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为科教兴国夯实基础
  ——我国“两基”规划实施7年综述
  张洪超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在本世纪内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1994年7月,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即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85%左右,全国小学入学率达到99%以上。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在解决12亿人口温饱问题的同时,实现全国的基本普及初级教育可谓任重道远。经过7年的努力,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处于什么样的状况,是否能在本世纪末实现“两基”的目标?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8月5日在太原召开的1999年度“全国‘两基’督导工作会议”。
  历史性的突破
  “两基”工程是我国90年代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继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党的十四大又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确定为我国90年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性目标。十几年的时间,“两基”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96年,全国50%的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从1990年到1996年间,每年约有400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截至1998年底,全国已有京、津、沪、苏、粤、浙、辽、吉、闽等九省(直辖市)所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全部达到现阶段“两基”验收标准,加上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已验收的县(市、区),共有2242个县(市、区,含117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通过了“两基”验收,人口覆盖率达73%。
  “两基”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以说,“两基”工作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工作的最大的成就之一,也是人民群众最满意的事情之一。
  任重道远的工程
  按照党的十四大对“两基”工作的规划,今明两年“两基”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任务十分艰巨,“两基”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一是“两基”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有些地方特别是“两基”规划中的二片地区的某些省份,有降低标准、追赶进度现象。三是一些地方存在着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未落实、投入不足、拖欠教师工资、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四是初中学龄人口高峰的到来,将给“两基”工作带来新的巨大压力。五是少数已经通过“两基”验收的地区出现了指标下滑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两基”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将‘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2000年‘两基’目标的实现和达标后的巩固与提高。”《决定》中这一段话是非常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把“两基”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地位不是一个临时性思想,而是一个长远的指导思想,不仅确保2000年“两基”目标的实现要坚持“重中之重”这个方针,而且达标后的巩固提高将是一项相当长时期的任务,仍然需要坚持把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地位。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两基”工作在整个教育中更具有基础性。我国“两基”目标在本世纪内仅规划了“双八五”,目前已通过验收的地区中还有一些是突击上去的,达标后再滑下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更多,包括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学生全面素质存在差距,辍学等等。在我国真正实施有质量、无水分的九年义务教育将是一个时期内的一项艰巨任务。
  世纪末的规划
  1999年1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到2010年全面实现“两基”,“两基”覆盖人口地区要达到95%。从当前实施“两基”进展情况来看,2000年“两基”验收覆盖人口将达到91.65%,大大超过85%的规划目标,因此当前“两基”达标质量成为关键。能否及时解决“两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事关“两基”能否在本世纪末实现既定目标,为21世纪的国家振兴提供坚实基础的关键所在。
  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拖欠教师工资、初中辍学率高是当前“两基”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各地必须强化政府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按照国家有关教育经费的法律和政策规定,确保地方财政对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并根据本地实际,增加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要进一步依法足额征收、严格管理并合理使用城乡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实行乡征、县管、乡用,确保完全用于教育。要依法开展群众教育集资,制止中小学乱收费;通过建立县级财政统筹发放教师工资的机制,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
  各地区要采取思想发动、困难补贴、行政措施和法律约束等手段,控制初中辍学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逐步改革农村初中教学内容和方法。
  80年代末人口的出生高峰逐步转向初中学龄阶段,这将引发校舍、师资、经费等一系列问题。各地区要在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对策,及早规划,充分挖掘现有校舍、师资潜力。充分利用“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和配套资金弥补初中在校生高峰期教育经费的不足。
  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是长期的任务,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以“贵在求实、重在推动”的精神,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两基”验收不走过场。


