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我投资,我喜欢”
  王洁明
  私营文化事业尽管步履艰难,但仍有一些人投身其中,顽强坚持,他们说——
  4月28日,中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昆明翰荣轩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张。
  这是一个投资三千六百万元资金,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昆明人罗焕新先生两代人数十年的珍藏,包括少数民族服饰、地方民间艺术品、历代名人字画等七大系列的万余件文物艺术珍品。
  在这之前,一个占地八千平方米的私人博物馆———中国紫檀博物馆在北京落成。馆内陈列着百余件明清紫檀绝品和千余件当代新创作的紫檀精品,所有的一切都是博物馆馆长陈丽华女士二十多年来用自己财力潜心收集的结果。
  这两家“巨型”私人博物馆的出现一下子让中国私人博物馆的队伍有了质的改变,同时也给个人投资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
  私人博物馆有苦有甜
  改革开放后,“私人博物馆”慢慢浮出了海面。一批收藏家在对自己的藏品进行整理后开始把藏品向社会开放。但严格来讲,这些“博物馆”规模都很小,大部分是在收藏者的家中,叫“家庭收藏室”更为确切。在今天的上海,这种“家庭收藏室”就多达六十多个,收藏范围涉及茶具、算具、古铜器、钱币、微雕、报刊等三十多种,但其中没有一个是设施齐全、服务完备的博物馆。1990年秋,原内蒙古博物馆馆长文浩与夫人共同在呼和浩特西郊创建了敕勒川民俗博物馆。1996年,北京市文物局开私人博物馆登记之先河,在十余个申请者中,批准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古陶文明博物馆、何扬吴茜现代绘画馆和遗箴堂金石碑帖博物馆四家私人博物馆的筹建开放资格,在国内外引起反响。
  对于投资者来说,要建造私人博物馆,仅仅具备成系列的藏品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还是不够的。资金往往是制约他们的首要因素。不谈建筑,仅维持博物馆本身就需很多资金,像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年支出就达七十万元。由于收藏者们很少愿意通过藏品买卖来获取利润,因此他们大多走上了“以商养馆”的道路。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有一家提供中国古典艺术中介服务的公司;正向北京市文物局申请登记的设计博物馆的馆长何跃华有自己的广告设计公司;昆明的罗焕新在开博物馆前本来就有餐饮、地产、工厂等不少实体;最突出的当属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陈丽华女士,她的紫檀博物馆虽投资上亿,但她名下还拥有香港富华国际集团、北京长安俱乐部有限公司等实体,维持开支绰绰有余。
  尽管如此,资金给私人博物馆带来的问题依然是最大的。比如,本来为公私合办的翰荣轩博物馆,由于有关方面的钱不到位,骑虎难下的馆长罗焕新只好抽掉了所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变卖了自家房子,才最终让博物馆如期开张。再如北京的四家私人博物馆也都是因缺钱而一直没有永久性馆址,严重影响今后的发展。北京还有博物馆靠馆主变卖私人藏画维生,有的已宣称早晚会因为收入拮据而关门。有的长期拖欠房租,有的被批准后却久久难以开业。
  由于各地没报有关资料上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对国内私人博物馆建设至今没有任何统计。但一直对私人博物馆比较关注的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老研究员甄朔南认为,目前中国私人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数量中所占之比例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他说,目前首先需要组织专家学者对已有的私人博物馆建设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全国性的私人与企业办博物馆的条例,但归根到底是要出台中国的博物馆法。原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指出,政府对建立民间博物馆的态度总的说来是既积极又谨慎,热情支持、扶植民办博物馆,同时也严格把关,加强管理,努力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
  俱乐部以艺术会朋友
