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百年风云

百年风云
  号军舰上出席签署日本向盟军无条件投降书仪式。
  1945年
2月和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和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两次举行会晤,讨论结束战争和战后问题。
  4月26日,意大利境内的德军投降。28日,墨索里尼被意大利游击队俘获并处死。两天后,希特勒在柏林自杀身亡。5月2日,苏军攻占柏林。5月8日,德国代表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6月5日,苏、美、英、法四国代表组成的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并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在亚洲,盟军在太平洋上发动全面进攻。但日军困兽犹斗。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试爆成功。这一成果很快被应用于战争。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
  整个“二战”长达6年,参战的国家和地区达60多个,人口17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80%。战火燃及四大洲40个国家的国土。双方动用军事力量1.1亿人。据不完全统计,因战争而死亡者在500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2100余万,苏联2000万人。无数城乡化为废墟,数不清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劫难。
  中国抗战取得胜利后,国内问题又浮上水面。8月28日,毛泽东一行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订《国共双方会谈纪要》,国民党表面上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4月25日至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会议。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11月20日至次年10月1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国纳粹战犯,戈林等12人被判处死刑。
  12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1946年
1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成立,中国为常任理事国之一。2月1日,挪威人赖伊当选为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
  1月19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开庭审判日本战犯。
  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启用,该机重量达30吨。
  4月21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去世,终年63岁,他的代表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他堪称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
  在中国,1月5日,国共双方在重庆签订停战协定。6月26日,国民党政府撕毁停战协定,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
3月12日,杜鲁门宣布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提出标志冷战开端的“杜鲁门主义”。
  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提出援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
  7月18日,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蒙巴顿方案),法案规定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国家,但印巴分治方案并未明确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导致此后印巴双方由此产生的冲突绵延不绝。10月27日,印巴双方就为此爆发了第一次武装冲突。
  10月30日,在美国政府倡议下,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犹太两个国家,但巴勒斯坦国至今尚未建成。(十七)(薛飞)(附图片)
  图为日本代表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军“密苏里”号军舰上出席签署日本向盟军无条件投降书仪式。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来自读者

来自读者
  《国际周刊》自创办以来,不断接到读者来信。这些来信除了对本刊工作予以鼓励外,还对继续办好本刊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特选编如下。我们盼望广大读者继续贡献智慧,使《国际周刊》更上层楼。——编者
  人民日报《国际周刊》自创办以来吸引了一大群读者,这是振奋人心之举。我希望《国际周刊》在报道某一新闻热点问题时能够以新鲜、独特的视角及评论高人一筹。同时,《国际周刊》也应关注那些被其他媒体淡忘但有一定价值的“冷门报道”。这样,人们才会因其与众不同的风格而备感版面内“芳香四溢,余味无穷”,产生一种时时想亲近它的欲望。
  ——浙江镇海发电厂发电部茹含懿
  本人以为,从已出的《国际周刊》看,它具有国际资料丰富、栏目设置合理、分析文章深入浅出等特点。广大读者读得懂,看得明了,不愧为读者的良师益友。我建议:1.设立“国际问答”专栏,专门就读者所关心和想了解的国际问题、国际知识进行解答。2.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各类地区性组织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期望《国际周刊》能分别介绍各类地区组织的名称、成立时间、成员、国际影响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安徽省怀宁县茶花供销社朱贤三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我建议:1.对国际热点、焦点问题要报道及时,并请具有一定权威的专家进行论述;2.经常刊登“国际资料库”式的知识,或设一个固定专栏更好;3.“风云百年”连载结束后,能否汇编成册,作为知识积累,便于保存;4.希望贵刊越办越好,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走进千家万户,使我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河南省新郑卷烟厂朱登尧
  《国际周刊》办得好。好就好在它每期以一个重大国际问题为中心话题。虽然这类资料或评介文字也不时见诸其它媒体,但没有像它那样从历史和世界的大背景出发,联系热点问题的走向及其展望,谈得那么集中、全面、深刻。所以自它面世以来,我总是一口气读完它每一期的全部文字。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离休干部宋家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高科技带来什么
  杨健
  所有知道“阿波罗计划”的人都不会忘记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的那句名言:“对于一个人来讲,这只是一小步;但对人类而言,这是一大步。”事实上,在高科技发展的征程中,无数人有过与他同样的体验。就在这一步紧跟一步的跨越中,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进步。
  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来看,美国持续了100个月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连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承认,是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科技产业的兴起修改了经济学的规则。那么普通百姓有什么理由不对高科技这个神奇的字眼另眼相看呢?
