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开局好于上年○夏季粮油喜获丰收,种植结构趋于优化○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比上年同期有明显改善,中西部地区发展趋缓,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猛○农民现金收入增幅回升,但对此不能估计过高,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农产品市场依旧疲软,价格水平继续下降○农村市场“启而不动、动而不旺”等问题仍很突出
  1999年上半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开局好于上年。夏季粮油获得丰收,种植结构趋于优化;乡镇企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比上年同期有所回升;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是,在当前的农村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市场低迷、消费增长不快和农产品价格下降等问题。
  上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1.夏季粮油获得丰收,种植结构趋于优化
  1999年上半年,我国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业增加值为4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夏季粮油获得丰收。初步统计,夏粮的产量为11849万吨,比上年增长4.7%;夏季油菜籽的总产量为933万吨,比去年增长18.2%。春播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总的特点是“优质增、劣质减”和“畅销增、滞销减”。
  1999年是我国夏粮生产的第二个高产年。今年的夏粮生产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面积减、单产增。单产提高对夏粮的增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二是省际不平衡,绝大部分地区的夏粮产量较去年有所增长,但有些省份出现减产。三是个别地区的夏粮增产属于在去年减产后的恢复性增长。
  上半年,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农产品收购政策的引导下,农民对种植结构作了较大调整。一是调减了早稻、春小麦、棉花、烤烟、黄红麻、糖料等的播种面积。二是扩大了玉米、高粱、谷子、豆类等杂粮面积,继续增加了蔬菜面积。三是优化了品种结构。如我国最大的早稻产区湖南省,今年的早稻种植面积是90年代以来播种面积最低的一年,但优质稻的种植面积却比去年增加150万亩。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农民对当前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作出的积极反应,将有利于种植业结构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2.乡镇企业平稳发展,经济效益好于去年
  1999年上半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514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1—6月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9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5%。在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较之去年同期也有了明显改善。上半年,乡镇企业实现利润26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上缴税金9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7%。
  乡镇企业效益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连续调低利率,减轻了企业的财务负担;二是中央严厉打击走私活动,给乡镇企业带来了更为宽松的经济环境;三是乡镇企业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内部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乡镇企业的发展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中西部地区发展趋缓。最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一直快于东部地区,但去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幅度比东部地区低1.8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增长率低5个百分点,利润增长率低3.7个百分点,税金增长率低4.7个百分点。二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猛,成为乡镇企业的重要增长点。上半年,全国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达67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4%。
  3.农民现金收入增幅回升
  1999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包括储蓄借贷收入)为997.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5元,增长2.1%,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4.7%。
  农民现金收入增幅回升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劳动者的报酬收入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势头。二是农民家庭经营形势有所好转。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为569.1元,虽然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8元,下降了1.2%,但下降幅度比上年同期减少5.4个百分点。
  4.农村市场稳中偏淡
  今年上半年,中央在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消费信贷政策,以扩大内需,并把重点放在农村,但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农村市场“启而不动、动而不旺”。
