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广告)
专栏:

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
唐山证明: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正确的选择
改革开放是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中共唐山市委书记 白润璋 唐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和
唐山南临渤海,北倚燕山,地处华北与东北通道的咽喉要地,物产资源丰富,素有“京东宝地”之称。同全国一样,解放前唐山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唐山人民从此站起来。解放后,唐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创业,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走过了光辉灿烂、硕果累累的半个世纪。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20年,唐山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一个繁荣美好的新唐山正以其勃勃生机展示在世人面前。
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1988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1994年提前6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进入“九五”以来,唐山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2.16亿元,全部财税收入57.08亿元,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57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5元,率先在河北省建成小康市,并正朝宽裕型小康迈进。
农业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8年,粮食总产达到352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额突破100亿元;农业产业化率达到35%,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91亿元,实现利润41亿元,上缴税金9.7亿元。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解放初期,唐山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市仅有工业企业296家,工业总产值1.12亿元。经过解放50年特别是近20年来的建设,形成了煤、钢、电、建材、机械、化工、纺织、轻工八大支柱行业,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3251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53个。1998年,全市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39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对外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唐山1988年被国家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地区。11年来,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广泛招商引资,多元化发展对外贸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截止199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投产三资企业达400家。实施“港路带动战略”,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环境。京唐港1989年动工,1993年与北京市实现联合建港,1993年7月正式对国际通航,目前1号港池8个泊位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开通了集装箱班轮,形成780万吨年吞吐能力,2号港池正在加紧建设,20万吨级矿石码头曹妃甸深水大港正在进行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唐港、唐津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京沈高速公路唐山段今年将竣工通车。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认真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经济利益机制,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紧紧抓住被列为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市和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机遇,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各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已具雏形。组建了15家大型企业集团,已有100户试点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累计批准设立股份制企业1011户,全市1228户各类小企业放开面达100%、放活80%。深化所有制改革,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围绕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推进城镇职工养老、失业保险及住房制度等各项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再就业工程,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解放初期,城市规模很小,基础设施简陋。经过28年的建设,到1976年初具规模。但一场举世罕见的震灾把整个城市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英雄的唐山人民发扬抗震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仅用10年时间,就使一个崭新的唐山重新屹立在祖国冀东大地上。新唐山规划为中心区、古冶区、新区三大片,城市功能分区明确,总体布局合理,市政设施配套,抗震性能良好,环境清新优美。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119平方公里,是建国初期的2.6倍。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2.97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燃气气化率93.8%,污水处理率41.5%,集中供热率37.84%。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26平方米。与此同时,加大县(市)城中小城市及建制镇建设力度,目前,以市区为中心,以县城中小城市为纽带,以建制镇为依托的冀东城市群逐步形成。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解放前,唐山文化、教育、卫生等极度落后。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科技进步加快,目前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3%。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地方高等教育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巨大改善。体育事业欣欣向荣,近年来先后承办了全国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全国第二届城市运动会和第三届中日韩青少年体育交流大会,被国家命名为“田径之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9.4%,城乡文化生活丰富多采。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以弘扬抗震精神为主题,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市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1994年被国家授予“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称号,1993、1995年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1994、1996年连续两次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全国卫生城称号,1997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创建文明城市优胜市。
解放50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年来,唐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唐山人民从贫穷困苦到过上小康生活,唐山从大地震毁灭到劫后再生,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新唐山崛起之根、振兴之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经历过毁灭性地震灾难的唐山人民对这一点体会得更为深刻。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开展救灾工作,10万多名解放军指战员以最快速度抵达灾区,2万多名医护人员及3万多名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奔赴救灾前线,全国人民纷纷伸出热情援助之手,唐山的党员干部顾全大局、先人后己,唐山的广大群众相濡以沫、团结战斗。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凭着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援,唐山才能从毁灭到崛起并走向振兴,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新唐山。
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是唐山各项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经济是基础,一切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靠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唐山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坚决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迅速果断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心一意搞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震后仅用10年时间,基本完成了恢复建设;又用了10年时间,赶上并超过全国经济发展速度;进入“九五”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市上下政通人和、事业兴旺、社会稳定。实践证明,“发展是硬道理”,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符合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的要求。
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也是唐山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20年来,我们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唐山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不断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大力度推进。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左”的和右的禁锢被打破,人们旧的思维方式、旧的行为方式、旧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激发了人民群众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开放为唐山经济开辟了新的天地。随着大批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唐山产业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使农村迅速摆脱贫困、实现温饱、过上了小康生活,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新唐山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活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新唐山崛起、振兴之魂。改革开放20年来,唐山人民发扬抗震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了一个美丽的新唐山,夺取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个伟大胜利。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抗震精神,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唐山。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进行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须臾不可偏离的战略方针,也是一切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20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从而使全市城乡保持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20年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两手抓、两手硬”是唐山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法宝。
站在世纪之交,展望美好未来,唐山发展潜力巨大,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半,人均翻三番,跨入沿海发达地区行列;到2005年建成宽裕型小康市;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实现这一雄伟目标,我们决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外向带动、科技兴市、可持续发展三大主体战略指导下,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港口及海洋优势,面向东北亚和环渤海地区,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大循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先导,以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为目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积极推进以京唐港和曹妃甸深水港区为龙头、海港和南堡开发区为依托的滨海产业带建设,促使全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唐山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我们衷心希望海内外各界朋友和有识之士进一步了解唐山,认识唐山,加强与唐山交流与合作,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中,携手并进,共图发展。(附图片)
绿草如茵的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


