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邮苑

  精美邮品亮相世界邮展
  孙旗
  8月23日至9月15日,第二十二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将在中国举行。为迎接这次盛会,国家邮政局将发行邮票一套两枚,小型张一枚。“中国1999世界集邮展览”将于8月21日至30日举行,国家邮政局于8月21日发行九龙壁小型张一枚。中国集邮总公司将为世界邮展发行6种邮品,其中首日封和九龙壁小型张邮折作为常规邮品发售,另有九龙壁加字小型张邮折、同题材折、集邮护照和镶嵌币封等邮品,加字张邮折还内置九龙壁加字小型张一枚及仿小型张图案单色照像雕刻版纪念张一套三枚。值得一提的是,该加字张一改以往在原有小型张上加字的印制工序,由邮票印制局在印制过程中直接加字,一次完成,这在加字小型张发行中尚属首次。
  在本次邮展期间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发行了以邮展为题材的邮票,集邮总公司从中选取了一些图案精美、价格适中的邮票制作成同题材折,奉献给集邮爱好者。邮折中除放置“九龙壁”小型张外,还包括香港发行的“同心结”小型张、澳大利亚发行的“蝴蝶”小型张、瑞士发行的小版票及加拿大发行的“兰花”小型张等。
  集邮护照是近年来专为世界性邮展开发的新邮品,1995年及1997年在北京、上海举办的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上面世后,颇受集邮者欢迎。在这次世界邮展期间,集邮总公司所发行的集邮护照,除内贴参加本次邮展的四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邮票并盖邮戳外,还增加了对各国邮政和组织机构以及邮票代理的介绍,并预留了收藏者本人照片的位置。
  第二十二届万国邮联大会发行的邮品中,除首日封、小型张封、邮折等常规邮品外,还特别制作发行了卡书、镶嵌封、金箔折等值得珍藏的邮品。
  国家邮政局为本次万国邮联大会发行的小型张,以江泽民主席的题词“发展现代化邮政,满足社会需要”作为图案。这是江泽民主席的题词首次在邮票中出现。为此集邮总公司仿小型张图案设计制作了一枚纯金箔纪念张以志纪念,并编入总公司正式邮品发行编号。
  另外,应万国邮联大会秘书局的要求,集邮总公司还将制作发行邮联大会的开幕、闭幕封,IC卡纪念封,丝织封及明信片册等八种邮品。
  以上邮品,除批发给全国各级集邮企业外,还将在展场上出售。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介绍新中国同龄人的感人故事
  北京电视台推出《与祖国同行》
  经两年拍制,耗资百万的十二集人物电视系列节目《与祖国同行》已经完成,即将播出。同名报告文学集也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北大方正集团的总裁张兆东、宏志班的班主任高金英、足球教练迟尚斌、女货车司机尚桂凤、相声演员牛群、菜农薛荣祖、电视剧《水浒传》导演张绍林、军队新闻工作者刘江海、音乐家王佑贵、科研人员刘锐克、全国劳模刘兆岐、广播剧编辑叶咏梅,是北京电视台拍制的《与祖国同行》的主人公。作品以记录人物故事为主线,用环境、工作、生活的现场描绘,尤其是捕捉细节来表现他们,并通过他们的生命轨迹展示共和国五十年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这十二个人物是从一千五百人中选择出来的。有人主动报名,有人被编导相中。在北京的首映式上,几十位共和国同龄人与主人公共同沉浸在历史的记忆中,深深被故事打动。
  编导在前期采访中积累了上百万字的采访手稿,但由于受电视节目时间与形式的限制,多未能编选进去,其中许多感人故事实在不忍割舍。为了更加完整地展现出十二位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在完成电视片的同时又创作了同名报告文学集,与电视片同期推出。
  (赵敏)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文献画册《光辉的历程》将出版
  文献画册《光辉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成就展特辑》由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解放军总政治部等一百零二家参展单位提供素材,中华锦绣画报社负责编辑并由西苑出版社出版,9月面世。这一画册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就展”同步,展览期间特设发行专柜现场出售。
  特辑按照成就展的四个专题、二十二部分,分五大类。有的展示五十年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的分别展示各主要领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有的表现各省市自治区独具特色的业绩;有的展望伟大祖国的光辉前景。