  从消费品市场的情况来看,上半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6.2%,低于城市6.6%的增幅。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559元,比去年同期仅增加5元,实际支出只增长了2.7%。消费品价格继续走低。
  与此相类似,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也不活跃。农机具供过于求,旺季不旺;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大量积压。
  上半年农产品市场依旧疲软不振,价格水平继续下降。6月份,大米、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全国集市均价为每公斤1.69元,比年初下降了2.7%;从上半年的情况看,水产品和蔬菜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8.9%和8.7%;肉禽价格下跌了12.3%;肉猪价格下降幅度较大,达30%左右,种猪和仔猪价格跌幅达50%左右。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在农村各业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表象背后,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民收入增长动力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村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品市场疲软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在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收入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虽然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对此必须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
  首先,现金收入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农民纯收入水平的必然提高。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测算,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现金收入大约只占其家庭纯收入的7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现金收入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到纯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现金收入的增长却未必会带来纯收入的增加。
  其次,上半年的农民现金收入增长较快有一定的恢复性质。由于1998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实际水平仅与1997年同期基本持平,实际增幅为零,所以1999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的增长速度是在上年较低的基数上取得的,因而带有很强的恢复性质。
  第三,1999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的增长来源与以前相比也有所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1998年秋季的农业大丰收使结转到1999年的农产品数量增多,而出售种植业产品数量的增加为上半年的农民现金收入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并不表明目前农民从农业中增收的形势有所好转。(2)国家的投资政策对上半年的农民收入增长有重要影响。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1998年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林业生态和农村公路、电网、储备粮库等方面建设的资金投入。集中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产生了积极作用,1999年上半年的农民现金收入增长,与之有直接关系。可见,如果剔除了上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特殊因素,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实际增幅不会达到目前的水平。
  第四,从目前来看,农民增收形势已经有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仍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的困扰。主要包括:(1)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使农民从农业增产中获得的收益减少;(2)部分地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感到无从下手,或在调整后出现新的结构趋同,从而使农民难以在农业中找到新的收入增长点;(3)乡镇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尚未完成,资金和市场两方面的约束还没有完全摆脱,因而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依然难以充分发挥;(4)随着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进一步恶化,由此对农民劳务收入增加产生了更为不利的影响。
  不难发现,上述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在近年来一直存在,而且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这种现象表明,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还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农民收入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反弹,但是对此绝不能估计过高,农民增收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户生产投入的增加,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消费需求不振是制约当前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消费需求不旺的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从1998年开始,国家对启动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采取了多种措施,但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这一趋势仍在延续。