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海志愿者”的追求
  ——南通市开展学雷锋、学“莫文隋”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徐爱民
  编者按:1997年1月5日本报在头版刊登通讯《南通:群起效仿“莫文隋”》,报道了南通一位扶贫济困、不留真名的热心人“莫文隋”(莫问谁)的事迹和南通市干部群众学习“莫文隋”精神、续写“莫文隋”故事的新鲜事。同时,还配发短评《可贵的实践》,指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南通市不是拘泥于形式,而是抓住了“莫文隋”精神的实质,拓展内容,扩大成果。两年过去了,南通市广泛、深入地开展学雷锋、学“莫文隋”活动,使之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升华,涌现出成千上万的“江海志愿者”。他们在社会服务中,在本职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精神文明建设新的篇章。
  江苏省南通市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成立已经一年多时间了。在南通市学雷锋、学“莫文隋”活动月的最后一天上午,南通市消防支队160名官兵就佩戴着红色“江海志愿者”胸卡,聚集在南通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而到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报名、寻找服务对象的志愿者,到小区服务的“活雷锋”更是络绎不绝。据统计,南通市小区服务人数已发展到5万多人,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已达1109名。
  “莫文隋”精神的延续
  还是在1995年3月,春寒未退之时,就读于南通工学院的女生石洪英,因多病的寡母不幸去世,使她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就在石洪英办完丧事回到学校后的第三天,意外地收到一笔百元汇款,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署名“莫文隋”。从此以后,石洪英每个月都能收到“莫文隋”的汇款,并得到“莫文隋”的勉励:“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经邮局查找,并未找到“莫文隋”其人。此事经当地新闻媒体和人民日报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莫文隋”是谁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最后人们终于明白了,“莫文隋”便是“莫问谁”。从此,一个活雷锋诞生在南通江海大地。
  随着“莫文隋”的出现,南通市学雷锋、学“莫文隋”活动深入地开展起来。
  为了让“莫文隋”精神延续下去,进一步推动全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7年初,南通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雷锋、学“莫文隋”行动日。以后每逢这一天,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办公室和团市委等部门便组织“莫文隋”服务队和青年志愿者们走上街头,开展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活动。1998年3月31日,南通团市委、《江海晚报》社与东洋之花化妆品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公开招募志愿者,为孤寡老人、烈军属、见义勇为英雄及其家属、离休干部、下岗职工和有特殊困难者传递服务需求信息,提供无偿服务。
  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成立的消息,很快得到了市民们的广泛支持,志愿者的范畴越出了“青年”的界限,年纪最大的73岁,最小的只有16岁,他们各显神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有困难的人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众多热心于社会事业的公益团体也主动与服务站联系合作开展活动。
  爱心是一条传承的链
  “不因善小而不为”,是“莫文隋”和江海志愿者的共同之处。志愿者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无微不至地将关爱和真情播向社会。
  年过古稀的程雪青是军分区干休所的离休干部,由于视力差,听广播成了他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但小收音机经常出毛病,又找不到维修店。老人拨通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的电话,服务站立即与擅长修理的志愿者张峰联系。张峰不仅帮老人修好了收音机,而且还帮老人修了多年不好使用的台灯、吊扇。更让老人感动的是,当时正值高温酷暑,在那儿连续工作了几个小时的张峰连一口水都没有喝。他说:“我们志愿者是无偿服务,我们要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感到雷锋、‘莫文隋’的存在。”
  志愿者服务站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家住如皋市场南乡22岁的农村姑娘许晓燕,因患小儿麻痹症而瘫痪,被截掉一条腿。花季少女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一度苦闷不堪。而在这时,一位33岁身患癌症的年轻女工田建凤将电话打进了志愿者服务站,一席话叩动众人的心:“我知道自己在人世间的时间不多了。但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加入到你们的行列中去,成为一名志愿者。我想现身说法,让那些经受挫折和困难的人们振作起来。我希望能给孩子们留下一点精神财富,让社会上有更多的热心人。”经服务站联系,许晓燕便成了田建凤的服务对象,田建凤不断地通过电话用亲身经历开导、鼓励她,并帮她到城里求医。相同的经历坚定了许晓燕顽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爱心是一条传承的链,许多曾经接受过志愿者服务的人也主动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张泽生的妻子范春辉患绝症红斑狼疮10年。时不时露出生不如死念头的范春辉在绝望中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志愿者服务站拨了电话。任港医院的志愿者、牙科医生张利民接到传呼后,立即找到范春辉家。他仔细地把病人的两个牙根拔了下来,小心翼翼地将牙床缝上,尽量把病人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范春辉深深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社会对她的关爱。她动情地对丈夫说:“我多么希望能闯过这一关啊。如果能活下去,我一定要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队。”然而,残酷的病魔夺去了范春辉的生命。张泽生含泪处理完妻子丧事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并已上门为民服务10多次,用实际行动了却了妻子的遗愿。他动情地说:“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是江海志愿者服务站让我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现在我要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关爱和帮助。”
  敬业爱岗作奉献
  江海志愿者深切地体会到,学雷锋、学“莫文隋”,一方面要关心公益事业,帮贫济困,助人为乐;另一方面,更应以此精神立足做好本职工作,对社会作出更大的奉献。
  南通市商业银行崇川支行10名员工在副行长孙晔的带领下成为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的首批工作人员,他们公开承诺“客户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一天下午,接到城郊某建筑企业打来的电话,说有一笔现金要存进银行,但又抽不开身。行里二话没说,立即赶去以最快的速度替客户办好存款业务。如何做好为农民服务的工作,是南通市涉农部门志愿者常常惦记的事。市农林局作物栽培站副站长彭长青、市蔬菜研究所农艺师郁伟经常到如皋常青乡办作物栽培讲座,并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市化工局团委每年都将青年志愿者组织起来,筹集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及时送到农民手中。
  以前有些部门进门脸难看、事难办,现在他们“不说不好办,只说怎么办”。开发区工商局公开承诺:只要材料齐全,符合条件,当天发照率达100%。南通市政府对外商也承诺,15天内将直接受理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处理意见回复给投诉人。不少在南通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外商说:“论某些方面的硬件,南通可能比不上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和苏南地区,但这里的软件却使我们坚定了在此继续投资的信心。”南通申华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俊雄说,他们在短时间内建成工厂并顺利投产,与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出色的劳动力素质分不开,今后将继续在这里增加投资项目。
  陆善洪、丰志成是下岗工人,但他们下岗志不短,自立自强,办起了个体修理铺和裁缝店。他们加入志愿者队伍后,发挥专长,成了“雷锋之家”的能工巧匠。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丰志成到一位老人家花了两个多小时,修好了一台彩电,分文不收,甚至连姓名也不肯留下。老两口感动地说:“又多了一个‘莫文隋’。”