  特辑具有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分特种珍藏本和普通精装本两种,其中特种珍藏本编号发行。
  (李明)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柳州艺术家演出音乐剧《白莲》
  应文化部邀请,广西柳州市的民族音乐剧《白莲》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中国剧院演出。
  广西柳州市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国庆十周年时,柳州市推出了彩调剧《刘三姐》,轰动全国。四十年之后,壮乡人民又向国庆五十周年献上了民族音乐剧《白莲》。该剧有歌、有舞、有故事,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南方一位爱唱歌的姑娘白莲,被店小二用三坛酒迎娶进家门,并用一块盖头封住了她爱唱山歌的嘴,认为山歌会把“山鬼”引来。不料“鬼”也爱唱歌,“山鬼”和白莲以山歌相遇、相识、相知。他们的山歌感天动地,他们唱着山歌救助了险遇洪水的百姓……
  《白莲》从1998年初开始创作,剧本九易其稿,终于在去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时“绽放”。这也是北京、广州的优秀艺术家和柳州市文艺工作者合作的结果。舞蹈家、总政歌舞团副团长张继钢任导演,作曲、舞美、灯光等分别有杜鸣心、张继文、王瑞国、谢克等几位获过文华奖的艺术家参与。
  (湛文)(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人物春秋

  吴琼新形象
  彭亨才
  许多年没有听吴琼演唱黄梅戏了。想不到近日在京城举办的黄梅戏音乐交响演唱会上,她那动人的演唱,使观众觉得格外亲切。她演唱的“孟姜女”唱腔难度很大,其中音域之宽是黄梅戏的历史上少见的,韵律承前启后,变化多端。我们听吴琼的唱腔,像“低韵吐游丝飏飏,柔腔度细缕萦萦”。“激昂如雷电之趣,悠扬有折柳之情。”真个是“柳添新样绿,花比旧时红”。
  吴琼十三岁步入安徽省戏曲学校,是公认的“严派”传人。她演唱的《女驸马》、《天仙配》等“严派”传统剧目,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惟妙惟肖。正当吴琼风华正茂、艺术的发展处于高峰的时候,她却悄然地离开了安徽,只身来到北京。观众偶尔只能在一些晚会上见到她,有的戏迷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吴琼有她自己的想法,她觉得安徽给了她太多的名誉,已处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她认为一个人艺术的成熟标志,不仅仅是单向突进,而应该是全面渗透。她觉得只有植根于广阔大地之中,才能有足够的养分。熟悉吴琼的朋友都知道,她对黄梅戏的痴情已差不多到了忘我的境界。谁能相信,在掌声、鲜花和清苦、寂寞之间,吴琼却选择了清苦、寂寞。用她自己的话说,清苦、寂寞是浮躁、膨胀和虚荣心最好的降压剂。来北京后,她几乎把全部的时间花在了黄梅戏声腔艺术的研究中。她把民歌和通俗唱法与戏曲中的特殊行腔巧妙结合,想寻找出最佳结合点。在黄梅戏杰出作曲家时白林先生的指导下,她对黄梅戏的唱腔、唱法推陈出新,使黄梅戏的一些唱腔既不失婉转甜美的风格,又加强了音乐的张力,让人听起来新颖巧妙。这次黄梅戏音乐交响演唱会中,她表现出高亢、响亮、奔放的吞吐功力,一改昔日纯模仿“严派”的模式。中央电视台即将播出由吴琼主演的十七集电视连续剧《君子好逑》中也穿插了大量黄梅戏调,但是一种改革后的黄梅戏。用吴琼的话说:“只要有机会,我就要表现黄梅戏,推广黄梅戏。”
  吴琼一直在思考“戏曲不景气,黄梅戏究竟还能唱多久”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年,她为黄梅戏的发展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工作。她虽然不在黄梅戏剧院,却心系黄梅戏剧的发展,对黄梅戏如何走入市场,真正贴近百姓作了非常详细的市场调查。为了振兴黄梅戏,吴琼已决定倾其所有,拍摄一百集精品黄梅戏舞台剧。先前的一些师长和小姐妹都认为,吴琼找到了发展黄梅戏的广阔天地,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就放弃黄梅戏。她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吴琼也多次深情地说:“我是安徽人民的女儿,是那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黄梅戏就像长在我的身上,植根于我的心里。这一生,对于黄梅戏的痴迷,不仅仅是一个情字说得清楚的。”(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选
  献给国庆的一份厚礼
  本报记者杨少波
  千余张艺术光盘面世,七大艺术门类精品荟萃