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民对未来的低收入和高支出预期。因此促进收入增长、稳定和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对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并由此带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江苏省大丰市调整种植业结构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大丰市方强乡的近万亩百合亩产高达1500公斤,万吨百合全部销往上海及苏南大中城市市场,总收入可达1亿多元。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浙江永辉县灯具厂到湖北宜都投资办厂,生意红火。曹礼达摄
  安徽芜湖金田集团在横岗镇千亩前嘴滩开发养殖业。水从泽摄
  福建集美荔枝专业户汪汉卿面对丰收的果园一筹莫展。王文津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个大”的尴尬
  任相国
  报载,今春,草莓在石家庄遭到冷落:比往年同期每斤低4元,还是少有人问津。一颗颗大“个头”草莓因一个“酸”字令人却步。据说,前几年,香甜爽口的草莓受到市民青睐,也成为农民种植的“热点”。但为追求眼前效益,不少地方种草莓都选个头大、产量高、耐贮运的品种,却忽略了草莓的口感。这样产量是上去了,可吃起来就不行了,难怪市场亮了“红灯”。
  类似的例子已不鲜见。有“佛桃”之称的肥城桃为扩大市场,前几年在“个头”上做文章,全市上下评“桃王”,桃农们上氮肥、猛浇水,“佛桃”个头大了,“汁浓味美”却没了,结果砸了牌子,没了回头客。
  产品追求“个大”遭遇尴尬,给农业结构调整发出了一个“信号”。
  近几年,在买方市场形势下,农产品卖难不断出现。这与大环境的影响有关,但是,我们自己的市场意识淡薄也是个重要因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变着法求大:养肉鸡,出栏快,形体肥大,然而时间长了,人们“咂”出了滋味,肉鸡总赶不上家养的鸡香;上街买菜,不少人专拣并不肥硕的露地菜,菜贩子要价也高,因为露地菜比大棚菜更有菜味。
  鸡有鸡味,菜有菜味,草莓有草莓味,这给“贪大”的人上了一堂市场经济课。近年来,农产品市场已由“卖方”转向“买方”,一年四季,各种新鲜蔬菜、新鲜畜禽水产品非常丰盛。买方市场也“吊”起了人们的胃口:人们不满足于吃饱了,而是越来越讲究“口感”、“营养”。而有些生产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不是盯着“餐桌”、瞅着消费者“胃口”,而是从一时的利益出发,千方百计让农产品抢先上市、盲目“催大”,在生产管理中,一味使用化肥催其早熟,这还不算,有的在瓜果之类的农产品只有五六成熟时便迫不及待地用催熟剂催熟,如此一来,一些农产品虽然“个大”色鲜,但其味道再也不是“那个味道了”。
  “个大”遭遇尴尬,不但苦了消费者,更苦了生产者。辛辛苦苦种出的产品没人要,收益自然无从谈起。它给人们一个警示:生产优质适销农产品,既做到好吃又能够高产高效,关键是要学会研究市场,提高科技水平。实践证明,不顾市场需求,以牺牲产品质量换取增效,到头来终会事与愿违,得不偿失。但愿人们在“个大”的教训中得到启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华北平原上的绿明珠
  ——文安县“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见闻
  江山鲁克深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华北平原腹地的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采访了该县的“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站在河堤上放眼望去,只见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没有村庄,没有工厂,只有一方方农田阡陌相连;地里刚刚出土的红小豆苗、绿豆苗和黄豆苗,泛着一片片绿色;散布其间的农民们,正忙着除草、间苗;纵横交错的沟渠里,丛丛芦苇迎风摇摆,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儿曾是水泊的故事。
  “你看这土是黑的,有机质占到3%以上,而一般好地才占1%左右。”同行的文安县农业局副局长郜中全,站在竖有“绿色食品基地”字牌的地头,抓起一把土给记者看。原来,这儿是当年黑龙港流域有名的文安洼所在地,那时也叫东淀,与叫西淀的白洋淀遥遥相对,曾是华北平原上的两颗明珠。由于根治海河,如今的东淀水泊变成了良田。千百年来的水浸草淤,黄土早已变成草淀土,地力十分肥沃,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
  1996年,该县农业局试种红小豆5000亩,总产350吨,全部出口日本,经检测达到国际“AA”级绿色食品标准,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1997年,“AA”级红小豆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绿色食品博览会,深受外商欢迎。这年,经国际与国家有关部门鉴定,该地被命名为无毒、无污染、无公害的“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今年,基地扩大到10万亩,生产的“古洼绿珠”牌红小豆、绿豆、白豇豆、黄豆等八宝豆,远销日本、德国、美国等国,成为西方国家食品市场上的抢手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安县这一“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已成为华北平原上的一颗“绿明珠”。
  “明珠虽然好,还需有人保。”县农业局长李葆华介绍,为了保护好、利用好这颗“绿明珠”,文安县委、县政府组织乡村干部进农广校上中专、办短期培训班学习,请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进行具体指导,并培养了一大批“永远不走的技术员”,为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同时,该县在基地周围设立了防污缓冲带,保证无污染源侵入。对基地进行整体规划,建设配套基地设施,包括方田林网化、田间道路建设及水利工程,以创造和保持良好的生产和生态条件;改良土壤结构,进行无污染秸秆还田,专施有机肥,不施化肥;采用生物、物理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在基地内安装高压汞灯,由专业人员进行病虫测报。为加强监测,县农业局专门成立了环保执法站,组织专人定期到基地各块农田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和禁止使用有害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通过以上综合措施,确保产品合格,实现可持续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近几年,日本、德国的农业和环保专家每年定期到该基地进行技术检测和指导,有效地保护了这块“绿明珠”的生态环境。
