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千古长留一瓣香
  伍立杨
  辽海出版社近日推出《一寸千思——忆钱钟书先生》,分三部分,一则先生辞世后之电讯消息,一则专门人士之回忆文,一则海内外唁函,里面不仅有诸多首次披露的可惊可喜的信息,且大可窥见先生为人的忠厚笃棐、律己的清严端凝、奖掖后进如不及、哀喟苍生心戚戚焉,俱为并世罕见。如此懿德清风,宜乎国人愈久而思不忘也。
  钱学研究专著、集刊及种种单篇文章,已逾数十百千家(篇),虽间有杂音,究竟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确也颇有特识和持平之论,或多或少,也堪称钱著知音。至《一寸千思》所集纳文章,则时间较集中,在钱先生辞世后四月内发表刊行,虽说作文难,知文亦不易,但这些刊布在海内报刊的文章,所道出了的,是各家蕴之有素的心声,读之久而我之心与作者之心冥契焉,则又往往有神解独到,非瞽人所云云也。所以,《一寸千思》的出版,第一个意义是令世人心中的钱先生形象更加饱满亲切,补充丰饶了钱学研究诸多侧面;第二个意义以其品藻得当、善读作者也善读作品,这些文章,描画记录钱先生的幽默天趣、交游、书信、学术观念、为人处事、人格气节、温文好客、豁达淡泊、睿智通透等各侧面,时间上则自民国中后期、解放初、十年浩劫、改革开放,直到卧病的情形,皆有描摹。
  其中,一些篇章分别就钱先生学问、气度、思想诸侧面,与人情、世态、物理相映照,体会入微而各其面目,读来别有一番扣人心弦的吸引力。
  概言之,这些文章,真是精彩纷呈。钱先生的笑貌音容、文章理念、思想性情,仿佛就在眼前!回忆文章的作者,身份各各不同,固然不乏大作家,却也有平时不大作文的文化人,一旦将其所见所闻所感发而为文,宛如座上蜡炬光忽交互,顿成异彩;又似五色云霞,终夕不散!文章有神,声音动人,岂偶然哉!这丝毫也不奇怪,这是因为钱先生浑身都是魅力,言谈举止,处处散发一种出人意表的思想光芒,所以,即便是平常不大作文的作者写来,一番朴素的记述之中,也使读者恍然若置身浮槎巢湖间,坐茂荫而听潺湲也!
  钱著七种,十数年来,陆续刊布,煌煌辉映如日月,当与天地同功;《一寸千思》则系作者之外之百家言;然无论记言,述思,衡文,观人,种种细节,多系首次披露,贵同珍馐;恰如聚光灯下之多棱镜,可以从不同之侧面窥见钱先生变化如风霆、妙用同乎鬼神的著述丰采、思想轨迹。“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钱先生的出现及其成就,向全世界说明中国有这样一位文化强者、文化超人,实在为民族争光。”(黄维梁语)鱼龙生焉,波涛兴焉,从这个意义上看,《一寸千思》同样是一部罕见的奇书。(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没空看书
  袁晞
  上面号召要看书学习,不是咱不愿学习,实在是没空儿。
  世纪之交工作太多,对咱这负一定责任的干部来说,事情更多。早晨一上班,秘书说上级明天要来视察,送来一大堆汇报材料,刚翻了几页,老赵就来谈职称。磨磨唧唧地没说完,小钱两口子又冲进来要房子。一闹闹到十一点半,办公室孙主任来催:兄弟单位李副局长的车进门了。这是吃人家的回请,孙主任说,人家来的是副局,咱们必须对等。李局是个能喝的主儿,白酒一杯接一杯地碰,醉么咕咚地耗到两点多。三点钟还有汇报要听,下属部门汇报完了咱领导还得给总结总结,从本单位说到全世界,内部情况加小道消息。完了又是宴席,不吃吧,不行!前天在甲部门吃了、昨天在乙部门又吃了,要一碗水端平!饭没吃完,手机响了,周秘书那边三缺一。这周秘书伺候的是组织部吴部长,点几个“炮”,换几句在部长前的美言,下次调整班子咱这副职没准儿就扶正了!一搓到半夜,回家想着要看书,书没打开,眼闭上了。
  当官儿的哪有咱做生意的忙!咱是为自己,不忙行吗?八点不到就去陪广东来的客户吃早茶,吃完了客人的太太要你陪她逛商场。中午跟老外的约见定在十二点,外国人可准时,晚了会影响投资环境。老外吃得简单,可翻译费功夫,两个小时也没说清楚,听得人直犯困。晚上是宴请银行郑行长。郑行长可是美食家,又有糖尿病,一点儿马虎不得!贷款对企业家可是比命还重要!他点名要吃潮州菜,光看菜谱还不行,咱非得早点去,到厨房找几样空运来的鲜货。酒足饭饱后少不了卡拉OK。买了一堆经济学书,多读书有可能多赚钱,可哪有蒙行长来钱快啊!