  去年12月25日,广龙广播之友俱乐部在北京成立。俱乐部是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共同合作成立的。目前,它已在北京许多电台承包了自己的栏目,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使会员听众得到与这些栏目的主持人、嘉宾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俱乐部为会员组织的活动还包括举办各种培训班、文体活动、与各界名人见面以及为会员个人举办展览等。像正在进行的北京市公益歌曲大奖赛、北京市校园歌曲擂台赛都是广播之友参与策划组织的。俱乐部的创始人庞滔“下海”之前是播音员,创立这样一个俱乐部是他多年的夙愿。庞滔说,广播媒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俱乐部会员的广泛性,他相信“广播之友”会成为京城第一大俱乐部。
  另一个在北京以“文化”出名的俱乐部是试营业才三个月的新时空俱乐部。尽管新时空也是一个商务俱乐部,但这里没有桑拿、歌厅和高尔夫球,俱乐部的会员登记表中个人兴趣与特长的七个选项全部与艺术相关。俱乐部定期为会员举办包括电影赏析、画展、文化讲座、读书会、音乐会在内的各种活动。酷爱古典音乐和油画的俱乐部总经理张践说,下海的知识分子,在生活上有着比别人更高的精神需求。“我正是在某一天对歌厅厌倦了之后,有了创办这样一个俱乐部的想法。”除了北京,张践在深圳也有一个类似的俱乐部,生意非常好。
  和私人博物馆相比,以文化为载体的俱乐部虽然在性质上也属非营利组织,但创办者们并不讳言,他们也想通过这种形式,摸索相关市场。即便俱乐部本身不挣钱,但它所获得的人才资源在间接上也会给投资者的其它产业带来益处。
  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笔者还了解到,在北京有一位搞宣传出身的李媛娜女士,自己投钱建立了首都女大学生艺术团,从1996年开始,把京城许多女大学生组织到北京舞蹈学院进行芭蕾训练,并定期去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演出。虽然无名无利却乐在其中的李老师说,她所致力的就是把艺术真正还原到群众中去。
  上海七宝镇的九星影院是申城首家私人经营的电影放映场所。老板王成福曾在军队干过十年的放映员,退伍后成了乡影院的经理。七宝镇九星村常住的经商人口有两万多,全村工农业总产值高达八亿多元,却没建起一家像样的影院。王成福瞅准行情,自行设计,自行建造,自行安装,办起了九星影院。
  在多家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文化产业文章的青年学者王强认为,照目前国内的情况看,无论是私人博物馆还是“文化类”俱乐部,投资者本身对文化的兴趣起了决定作用。但国内目前从事这类非营利性质的文化投资还非常少,俱乐部这种形式可能是模仿国外一些公关公司的做法,即便以文化为定位,也可能就是一种公关手段。《中国文化报》孙若风则说,十五大让许多投资者解放了思想,资金开始大胆地流向文化领域,而他们所追求的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目标正好与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一致。
  总的来说,与发达国家个人投资文化的风气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情况下,提倡社会投资文化,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无疑是值得肯定的。(附图片)
  (题图为翰荣轩博物馆展厅,王长山摄)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手下留情
  刘庆林
  文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尺。现代文明可以重建,而历史文明则只能从幸存的文物中探究一个时代前进的印痕。所以我国专门颁布了《文物保护法》,旨在保护那些一旦失去就绝难再现的文化遗存。
  然而,我们耳闻目睹的是,一些传递历史文明信息的文物,正在被人肆意破坏,有的已经永远消失了,有的正面临着覆灭的厄运,使人感到一种不可言说的失落的悲哀。相反,某些地方又捕风捉影,不惜花费重金,营造诸如“苏三的监狱”、“王宝钏的窑洞”等“名胜古迹”。理由言之凿凿,美其名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出“戏”唱得究竟如何,不在本文所论之列,此类“文化”的误导作用,却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日前,我因事前往西安,乘便去了一趟华清池。华清池之所以名闻遐迩,缘于唐朝的李隆基和杨玉环曾在此度假沐浴。1983年,我在那里参观时,贵妃池(亦名芙蓉汤)、莲花汤还自然地坦陈于亭下,池中清泉汩汩,冒着温热的水泡,游客亦可下到池中,洗濯解乏。此番前往,两个浴池分别被钢筋水泥包了起来,池中没有了温热的水泡,而是一潭污水。浴池的改建者不知考虑了没有,没有了汩汩的温泉,哪来“芙蓉”、“莲花”?更叫人不解的是,华清池内的“经济戏”却唱得煞为“热闹”,里面盖了数不清的浴池,还设有许多摊点,弥漫着浓郁的商业气息。我并不反对在旅游胜地发展必要的商业经营,但像这样以营利为目的而不惜挤占古迹地盘的做法,实在叫人难受!