  记者随后又来到文安县绿珠(集团)公司参观,只见豆类加工流水线、电脑称重控制器等设备一应俱全。据主人介绍,基地生产的绿色食品大部分销往欧美、日本,为我国农产品出口闯出了一条新路。为解决一家一户难以克服的困难,县农业局组建了这家科研、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的公司,为农户与国外客商架起了一座金桥。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种粮有五盼
  编辑同志:
  国家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出台后,一些质量差、不适合市场需求的粮食品种,将逐步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而在粮食主产区均有产量低、品质较差的粮油种植面积,这将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对此,广大农民热切盼望有关政府部门:一是早宣传调整后的粮改政策,多提供信息服务,以便适时调整农产品结构,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粮油品种;二是搞好良种供应,广设网点,多渠道销售,方便农户购买;三是加强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和农技培训;四是建好良种示范片;五是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防止坑农事件发生。安徽省霍邱县彭塔乡李高中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七成劳动力出家园
  六万亩耕地不撂荒
  素有“豆腐之乡”美称的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在7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土地流转,使全镇6万亩耕地未出现1亩撂荒。
  石牌人从事豆制品加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石牌农民纷纷走出田野外出做豆制品生意,足迹遍及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及国内180多个大中城市,全镇1.9万农村劳动力中只有30%在家种田。为了使耕地不撂荒,这个镇根据劳动力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路子。利用行政手段:镇里成立劳动力转移协调委员会,协调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矛盾;自由转包:外出农民把责任田转包或转让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耕种,实行外出转田,回乡还田;结构调整流转:将农民视为包袱的飞沙地、低洼地、边远地收归集体,由村统一开发成果园、鱼池后发包给农户经营;租赁拍卖: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以招标(竞价)的方式租赁(拍卖)给中标者独立经营。采取这种方式的多为“四荒”资源和“两低”田;股份合作(联营):以地入股,吸纳外地资金技术合作经营;向种田大户集中。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全镇耕地大面积、快速有序地流转。
  据统计,在石牌镇的6.4万亩耕地中,去年有2万亩进入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的活跃,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民营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到去年底,600多户富裕起来的豆腐郎回乡投资亿元,在集镇上兴建了豆腐廊一条街、商城和住宅小区。同时,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初步形成,使石牌镇建成了黄豆、蔬菜、沙梨、水产等基地。
  (何锋陆平姚晓冬)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疏附县帕哈太克里乡广大农民,积极学习科学种田技能,应用旱育稀植等方法,使水稻单产不断大幅度提高。一九九三年,全乡水稻单产由原来的一百五十多公斤猛增到五百八十三公斤,去年又增长到八百七十公斤。新华社记者沈桥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新干农民读书致富
  本报讯江西省新干县委、县政府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转变传统观念入手,引导农民靠知识增力量、向科技要效益,广泛开展乡建万册图书室、村建千册图书屋的文化入户活动。全县14个乡镇和60%的村集体建起了图书室,藏书总量已达25.8万册。该县还经常性地组织县直各单位开展送书下乡活动,仅去年至今,各单位送书入户就达5万余册。
  科技知识的大普及,开阔了农民的思路,药材、花卉、草莓等特种种植业和甲鱼、牛蛙、红毛鸭等特种养殖业在各乡镇遍地开花。全县目前已创办各类特色种养基地264个,涌现各类特色种养专业户3400余家,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路子。(朱兵李辉)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清城引外资开发特色农业
  本报讯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拓展招商渠道,广纳外来资金发展特色农业。目前,该区通过引进外来资金开发的特色农业项目达162个,投入资金4.1亿元,经营面积12万多亩。其中港澳台、马来西亚等地客商办起11个项目,投资1.9亿元,走出了一条利用外资综合开发特色农业的新路子。(曾庆中)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郏县烟叶示范基地见实效
  本报讯河南省郏县烟草公司探索试办干部烟叶科技示范服务基地,树立样板,提高科技在烟叶生产中的含量,干给烟农看,带领烟农干,收到较好效果。郏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烟叶是主要经济作物。1996年,该公司抽调干部48人在7个乡镇创办基地16个,服务项目14个。
  三年来,郏县烟草公司创办干部烟叶科技示范服务基地显示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6年至1998年累计创办基地3.9万亩,与非基地相比,亩均增产16.4公斤,上等烟比例增长9.3个百分点,烟农亩烟净增收入230.7元。(刘彩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