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拼命考级为哪般④
  杨小华,湖南湘潭人,教师——
  无奈的选择
  据说,现今找工作,用人单位不仅要看你的文凭学历学位,更要看你手头有没有什么证,如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专业技术等级证等等。
  “证”、“级”从何而来呢?当然得考!只要你肯参加各种名目的“考前培训”,就很容易得到相应的“证”、“级”!资料费培训费报名费考试费自然要交,不算太多,但也决不会太少。有所怀疑的是,各种各样的“考证”、“考级”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参考者的素质?“证”、“级”有多大的可信度?有没有“掺水”呢?
  许多地方部门甚至单位都规定并组织这样那样不得不参加的“考试”,然后给你发一个“证”,定一个“级”,不然你的岗位职称晋升就大成问题。所以,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在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组织下,一直考下去。
  李志刚,江西宁都人,干部——
  要体现真水平
  考级能体现真实水平吗?拿英语考级来说,大学本科毕业要拿学士学位,要过四级关。许多大学生拿了学士学位,对付英语笔试尚可,可口语水平却不敢恭维。笔者一位同学为了考取研究生,一年时间突击攻读英语,竟一下子过了英语六级,考研也获成功,然而他自己坦言:自己会的是“哑巴英语”!考级不能体现真实水平的另一个误区是,一些本来无法用量化等级的考试也“硬化”成“一、二、三、四等”。如当前不少专家和有识之士都持反对意见的绘画、舞蹈等级考试,将本来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框定”,有悖艺术教育的追求目标和规律,孩子们所追求的往往是一种虚荣。因此,推行等级考试,一方面既要充分考虑究竟哪些科目可以实施,不要生拼硬凑搞“一窝蜂”;另一方面,考级必须具有权威性,要体现真实水平,不能太滥太随意,让考级真正成为知识与技能的检验。只有这样,考级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让考证者与社会用人单位心服口服。
  胡德明,上海南汇人,职员——
  促我学习
  如今就业竞争相当激烈,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二特长,没有一两门你无我有、你有我精、你精我新的拿手本领;如果不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尽快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那么,即有下岗的危险,有下岗后找不到工作的可能。
  熟练地操纵电脑,自如地应用外语,是适应工作和做好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我在一家外贸企业工作,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脑操作,进修英语。通过几年的努力,我的英语已考到六级,电脑也考了初级考中级,还考办公自动化。
  为了人生有所作为,我要求自己积极地学技术学本领,拼命地考级。通过考级,反过来又促进自己学习,提高文化技术素质。拼命考级,不仅使我拥有十几本考级证书,也使我掌握了做好工作的本领。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少点假文化 多些真创造
  曾昭奋
  大家把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景点、集锦式公园、主题园(城)叫做“假景观”。一个“假”字,把多少人用多少钱财造成的实体和环境推向人们普遍厌恶的“假冒伪劣”的境地,道出了人们对这类景观的鄙夷心情。
  足不出北京,就可以看到不少假景观,比起深圳的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从立意、设计、建设以至管理的水平,这些景观多有不及之处。它们的出现,与文化丰厚的北京并不协调。首善之区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其它地方了。
  各地竞相出现“假景观”的情况,跟五百罗汉和十八罗汉的现象颇类似。不求创造,乐于因袭,缺乏文化,滥竽充数,你有我也有,你闹初一我闹十五,你有十八我有五百。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心态。
  并非红楼、水浒、西游不能再现,以表演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再现它们,本是一种很好的主意。越剧或沪剧《红楼梦》,京剧《林冲》和《空城计》等,或是原作的凝炼、升华,或取原作的精彩部分,它们的艺术再现是经过认真再创作,给予观众的是一种创造的、丰满的、含着真情的文化。而一些大观园、三国城、水浒城之类,则连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都没有过关,遑论再现古典名著的风采!它们与某些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一样,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就是把观众都当成懒汉,过低估计观众在阅读古典名著(或听书)中理解、欣赏、想象、创造的能力。
  我并不是反对一切集锦园、主题园。货真价实的碑林就是前人的成功创造;哈尔滨的国际冰雕艺术展,也越办越好;昆明的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得各界好评。它们集中了艺术中的精髓,有主题,有特色,有新意,以真艺术真文化滋养和美化人们的心灵。