  西安是一个文明古都。在这个历史文化长廊里,你随时都可以听到历史文明的回响,看到闪射着华夏子孙创造智慧的稀世珍宝。陕西省将文化旅游业作为发展本省经济的支柱产业,的确是审时度势的高明之举,而且已经初见成效。但同时我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音。除华清池林立的浴池、喧嚣的市声外,西安碑林传出的沉闷的咚咚之声,也叫人疾首痛心。凡是到西安的人,没有不去看看碑林的。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收集陈列了秦汉以来的二千五百多件碑石、墓志,书法名碑皆为历代大师的杰作,集中国书艺之大成,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石质图书馆。但当我们迈进碑林门坎的时候,却听到了沉闷的咚咚之声。我初以为是在搞扩建抑或是在搞维修,未以为意。进去一看,如雷击顶。只见一个个工匠正手持沾有墨汁的沙袋,旁若无人地在石碑上咚咚地敲着。他们正忙于在名碑上制作拓片。里间已腾出一块地盘,专门销售拓片,且价格昂贵。如此生产、销售一条龙,效益当然是很可观的。不惟如此,在碑林博物馆的大门两侧,摊贩云集,卖的也大多是书法大师作品的拓片。看来祖宗的这点遗产,的确是“搞活”了一方经济。只是可惜了那些名碑啊!它们一个个被搞得又黑又脏,面目全非。有的石碑已被击出了明显的裂痕。千年的岁月风雨没能将它们剥蚀,人为的破坏却使它们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我们历来耻于“吃祖宗饭,砸子孙碗”,提倡给后人留下一片荫凉。但不能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进行毁灭性的“淘金”。当我们在放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时候,切不要忽视那沉闷如雷的“咚咚”之音。因为这种声音如果持续下去,传播开来,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会失去谈文明的资格。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人物春秋

  张润华
  向冼星海表达一份敬意
  李承祥
  这位广州歌舞团团长,曾主演三部舞剧,多次在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奖,年届不惑,又在《星海·黄河》中大显身手。
  舞剧《星海·黄河》以浓重的笔墨和昂扬的激情表现了冼星海写作《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历程,自始至终洋溢着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和艺术上的阳刚之美。
  舞剧艺术的核心是塑造鲜明生动而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1986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系的张润华称得上是一位技艺全面的舞蹈家。他曾主演过三部舞剧,在全国第一、第二、第三届舞蹈比赛和全国“桃李杯”比赛中获奖;在广东省连续四届舞蹈演员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高居羊城国际舞蹈节金奖第一名。1990年他又率先举办全国男舞蹈演员个人舞蹈晚会。张润华还是广州歌舞团团长,以勤奋的敬业精神,使歌舞团的表演能力、市场适应力显著提高,曾被评为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星海·黄河》情节要求张润华塑造一位逐步成熟的革命音乐家形象,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张润华把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注重角色的内心体验,运用舞蹈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人物的情感世界。他设计了人物的基本造型和贯穿全剧的“主题动作”。在序幕中他表演单纯质朴,流露出海外学子对祖国的思乡之情。群舞“红色音符”的构思是别出心裁的,对主要人物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把作曲家的“乐思”舞蹈化、形象化,不但清楚地表明了星海的人物身份,而且渲染了星海思念祖国的情感。