第1版(要闻)
专栏:

  发挥专家群体优势为国企振兴献妙策
  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初见成效
  本报北京6月12日讯 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形成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从199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工程院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开展了“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发挥专家的群体优势,架设起企业与科技界的桥梁,开辟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新途径,为国有大中企业振兴作出了贡献。
  截至目前,“院士行”活动已经组织99名院士、专家对燕山石化、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7个企业进行了技术诊评;41名院士在企业作了6场共44次学术报告;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问题100多项;企业与院士所在单位签订技术合同10余项。江南造船集团公司认为:“院士行”活动是工程院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大胆探索,是连接国家级工程技术专家与企业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借助企业外部高层次科技资源,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解决生产中技术难题的有效途径。
  “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以院士为主组成专家组,实地考察、现场会诊,结合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举办学术报告会,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去年8月,25位院士、专家赶赴鞍钢,根据鞍钢先期提出的21项技术交流和咨询项目,做了10场学术报告并将报告内容汇编成册,引起公司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强烈反响。结合鞍钢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院士们进行了热烈探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比如,针对冶金企业节能问题,陆钟武院士提出坚持炼铁精料方针、降低炼钢铁水消耗、多吃废钢、减少铸造铁、停降小高炉、提高大高炉利用系数、提高热装热送水平等措施。在唐山,殷瑞钰等15位院士、专家对唐钢总体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提出“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调整结构、技术创新、增强活力”的基本方针,在7个方面提出50多条具体建议。曾在燕山石化工作多年的袁晴棠等院士深入燕化调研,从12个方面提出32条意见,对利用好700万吨大庆原油,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关键作用。院士们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面对安徽叉车集团以往必须依赖进口、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三个技术难题,院士们认为可以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研究解决,当场与安徽叉车集团签订合作合同,承担起技术攻关的任务。(李新彦 丁洪亮)


