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读者快递

21世纪前两个10年该如何称呼?
历史已将21世纪拉到近前。诸如解决电脑千年虫问题等迎接新世纪的各种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有声有色地进行。是否也有必要作点语言方面的准备呢?这倒是似乎被忽略了的问题。比如,下个世纪的第一个10年、第二个10年应当采用什么样的简称或称呼?
汉语中的“世纪”和“年代”本为固有词汇,但是分别用作表述100年和世纪中10年的时间单位,则来自外来文化。据《汉语外来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的考释,这一语义的“世纪”一词来源于日语,日语则是借用古汉语词汇对英语century的意译。“年代”一词则是随“世纪”的这一用法而相应采用的。《汉语大词典》卷一(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年代”一词的第四个义项是这样注释的:“每一世纪中从‘……十’到‘……九’的计算。如1920—1929是20世纪20年代,1950—1959是20世纪50年代。”《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版)的释义与之相近。至于每个世纪初的前两个10年怎么说,两种词典上均未说也未举例。据说美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后开始以10年作为阶段性计年单位的,如今已很难说清当初是如何称谓本世纪第一个10年和第二个10年的。于是,在竞相为下一世纪第一个10年取名的议论中,美国历史学家肯·戴维斯建议叫作“头10年”。
且不论英语或其他语言如何称谓这两个10年,也未必一定继续采用可能出现的外来语。作为在世界汉语文化圈影响甚广的汉语,理应探讨符合汉语文化特点的相应“说法”,这个“说法”影响所及恐怕将还会突破汉语文化圈,也很可能被吸收到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语言的外来语汇中去。
鉴于每世纪的第三个10年业已约定俗成地称作“本世纪20年代”,前两个10年的标准称谓用语,依拙见则建议采用“初始年代”和“一十年代”这个“说法”似比较合适。主要理由是:其语义明确无歧义,而且是沿用世纪中其他年代称谓的同类形式,如“20年代、30年代……”之类,在形式上保持了统一,易于推算和记诵,也符合用作标准用语的语言风格。同时,还与既有的语言习惯相合,如近代汉语口语中有“一十八般兵器”、“一十八般武艺”,成语中有“一五一十”等。
现行《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要求,世纪和年代之数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20世纪80年代”。那么“21世纪10年代”就应是标准写法了,其年代读起来则应读作“一十年代”,即言文相应分离。在实际语言生活中,言文分离现象是大量存在的。
以上,作为关切新世纪的一得之见,谨向各界人士抛砖求正,以期通过探讨取得共识。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 曲彦斌


第11版(文化)
专栏:

素质教育:文化界呼声正急
本报记者 祝华新
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实话实说”开播以来,已经做了几十个教育类话题,例如:该不该打孩子,孩子的零用钱,儿童游戏,大学生择业等。五彩缤纷的话题大都有个聚焦点,就是素质教育。总策划杨东平说:“这些节目播出后,观众来信、来电爆满,夸你、骂你的都非常之多。有时候,我们简直不敢接电话。”
1993年,一篇报告文学《草原上的较量》因披露夏令营里中日学生的表现差异而震动全国,作者孙云晓现在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如何在少年儿童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是他和年轻的同事们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研究课题。例如,他们编辑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发起“分数是不是孩子的隐私”的讨论,包括国家总督学柳斌在内,各界人士发表评说,众多媒体竞相转载,在这个大家熟视无睹的事情上找到了操作素质教育的小小切入点。据了解,北京一所小学的实验班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信箱,老师批改的分数直接投入信箱,钥匙在每个学生自己手里。
在新世纪的门槛前,学术界、新闻媒体、非营利机构和公众对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呼声空前强烈,上下一心,为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作了充分的观念和舆论准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教育正处在一场革命性的变革的前夜!
以组织“希望工程”而闻名中外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成立10年后的今天开始角色转型,即从单纯的扶贫济困转向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实验创新。他们同时推出影视教育、古诗文诵读和国际互联网知识大赛等3项大型活动,概括起来就是:“诵读千古美文,饱览影视精品,纵横网络时代,培养中华巨人。”
为学生开设“电影课”,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创意。他们已在11个省市区的33所小学展开试点,把500部正版优秀中外影片编成课程,组织学生每周收看一部电影。青基会麾下的人才学家雷祯孝,谈起他考察过的试点学校,兴奋不已地说:现在可以肯定,电影课能全面促进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语文中有一课讲的是圆明园的毁灭,电影《火烧圆明园》能把学生带到那个中华民族千古伤心的岁月;自然课讲到鲸鱼,我们可以提供3部影片,有些老师拿去制成多媒体课件。更重要的是,影视文化能在德智体美各方面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素质。看电影长大的一代,肯定会出一批人物!在包头包钢第十一小学6月12日举办的电影艺术节上,孩子们装扮成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每人介绍种动物——电影课就是环保知识课!根据影片《一个独生女的故事》改编成的小话剧,讲的是放学回家帮助爸爸妈妈倒杯水、零花钱要有节制等等小道理——电影课也是德育课!至于为电影配音;电影主题歌串唱,更让孩子们乐此不疲——电影课又成了艺术课!包头市阿尔丁小学集体创作巨幅电影“观后画”,孩子心目中的孙悟空、三毛和狮子王、阿童木等各逞其能,是想象力和理想抱负的一次生动测试。不少孩子还不约而同地画出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有关场景,表明稚嫩的童心中已经深埋下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种子。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在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后,科教兴国的口号要喊得更响,一切不利于科教兴国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教学制度都应该让路。他认为,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病根在于竞争过度,而竞争过度又与教育资源垄断有关。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需要缔造一个开放的教育体制,使国家、企业、个人和像青基会这样的非营利机构都能为教育振兴出力。长期致力于教育学研究的杨东平副研究员也深有同感,他说: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大弊端就是把教育变成了纯粹属于教育系统的事情,社会参与非常薄弱。而今天的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教育资源,获取发展的动力,尤其是要重视和发挥人文知识分子对教育的影响力。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当一个民族的目光投向下一代的教育而不是眼前的区区物质功利的时候,正是这个民族鹏程万里的征兆。


第11版(文化)
专栏:画外音

行“不言之教”
竹篱绿地,白鹅呢喃,青石凳上,素衣少女,一片静穆中二胡声悠然响起。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在校园里养起小孔雀、小山羊等小动物,人禽相亲相嬉。无独有偶,在北京市一所普通的街道幼儿园——团结湖中心幼儿园,园子里也圈养着一些小鸡、小鸭,孩子们每天的晨课就是手拉着手来探望它们。园长殷绍英说,这些小生灵既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老师”呢,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心、观察力和美感。
现在美育受到普遍重视,但在有些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出现了一个偏颇,就是把美育简单地理解为音乐、美术等某些技能,甚至赶鸭子上架逼着不识五线谱的孩子学钢琴。结果,孩子见到钢琴就产生某种生理不适,与“美”也就南辕北辙了。其实,美育首先是一种“不言之教”。据说有位俄罗斯画家,当一轮满月徐徐从树梢后面升起的时候,他突然被那种壮丽的景色感动得哭了起来。自然和万物是审美的不竭源泉,对它们抱有崇敬和欣赏的心情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美育乃至整个教育绝不是单纯传授某种知识体系,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要不拘一格,从点点滴滴做起。
摄影 新华社记者 张耀智
点评 本版责任编辑 祝华新(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南方广场艺术别有风味
“天岗锣鼓”越敲越响
近年来,人们已熟知陕北的安塞腰鼓、山西的威风锣鼓,却很少有人了解,在山水秀丽、民风温婉的江苏,还有一种威风堂堂中更见细腻优美的“天岗锣鼓”。
“天岗锣鼓”兴起于秦朝末年,节奏明快、动作优美、整齐划一。鼓、锣、镲、“狗咬子”等器具相呼相应,浑然天成。打法上:滚着打、跳着打、蹦着打,错落有致,舞起大镲则上下旋、左右旋、转圈旋,各尽其妙。场面上:正面看气势磅礴,热情奔放,变化莫测,起伏跌宕;侧着看方队旋转如潮水涌动;高处鸟瞰又似一朵旋转的花卉,结束时更显干净利落,遒劲至极。
“天岗锣鼓”在当地深受群众欢迎。无论逢年过节,婚嫁乔迁,人们总要请来“天岗锣鼓”热闹一番。苏皖边境的有关市、县、乡镇每逢什么喜庆大典,总要邀请“天岗锣鼓”助兴。
(仲其凯 秦立群 陈刚)