张润华的表演内心充实,激情满怀,体现了音乐家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张润华的表演层次感强。当星海从巴黎回到祖国大地,目睹日寇铁蹄下的苦难流民;当他高歌救亡歌曲与热血青年并肩抗争;当他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与船工一起击鼓扬桨;当他挥舞指挥棒奏响时代和民族的最强音时,在张润华身上,观众感受到一位人民音乐家的成长历程。张润华基于对角色的深刻理解,选择极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把星海由迷茫困惑、思索追求,直至投身于民族解放洪流的发展脉络表现得非常丰满。
  张润华的舞蹈基本功扎实,技术规范,形神兼备。他在《星海·黄河》中所用的四次连续“空转”、“空转”落“卧鱼”、“蹦子”接“双圈”,做得那样干净利落,恐怕单靠“童子功”是不行的,需要长年累月的勤学苦练。正因为毅力,才使得张润华在步入“不惑之年”时,依然焕发出耀眼的艺术青春。(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沈正芳,上海人,干部——
  可怜的外孙女
  我衷心感谢开展“拼命考级为哪般”的讨论,这一讨论启示了积压在我心头数年的困惑、焦虑与无奈。
  我外孙女,从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三岁学钢琴。开始,钢琴老师启发式的教育让她很高兴,学得也不错。后来说要参加考级,将来可升学加分,也获得一技之长,于是她加码练,敲手指一次要一小时。可怜她晚上睡眠不足,又食少体弱,难以支撑,渐渐害怕学习了。可是年轻的爸爸全然不理会,用体罚逼迫。四周岁左右,一个星期天,孩子母亲带她来我家探望,孩子见我一人在卧室,突然扑到床边,对我说:“外婆,你拉开我裤子,看看我屁股。”我莫明其妙地拉开了她的裤子,天哪!露出的屁股上有五只紫色的手指印。我惊恐地问:“怎么回事?”她说:“上个星期天,我不想弹琴,爸爸打的。”屈指一算,整整七天了,还留着这么明显的手指印。我心疼异常。此后,我曾常去她家住,并劝说她父母。可是每逢她不想弹琴时,她爸爸就把她拉进卧室,外孙女则战战兢兢哭着紧紧拉住我的手不放。她父亲则用力把我推出门外,锁上卧室门。当孩子上完幼儿园,已偏食、黄脸、多哭、矮小。医生说:“这个孩子养僵了。”
  外孙女后来住到我家上小学。她父母对她学钢琴失望之余,课外又加学音乐、书法、英语、数学。理由是升学时可加分,孩子空余时间玩耍是一种浪费。这时孩子还有上进心,尽管每晚功课做到八点、九点、十点,甚至做到十一点。在升学加分、物质刺激和体罚的逼迫下,她苦苦地坚持到小学毕业,成绩终算在前五名内。可是孩子却成了一个又矮又胖的胖墩,肚子突出,两眼中度近视。
  小学毕业后,回到了她父母身边读初中。她母亲望女成凤心更急,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还恨铁不成钢,使孩子完全失去了自信、自尊。孩子哀伤地恳求:“我不要读书了,我不想做功课,我就去扫马路吧!”同时经常流泪,哭泣。她完全没有了活泼,没有了欢乐,更没有朝气,常为一点小事大喊大叫。我清楚,那是扭曲的心情和失了常态的嚎叫和吼声。我盼望全社会都来关怀下一代的培养,不要让他们成为扭曲的一代。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刘书根,河北正定人,干部——
  挨了打的女儿
  我的女儿很乖,自小由我带大,上下幼儿园都由我接送,所以她对我感情很深。因为我的女儿懂事,所以她从小没有挨过我的打。在她五周岁时,我们夫妻顺应潮流给她也买了一架电子琴,聘请了家教,开始了她的考级生涯。起初她还认真学习,随着难度的加大,她就越来越不感兴趣了。记得有一次,我在陪学时,由于她不认真听讲,我竟脱下皮鞋狠打了她一顿,从此后每一次学习就像杀她一样痛苦。看着她难过的样子我也于心不忍了。后来我想赶着鸭子上架倒不如让她自由自在在水中畅游,也许在平淡的生活中会发掘出一技之长。一技之长在一定条件下也许有优势,但如果整体素质提不上来,仍然不能有什么大作为。为了考级逼她学习,效果并不好。因此我建议家长们不要过早地把孩子当做博士来训练,要顺其自然,做相应的横向引导,让她们在挺直腰杆的基础上翱翔。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显示中国警察文化风貌
  公安民警歌手大赛人材济济
  在一百五十万全国公安民警中选拔出的七十二位歌唱人材6月14日至6月16日在北京参加了复赛,有三十六人进入今天开始的决赛,民族组、美声组、通俗组各赛一天,6月22日举行颁奖大会和汇报演出。