  有意思的是,尽管“高科技”这个词如雷贯耳,却很少有人对它做过清晰的描述。你可以找出数以万计的与高科技相关的网站,但几乎没有一家告诉你“高科技”的确切含义。不仅网上没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同样没有。在中国的高科技计划——“863计划”的站点上,我们看到代表“高科技”的圆形被切成这样几块: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这大致体现了人们对高科技内涵的最普遍的看法。当然,在其他领域,也不乏高科技成分。
  飞机的出现第一次让人类挣脱了地心引力,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节奏。喷气式发动机的问世,更使人类运动的速度第一次超过了声音。“联邦快递”成了一项比为杨贵妃运荔枝更为人所熟知的业务,不少跨国公司的业务人员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
  比飞机还快的,是集成电路里涌动的电子流。30年来,计算机芯片的处理速度几乎是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而用光纤将这些机器联在一起,它们的表现则更加惊人。通过网络,那些在天上飞来飞去的职员们现在可以组成一个“世界公司”,因为时差的关系,这个分布在各大洲的公司可以24小时不停运行,于是,“网络年”的新概念出现了,在因特网经济里,一个网络年相当于自然年的三个月。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徘徊了50年之后终于找到了露脸的机会。世界头号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向“深蓝”的俯首称臣,让人脑第一次尝到了在电脑面前失败的滋味。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感忧惧,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认识自身的需要。
  通过破译DNA双螺旋结构,人类找到了认识自己的钥匙。顺着这条线索走下去,人类有望在5年到10年之内解开所有的遗传密码。基因工程要做的,不仅仅是验证杰弗逊总统是否真的与女奴私通,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基因修复根除疾病,优化人的遗传性状,大大延长人的寿命。在改变人类遗传和生殖方面,克隆技术走得更远。对自身了解的深入同时也加深了公众对人类前途的忧虑,技术进步带来的“不自然”的成果是这些忧虑的核心。
  实际上,从支撑起磁悬浮列车的高温超导材料,到你家里不粘锅上那层叫做“特富隆”的聚四氟乙烯,都不是大自然的杰作,电影和电视里播放的图像,也只不过是光和影的交织。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与否并不能成为衡量好歹的标准,人类最需要注意的,是别被自己创造的东西牵住了鼻子。
  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应用,带来了一个繁荣的工业时代,也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污浊的蒸笼;原子能的开发有望消除掉大部分空气污染,却也可以在一瞬间把数亿年生物进化的成果一笔勾销;信息技术正把人类文明的记录一点一点地转移到芯片和网络上,可一旦病毒肆虐,我们可能连一片残存的甲骨都无处可寻……尽管高科技的触角正在向广袤的宇宙延伸,但它并不能阻止非理性的意念,也无法拯救堕落的灵魂。人类所企盼的是,让更多的人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恩惠,而让人类远离它可能带来的灾难。
  高科技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在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别忘了留心脚下的路。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20世纪重大科技成果
  1903年莱特兄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动力飞行,飞机开始成为交通工具。
  1905年爱因斯坦倡导了新的时空理论——狭义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1916年,爱因斯坦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1911年科学家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结合而成的,数量不等、带有负电荷的电子围绕带有正电荷的原子核旋转。
  1911年德国人昂纳发现水银在温度接近绝对零度(—237℃)时,其电阻突然变为零(超导)。
  1928年英国人弗莱明从青霉菌中发现了第一种抗生素——盘尼西林(青霉素),用于治疗传染性疾病。
  1937年英国学者雷伯建成世界上第一架射电望远镜,对射电天文学的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1938年科学家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时发现铀原子核分裂的现象,被称为核裂变。
  1944年美国科学家证明基因的实质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生物的性状取决于DNA。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它用了18000个真空电子管,重达30吨。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著名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分子生物学的革命由此引发。(图①)
  1957年前苏联10月4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搭载“东方1号”宇宙飞船,实现了人类第一次载人宇宙飞行。
  1967年南非进行了第一例人体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在移植手术后存活了18天。
  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山鹰号”降落在月面“静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先后踏上月面,成为人类登月的先驱者。(图②)