  8月25日,“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选”首发式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新中国舞台影视精品选”是奉献给共和国生日的一份厚礼,是集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七大艺术门类的精品总汇。编选者从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的艺术作品中挑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名篇佳构,以求展示真正的“精品”。
  中宣部文化艺术局李牧局长谈到这项精心策划、耗时数年的巨大工程时说:“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十年文艺成就的一次检阅,是用现代文化载体的形式所做的一项文化积累、文化建设的浩大工程,是对我们五十年来的艺术实践进行的回顾、总结。借助现代的新的文化载体和艺术传播手段,可以使前辈艺术家创造出的艺术瑰宝在更大的范围内流传。”
  七大艺术门类,五百件艺术作品,一千多张光盘……在这些数字后面,凝聚着新中国几代艺术家的智慧、才情、心血乃至生命。
  权威专家参与,精心尽力收集
  李牧局长谈到收集遴选的过程时说:“我们广泛征求各艺术门类专家学者的意见,还召开二十多次的专家听证会,反复斟酌、反复商议,力争使‘精品选’真正体现新中国五十年的文艺发展的成果,力争做到‘众望所归’。”
  在找寻原始素材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项目规划时意想不到的种种实际问题。原先以胶片形式保存的作品基本完好,而以磁带保存的作品则由于脱磁等技术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很多遗憾。某些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如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由于当时采用的是直播形式,现在就无法再找到当时的声像资料了,所以这次精选也带有文化保存的意义。
  亮相日期临近,观众寄予厚望
  影视评论家仲呈祥说:“‘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选’应该是新中国发展历史的形象教材,时代的风云、人民的感情、生活的本质都应该在其中映照呈现。它应该以较高的水平体现经典性、文献性和人民性。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们面对这项工作时的自然情感。我们选择了这些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反过来也会选择我们。这些艺术作品的风格、样式将对我们的艺术观念产生相当长久的影响。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有不负于这些作品的风格和艺术水准的眼光和责任心。”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滕进贤说:“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电影人,看到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回望走过的道路,一定会很欣慰的。我们期待着。”
  8月25日人民大会堂的“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选”首发式的准备工作正紧张地进行。金秋的北京文艺舞台将多姿多彩,共和国的生日将因众多艺术家的辛苦努力而更加绚丽灿烂!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文联三家出版社
  不为“法轮功”出书
  本报记者刘玉琴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今年2月的一天,中国文联出版社六编室走进一位裹着寒风的某出版社的女编辑。来人将室内环视了一圈之后,从包内拿出《转法轮》一书的书稿,递给两位编辑,试探性地表明了愿以高价和文联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意图。两人接过书稿一看,发现此书已在另外一家出版社出过,就问为什么不在同一家出版社再版?这位女编辑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所以然。两人心生疑虑,翻开《转法轮》,只见这本书印刷非常粗糙,像是盗版,内容也颇为荒唐。就对女编辑说,“法轮功”不是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功法,不能出版。一位副总编看后也说,这本书有问题。一年多前,有家出版社出了这本书,已被查封了,还受到新闻出版署的处罚,这种书不能出!