  下岗了也忙,上半天儿跑人才市场,午觉起来下几盘棋,晚饭后看着孩子做作业,然后是电视连续剧。说是再学习有利于再就业,可那么多有文凭的还没工作,有好活儿哪轮得到咱们。咱不是人才,不是人才还能不让咱跨世纪?
  读了十几年书,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下班谁还看书?见书就烦。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是老皇历,如今靓女都傍大款了,哪有书生的份儿。还是打开电脑吧,一个游戏盘就能玩到大天亮。有人说,青年人要努力学习以应付新世纪的挑战。新世纪从哪天开始还没搞清楚呢,着那急干吗?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经典就是一种永恒
  ——介绍《世界散文传世经典》
  徐徐
  如今散文十分热闹,在这紧张忙碌的竞争时代,人们的心灵慰藉需要各类抒发情感、记叙友情、抒发人生的散文。
  但,读过了那些扑面而来的散文,又觉得今天的散文似乎少了点什么,就在这又多又少之中,团结出版社推出了一本《世界散文传世经典》,这本散文的“加盟”,无疑给今天空前繁荣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
  《世界散文传世经典》收散文一百篇,作者则多为经典作家。经典作家,经典作品,不是说经典就是一种永恒吗?那么,重读这些文字,相信我们仍会有新的收获的。
  编者的编后记里有这样的话:
  “散文的历史,在所有文体中,恐怕是最为悠久的。这样悠久的历史,不但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散文作品,其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举不胜举的,本书之所以选一百篇,主要是为了取一个限数,或者说只是为了一种编选上的方便。”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20世纪中国建筑》问世
  谷思
  这是一部百余位建筑专家通力合作的书,是为中国百年来现代建筑树碑立传的书,又是一本献给国际建协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6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书。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书由杨永生、顾孟潮主编,百余位建筑专家参与调查、拍照、绘图、编辑、书写。共收入1900—1999年设计建造在中华九州大地上的众多建筑物,包括香港、台湾、澳门的项目,有994项。
  收入书中的这些项目都是我国本世纪建筑史上有影响、有地位的知名建筑师(包括许多国外建筑师)与建筑企业家、众多心灵手巧的鲁班传人合作的代表作。每个项目均配有一至两幅珍贵图片及简要的评介文章,并且说明每幢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历史名称、今名、建设地点、建成年代、设计者(单位或个人)、施工者、建筑类型、建筑结构类型、建筑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使该书具有可读性、可视性、可信性和艺术鉴赏价值、文献资料价值、建筑艺术导游价值。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三联最新重印书
  《随想录》巴金著
  合订本收《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卷。作者自称这是“无力的叫喊”,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
  《洗澡》杨绛著
  杨绛先生的这部小说描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系列)
  黄仁宇著
  本书从宫廷生活嫔妃恩怨到明朝财政乃至中国的传统思想,均有涉猎,对明朝的经济、政治和制度文化作了充分严密的分析与概括。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黄仁宇系列)黄仁宇著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体系,与世界史中大多数变动息息相关,也与当今世界各国追求的“现代”异名同质。本书考察了资本主义各个历史形态。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黄仁宇系列)黄仁宇著
  本书集录作者在报刊发表的文章三十三篇。从先秦至元末,以“孔孟”作始,“元顺帝”终结,以人物传记为主,从中西史学理论出发,广泛议论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系列)
