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
  曹学成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深刻理解这一论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领导干部讲政治的最根本的体现。
  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内涵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的这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就决定了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最基本的内涵。
  把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大最重要的政治,是由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作用所决定的。在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作为人民群众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社会的物质财富,归根到底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党所制定的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去实施,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也要靠他们去克服。因此,他们应当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主要受益者。
  把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大最重要的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和优良传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从本质上都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根本所在。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行动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和团结人民群众努力实现、维护、发展他们的利益。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的价值标准,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邓小平同志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的价值标准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核心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际上,一切政治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经济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够切实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无论是进行企业改革、农村改革,还是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所制定和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必须维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根本利益。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一条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尤其是要不断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这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保证。第二,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长远看,改革会使各方面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越来越合理。但目前不可能在实施每一项具体改革措施时,都使所有人同等程度地受益;受益程度必然有大有小,甚至有的地方、部门和个人,为了维护大局可能还要暂时承担某些利益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一方面充分关注人民的多种利益要求,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对既有利益关系进行协调平衡;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引导群众、地方和部门,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人民内部利益关系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们是实现人民其他利益的前提,是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必须置于首要位置。如果发生根本利益矛盾,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证
  实践证明,仅仅有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还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定能切实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党员干部如果不具备应有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能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再好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起来也会走样,也会偏离社会主义政治的要求。应当肯定,目前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好的,能够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但不可否认,少数领导干部由于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思想作风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是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证。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是改进思想作风的基础。真正树立群众观点,首先就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之间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从思想上进一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其次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基层,走村入户,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愿望和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提供各种便民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急需解决的各种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将爱民之心付诸行动;也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领导干部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是和他们血肉相连的。这样,我们就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为人民服务水平的高低,正确的决策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并能使这些决策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而决策错误则会劳民伤财,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决策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是否坚持群众路线,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实践中某些决策失误的教训说明,离开了群众路线,很难保证决策的民主与科学。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决策之前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掌握当地的客观实际情况,倾听群众的意见,总结群众的经验,尊重群众的创造,真正使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廉洁自律,坚决反对腐败,同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其实质是进行一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斗争。腐败是与人民的利益根本对立的,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直接侵犯和损害。领导干部必须从政治的高度认识腐败问题,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去认识、开展反腐败斗争,带头廉洁自律,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用党纪、政纪、法律严格约束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并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同时,还要切实负起领导者的责任,带领群众同各种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一部值得一读的工业史著作
