作为带动农场经济发展的龙头,有效地促进了各业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