第7版(教育)
专栏:校园生活

  天高任鸟飞
  ——首都大学生争当创业先锋
  江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现代社会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近日,北京市推出了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其中就有“允许在校研究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并可保留一定时期学籍”。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首都大学生开风气之先,许多人已具备了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他们将社会实际需要与自己的专长紧密结合,拓出了一条创业之路。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95级本科生李永新今夏刚刚毕业,他和3个同学自筹资金30万元创办的新兴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近日成立。这是北京首家专门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全面服务的公司。公司以服务大学生为核心,以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为目标,将逐步建立起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服务体系,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方位服务。谈起办公司的初衷,总经理李永新坦言:“想作一点自己想作的事情。”
  在北大上学时,李永新就曾获得青年志愿者标兵、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大三实习期间,他因表现突出被实习所在公司相中,毕业后月薪将达几千元。而在实习过程中,小李也明显感觉到大学生个人素质与社会实际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同时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又存在着种种不便。李永新与邓湘树等几个同学一拍即合,一个为大学生素质培养提供直接、全面、深入服务的方案产生并逐步成熟了。
  小李几个人很有信心把公司办好:公司的业务同他们所学专业也很对路;更重要的是他们看中了高校学生这个庞大且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市场。李永新还想让自己的行动引起当代大学生的注意,转变那种只有到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去发展才算就业、成才的就业观念。他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创业意识,只要能成就一番事业,能为社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样是就业,一样能成才。
  无独有偶,与北大一墙之隔的清华大学里,邱虹云等4名学生还未毕业,就在今年4月成立了自己的“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邱虹云是材料系96级本科生,平时就喜爱搞一些科技小发明并多次获奖。他研制成功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是一项集光学、机械、电子等多领域专利技术的高科技成果。在不久前的清华学生创业大赛上,这项发明引起了另外3名同学的兴趣。大家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后,认为这项成果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原本只打算将发明卖掉赚些钱的邱虹云决定和同学成立公司,将这项技术转化为产品。日前他们又同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投资方首期将投入250万元,主要用于产品中试,二期将再投入5000万元,用于产品开发、生产及市场推广。
  对于在校学生办公司,清华校方给予了大力支持。“视美乐”公司的房租只收了一半。清华教务长吴敏生说,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高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他认为,学生的创业是观念上的创新,值得提倡。目前清华正在酝酿出台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学校将为中断学业创办公司的学生保留几年的学籍。吴敏生表示,清华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学校将为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7版(教育)
专栏: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长虹村日前爆出一条喜讯:今年村里又出了两个研究生。按照该村的奖学金制度,喜得合不拢嘴的村支书郑元飞将两万元奖金分别送到了农家女郑乐和郑晓丽的手中。张瑞摄


第7版(教育)
专栏:

  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才
  ——浙江浦江县堂头中学德育工作纪事
  冯拾松傅昌波
  浙江省浦江县堂头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10多年来,这所学校坚持“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才”的办学宗旨,重视德育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来到堂头中学,你就会感受到一个强烈的德育氛围,你会惊叹这里的墙壁会“说话”,这里的草木会“唱歌”。一进校门,迎面是一幅由不同颜色大理石镶嵌而成的中国地图,版图左下角写着金光闪闪的六个大字“祖国在我心中”。
  校内的各处自然景观和建筑,都匠心独运,成了环境育人的载体。语文教研室的墙上写着:“说文解字,品评历朝名篇;谈古论今,造就一代新人。”数学教研室则写着:“加减乘除,谋算千秋大业;点线面体,构划四化蓝图。”走廊上挂着屈原、毕升、哥白尼、钱学森等画像。
  抓德育,需要营造氛围。堂头中学从当地实际出发,利用烈士陵墓、名胜古迹、经济开发区、劳技教育基地等德育资源,拓宽德育途径,在校内外建立了六大德育基地,使德育阵地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拓宽到社会,收到很好的成效。学校附近,有一处“东明书院”,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多年讲学的地方,学校常把学生带到这里参观,让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和教育学生。
  堂头中学校长童克祖认为,不从大处着眼,德育工作就会失去总体方向和整体目标;不从细处、实处入手,德育工作就可能流于空对空的形式。一次,学校组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应知应会考试,校领导到各班叫来40个学生,到某一教室应试,等他们全部坐好,拿出钢笔准备应考时,主考老师却宣布考试已经结束。这是一场别具一格的考试。事先教师把考场布置了一番:扫帚倒在地上,桌子、凳子放得乱七八糟,桌面很不干净,地上扔了不少纸屑。有的学生进教室时见扫帚倒在地上却视而不见;有的桌面也不擦,或者把擦桌子的纸屑扔在地上。而那些讲文明、讲礼貌、主动搞卫生的学生则得到好成绩。
  学校就是通过这样一些日常小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地改变和完善学生的人格。
  在堂头中学,校园干净整洁,没有人乱丢瓜皮纸屑,自行车排放整齐;食堂清洁卫生,学生排队买菜没有人插队,300多个饭盒,10多年没有丢失过一只;学生寝室和军营一般。
  在堂头中学,从校长到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抓德育,个个促成才”,是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郑浒老师在辅导英语晨读时,每次都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把所有课桌凳上的灰尘用鸡毛帚掸得干干净净,十几年如一日。他对学生说:“我这样做,并不在于让你们多读几分钟英语,我是用行动让你们懂得一个道理,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将来你们走向社会,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堂头中学重视德育工作,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近几年来,学生德育合格率达100%,遵纪守法率100%,差生转化率95%,体育达标率96%,学生巩固率由1984年前的60%提高到100%,毕业合格率由15%提高到98%以上,中考升学率在全县名列前茅。