  ——评汪海波新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
  马洪
  汪海波的新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一书,已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而组织的国家重点图书。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作者在这部新著中,对下列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指导思想是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该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历史分期、历史过程叙述、人物评价、成就和问题概括以及经验和教训总结等方面,都力图体现这个指导思想。
  第二,历史分期是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该书以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的变化作为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分期的主要标准,有的时期以社会生产力的变化状况作为第二位标准,个别时期以政治因素作为第二位标准。依此标准,该书将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分为以下八个时期: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工业经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业经济(1949.10—1952);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工业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建立时期的工业经济(1953—1957);3.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一)——“大跃进”时期的工业经济(1958—1960);4.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二)——经济调整时期的工业经济(1961—1965);5.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工业经济(1966—1976.9);6.市场取向改革起步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一)(1976.10—1984);7.市场取向改革全面展开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二)(1985—1992);8.市场取向改革制度创新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三)(1993—1998)。可以认为,这种探索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第三,把经济数量关系引入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是我国史学界还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该书在叙述新中国工业发展历史过程时,在重视质的分析的同时,也注意数量关系的分析。该书列举的大量数据和表格,涵盖了新中国工业经济的主要数量关系。
  第四,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乃至许多年份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并通过篇、章、节标题把它们明确地表示出来,是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难度大而又重要的问题。说“难度大”,是因为要有理论功底和对问题的深入研究,才能作出切合实际的概括。说“重要”,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就能鲜明地表现工业经济运行的轨迹,有利于读者把握工业经济发展的脉络。值得指出的是,该书在这方面的探索很有成效,许多篇章节的标题设计大体上做到了这一点。
  第五,实事求是地总结成就和问题以及经验和教训,是史学研究中的极重要问题。该书力求做到这一点。比如,作者既充分反映了“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成就,又没有忽视对这期间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既充分揭露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工业生产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也注意到了这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第9版(理论)
专栏:

  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方生
  引言: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当前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但这决不意味着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不重要。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方针,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继续扩大内需、启动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为此,我们必须按照朱镕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宏观经济形势良好的优势,尽可能多地吸引外资,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放宽投资领域引导投资方向
  我国对外开放实行循序渐进的政策,同样,对外资的利用也要逐步放宽和扩大,并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许多过去被认为是“禁区”的,今天已陆续对外开放。曾经害怕肥水外流的零售商业,自1992年试办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企业以来,许多外商迅速进入这个行业,一些国际大零售企业也已开始进入中国。曾担心外商会操纵我国金融市场、迟迟没有开放的银行业,现也已陆续对外开放。截至1999年2月底,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的经营性机构已达一百九十一家,总资产达到三百六十多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已批准十九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六家外资银行在深圳经营人民币业务,并决定从今年起外资银行可在所有中心城市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这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曾被认为是国民经济要害部门而不许外人染指的港口、机场、铁路等和曾被看作极具投机性的房地产业,现在都已对外商开放。我国第一批作为试点的中外合资外贸企业已在上海、深圳等地成立。可以说,除了少数与国家安全有关,而且是国际社会公认不可开放的领域外,今天外商来华投资已基本上没有什么禁区。
  在扩大开放领域的同时,应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使之更好地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重点鼓励外资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环保产业和出口创汇型产业,投向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农业曾是外商投资的弱项,如今在许多地区已成为强项,实行综合开发。一向不被外商看重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开始成为投资热点。近年我国已把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逐步转向中西部地区。过去这里很少有人问津,由于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现已有越来越多的外商看中了我国这块辽阔的宝地,我们也已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前来投资。把引进高新技术同吸引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要长期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同时,还要引导现已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合法经营、规范管理,引导这些企业调整资产存量,搞好财务核算,提高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
  拓展投资形式扩大引资范围