  无独有偶,北京农展馆春节图书订货会上,东北一男书商特地找到文联出版社,要求出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法轮功》。当时开价给出版费八万元,外加编辑费两万元。有关编辑看了书稿,感到内容有迷信色彩,提法不科学,当即决定退稿。也可能是文艺类出版社近年来经济效益不理想,总有人想乘机而入;也可能是有意要考验出版界人士的政治敏感性,因为较量和争夺从来就不仅仅是在沙场。2月下旬,又有人送来《转法轮》书稿要求高价出版。当时文艺图书市场严重下滑,面对此书可能带来的较高的经济效益,有的编辑也动过心,但出版社负责同志再次明确表态:伪科学的书咱们坚决不出。大众文艺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今年春季也经受了同样的考验:一书商以十余万元高额合作利润的许诺,想在大众艺术出版社出版《法轮功》一书。四川一男士以十几万元作诱饵,要求中国戏剧出版社一周内办好出版《法轮功》书稿的手续。出版社负责同志审读之后,认为书中宣传封建迷信,当即断然拒绝。
  三家出版社不为金钱所动,严格遵守新闻出版法规,在尚未接到中央对“法轮功事件”的通报前,拒出“法轮功”书籍,表现出极为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这从根本上维护了出版社的声誉。
  日前,中国文联出版系统在京召开了表彰大会,表彰这三家出版社,并给予奖励。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说,要弘扬正气,就要功过分明,赏罚分明。谁干事业支持谁,谁有光彩打扮谁,谁有功劳奖励谁,谁有过错惩罚谁。三家出版社坚持守土有责,坚持出好书,走正路,不负使命,文联出版系统的其他四家出版社和三十家报刊的同志应向他们学习,心明眼亮,旗帜鲜明,用唯物主义抵制唯心主义,用科学抵制迷信,多出好书,多出精品,用科学健康的出版物占领市场,向国庆献礼。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
  满都海斯琴走上舞台
  由文化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联合推出,内蒙古民族剧团创作演出的蒙古剧《满都海斯琴》,历经三年锤炼,终于展现于内蒙古舞台,被专家誉为蒙古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戏曲的出现,是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准之一,如何运用民族艺术元素创作蒙古族戏曲,一直是许多蒙古族艺术家的追求。五十年代辽宁阜新创作的《乌云其其格》,可以说是蒙古剧的雏形。作为蒙古人民展现其民族个性的艺术载体,蒙古族艺术家不断对蒙古剧这一新生少数民族剧种加以发展和完善。从科尔沁的《安代传奇》(1988年)、赤峰的《沙格德尔》(1990年)和鄂尔多斯的《银碗》(1990年),到《满都海斯琴》,十年间产生了四部蒙古剧。有专家说,从《银碗》到《满都海斯琴》,蒙古剧逐渐向更高层次、更大主题深入。《满都海斯琴》以其史诗般的气势和现代审美视角,从众多地方戏中脱颖而出。
  满都海斯琴是十五世纪末在我国北方出现的一个蒙古族女英雄,其一生历经艰辛却百折不挠,不仅平息了蒙古部落持续一百多年的内乱,完成统一,还一直作为蒙古族人民智慧勇敢、勤劳善良的化身,活跃在蒙古族民间文艺里。不过搬上戏曲舞台全面完整地展示人物性格这回还是首次。取材于历史的蒙古剧《满都海斯琴》,用歌舞演故事,发挥“唱、念、做、打、舞”的功夫,在民族团结的层面上展现历史,民族色彩浓郁。
  “从草原来又回到草原”是整部戏的灵魂,通过这一人物命运线索和情感线索的发展,一步一步地还原人的本真。历史的大跨度、非凡的主题、壮阔的场面以及人物传奇般的命运,都赋予该剧以史诗风格。热情奔放和缠绵哀伤的蒙古族歌舞,抒发了蒙古族女性草原般开阔的胸襟和刚柔相济的气质。导演石玉昆曾执导京剧《骆驼祥子》,获1998年京剧节大奖,此次在《满都海斯琴》中,其洗练、细腻的导演手法和广泛吸纳各种戏曲手法的创新个性再一次体现出来。(刘琼)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用舞蹈表现十大名曲
  刘敏叶波韩峰主演
  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千禧乐舞———中华十大名曲舞蹈艺术晚会”8月20日和21日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