第8版(广告)
专栏:

百年重镇展新姿
国家“八五”计划以来,是唐山工业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以1998年为例,全市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0.7亿元,实现利税4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和142%;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5.4%;产品销售率达到97.7%,市属及以下国有企业亏损额减少18%。这些指标在全国42个中心城市均处于前20位,有的居前15位。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过去,唐山工业经济以资源型经济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八五”以来,全市筹措资金几百亿元用于老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上科技含量高、填补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空白的工业项目。1998年是唐山市的“项目年”,全市筛选出107个项目作为投资的着力点,并谋划了30个向建国50周年、向21世纪“双献礼”项目;1999年是唐山市的“结构调整年”,突出抓38个重点结构调整项目。通过开展“项目年”和“结构调整年”活动,使唐山市工业基础更加合理扎实,新的经济增长不断涌现。
——经济体制改革势如破竹。唐山市抓住第一批被列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机遇,加大企业兼并破产、减人增效的工作力度,累计对100多家国有企业实施破产,41家企业被兼并。分两批纳入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150家大中型企业,已有100家推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完成了公司制改造。1000多家小企业全部放开,放活面达80%。先后组建了15个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其中有的成为国家或全省的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冀东水泥(A股)、唐钢(A股)、唐山陶瓷(A股)3支股票在深市成功上网发行,直接融资20多亿元,为企业发展增加了后劲。
——对外开放硕果累累。唐山工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改善了工业布局,提高了产品档次。1993年至1998年,全市工业系统已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近20亿美元,兴建三资企业近400家,133家大中型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规划已经完成。目前,日本松下、法国达能、美国赛德、香港长江实业等十几个跨国公司在唐山独资或合资兴办了子公司或企业。


第8版(广告)
专栏:

十年沧桑京唐港
1984年,唐山市决定在王滩建设港口,为唐山开辟一条连结世界的海上通道。1989年8月10日,挖掘机的轰鸣打碎了王滩千百年的沉寂,初名为王滩港的建设工程破土了!经过建设者3年的艰辛创业,到了1992年7月,王滩港一号港地7号、8号两个泊位建成,7月18日,更名为唐山港的王滩港正式对国内通航。
1992年10月16日,唐山港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口岸,对外籍船泊开放。1993年,唐山市政府与北京市政府签定协议,双方共同投资建港,唐山港也因此更名为京唐港,正式对国际通航。目前,京唐港已建成一号港池8个泊位,具备了近千万吨的年货物吞吐能力。在近几年散装货运大幅度增长情况下,集装箱运输量猛增。今年1—4月份,京唐港集装箱运输量达2135标箱,比去年同期增长256%。现在,由京唐港始发的货轮不仅直达国内20多个港口,还直达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希腊、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及香港特区,运输货物有煤炭、钢铁、原盐、水泥、陶瓷、农副产品及海产品等。(附图片)
繁忙的京唐港


第8版(广告)
专栏:

五业并重齐发展
素有“鱼米之乡”、“冀东粮仓”之称的唐山市近年来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植发展粮油、畜禽、蔬菜、果品、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和科教兴农战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98年底,全市粮油总产量达352.89万吨和22.7万吨,是1949年的8.85倍和6.2倍;蔬菜总产798.4万吨,列河北省首位;果品总产90万吨,水产品总产达36.2万吨,分别占河北果品、水产品总产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全市存栏大牲畜、猪、羊分别达到96.65万头、305.95万头和81.67万只,分别是1949年的4.9倍、5.9倍和33倍;全市农业总产值达300.54亿元,是1949年的27.4倍。全市有76种农产品出口到31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8000多万美元。
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唐山市借被列入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之际,全面实施“北治山、南治滩、东治沙、西治洼”综合开发工程,围绕水字做文章,经过十年努力,到去年全市累计开发国土资源300万亩,农业增加值增加57.1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1996年唐山在河北率先实现了小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唐山市制定了农亚产业化发展规划,提出了“大力抓好产业结构和生产关系两个调整,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推动唐山农业由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内向农业向外向农业转变,到2000年构筑起唐山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框架”的发展思路。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初步实现,使唐山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35%以上。
在实施产业化的同时,唐山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狠抓农业科技的引进、推广和普及,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逐年提高,目前农业科技普及率达85%,粮食作物优种覆盖率达95%,水稻旱育稀植、地膜覆盖、主体高效种植等30多种先进农业技术在唐山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42%。
针对农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影响农民增收问题,唐山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去年唐山果、菜、牧、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65%。唐山已成为京津和东北、西北等地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附图片)
唐山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第8版(广告)
专栏:

“北方瓷都”绘新图
唐山陶瓷始于明朝永乐年间。20年的改革开放,使唐山陶瓷发展成为中国陶瓷行业最大的支柱企业。到1998年,全市日用瓷产量已超过3亿多件,卫生瓷1千多万件,建筑用墙地砖2千万平方米,产品销往全国各省、自治区、市,并出口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唐山陶瓷,品种齐全,有日用瓷、卫生瓷、建筑瓷、工业瓷、艺术瓷等,各类瓷种均有上千个品种,应有尽有。在唐山日用陶瓷百花园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五朵金花”,即红玫瑰骨质瓷、白玉瓷、木兰瓷、白兰瓷和精陶产品。“唐陶”牌系列卫生瓷和“惠达”牌卫生瓷及各种建筑用墙地砖,均以品质高雅赢得众多中外客户的青睐。
为进一步推动唐山陶瓷业的发展,唐山市在国家有关部门及河北省政府的支持下,于1998年10月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陶瓷博览会,并取得成功。目前,唐山正积极筹备今秋9月18日将在唐山举行的第二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


第8版(广告)
专栏:

借得春风铺锦绣
近代工业摇篮的唐山曾留下不修边幅的口碑。如今人们却惊喜地发现,这里碧草如茵,环境优美。唐山人说,这个变化归功于形象建设三大战役。
凝聚民心的清拆战役
地震后,唐山创造了许多奇迹,也留下不少遗憾:建筑单调,绿化空间不足,与楼群相伴而生的23000多处违法建筑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对此,市党政领导强调:从市民最渴望解决的清拆违法建筑问题入手整治环境,凝聚民心。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拆建结合、先疏后堵”的原则,全市从4月份起依法实行强拆。4月1日,400多间违法建筑被铲除;4月10日,私搭乱建数量最多的44#小区3400余间杂物棚轰然倒地。清拆队伍所到之处“一户不漏拆,一户不错拆”,仅一个半月,全市就拆除私搭乱建1.3万余间。
拆是手段,建才是目的。新闻媒体通过《拆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将建设前景展示给群众:清拆后尽快完成配套设施建设,9月底,建成20个样板小区。清拆队伍后面,绿化队伍紧紧跟进;在居民曾怨声不断的税东小区,违法建筑清拆后半个月,660平方米车棚已建成使用,2万平方米绿地中,新种的万株花木使小区显得格外艳丽。居民说:“没想到这么快,脏乱差环境变成了花园”。
营造“城市之肺”的绿化战役
专家分析,唐山大气悬浮物中近一半来自二次扬尘。为此全市打响了“拆墙透绿、退硬还绿、见缝插绿、拓荒造绿”的绿化战役。
3月初,市里发出拆墙透绿通告,3月24日,市委机关率先拆除围墙,新闻媒体称之为“拆掉的是封闭保守的旧观念”。随后,许多单位纷纷要求设计拆墙透绿规划。园林设计部门着实忙碌起来,为280多家沿街单位制定了详细的绿化方案。到5月底,150多个单位拆掉封闭多年的独门独院,实施了大规模庭院绿化改造,院内绿色融入街景,透出了唐山人开放的胸怀。更令市民惊喜的是,市中心的大钊公园也拆掉围栏,游人自由出入,园内景观汇入绿地,唐山出现了华北最大的绿色广场。仅拆墙后的退硬还绿,就增加绿地20000平方米。市领导说:这是还绿于民。
在拆墙透绿、退硬还绿、见缝插绿的同时,唐山人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大手笔的拓荒造绿上:
百年采煤塌陷区三期改造工程实施后,昔日蚊虫滋生的垃圾场变成芳草萋萋、波光粼粼的公园,被国家环保局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力作”;
污染严重的“龙须沟”陡河,如今“两绿夹一水,沿河皆园林”。国庆献礼项目青龙河改造完成后,市区将又出现一条3.3公里长的“绿色项链”。
10条主干道的绿化改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银杏一条街、芙蓉一条街、桧柏一条街、紫薇一条街……
20公里长连接京哈高速公路的唐丰路成为两侧各宽20米、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色迎宾大道。
大手笔铺绿将城市变成绿色“海洋”,地震后规划绿地面积仅为11%的唐山,如今绿化覆盖率已近35%。
克难治本的市容整治战役
流动商贩沿街摆摊、市场外溢堵塞交通、招贴广告五花八门、生活垃圾乱泼乱倒,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题。唐山的对策是:依法从严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在唐山,谁都知道有个铁面无私的“形象办”,他们的口号是:有诉必接,有乱必治!市民在给市领导的信中说:“老百姓最欢迎两支队伍,一是110,另一个就是形象办”。市容整治战役打响后,形象办频频出击:下发整改通知,清理流动摊贩,取缔扰民市场……,难点被一一攻克,防止“反弹”的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执法过程变为普法过程,“整治一处,教育一处;规范一处,巩固一处;建成一处,管好一处”;为了督导责任人恪尽职守,唐山还实行月评环境最差部位:一次评差通报批评;两次上榜黄牌警告;三次最差则建议对责任人组织调整。这一措施的实行,对于从严整治市容环境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