  由公安部政治部主办、公安部影视文化中心承办的这次全国公安民警歌手大赛,是公安部建部五十年的第一次,旨在推动警察文化发展,促进公安队伍的文明建设。比赛共有全国各地三十七个公安厅(局)组队,数千人报名,二百三十二人经受初评的考验。评比过程处于公安部督察局的监察之下,以确保公正和权威,评委会由知名词曲作者组成。在各地报送的百余首新创作的警察歌曲作品中,评委还将评出十五首获“优秀歌曲创作奖”。
  (文同)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还珠格格》又来了
  出自琼瑶笔下,却一改其缠绵悱恻套路,而熔言情、武打、幽默于一炉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在1998年岁尾风靡一时,成了多少人饭后茶余的话题。那个名叫赵薇的在校学生,也因出演该剧,一夜间成了海峡两岸皆知的“小燕子”。这位让不少人至今还惦记着的小燕子,眼下又将飞回荧屏为喜爱她的观众送去长达四十八集的《还珠格格》续集故事。北京电视台将在6月27日开播该剧。
  据悉,这部依然出自琼瑶笔下的续集,已被炒到了五十多万一集。担任续集导演的李平称,小燕子、紫薇、五阿哥等仍是剧中主要角色。为了增加剧情的曲折及新意,创作者有意在剧中为小燕子增添了一位哥哥以及香妃、太后等五位人物,意使故事性、矛盾冲突和悬念上比前一部更吸引人。场景、制作比前一部更讲究,其中不少场景在北京搭建,仅小燕子居所制景费达五十万元,而太和殿、太庙等则实景拍摄。数码摄像、电脑动画等技术亦为续集增色不少。然而,纵观影视史,拍摄续集成功者甚少。重归荧屏的“小燕子”是否魅力依旧,尚待观众评说。(西央)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世纪之光”塑造
  中国电视业群体形象
  6月16日晚,一台“世纪之光”文艺晚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上演,不但拉开了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电视节目展示会和中国电视节目交易会的帷幕,也把观众带回中国电视业发展的历史里。
  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广电局和北京电视台承办的这次盛会,由田歌任总导演,摒弃以往晚会的许多常规模式,力求充分展现电视特性和电视手段,不追求明星堆集,而把着力点放在创意和包装上。晚会由内地、香港、台湾、澳门四地的电视主持人共同主持,启用四面大型电视屏幕墙来丰富节目的信息量,将全国三十多家电视台的台标和优秀电视栏目集中展示,塑造了中国电视界的群体形象。来自海内外的六百多位演员参加演出,有瑞典“再回首”演唱组、丹麦驻华大使白慕申、香港武打明星梁小龙、台湾歌星伊能静、旅欧华人歌唱家蔡大生。沈力、赵忠祥、袁伟民、孙晋芳、邓在军等也纷纷亮相。北京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直播了这台晚会。(刘玉)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交响乐团
  征集新作八十多部
  今年二月,中国交响乐团在摩根士丹利添惠公司十万美金的支持下,向海内外征集交响乐新作。五月底,征集圆满结束,中国交响乐团共收到八十八位作曲家的一百四十多部作品。
  身为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总监的陈佐湟在专为此事召开的座谈会上称:征集活动反应之大出乎意料。乐团的两位首席指挥已初选了所有作品,将由更多的专家对其中三十七部作品再评选,选出十二部试奏并参加终评。他说,新作将在今后三次演出中展示出来,第一次是文化部八月份举办的音乐会,第二次于国庆前夜的九月三十日在世纪剧院登台,第三次在十一月份,作为北京艺术节的一场活动。被选中的作曲者将得到相应的奖金,未被选中的作品也有报酬。
  应征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从东北至海南,覆盖广阔,还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作曲家,既有老者,也有中青年,有人还同时送来了几部作品。
  作曲家吴祖强在座谈会上也表示,类似的征集活动过去举办过不少,但都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这次他非常盼望其中能产生有长远保留价值的杰作,而非昙花一现。(张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