第1版(要闻)
专栏:

  贵溪冶炼厂近年来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熔炼车间年人均产铜由635吨提高到目前的700吨。同时,单位加工成本大大降低。图为生产线上的转炉正在进料作业。周 勇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对症下药 一企一策
  上海打响国企改革攻坚战
  据新华社上海6月12日电 (记者吴复民、李正华)加大改革力度,确保扭亏解困目标如期实现,上海经济领导部门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扭亏解困列为今年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一场扭亏解困攻坚战正在上海市打响: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到一户户困难企业现场办公;各行各业则对症下药,“一企一策”落实措施。
  围绕“到2000年,确保上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面下降到15%以下”这一目标,今年年初,上海经济领导部门制定了扭亏解困责任制,把扭亏解困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国有控股公司和集团公司,明确公司、集团董事长是本公司“扭亏第一责任人”,并下达了“扭亏责任书”。
  困难企业的成因多种多样,但深化改革是必由之路。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副市长蒋以任到连续三年亏损的彭浦机器厂现场办公时,充分肯定和支持新班子果断采取的改革措施:精简机构、精干主体,实施再就业工程;划小核算单位,分灶吃饭;放活厂属小企业,按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进行改制;以市场为”龙头“,强化营销激励机制;搞逆向成本核算,实施低成本运转等。
  增强优势企业的控制力和辐射力,组织亏损企业为优势企业配套,也带动一批亏损企业走出困境。上海电气集团生产的主机每增加1亿元销售,可带动1500万元配套件的销售额,这个行业去年靠电站、电梯、环保、起重运输等主机的拉动,帮助31户企业扭转了亏损;今年继续运用发展主业的方法,确立了电站等六大支柱的发展战略,争取年内就把亏损企业户数控制在15%,减少亏损额60%,即从去年亏损12亿元减到4亿元以内。
  上海市还从实际出发,对困难企业进行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改制。对亏损企业中“有质量、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千方百计吸纳多方股东投资,力争迅速做大做强;金融机构、专项基金对其贷款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跟踪调查。同时以产品为先导,结合出售、出租、参股、股份合作、土地置换、易地改造等改制形式,对困难企业放开搞活。


第1版(要闻)
专栏:时风杯新闻摄影比赛

  江苏省三河农场大力推广科学种田,今年三点六万亩夏粮比往年同期增产百分之三十以上。图为三河农场洪湖分场正组织大型收割机组突击抢收小麦。 吕剑 孙焕平 姜维摄影报道


第1版(要闻)
专栏:

  抓住重点 分类指导
  桂林国企改革不断探索新路
  本报南宁6月12日电 记者罗昌爱报道:今年以来,广西桂林市在国企改革中,抓住重点,强化科学管理,采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的办法,促其适应市场竞争,探索发展新路。统计数字表明,一季度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7亿元,产销率高达94%,同比增长8.7%。二季度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提出了抓住重点,强化科学管理,根据各企业特点,采取“一企一策”或“一企多策”的办法,分类指导,扬长避短,闯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路。
  分配、人事和用人这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搞活的重要前提。桂林市委、市政府从去年底就将三项制度改革的各项指标列表细化、量化并具体分解到全市的73家大中型重点国有企业:对2家好的企业高标准严格要求;对62家一般企业则要求管理者迅速找出薄弱环节,尽快“攻坚”;对9家行动缓慢的企业予以警告,限期整改。经过近半年努力,36家重点企业最先被激活起来。现在,这36家企业的活工资率已由改革前的52%上升到80%以上;机关科室由511个减至293个,精简率达43%,科室人员由4184人减至2796人,减少33%;后勤机构50%被剥离企业。
  在对73家大中型国企的几百个主导产品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市里提出了每个企业年内争取要拿出3个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要求,并为此制定了一个新的企业评价体系,要求全市尚未达标的65家大中型国企向桂林汽车配件厂等15家取得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学习,找差距,以产品质量在市场上求生存,以产品创新求发展。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共有20家大中型国企积极筹措资金开发、申报新产品60多个,增强了竞争力。
  有序推进大企业集团组建,全面放活小企业。在对36家重点国企调研的基础上,今年,桂林市决定在橡胶、医药、机床、汽车等五大行业实施抓大放小,机床工业集团等2家企业集团严格按母子公司规范运作,第一批由市政府派出的财务总监已分驻26家企业。对全市的205家中小企业,则采取股份制改造、兼并划转、切块分割、参加集团等15种形式,“一企一策”或“一企多策”,进一步放开搞活。目前已有1/4的企业焕发了生机。


第1版(要闻)
专栏:

  再现“神州第一街”亮丽风采
  北京长安街整治进展顺利
  本报北京6月12日讯 记者吴坤胜报道: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整治工程即将完工,这条“神州第一街”将以路宽、道畅、绿浓、灯明等“庄重、素雅、大方、协调”的亮丽风采,再现于世人面前。
  记者在长安街看到,地铁复八线施工中在十里长街上设置的井架和工棚,正随着工程的完工逐个拆除;天安门广场及东、西长安街两侧已经换上了新颖的照明灯;东单至西单的人行道全部铺装花岗岩石材;复兴门立交桥南北两侧、建国门西北角等多处大片绿地绿意盎然……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而进行的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整治工程,以国际大都市环境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整治计划,复兴门至建国门两侧的人行道将拓宽4米以上,并铺设彩色混凝土砖;增加2300多个街头坐椅、150至200个街头磁卡电话和投币电话,增设2000多个造型新颖的垃圾箱。增加绿地面积是这次整治的重点,大街两侧建筑物的楼前院落必须打开院墙,扩大绿地,向社会开放,整治后十里长街的绿地将增加15万平方米;从全国数百个设计方案中选出的10个城市雕塑将点缀在大街两侧的绿地中。天安门广场地区设置永久性的饮水站。为保证长安街交通畅通,东单和西单等路口不允许机动和非机动车辆左转弯。
  长安街上的广告整治工作即将开始,整治的原则是建国门至复兴门两侧建筑上的广告、建筑顶部的牌匾要全部拆除,鼓励将其迁到东单、西单等繁华商业区,还长安街原有的严肃、庄重风格。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新闻简报
  首列高速电动铁路客车下线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列时速二百公里的电动铁路客车组,六月十二日在长春客车厂竣工下线。二百公里高速铁路客车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长春客车厂等五家研制单位先后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大量应用新技术、新材料,解决了列车进入高速后的空气阻力和密封等问题。
  宁夏古王一级公路开工建设
  宁夏回族自治区又一条大型高等级公路——古王一级公路六月十二日正式开工建设。古王一级公路是国家规划重点建设的“五纵七横”十二条国道主干线中青岛—太原—银川公路在宁夏境内的一段,全长九十四公里,总投资七点二亿元,计划于二○○一年十月竣工。
  首架实用飞翼船投入运营
  中国科技开发院开发的我国首架实用飞翼船六月十二日在太湖投入运营,这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德国之后第三个实现飞翼船实用化的国家。飞翼船又称地效飞行器、地效翼船,可广泛应用于江河湖海、草原、戈壁、冰雪原等,用于客货运输、缉私、巡逻、救援等。运营速度可达每小时一百六十五公里。
  岷江干流河道防洪工程完工
  岷江干流(金马河)河道防洪工程于日前全面竣工。据了解,岷江干流(金马河)河道防洪整治工程在沿江都江堰市、温江、崇州市、双流、新津等县市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检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保质保量地修建了长二点七万米共二十四处堤防工程,疏浚河道土石方一百四十四点六万立方米。(均据新华社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三亚千名机关干部下乡扶贫
  一年帮助一点三九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本报三亚6月12日电 海南省三亚市把扶贫攻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从去年开始,每年派出千名机关干部驻村扶贫,争取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市3万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去年,第一批机关干部进村后,深入了解农民最迫切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根据各乡村的实际,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乡村道路建设、民房改造、改水改厕和发展种养加工业方面选择突破口。一年来,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2500多万元,帮助86个村庄通了电,加固水库29座,修建水坝51座,维修渠道206公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4万亩。他们还帮助打井178口,解决了48个自然村2.5万人的饮水难问题,结束了一些黎族、苗族同胞聚居的村庄无水、无电、无路的历史。经过一年努力,有1.3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三亚市目前尚有贫困人口1.7万人。日前,市委、市政府派出的第二批千名机关干部已开赴贫困村。 (麦笃艺)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瑶山扶贫忙
  本报记者 胡跃平
  贵州荔波县的瑶山乡今年遇到罕见旱情,日前,驻乡的26名扶贫攻坚队员忙着从县城拖来6台抽水机,运来柴油、化肥。20多天来,他们一直泡在水田里,手把手地教农民栽种“宽窄行秧”。到6月6日,扶贫队员们已帮498户种上了秧苗。扶贫攻坚队队长梁远清对记者说:“再使把劲,剩下的60多户抽不上水的全部改种黄豆和玉米,一块田也不能荒废。”
  梁远清和他的队员们都是县机关的干部。这些年,县里的大多数地方已摆脱了贫困,余下来的主要是地处深山沟里的瑶山乡了。1997年4月,县里选派这批扶贫攻坚队员驻组挂村开展扶贫,一定3年,不脱贫不脱钩。
  扶贫先扶智。队员们到来后,办夜校,开扫盲班,在场坝上、田间地头开展各种农技培训。他们直接到每户农民家,一点一滴地教群众育苗移栽、铺地膜、施肥料……短短两年,硬把瑶胞过去粗放式的耕作习惯扭了过来,去年这里的粮食单产比1996年增长近一倍。
  瑶山因贫穷闻名,是贵州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瑶山的贫穷不是短时间形成的。”梁远清说:“我们最担心扶贫队3年撤走后瑶胞又返贫,所以,必须在改善瑶胞的基本生产、生存条件上扎扎实实下苦功。”他们把功夫下在中长期项目上,搞坡改梯、开荒造田,增大种植面积。县里投入了43万元,买来水泥、钢钎、炸药等。群众被动员起来了,义务投工10万个,从25度以下的陡坡上改造出500多亩标准梯田。扶贫队员还组织群众修建了17条村级公路、8公里长的水渠,帮助123户瑶胞住进新瓦房。
  走进瑶山乡,昔日四壁透风的草房被一排排新瓦房取代,过去睡觉躺在火塘边上的瑶胞家家有床铺,人畜分开住,寨子有厕所。去年,这个乡人均口粮从1996年的265公斤提高到354公斤,人均纯收入由100多元提高到800多元。乡里还办起了矿泉水厂、饲料厂和香菇大棚,建起了药材、板栗、蜜柚基地,瑶山的土特产开始变成商品走向省内外市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