  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利用外资形式日趋多样化。以往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主要采取举办“三资”企业形式,今天则已出现许多新的形式。为适应一些外商愿意从事国际通行的股票投资,我们已开始发展股份制外商投资公司。一些地方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缓解了企业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提高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取得较好成效。关于如何看待外商对一些国有企业的“控股”问题,应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否定。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和企业具体情况,可把“控股”看作以股权换取资金的一种形式,也是我们利用外资可供选择的一种形式。在这过程中,要重视做好国有资产的评估工作,并制定相应法规,维护公平竞争,依法防范可能出现的外商垄断行为。有的地方为使外商有更多的投资机会,选择一批大企业实行委托租赁经营,由国外和台港澳地区的大财团、大企业承包或租赁经营。十五大指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对于来中国投资的外商同样是适用的。除国有大中型企业外,我们应允许国有小型企业和集体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和出售,允许私营企业利用外资发展经济。
  积极利用国际证券投资,开拓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新途径,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利用国际证券市场引资已成为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新趋势,其融资规模已超过国际贷款。近几年来,我国利用发行国际证券引资,包括发行国际债券、发行并上市B股股票等,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应认清国际投资证券化的历史趋势,并积极地加以利用,以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效益。
  除了上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外资形式外,举借外债也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形式。对于外债,要严格控制规模,优化结构,加强全口径管理和监测预警,提高外债的偿还能力,做到借之有道、用之有效、还之有信。
  为了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还应扩大引资范围。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引进的外资大多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其中尤以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投资最多。今后除了继续吸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外,应重点加大吸收北美、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的力度。其中,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正逐年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截至1998年底,美国在华投资项目累计近二点六六万个,合同金额四百六十三亿美元。以合同金额排序,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居各国对华投资首位。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数量,居西方发达国家的前列,我们从欧洲引进的先进技术也比较多。随着欧元的启动,这种势头估计还会进一步发展。日本对中国的投资也较多,目前因其国内经济困难,对外投资受到影响,但从长远看,日本仍然是重要的对华投资国。预计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以及服务业将是中国积极发展的领域,而这些领域的对外开放必将为世界各国提供巨大的投资机会。
  对外开放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引进来是为了走出去。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更直接地投身国际市场竞争,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与经济合作,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走出去,不仅是到境外融资,而且要到境外投资,即发展具有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搞跨国经营,推动企业走向世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这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以及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都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境外投资发展迅速,并已出现一批颇具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但也存在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高、资产流失等问题。对此,应按照国际惯例,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规范运作,依靠我国较强的经济实力、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充足的外汇储备,凭借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并在加强与所在国经济合作的前提下,把境外企业办得更具规模、更有效益。
  适应世界潮流吸引跨国公司
  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这是外商投资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跨国公司作为生产国际化和世界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它的发展壮大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是用老眼光来看它,将其拒之门外,那将是作茧自缚,害了自己。实践证明,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对我们来说有弊有利。所谓弊,主要是跨国公司以占领市场为目标的投资战略,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可能有矛盾。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般外资企业所不具备的雄厚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管理人才的成长,有利于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从整体看,权衡得失,利大于弊。因此,我们要有重点地推动国有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促进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鼓励与跨国公司合作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增强技术消化和创新能力;推动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配套协作,带动相关企业和产业共同发展。应认识到,只有与跨国公司密切合作,我们利用外资的层次才能提高,规模才能不断扩大。这里,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对于确实带来先进技术的,要适当让出市场。至于让出了市场而没有换来先进技术的,要具体分析,研究解决,但不能因噎废食,否定这一方针。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存在差距,产品竞争力不强,在同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我们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怎么办?怨天尤人,知难而退,是没有出路的。正确的选择只能是知难而进。一方面欢迎人家来投资,把这看作是谋求发展的一个难得机遇,同时,面对严峻的竞争环境,要变压力为动力,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敢于同跨国公司竞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十五大精神,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或与人家合作,积极组建确有经济实力的跨国公司,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我们在这一方面取得进展,力争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上就是一个重大突破。
  对于利用外资,我们既要注重吸引像国际跨国公司这样的大企业,又不能忽视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多数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或拥有某一方面独特的专门技术;他们资金较少,规模不大,一般愿意跟我们搞合资,便于我们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他们的投资经营方式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造;大企业也需要有中小企业配套;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适合于吸引不同规模的外国企业前来投资。