第11版(文化)
专栏:

放飞青春岁月
“花季·雨季系列”出版
展示中学生真实生活,折射青少年真挚心声。暑假前夕,海天出版社推出的由青少年自己创作的读物“花季·雨季系列”,将为广大中学生的假日生活增添绚丽色彩。
在此之前,海天出版社推出的16岁中学生创作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青少年读者的强烈共鸣。受此启发,该出版社向全国青少年广泛约稿,希望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自己身边的生活。这次出版的“花季·雨季系列”读物即包括校园系列之一《放飞》、幻想系列之一《活出真我》、侠少系列之一《飞坠浮沉》。这些作品均以中学生活为题材,清新别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苏 人)


第11版(文化)
专栏:

让科学成为生活方式
——科普杂志《科学世界》印象
本报记者 孟宪励
科普杂志的读者群日渐稀少,那种严肃、呆板的老式科普的面孔已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在书摊边浏览的人们很难有专门找一本科普杂志的冲动。科普有什么可看的?它似乎是一个跟儿童启蒙有关的话题。
当这个刚改版的《科学世界》不经意地闯入到我们的视野时,人们当然感到新风扑面的振奋。焕然一新的《科学世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正向十万份的发行量攀升。
作为一本综合类自然科普杂志,随便找一期翻翻,数学、人类学、医学、考古学、军事科学、信息技术、植物学、行为学等不一而足,内容林林总总。但只要认真地辨析一下,就不难发现杂志纵贯大千学科的唯一线索,那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正如这个杂志的一句广告语:让科学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驾照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标志,那么人们肯定会对汽车上的卫星定位系统产生兴趣,不妨看看《请注意,仪表盘和你说话》;当北约靠其先进的武器在南联盟的上空恣意妄为时,人们当然愿意读一读这篇《“幽灵式”轰炸机》;洗澡是个老话题,但从历史、宗教、文化、国度、人种来讲一讲《肥皂泡是一种文明》,可能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走进《科学世界》的天地,就会发现科学在生活中变得轻松和愉悦。
与国际著名科普杂志《牛顿》进行版权合作后,《科学世界》拥有了一流的国际科普杂志的视野,得以随时把国际上最精美的科普内容介绍给我国读者,同时也在实践一种当代杂志的编辑方针。现代文化正变成不折不扣的视觉文化,图片的直观、可视、悦目已成为当代读者最便捷的精神食粮。《科学世界》使图片不再是文字的说明、补充,它已成为信息的主体。
业内人士更关心杂志的运作机制。出品人信奉这种理念,即科普对社会有帮助,同时,科普杂志也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公司资金的注入意味着杂志自身必须依循市场经济的法则,在为读者推介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同时,获得社会的回报,获得自身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这样才能把科普类杂志真正送上自给自养、良性发展的轨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世界》是出版一本杂志,也是在出版一种理念。(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心理健康也是一门学问
教孩子做个快乐的人
胡萍
中小学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在小学部,双周给学生上“学习能力专课”,训练他们如何利用图书馆搜集资料,如何提高记忆水平,培养创造性思维;单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等。我们开设了心理咨询讲座,讲“要成为既会学习又会玩的学生”、“做个快乐的人”、“要培养自己胆子大”、“人的情绪能控制吗”、“受了委屈怎么办”、“要独立也要合群”、“依赖心理有碍你成长”、“如何克服考试中的怯场”、“自尊心太强会有害身心”、“作弊有损心理健康”等。
这些讲座针对性很强,对学生影响很大。一年级的同学上完“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怎么办”一课后,每当有同学发生类似的情况,其他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劝说“冷静三分钟”,这是我们所授的六种方法中的一种。四年级的同学结合“调整自己与别人的人际关系”一课,总结出影响自己与他人正常相处的原因——多疑、害羞、嫉妒、自信心不足等。五年级的同学围绕“同学心目中的我”这个主题开展了小组讨论,同学们都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出各自性格上的弱点。
除了开设心理咨询讲座外,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还进行了青春期心理卫生的教育。我们还开设“悄悄话”信箱,让学生没有顾忌地说出自己的烦恼,老师及时回信,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每天在晚自习前这段时间,开展以朋友谈心的形式为主的心理咨询活动。现在愿意跟我们说心里话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教科所还为3000多名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有IQ、气质、性格、个性情况(理想与抱负、兴趣与求知欲、意志坚持性、智力活动独立性、好胜心、自我意识)等,为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化百态