  黄仁宇著
  作者自称是“大历史”术语的创制者,以注重综合归纳的研究方法阐述中国如何从一个闭关自守的中世纪国家变成一个现代国家。
  《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厉以宁著
  经济学涉及许多伦理问题。作者采取规范经济学的方法,选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议论最多的七个方面的问题,从伦理的角度作了深入分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地址: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邮编:100010
  电话:
  010—64001122(三联书店总机)64002712(发行部批发)
  84010542(邮购)
  64071664(图书中心零售)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一九四九最后的角逐》
  庞天舒 庞风雨著
  沈阳出版社出版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奏响新世纪的黄梅序曲
  赵世对
  编者按:6月2日至13日,安徽省黄梅戏优秀剧目《风雨丽人行》、《乾隆辨画》、《啼笑因缘》、《柳暗花明》、《秋千架》先后在北京上演,为首都观众带来了精美的艺术享受。这五台戏是安徽省近年来戏曲创作新成果的集中展示,它昭示着黄梅戏大步跨越的美好未来。安徽省狠抓剧目建设、追求艺术创新、再铸黄梅辉煌之举对艺术界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这里选登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6月的京城,阳光灿烂,“黄梅”飘香。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展演的安徽五台黄梅戏优秀剧目,为首都北京增添了一道亮丽和激动人心的文化风景线。
  黄梅戏是安徽代表性剧种,是安徽的文化标志和骄傲。在她近几十年发展的风雨历程中,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从草台走向舞台,形成五六十年代“梅开一度”和八十年代“梅开二度”的两大高潮,发展成为今天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享誉海内外。对安徽来说,发展黄梅戏已不单是一个艺术品种问题,她既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推动黄梅戏的繁荣发展,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在1997年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发出了“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号召,把发展黄梅戏事业纳入了全省跨世纪文化发展战略。1998年省委、省政府又对扶持发展黄梅戏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群情振奋,备受鼓舞,为“唱响黄梅戏”进行了奋力拼搏。在’98黄梅戏艺术年,我们先后举办了黄梅戏艺术摄影展,制作发行了黄梅戏选萃专场晚会VCD光盘《黄梅戏经典》和黄梅戏戏曲故事片《龙凤奇缘》,举行了黄梅戏少儿歌谣大赛、黄梅戏青年演员“严凤英奖”大赛、黄梅戏学术研讨会、黄梅戏演出洽谈会和黄梅戏剧目展演等多项系列活动,推出了十台大戏。特别是黄梅戏新剧目展演的六台新创剧目,有声有色,反响热烈。与此同时,我们深入开展全省黄梅戏艺术现状调研,以省黄梅戏剧院为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推动全省黄梅戏剧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今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们明确提出了“世纪之交三度梅”的工作目标,抓住黄梅戏发展的有利形势,努力形成“梅开三度”新高潮,为黄梅戏在新世纪的发展奏响新的序曲。