  1973年科恩、博耶登建立基因重组技术,标志着遗传工程的开始。
  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降生。
  1981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试验飞行,绕地球36.5周后返回地面。(图③)
  1988年德国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列高速磁悬浮列车。
  1990年哈勃宇宙望远镜升空。
  1990年世界上第一例基因治疗。科学家将从患者体内取出的T细胞植入DNA基因后再回输给患者。
  1997年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用成年母羊的乳腺细胞克隆出了“多利”羊。(图5)
  1997年“火星探路者”登上火星。
  1998年作为电子工业基础的微芯片已应用于DNA测序和诊断等生物医学领域。(柳依)(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热点观察

  站在进入21世纪的门槛上,人们所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喜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20世纪世界经济的起伏发展和无数次的冲突动荡中,许多国家意识到,高科技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只有大力发展高新科技,才能保持持久活力,才不至于受制于人。面向新世纪,在高科技领域,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全方位竞争的大幕已经拉开——
  面向21世纪的高科技竞争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冯昭奎
  21世纪最初10年将是许多高科技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高科技研究开发,世界各国正展开激烈的较量,并且呈现为“以国家为单位”的科技竞争同“以企业为单位”的科技竞争相互交织的局面。
  竞争在国家之间和企业之间展开
  在国家层次上,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因而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发达国家围绕“技术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研究与开发竞争,出现了在主要科技领域的实力差距时而缩小时而扩大的“拉锯战”。其中,美国始终保持了整体科技竞争的相对优势。
  科技竞争与经济竞争的关系日趋密切。科技发展水平成为决定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市场则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市场的需求导向决定了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领域,在市场经济的激励下开展活动的民间企业日益成为科技发展的主力。
  在企业层次的科技竞争中,跨国大企业成为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重要角色,在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目前跨国公司已直接控制全球生产量的1/3,国际贸易总额的40%,全球技术转让的80%。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并通过不同行业、专业的技术融合来创造新的事业领域,跨国大企业之间的相互兼并与联合日趋活跃。这种兼并与联合形成了“全球多层网络”和新的国际分工形式。
  在某些高科技领域,以跨国大企业为主要角色的产业垄断化、网络化趋势日益发展。比如在航空产业,各国有代表性的飞机企业如果不加入“波音”或“空中客车”两大阵营之一,不进入全球性的网络,就几乎无法开展大规模的事业活动。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的资金与技术成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只有积极加入由跨国大公司主导的“全球多层网络”,发展中国家才能接近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源,避免被汹涌向前的世界科技发展潮流远远抛在后头。从亚洲金融危机中也可看出,积极利用跨国公司资金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表现出较强的抗危机能力。
  强调跨国大公司在高科技竞争中的作用,并非意味着轻视中小企业。事实表明,中小企业日益成为高科技创新、开发的重要的生力军,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风险企业成为信息、生物等高科技领域生龙活虎的“弄潮儿”。美国的中小型生物技术风险企业在80年代仅有70家左右,到90年代中期增加到1500家。日本传统的中小企业则通过“为高科技企业服务”和“利用高科技企业的成果(开发新产品)”两条途径积极同高科技“攀亲”。
  科学与技术相互接近、相互作用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的技术革新往往是在同科学十分接近的情况下相互触发而产生的。科学领域的成果往往很快就与技术开发的成果直接连结。因此,今后再要走一条“越过科学研究、‘借用’他国的基础研究成果而在技术开发方面领先”的捷径,会变得越来越难。同时,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成果来促进科学的发展这种逆向过程,也已在超导等科技研究领域出现。过去,有人提倡日本与欧美“分工论”,即基础研究主要让欧美承担,日本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方面加以回报。如果说战后日本同欧美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这种“分工”的话,今后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不那样简单。
