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一种道德文化资源的开掘
  李仁臣:今年是新中国五十大庆之年,“为了共和国的诞生”革命英烈事迹展览来到首都正逢其时。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现场,中组部、中宣部带头给机关干部上党课,许多基层党支部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还有20多个省、市、区要求去他们那里展出。1996年推出的“红岩魂”展览已经走遍全国154个城市,观众达到3200万人次。这两次展览以及电影《红樱桃》、《红河谷》和歌曲《洪湖赤卫队》等新老“红色经典”的流行都表明,当我们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以公平、合法、合理为基本社会规范的时候,革命英烈那种大公无私、以身许国的凛然气节和崇高品格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作家郁达夫在为鲁迅先生作的悼文中谈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长期斗争中,我们涌现出那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烈,而且人们至今对他们还满怀感激和景仰之情,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可欺、不可侮、不可战胜的表现。
  今天我们召开这个座谈会,希望大家对如何开发和宣传百余年革命斗争史中的道德文化资源,来激励共产党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发表自己的见解。
  滕久明: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一命题。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中,当然应该弘扬我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注意吸纳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经验,但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历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无疑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经济利益的重视并没有冲淡、更不能代替人们对理想和崇高精神的追求。革命理想主义仍然是我们的一面旗帜。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为民族生存发展顽强拼搏的精神,把亿万人民的智慧才华,进一步凝聚起来、点燃起来。
  李君如:这次“为了共和国的诞生”革命英烈事迹展览,中央党史研究室是主办单位之一。当初在审查资料时,我并没有想到它会轰动京城,毕竟展厅不是很大,很多展品也非实物。出乎意料的是,从开展第一天起,有那么多群众冒着酷暑自发前来参观,每天都有几千观众。开幕后,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参观者,听讲解员念陈觉烈士给妻子的遗书:“前日父亲来时我还活着,而他日来时只能看到他的爱儿的尸体了。我想起了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也不觉流泪了。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在这样崇高、圣洁的精神境界面前,哪个人的心灵不会受到震撼?
  这次展览中的烈士,年龄最大的是吉鸿昌,39岁;其次是李大钊,38岁;年龄最小的是刘胡兰,15岁。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烈士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大众最能接受和拥护的思想道德准则。在今天,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作奉献、谋利益、做好事,仍应是党政干部为官、做人的道德律令。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观众留言摘编
  过去的苦难造就了一代志士,而今天的甜蜜可能毁掉一代幼苗,“红岩魂”这一课得及时补上。
  —一教师
  在灯红酒绿里,我感到空虚;在先烈面前,我觉得充实!
  ——湖南谢华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信仰,永远也找不到真正的生存价值。
  ——中国科技管理大学一学生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应谨记。
  ——杨成文冯瑞雪
  一个民族的强大需要两根支柱——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愿“红岩”精神永远常青!
  ——大连郑浩
  爱国主义是对国民进行“终生教育”的永恒教材。只要认真抓住这个基本教育,中国就有希望。
  ——武汉王腾远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道德品格力量
  韦英:1948年我初到解放区时读了3本书,即《上饶集中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革命烈士传》。当我读到蔡和森、邓中夏、赵世炎等人慷慨赴死的情形,感到一腔热血在血管中沸腾。特别是夏明翰烈士的那首“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的诗,过目成诵,从此不忘。以我的切身体会,像“为了共和国的诞生”展览那样展示和宣讲烈士事迹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应该大力倡导。
  我的父亲闻一多的事迹也被列入展览,这是父亲的光荣,是他牺牲后继续对人民作出的一点贡献。父亲在天有知,当感欣慰。闻一多一生跳动着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他在留美期间深情地说过:“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他不仅是坐而论道,而且是不避刀斧、挺身而出。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我伯父劝他注意人身安全,他慷慨吟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一些人对国家的观念越来越淡薄,令人忧虑。
  何晓鲁:为什么那么多烈士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最纯真、最有激情,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就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了。年轻人需要一种激情,激情需要一个方向。烈士所昭示的方向,是把整体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置于个体的利益之上。烈士的伟大就在于这样一种品格魅力、道德力量,完全抛弃了一己的私利。他们留下的东西不仅属于共产党人,而且是一种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我在海外期间发现,把年轻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凝聚到一起的,也是一种激情,是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有尊严的国家。中国改革已有20多年,吃饭问题已经解决,各个层次的人都有一种精神需求。我们要注意开发历史上的道德文化资源,尤其是革命英烈身上的品格力量、道德力量,把它变成所有中国人共享的精神财富。80年代,我创作纪实小说《陈毅市长》和解放军史电视片脚本《让历史告诉未来》,也是想阐发一些精神、文化和价值观的东西。在这方面,文艺作品大有可为。
  李君如:道德的养成,讲理论、讲道理固然重要,但还要寻求一种道德样本,寻求一种心灵的震撼。革命烈士就是人格化的精神和道德。烈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鄙,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摒弃什么。他们是我们的标杆和警示。只有内在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建立,外部的灌输才能取得效果。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革命传统与当今社会的契合点
  何晓鲁:不少年轻人可能会对这些历史上的英雄心存困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觉得,有必要给他们讲清楚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比如外国军舰自由出入于中国沿海和内河,极端的贫困,严重的社会不公,所以革命才有动力。讲到反封建的任务,要告诉他们那时的女孩都得裹小脚,还可能去当童养媳。
  耿云志:革命传统教育只有与今天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容易落到实处。不然的话,在展览现场也很感动,但事后这种感动恐怕很难持久。要告诉年轻人,尽管与新中国成立以前相比,我们的综合国力已经大为提高,但仍然比较落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还受到霸权主义和外国资本的挤压。要有忧患意识。