提倡健康朴实的文化时尚
丁洪亮
人们从来不缺乏表达感情的浪漫方式:从传统的抛绣球、对诗、鸿雁传书,到现代的电话诉衷肠、征婚广告、电台交友。当台湾的“非常男女”、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湖南经济电视台的“真情大复活”、福建有线台的“有情相约”和北京电视台改版后的“今晚我们有约”等节目相继亮相后,电视媒介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度介入当代青年男女的情感交流。
这类节目的基本模式是主持人串联,八至十位青年男女互相提问、回答、讨论,既介绍自己又选择对方,堪称一种最现代的相亲方式。然而,谁都明白,要在对面几位女孩中碰巧找到“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未免有点像童话故事。实际上,问世最早的“非常男女”节目当场结对的青年人虽多,但最后携手走上婚礼红地毯的则是一个很小的比例。于是,征婚的功利目的渐渐淡化,在荧屏上表达和证明自己成了参与者的主要动机。他们潇洒地登台亮相,坦率地诉说自己的爱情观、幸福观和青春梦想。电视征婚节目成了当代青年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一种颇富魅力的载体,一如80年代的演讲比赛、90年代前期的辩论赛。从未婚男女的言谈举止中,不难捕捉当今微妙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的变迁。而乐此不疲的观众也从别人的“终身大事”中,看到了今日的“情感游戏”规则,从而更好地了解同辈、了解自己、了解这个时代。
由于像“实话实说”那样的“电视谈话”节目主题偏于严肃和沉重,而不少纯娱乐节目卡通味又太浓,“玫瑰之约”类情感节目处在谈话与娱乐的天然结合部,既严肃又好玩,话题本身就保证了相当的收视率。节目的话题涉及情感的方方面面,如美好的初恋、心中的偶像、婚姻与爱情、婚姻与子女、爱情与事业、爱情与金钱、婚外恋等。抽象的话题与参与者的个人心路历程一结合,就引申出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节目也就常演常新、永不生厌。
但是,也要承认,在聚光灯下无拘无束地叙述自己的感情主张与经历,的确还不是内地青年的长项。近来,观众已经开始抱怨节目中嘉宾的许多话好像都是从文艺作品中学来的套话、漂亮话,缺乏诚恳交流的气氛和自省、自嘲的勇气。帅哥靓妹们好梦一日游似地出任节目“甲方乙方”,铆足心劲表演各自的美好,“表演”味越来越浓。在最初的新奇感淡化以后,观众就会反问嘉宾和电视台:这样的“情感操练”,累不累?
我们需要给各地电视台不断上马的这类节目提个醒:两性间的感情说到底是个人化的事情,要把它端上屏幕成为供公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务必要营造一个自由坦诚轻松幽默的对话氛围,倡导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力戒空话大话假话。这既是为了爱情,也是为了健康朴实的文化时尚。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中国民间剪纸风采展前不久在长沙举行,展出以民间故事、十二生肖等为题材的剪纸作品近百幅。新华社记者 张翼飞摄


第11版(文化)
专栏:

“长袜子皮皮”来了
本报记者 王娜梅
1941年,瑞典女作家林格伦的女儿生病住院,每天晚上缠着妈妈讲故事。那些先人留传下来的故事都讲完了,妈妈实在不知道再讲点什么好。女儿嘟囔着:“讲长袜子皮皮。”是女儿在这一瞬间想出了这个名字。妈妈就按着这个奇怪的名字讲了一个奇怪的小姑娘的故事。最初是给自己的女儿讲,后来邻居的小孩也听得津津有味。如今,这个违拗成人意志、自由奔放的小姑娘长袜子皮皮,在西方文学界已经足以与唐老鸭、米老鼠、白雪公主相媲美,图书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如今,长袜子皮皮到中国来了。
为祝贺《林格伦作品集》中文版面世,瑞典王国驻华使馆日前召开座谈会。会上,译者李之义先生深情地回忆起与林格伦女士的两次亲切会见。1981年,在林格伦女士家中,老人还亲自给李先生煮咖啡喝;1997年,再次见到林格伦女士时,她的眼睛已看不见了,但一直亲切地握着李先生的手。她在给中国孩子的简短序言中说:“我多么想给你们每一个人都直接写信,表达对你们阅读我的书的喜悦。”这位曾获得瑞典国家文学奖及国际“安徒生金质奖章”的老人,
在瑞典几乎家喻户晓。她笔下的小主人公或顽皮、或任性、或懦弱、或勇敢,但个个纯真善良,具有朴实的天性,因而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中文版作品集一套四册,包括四部长篇小说《长袜子皮皮》、《狮心兄弟》、《米欧,我的米欧》和《小飞人卡尔松》。它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地球村”图书系列自《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格林童话全集》之后的又一精品。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已独家购买了该书版权,以后还将继续推出林格伦其他作品。(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两手”编辑王雄
沈克尼
在宁夏人民出版社,王雄被称为“两手”编辑。人都有两只手,但称王雄的“两”字有特殊的含义。
第一个“两”,是他有两个名,有的人喊他“王雄”,有的人喊他“南台”,叫哪个他都答应。“王雄”是本名,“南台”是笔名。他同时从事着两项事业,王雄当编辑,南台搞创作。
第二个“两”,他是双肩挑干部,行政职务是策划室主任,业务职称是副编审,行业术语是“业务干部”。
第三个“两”,是他在大学里学的是“理”,现在当编辑、搞创作却从“文”,“两”条腿跑着“两”股道儿。
王雄当编辑,是个好编辑。责编的书有的获了省级奖,有的获了大区奖,有的获了全国性的奖。他编的书,自个儿都要写书评,还找人写,使劲儿往外推,有份热心。1985年他是丢下原单位副处级待遇和前途更光明的许诺,跑到出版社当了一名普通编辑的,不热爱出版事业他不会这么干。
1996年,他被评为全国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编辑。大家对他的评价是个“老实人”,有“老黄牛”那种劲儿。但“老实”,不等于缺少创意,宁夏人民出版社那个很有特色的社标——“九头狼书神”就是他的点子。广告词也是他写的:“九头狼,出宁夏,九个脑袋想读者,十八只眼睛找作家”;还有“九头狼无言,她默默地在大地上行走,每一个脚印,都是一本书”。在全国传开后,吸引了许多读者。
南台搞创作,也搞出了一点名堂。半路出家搞创作,现已发表小说、散文200多万字。代表短篇小说《一份招工名单》在《朔方》发表后,被《小说选刊》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文学之窗”节目中播出,天津电视台改编成电视剧《风》,意外的是还被宁夏区党委宣传部在部办刊物《宣传工作》中转载并推荐给全区干部学习。中篇小说《离婚》在《当代》刊出后,海峡对岸改名为《离不了的婚》予以出版。长篇小说《一朝县令》描写粉碎“四人帮”前一年西北一个偏远小县的生活情景,是近年来一部罕见的讽刺幽默性的长篇小说,针砭时弊入木三分,在宁夏,特别是在南台的家乡西海固地区,掀起了一个小小的热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