  人才竞争与体制改革是关键
  为确立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制度而开展“体制改革的竞赛”,成为世界各国在科技竞争中夺取优势的根本途径。其中,包括科技体制、教育体制、金融体制的改革以及缓和各种过时的法规限制等等。
  上述改革所围绕的一个焦点在于如何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要靠人才。当今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问题。一些科技先进国家预感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将会越来越明显,从下世纪初开始,将会出现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人才竞争问题成为极其严峻的挑战。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两极分化加剧了人才分布的两极分化,而人才分布的两极分化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两极分化。
  积极走向信息化,仍需重视制造业
  不同国家对信息化潮流的适应能力的差别,导致其在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地位的不同。近年来美国得以恢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首先,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使钢铁、汽车等曾经被称为“夕阳工业”的一部分传统工业获得了新生。同时,由于企业界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加上个人计算机网络在社会上得到迅速普及,有力地刺激了计算机软件等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而使其更有条件为企业及个人用户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与生产效率。
  随着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作为工业化支柱的制造业的存在意义并没有下降;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不是谁替代谁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制造业至今仍然是技术革新最迅速、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的产业领域;是不断产生有成长前途的新产品、新工艺的产业领域;是对农业、流通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提供物质支持的产业领域;是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并对贸易收支平衡作出重要贡献的产业领域;同时,也是正在确立全球网络化生产体制的产业领域。总之,制造业仍然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9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活也是首先从制造业的复活开始的。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需要日本东京大田区等地的中小制造企业提供关键零部件,就说明仅仅发展“高科技开发区”是不够的,还必须发展“高工艺加工区”与之配套。对同时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需要扎扎实实的重视发展制造业,培养大批具有制造技能的工厂劳动者。
  环境、资源等问题促使新产业兴起
  工业化和人口激增带来了环保、资源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寻求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答案成为人类的重要课题。而在解决这些课题的过程中,不仅传统的产业将得到改造,而且新兴的产业将会兴起,引起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比如,对于制造业来说,不仅需要把制造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作为自己的任务,而且也要将环保思想贯彻到制造、生产过程本身,实现与环境协调的产品制造与生产,同时把处理日益增加的产业、生活、城市结构废弃物与产业化联系起来,实现当今的“用后就扔”型社会向未来的“循环型”社会的转换。
  正如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所表明的那样,当一种应用新原理的环保型产品诞生时,有可能引起相应的制造业领域发生巨大的变革。为此,率先开发环保型新产品的国家或企业就可能在相应的制造业领域的变革中领先,从而在为确立“21世纪型”新制造业而展开的国际竞争中夺取或保持优势,把停留在“20世纪型”制造业的国家或企业远远抛在后面。
  标准化竞争关系重大
  在产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企业如果等待公共机构来制定标准,就可能失去发展事业的机会,因此出现了市场先行,通过竞争实现规格统一和标准化的动向。这意味着产品标准化正在从“公共(官定)标准”时代走向“市场原理主导”时代。而能够确立“事实上的标准”的企业就能在市场上夺得优势,并且随着市场的扩大,一旦抢得优势的规格就越来越有优势。比如在信息技术领域,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等,都是通过确立“事实上的标准”夺取绝大的市场优势的成功事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围绕“事实上的标准”的竞争不仅左右着一家企业的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同时,今后再靠单个企业来实现“事实上的标准”变得日益困难,为此,复数企业通过合纵连横,共同实现规格统一的情况逐渐增多,“标准化”问题成为跨国大企业开展合纵连横战略的一个重要动机。(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