  增创特区优势办好浦东新区
  继续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是关系全局的一项战略措施。这是同我国有效地利用外资分不开的。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在推动全国的对外开放,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引进国外资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在提高全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跨世纪任务面前,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继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就利用外资来说,过去经济特区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在又有了新的突破。其一,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在特区优惠政策淡化之后,曾有人担心这会影响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其实,对于外商来说,投资环境的改善比某些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特区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深圳特区已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在实践中受到外商的普遍欢迎。其二,由于改善了投资环境,特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不仅速度快,而且投资效益有了提高,投资结构趋于合理,许多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其三,特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使特区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其四,为适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形势,特区不仅发展了一批作为特区支柱产业的拥有高新技术的大型企业集团,而且正抓紧培养一批能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的高素质人才。今后,通过外引内联,建立和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的首要任务。
  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舞台,今天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一个热点。浦东虽不是经济特区,但它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不低于经济特区,在一些方面比特区的要求更高。中央要求,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随着开发开放的深入,浦东新区利用外资已实现了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的历史跨越,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重大项目已成为浦东新区引进外资的主体。截至1998年7月,新区累计吸引大项目三百九十七个,总投资二百零六点三四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七十二点五五亿美元。二是外商投资面不断扩大,已有六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浦东投资。三是许多跨国公司钟情浦东,使投资出现系统化和配套化趋势。截至1997年7月,已有八十七家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在浦东投资了一百四十五家企业。四是投资领域向包括汽车、通信、新一代家用电器及生物医药等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这表明,外资已成为浦东开发建设资金、技术创新和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金融业的发展是近年浦东新区开发开放迅速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进入新区的不仅有中资银行,而且有世界一流大银行。总之,浦东新区以其独特的优势,骄人的业绩,崭新的观念,为全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效利用外资谱写了新的篇章。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不能大而化之
  金锵
  做好工作,抓好落实,必须认真负责,深入细致,具体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可是,一些领导干部却不是这样,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大而化之的作风。这是做工作、抓落实的一大障碍,损民害己,贻误事业,切不可等闲视之。
  有的了解情况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自以为人知地熟,闭起眼睛就能说出“一、二、三”来,因而懒得迈开双脚,深入群众,学个每事问。即使偶尔下去,往往驱车而过,隔玻璃看人,翻材料察事,满足于“粗略感觉”,“总体印象”,匆忙间做起“差不多”如何如何的文章,想当然下个“基本上”怎样怎样的结论。至于所到单位与其他单位有哪些不同,这个单位的昨天和今天又有什么差别,则知之甚少。
  有的言之无物,空话套话连篇。向上级汇报,心揣现成公式,手拿“万能提纲”,讲形势少不了“大好”,谈工作离不开“落实”,处处可用,句句不错。向下布置工作,能抄则抄,能编则编,“提高认识,坚决贯彻,加强领导,狠抓到底……”一应俱全,尽管“老一套”,却还要求当作“新精神”广为宣传。
  有的做起事来,习惯“照”字当头。以为上级发指示,“照转”就是了;人家正在搞,“照搬”就行了;自己有经验,“照干”就成了。那么,怎样使上级的指示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使人家的做法适用于本地的实际,使过去的经验服务于当前的发展呢?这似乎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于是,千篇一律,成了他们的看家绝活。
  上述诸种现象均属“大而化之”的表现。如此大而化之,只能越“化”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越“化”越问题成堆、落实无望。当前,随着改革攻坚的深入,人民内部各种利益矛盾日趋明显,各种观念摩擦愈益复杂。如果大而化之,就不可能细致入微地了解群众的痛痒,体察群众的情绪,把工作做到千家万户的心坎上。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各项事业的推进日新月异,各地区、各单位的工作千变万化。如果大而化之,就不可能敏锐深入地研究和认识新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把功夫下在狠抓落实上。可见,如果大而化之,则一切实事都会落空,一切好事都可能办坏,贻祸于民,贻患于国,招致群众的不满,受到实践的惩罚。
  既然大而化之遗害无穷,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却总也改不了这个毛病呢?究其原因,一是他们缺乏良好的精神状态,淡忘党的宗旨,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饱食终日,得过且过,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思开拓进取。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必然心浮气躁,头脑空空,两眼蒙蒙,双耳聩聩,又怎么能不大而化之地感知问题、对待群众、从事管理、处理工作呢?二是在思想方法上,丢掉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割裂开来,不懂得把握事物的个性是对它获得正确认识的基础;不懂得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认识规律;不懂得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只是在远处望一望,模模糊糊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影子,就想动手解决矛盾。结果是离题千里,甚至弄出乱子来。三是在制度和机制方面,缺乏严格的约束、过细的考核和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大而化之这类不良作风乘虚而入,得以在其适宜的土壤中滋生、蔓延。
  纠正大而化之的作风,要用两手,一手抓世界观改造,一手抓制度建设。无论是精神状态问题,还是思想方法问题,说到底都是世界观的问题。只有认真学习科学理论,切实改造世界观,才能增强推动历史前进的使命感,保持对群众高度负责、对事业奋发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才能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深入调查研究,善于开动脑筋,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开展工作;才能从分析具体矛盾入手,找到正确解决各种矛盾的具体方法,艰苦细致地抓好工作的落实。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健全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检查、考评和监督,使大而化之的作风无处躲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