  《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广陵散》、《将军令》、《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夜深沉》、《鹧鸪飞》、《二泉映月》、《金蛇狂舞》是我国的经典名曲,总编导黄蕾以舞蹈艺术的丰富语汇并借助舞蹈家的独特感悟,用一种新颖的表现意识把这些名曲的意境展现于舞台。舞蹈家刘敏应邀担任主角,她的名字和艺术形象早已为观众所熟悉。曾在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奖的叶波和韩峰也是主演。作曲家刘文金担任艺术总监和乐团指挥,这次大乐队现场演奏也是近年来舞蹈晚会中少见的景象。所选十大名曲中有些曾被编为舞蹈作品,仅《二泉映月》就有几个版本,但黄蕾说她的创作与以往不同,完全是从一种新角度阐释名曲的美感和文化意义。
  (何于)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闲话武打片⑦

  刘庆辉,河南安阳人,警察———
  不要误入歧途
  我是一个金庸迷,但面对现在的武打片,觉得有些看不懂了。
  现在的武打片,很多已经脱离了“侠义”的轨道,走上了极端。无缘无故的大砍大杀,身首异处,血肉模糊,飞来飞去,僵尸怪兽,荒诞不经,充斥着暴力。这些糟粕却能吸引不少缺乏辨别力而又喜欢离奇的少年观众。
  今年暑假,我上初三的表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便从家里偷了二百元钱跑到少林寺去学武术。家里人用了五天时间,花了两千多元钱才把他找了回来。我在工作中也经常遇到一些初高中学生模仿武打片中的所谓“江湖义气”,找拜把子兄弟,成立“××教”、“××会”,打群架,欺负弱小同学。
  我希望多出一些有品位的武侠精品,不要让匡扶正义的“武侠”误入歧途。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闲话武打片⑦

  李胜,江苏苏州人,职员——
  激情洋溢
  武侠小说具有极自由的虚构空间,人物的性格情感有可能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现代小说表现得更为夸张,这样可使一般读者的情感受到激发。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描写的乔峰、郭靖等江湖人物,在民族遭遇危难时摆脱个人恩怨,其“大侠气度”令人激奋不已。这种“大侠气度”的表达方式与许多近现代小说的严肃得几乎沉闷的描写相比,更为热烈奔放,而且雅俗共赏,被读者普遍接受。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闲话武打片⑦

  王琢成,上海嘉定人,编辑——
  少看为宜
  我是个老年人,对电视荧屏上的武打片,家里第三代人感到入迷兴趣浓,但我却扫兴有反感。
  一些未成年的少年特别爱看,评说时还认为打得离奇、精彩,还说配音好。但我认为这些武打片都是虚假的豪情壮志,武功的神奇也大同小异。武打紧张阶段无非是刀来剑往,拳来脚去,枪棍乱打,血肉横飞,不过让人心惊肉跳罢了。我认为青少年看了既无教育意义,又无休闲怡情价值,还是少看为好。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下期话题预告
  “闲话武打片”话题讨论了近两个月,热热闹闹,百花齐放。我们实在没料到,这一议题共收到721封来信,在此深表谢意。下期话题将转为“电视娱乐节目大家谈”。近来,屏幕里的娱乐节目特别走俏,做游戏,猜谜题,说学逗闹,吸引了许多观众。读者可就这些节目发表见解,喜欢不喜欢,喜欢哪些,还有什么建议。我们企盼大家关注这一话题。——编者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信箱

  “还珠格格”走下坡路
  编辑同志:
  《还珠格格》第一部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欢,除了聪明伶俐、伶牙俐齿的小燕子惹人喜爱外,剧情的合理安排也起到了扣人心弦的作用。但是《还珠格格》第二部播出后,“格格迷”早已牢骚满腹了,不仅因为小燕子的可爱形象大打折扣,而且普遍认为剧情出格了。
  原来小燕子说话幼稚中带着智慧,行为顽皮中带着规矩,可近来小燕子却喜欢不厌其烦地乱解成语和唐诗,言行举止令人不可思议,让人觉得小燕子是专门逗人开心的“小丑”。尔康张嘴闭嘴便是“好感动、好感动”。一个大男人把这些话经常挂在嘴边,不知是否肉麻。先是小燕子胡闹,接着老佛爷、皇后及时赶到,轻则严厉责备,重则家法伺候,最后总是皇上或晴儿出来解围,这是该剧雷打不动的套路。《还珠格格》第二部不仅人物言行、性格过于夸张,而且剧情牵强附会,把一些不符合生活实际的东西搬上荧屏,使观众对《还珠格格》的喜欢程度大为降低。北京汤在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