  宣传革命文化传统,要有新形式、新办法。比如对于南京大屠杀,能否在当年南京城陷落之日举行庄严而简朴的纪念仪式,这样可以对国民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也是一种警告和批判。
  滕久明:重庆从曾家岩50号周公馆到朝天门码头,就有20多处可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团结、领导人民大众同反动势力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开发重庆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以建设革命文化大市为目标。现任市委书记贺国强同志一到任,就率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歌乐山纪念馆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不惜巨资对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烈士陵园进行大规模的规划、整治和修葺,新建了聂荣臻纪念馆、杨闇公旧居陈列馆、“三三一惨案”纪念碑。“红岩精神”已经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象征,涌现出一批见义勇为的英雄和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创业者。
  这几年,我们在宣传革命文化的过程中勇于创新,如主动到外省市搜集革命史料,与其他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合举办大型展览,资源共享;把有关展览馆的内容制作成大型或较小的展板,在各区县,甚至偏远山区巡回展出;我市各基地编写、出版上百种书刊、资料和VCD光盘,总发行量近200万件,还拍摄了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专题片。
  华福周:因为种种原因,还有不少青少年缺少革命传统教育这一课,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盲区。此外,“法轮功”练习者中,妇女占了大多数。这警示我们思想工作要做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去。教育文化部门、基层政权,以及像妇联这样的群众团体要形成合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了共和国的诞生”和“红岩魂”展览为何轰动?
  革命道德品格在当代有强大感召力
  本报教科文部与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座谈会发言摘要
  编者的话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奇。在我国,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长征,全民族同仇敌忾的抗日战争,“小米加步枪”打败蒋家王朝的解放战争,与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古代传说一道,已经成为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当我们在现代化的征途上艰难行进的时候,依然需要从革命英烈身上汲取道义和人格汇成的巨大精神力量。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8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大力加强革命气节教育,是新形势下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建设。
  中共重庆市委等单位主办的“为了共和国的诞生”和“红岩魂”两次大型英烈事迹展览引起轰动的事实表明,革命传统教育在今天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需要找到新的文化展示样式,找准与当代社会心理的契合点。在这方面,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作出了大胆的尝试。他们把“革命文化”作为重庆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不仅用来锤炼、提高重庆的公民素质,以支撑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作为重庆走向全国的一块知名文化品牌。他们的经验值得研究、借鉴。
  8月10日,有关方面负责人、烈士后代与专家学者相聚人民日报社,探讨两次展览成功背后的社会心理,革命道德品格在当代的价值和实现途径。本版刊出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革命道德品格和共产党员修养、国民素质
  胡振民:学习先烈的崇高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小平同志在第三次复出的时候,讲过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江泽民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一个革命政党,必须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样全党才能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在,少数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堪忧。如有的意志衰退,信奉“以身体健康为中心、潇洒一点、糊涂一点”的人生哲学;有的认为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钞票是实的,要抛弃空的、不想远的、抓住硬的、捞取实的;有的索贿受贿、贪赃枉法,在金钱、美色、权力的考验面前打了败仗。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和担负的任务有了很大变化,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在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上下功夫。
  华福周:一个英雄、一本好书、一部影视、一次生动的展览,甚至一首歌曲,都能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影响一生。据媒体调查,现在各行各业的建设骨干、先进模范,在少年时代大都受过英雄人物事迹的熏陶。他们小时候读得最多的书是《红岩》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王洪华:为什么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潮水般地涌向“红岩魂”和“为了共和国的诞生”这类展览?因为这是一种伟大的事实!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不是耍嘴皮子,而是用生命和鲜血铸造出来的伟大品格、伟大灵魂、伟大真理。它教育了新中国50年历程中的几代人,甚至让原国民党官员参观了展览后也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从少年人纯真的眼光中,我们看到这种精神将永远支撑中国人走向未来。
  厉华:据调查,知道江姐、许云峰的,在30岁以上的人中有一半多一点,在30岁以下的人中只有百分之十几。有82%的人反映这样的社会教育性展览太少了。我们有几柜子的观众留言,大部分是青年人在展览现场排着队写的。有个少年罪犯写道:“我想做个英雄,却进了少管所,今天看了展览,才发现我弄错了英雄的含义。”烈士的道德品格对青少年饥渴的心灵的充填,绝不是其他东西所能代替的。还有一部分留言是针对党员干部的,如“党员应多看看”,“在职干部应多看看”,“贪赃枉法者愧对英烈”。这说明展览对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员干部“三讲”教育也是重要的参考教材。
  耿云志:在进行英雄主义教育的同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容忽视,就是对普通群众的公德教育。现在有一个不协调的现象,就是报纸、电台在讲英雄人物如何感人,但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舒服的事,像公用电话亭、公园的长凳被损。假如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的公民道德,我们社会的道德面貌就大不一样。(附图片)
滕久明 胡振民
李君如 华福周
耿云志 何晓鲁
韦英 王洪华
厉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发言名单
  李仁臣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滕久明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胡振民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李君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华福周全国妇联副主席
  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何晓鲁作家
  韦英闻一多之子,中宣部离休干部
  王洪华重庆市文化局长
  厉华重庆歌乐山纪念馆馆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