第7版(教育)
专栏:

  情注一流民办大学
  ——记山东省经贸专修学院
  吴昊宇
  今年7月,在山东省教委召开的全省民办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山东省经贸专修学院和该院院长常文光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学院创办两年来,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可,并被批准为“国家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
  入夏后,山东经贸专修学院的各个报名点热闹起来,家长们从各地赶来打探“军情”。当家长们亲眼看到正在装修的新教学楼、宿舍楼之后,高兴地说:“没有自己的校舍,总让人觉得不长久。民办高校拥有这样优美的校园,让我们家长放了心。”
  学院院长常文光告诉笔者:“要真正办教育,一定要舍得投入。只有集一流的教师、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于一体,民办学校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这位孔繁森生前好友,自从走出校门,就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97年他创办了山东经贸专修学院——一所经山东省教委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民办高等学院。建校两年来,学院在最初的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基础上,增设了相关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并与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的大学建立了联系,学院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尽管开局良好,但常文光的目光却更为长远,拥有自己的校园才是长久之计。从去年3月开始,他实地考察5个月,最终将新校址确定在济南市南外环新兴文化区附近。新校园的一、二期工程投资5000万元,占地100亩,将配置现代化的语音实验室、高档的多媒体微机群、先进的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等等。
  “我们是学院的主人,对学院的管理,我们学生同样可以‘参政议政’。”谈起山东经贸专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不但有感情,而且很自豪。
  常文光告诉笔者:“建院以来,我们主动向学生们征集意见,大到学院的规章制度、教学安排,小到食堂管理等等。”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院专门聘请了200余名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兼职教师任教。在民办学校,生源大部分是高考落榜生,学生的基础较差。教师张凉说:“天下没有差生,只有才能与品性未被发现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助学生们‘落榜不落志’,让他们成才。”如今,学院的管理日臻完善,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如今,山东经贸专修学院“一证”+“五证”的特色教育在省内外已小有名气。
  97级文秘专业学生杨勇说:“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多项基本技能,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经贸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拓宽了我们毕业后的求职空间,增强了我们的社会竞争力。”
  常文光院长告诉笔者:“我们根据教育部‘毕业证书与技能证书并存并用’的原则,推行‘一证’+‘五证’+全面素质教育,让学生拥有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绿卡’。”“一证”,是指学生在校通过学历文凭考试或高教自考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或本科学历证书。根据市场需要,学院开设了财务会计、文秘、法律、经贸英语等12个热门专业。“五证”,则是指“国家计算机考试等级证书”、“国家大学英语考试等级证书”、“会计电算化合格证”、“公关职业资格证”和“秘书职业资格证”等五项实用技能证书。
  此外,学院顺应时代潮流展开全面素质教育,“广告从业资格培训”、“形体”、“摄影”、“粤语”、“谈判技巧”等热门选修课的开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第7版(教育)
专栏:

  落榜不落志
  季超
  今年对于参加高考的考生可谓喜讯频传:普通高校扩招22.7万余人。与去年相比,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名额增加近48万,总数达156万人。招生人数增加了,但对高达340万的考试大军来说,高考这座独木桥还是太小太窄了。
  榜上有名的可喜可贺,名落孙山的也不必气馁。考上大学的固然是佼佼者,考不上大学也不等于不堪造就,无所作为。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对大量成功人士的分析表明:获得成功的要素在于心理、意志因素。而对待落榜的态度正是对心理、意志的考验。
  落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落榜的现实,不敢面对未来生活的消极的人生态度。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三次考举三次落榜,后来立志从医,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没上过大学,刻苦钻研,自学成才,终于在国际数学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实践一再证明,成才的道路千万条,只要奋力进取,勇于开拓,成功就会属于你!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中学毕业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般职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参加职业培训,掌握必要的业务技能和科技知识。同时,在现代知识更新速度空前的时代背景下,除了努力工作,还要特别注意继续学习,只有不断积累、更新现有的知识,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7版(教育)
专栏:

  “韵语教学”快速识字巧编排
  本报记者毕全忠
  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生要用5至6年时间认识阅读一般书报必需的3000多个常用汉字,其中一年级的识字任务为360个。而运用辽宁东港市实验小学创造的“韵语教学”法,小学一年半就能完成小学的识字教学任务。这一惊人的效果使儿童提前形成了阅读能力。
  所谓“韵语教学”,是把3000多个常用汉字按使用频率的高低,编成一篇篇短小、内容贴近儿童生活的歌谣,或直接采用内容浅显的古诗,教学生朗读、背诵,从而认识这些汉字。例如第一课《一人大》:“一人大,二人天。日月明,小大尖”,就可认识11个汉字。这些诗、歌易读易记,学生不是孤立地、一个一个地记忆汉字,而是十几个、二十几个字一起记,一般一天就能记住一篇,从而快速、高效地识字。
  阅读能力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阅读能力形成早的人,智力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辽宁东港市实验小学校长姜兆臣从1982年开始探索如何使儿童快速识字。他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并吸收我国传统的蒙童教学和现代语文教学的经验,遵循儿童记忆、认知的基本规律,于1986年提出“韵语识字”法,并开始试验。在每周上课6天的情况下,试验班中小学一年级识字最多的达3652个汉字,最少的为1428个,平均2653个字。在每周上课5天情况下,试验班一年级学生平均识字也超过2000个,识字量比普通教学班提高4至5倍。试验班到2年级即可阅读一般书报,到四年级,能在20分钟内作文500字以上。这一试验引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重视,该所于1995年曾向全国推荐这一教学方法。现在,“韵语教学”已形成了一个“以尽早阅读为核心,以韵语识字为先导,以循序作文为综合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并由辽宁省教委组织编写教材。


第7版(教育)
专栏:

  小小留学生带走大市场
  丁洪亮
  小留学生越来越多
  据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提供的数据,1995至1996年度发放104份中学生留澳签证,1998至1999年度则已升至620份,两年时间骤涨数倍。
  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今年主办的“’99国际高等教育展”,16个国家的100多所学校和教育机构参加。展会期间,上万人涌向北京国贸中心,场面火爆。之后,9所澳大利亚学校参加“澳大利亚大学教育展”,2000多人前往咨询。“英国中学及大学预科教育展”在深圳举行,开展不到两小时,许多学校的留学申请表就已告罄。
  在经济发展先行一步的南方,留学生低龄化更为普遍。广东中小学生留学已占全省自费留学比例的50%左右。一份调查显示:深圳市办理出国留学的中学生占所有出国人员的70%至80%;希望出国留学的中学生占被调查者的86%,比大学生中的同一比例竟然高出10个百分点。
  外面的世界一定能给孩子的未来一个精彩的答复吗?一出高中校门就被父母送到美国加州硅谷的小陈,因基础太差,在当地社区学院跑马灯似地转校,挥洒完四五十万元人民币后再也无法继续学业。北京一所私立学校的于香莲老师对某些国外学校情况较为了解,她说:去澳洲一年2万美元,去瑞士一年1.5万美元,学旅游饭店管理,学制一年。除了强化语言,能学到什么呢?其实只相当于国内的职高。
  争夺的不仅仅是人才
  由于担心孩子挤不过高考的独木桥或认为“应试教育”过于残酷,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了与海外学校“接轨”的私立学校,从小学到中学,起码花掉50万元人民币,但这让一般家庭咋舌的数目仍然无法同出国留学的费用相比。据统计,在美、英上中学,学费、生活费每年至少15万元人民币。
  经济学家魏杰对“小留学生现象”忧心忡忡:“如果将高中后教育的需求在国内转化好,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易纲教授认为:“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一现象反映了一种需求,你不能说它是不理性的。但又确实是一种内需的外流,值得深思。”需要注意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较好的、花钱多的教育正在成为新的社会时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68%的人在子女教育中存在盲目支出现象,而且,收入越高盲目支出的可能性越大。
  高教大众化时不我待
  家长们花费“巨资”,孩子们却大多进的是国外二、三流的学校,为什么许多家长对把孩子办出国还趋之若鹜呢?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精英化”的客观环境恐怕是主要原因。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总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的平均水平;每年应届毕业的300多万高中生,只有1/3能进入大学。近年城镇大批独生子女相继进入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段,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一个新的高峰期即将到来。
  今年5月末,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一项调查表明:八成的城市居民认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看法;六成的人甚至为培养孩子举债也在所不惜;七成的人在孩子出生前就提前准备教育资金。投资教育成为多数家长的首选,花钱可称“大手大脚”。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大多数领域都已进入买方市场,唯独高等教育是卖方市场,他们称之为“短缺经济的最后领地”。
  北京科技大学的毛祖恒教授说:我们每年公布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并不是一个智力标准,不能说明没上这条线的学生就智商低,它实际是国家能接纳多少大学生入学的标准。今年高校招生一扩再扩,家长、孩子们欢欣鼓舞,但这种增长仍是极缓慢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并不是其自身发展的一种选择,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小留学生带走的是教育消费市场,折射出的是教育改革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