  为此,我们将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实施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安徽省黄梅戏艺术事业振兴发展纲要》,使黄梅戏艺术的优先发展步入规范化轨道。继续深化黄梅戏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推动黄梅戏艺术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机制。集中力量办好省黄梅戏剧院,办好安徽省艺术学校和安徽黄梅戏学校,加大黄梅戏艺术创作和生产的力度,增加艺术生产的投入,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力作,让黄梅戏充满青春活力地走向二十一世纪。(作者为安徽省文化厅厅长)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舞台屏幕

  风风雨雨丽人行
  林毓熙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二团创作演出的《风雨丽人行》,以整齐的演员阵容、戏剧内容与舞台形式完好结合的演出,再现了本世纪初三位丽人用柔弱身躯去撞击旧社会高墙,以唤起民众的动人事迹,用铮铮傲骨和浩然正气谱写了一曲正气歌。
  身处风雨飘摇、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三位年轻美丽富于理想抱负的女性吴芝瑛、秋瑾、徐淑华姐妹结盟,“生生死死同心,风风雨雨同行”。《风》剧以秋瑾英勇就义,围绕着为其建墓安葬而斗争的主线展开戏剧矛盾,描写世纪之初的黑暗年代里三姐妹的知音、知心、亲情和友情,抒发了爱国情、姐妹情、夫妻情和母女情,生动揭示出吴芝瑛等知识女性在血雨腥风中从人道主义走向英雄主义的人生历程。而支撑她们行动的精神支柱,正是中华民族为民族、为国家整体利益而献身的宝贵传统,以及崇高的道德人格力量。
  该剧艺术上在力求真实再现时代风云的戏剧框架内,刻意追求全剧诗化风格。剧本浓缩简练,以求用更多笔触揭示人物诗一般的情感和性格。导演与舞美为吴芝瑛一家设置了有典型江南风格的庭院建筑;序幕的花丛为三姐妹共抒豪情增添了诗情画意;而全剧背景灰暗的朦胧色块则营造出动荡不安的氛围,令人感到压抑和窒息。在戏剧舞台时空的拓展上,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相交叉的艺术手法,秋瑾危难中与女儿相见的梦幻,芝瑛思念秋瑾并与之梦中相见等都增加了人物的感情力度。而第四幕芝瑛决意冒死为秋瑾造墓,“芝瑛此一去,便是易水别”,先说服玉兰替代服侍丈夫及抚养孩儿,并拟就离婚声明“倘有不测,与老爷无干”;继而与丈夫做诀别对饮,以“鱼过黄河,若隐若现”和“拔丝苹果千线连”的隐喻,预示夫妻离别前途艰险;以及最终导致廉泉思想的突变而决意共赴浙江。正是在激烈动荡和矛盾之中揭示了人物的人性美和心灵美,并最终完成吴芝瑛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升腾。《风》剧的艺术意境以及抒情性和典雅性相结合的艺术追求,正是透过三姐妹诗一般的情感升华和情景交融的舞台氛围营造而呈现给观众的。如果剧本能赋予主人公吴芝瑛更积极的戏剧行动并在复杂的环境中展示主人公的艰难历程,此剧定将更臻完美。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角色感悟
  马兰
  我主演的黄梅戏《秋千架》讲述了一个老式的传奇故事:闺中女子楚云女扮男装两番参加科举考试,在生死边界、荣辱边界获得了深刻的生命体验。这出戏是借助传统戏曲形态,进行现代阐述,吸引普通观众的尝试。对这种尝试,作为楚云的扮演者我是这样理解角色的——
  记得苏东坡的名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墙外的行人太多情了,看了一眼就生烦恼,真是好笑。但是,如果他把烦恼化为行动,认真地求起婚来,真正烦恼的该是荡秋千的女孩子了,变成了“无情却被多情恼”。
  很多女孩子就被这种“多情”捆住了,但是我们的楚云不是。她知道年轻的生命迟早会落地安顿的,但总要先让生命奔放一把,险峻一把,精彩一把,狠狠地晃荡几下才好。她是秋千上的女孩,一时还不肯从秋千架上跳下来。可是,一切晃荡都是不安全的,何况是大晃大荡。一会儿是女,一会儿是男;一会儿是高,一会儿是低;一会儿是死,一会儿是生……
  好在,秋千的绳索握在自己手上,全部行为都是自主的。人生在世,有多少机会可以把生命的绳索握在自己的手上呢?能够握一次二次,再险,也认了。连男女界限、生死界限都被自己晃荡过了,生命的体验也够富足的了。
  经过一次次大幅度晃荡,才明白头顶的天只能是天,脚下的地只能是地,也知道了生命的重心在哪里。那就下来吧,好好地享受平地,这时,平地变得魅力无穷。
  楚云走上生命的秋千架有点迫不得已,但下来以后,她几乎成了另一个人。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形式感的延伸
  棠樾
  平心而论,我原本对《啼笑因缘》从小说改编成黄梅戏舞台剧上演并不抱多大希望。那毕竟是近乎恍若隔世的故事,复述这样的故事能够注入多少新的意味,以至为今天的观众所认同?这在我的设想中的确是个一筹莫展的难题。
  上演后的黄梅戏《啼笑因缘》竟然在合肥连日坚守剧场阵地,创下近年来戏曲演出场次的新纪录;这次到北京来演出也普遍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确乎出于我的意料。而更为我始料不及的是,我的艺术见解被《啼笑因缘》的改编映照出偏狭之处,一个古老的用文字叙述的故事如今被搬上舞台后,冷冻的文字形象转化成了鲜活的舞台形象。余笑予导演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潜心地洞察到小说《啼笑因缘》的文字形象所洋溢的风格中可以分离出清新流畅的层面,特别适于黄梅戏的表现;而舞台表现所产生的形式感延伸效应一定会别有一番风味,或者干脆说会使作为基础的文字形象相形失色。于是,他当仁不让地担当起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责。
  余笑予导演对舞台充满着自信,他相信从方块字堆砌的小说转换成流动着韵律的舞台形象,将会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当樊家树、沈凤喜们从字里行间活脱出来,以充满灵性的形象扑面而来时,观众领略到的视听感官所享受的快感是前所未有的,具有无可替代的崭新价值。
  在舞台上,早先小说中以樊家树为中心的多角恋爱故事被剪裁得单纯了,剪裁的标准当然是贴近黄梅戏的格调。樊家树和沈凤喜的情感线索最为清纯质朴,也最为缠绵悱恻,与黄梅戏的委婉流丽不期而遇。所以,舞台剧删除枝蔓,把这一线索尽可能单纯地提炼出来,以一弯新月般的形象造型去树立,以一泓清水般的音乐唱腔去伸展。这样一来,樊家树和沈凤喜便直直逼到观众跟前,他们的情感交织、他们的命运变化便与观众的情感水乳交融了。说到底,这个未经重新阐说的古老故事,只是经由舞台形式的演绎,便焕发出折服观众的光彩。
  以舞台的形式感区别于文字的形式感,不算什么新奇之处;而能充分展示舞台形式感的魅力,以别开生面的姿态诠释文字形式感所负荷的内涵,就需要相当的功力;至于像黄梅戏《啼笑因缘》这样,准确把握了从文字到舞台的适应性风格脉络,进而把舞台形式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更属难能可贵。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黄梅新风扑面来
  本报记者 刘玉琴
  婉转悠扬的旋律,清新淳朴的唱腔——曾传遍大江南北的安徽黄梅戏,近日在首都舞台轮番亮相,新颖别致的艺术风貌赢得观众一致喝彩,黄梅戏再度名震京华。
  这次进京展演的五台黄梅戏优秀剧目,无论是讲述桐城才女吴芝瑛与革命先烈秋瑾生死情谊的《风雨丽人行》,还是取材于当地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真实故事的《柳暗花明》,抑或由徽籍作家张恨水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啼笑因缘》,以及“飞荡”在徽州的《秋千架》,它们大多依据安徽名人名事为创作题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安徽的地灵人杰与委婉流丽的黄梅韵味相互融汇,浪漫气质与现实意义交相辉映,使古老的地方戏曲焕发出光彩照人的艺术魅力。
  艺术工作者带着对黄梅戏现状的审视和思考,进行颇有新意的艺术探索,从而赋予了黄梅戏生机盎然的青春活力——这构成几台戏中又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亮点。《风雨丽人行》引进诗化结构,为黄梅戏舞台平添几分书卷气息和儒雅风范自不待言;《啼笑因缘》对原著删繁就简,塑造出清秀空灵的舞台形象亦可圈可点;《秋千架》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革尝试虽然众说纷纭,但艺术工作者的革新勇气依然显得真诚可贵。
  这里,《乾隆辨画》、《柳暗花明》的探索价值似乎更加引人瞩目。《乾隆辨画》突破黄梅戏主角均为抒情女性的性别定位,把皇帝及若干男性形象推上前台,清丽柔美与磅礴沉雄的唱腔浑然一体,以此印证了阳刚之气并非黄梅戏不可涉足的领域。源于真人真事的《柳暗花明》是五部戏中唯一的一出现代戏。一受题材制约,二以盲人为主角,创作与表演都有相当大的难度,然而这出戏却给了人们一个欣喜。它清新质朴,生动感人,打破了传统戏曲程式的框架,从现代生活中提炼出新颖的戏曲动作,优美飘逸的舞蹈设计充满情趣。
  透过此番进京展演的五台戏,人们有理由相信,安徽“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艺术工作者立志再展黄梅新姿的创造精神,将为二十一世纪的黄梅戏开拓出一片美轮美奂的艺术新天地。
(附图片)
  《乾隆辨画》剧照
  《柳暗花明》剧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