  轻视泡沫文化,推崇文化的创新,我们从前人和今人的认真创造中都能发现这样的心理。这也应该是时代的倡导。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人物春秋

  张迈“寻找青鸟”
  以一首《黄河源头》在罗马尼亚国际流行音乐节上获大奖的歌手张迈,最近又以全新的艺术形象出现在叙事音乐片《寻找青鸟》中。
  《寻找青鸟》是一部西藏风情的作品。其中的歌曲《老阿爸》由孟庆云的笔端流出,这是他继《黄河源头》之后谱写的一部表现藏族民情的流行音乐作品。全曲悠扬深情,具有典型的藏族音乐格调,又非常流畅简洁。《寻找青鸟》的导演崔亚楠将音乐大师范吉利斯的音乐与孟庆云的歌曲相融合,用“故事情节”的音乐电视方式描述了一位藏族少女在茫茫雪域,带着一条“生命结”的红绳寻找失散了的父亲的故事。来自生命深处的呼唤,强烈的叙述性,缥缈与神秘,人物状态的真实,使作品带有一种冲击力。
  张迈是近几年来在流行歌坛颇具个性的歌手。人们熟悉她的歌声却鲜知她的成长经历。她做过教师、主持人、银行职员,还尝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说到演唱,她认为“音乐是无限的”,说到风格,她讲“作品的风格决定了歌者的演唱风格,作品风格可以多变,而演员的嗓音与演唱的心态不会变的”。
  品味《爱的港湾》的柔美,《黄河源头》的苍凉,《喜神过香江》的古典,专辑《呼你不回》中的坦白,再看今天《老阿爸》的幽远、深情,我们便可以真正认识张迈。
  (翔宇 姚远)(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北视推出《一年又一年》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的二十一集电视剧《一年又一年》,近期在全国发行。该剧由曾创作过《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的李晓明编剧,采用编年史的形式,以林、陈两个大家庭、五对夫妻、三代人平凡的生活为载体,通过一系列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代内容,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该剧以每年在社会上流行的歌曲作为剧中音乐,由安战军、李小龙执导,原华、许亚军、刘威、刘莉莉、沈丹萍出演。(王朝宁)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广播交响乐团将赴台
  应台湾亚艺公司的邀请,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将于六月十四日赴台湾演出。中国广播交响乐团曾于一九九七年赴台湾演出交响音乐会,给当地留有深刻印象。此番他们将在台北、台南、新竹等地区演出四场,曲目包括英国作曲家冯·威廉斯《塔利斯主题幻想曲》。台湾钢琴家朱彤小姐、美国指挥家大卫·洛京顿将与他们合作。六月九日、十日,他们还将在北京音乐厅举行音乐会。(陈凌)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半边天”展示中国女性史
  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推出了表现一百年来中国女性历史的二十集电视系列片,融汇了电视纪录片、文献片和政论片的优点和特长,不仅仅再现历史,同时也试图站在现实的角度,通过历史当事人的口述、详细的文献资料和专家的评论,重新阐释历史。这部系列片包括天足运动、兴办女学等十个主题。(小荷)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日本屏帐艺术展来京
  由日本山崎準造几帐研究所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再现日本平安时代屏帐艺术展”,六月上旬在故宫保和殿西庑展出,共有展品五十件。屏风和“几帐”由中国古代文化传承演变而来,在日本平安时代(十一世纪)成为贵族阶层流行的室内生活装饰品。在这次展览中,染色工艺美术家山崎準造先生运用手绘友禅印染技法制作的几帐作品,再现了日本平安时代屏帐艺术的魅力。(戚佩娟)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赏心悦目 情景交融
  《综艺大观》改版
  《综艺大观》是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开设时间最长的综艺类名牌栏目,从6月19日开始,这一栏目将以新的面貌展示于屏幕。
  改版后的《综艺大观》首先定位于“完善继承与发展新路”的方向,追求赏心悦目的舞美风格,欢快娱乐的演艺节目,情景相融的现场交流,感觉一新的播出效果。
  改版后的小栏目包括“九九看综艺”、“好歌听不完”、“相约在周末”、“东方百宝箱”、“奇志碰大兵”、“此刻最开心”、“综艺观礼台”、“快乐神州行”、“梦想一瞬间”等,有新派相声、喜剧小品、情景剧、中外歌曲、魔术杂技、艺术家表演,以及明星和社会公众人物与观众的周末相约,168观众评选热线。6月19日的《综艺大观》将推荐朱丽清、伊菲、胡雁、青春美少女队和满文军的歌曲;吴倩莲将到场与观众共度美好时光。(文同)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艺术教育要从基础抓起
  本报记者 刘琼
  二十一世纪日益迫近的脚步,给艺术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文化部教育司和中演公司近日在京举办了“世纪在望———全国艺术院校展演周”,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值得深思之处颇多。
  作为建国以来艺术院校第一次大规模的展演,文化部教育司司长冯远很是感叹:“把单体艺术演出变成集团式地整体推出,有利于校际交流和社会各界对艺术教育专业成果公开化评估。作为一种机制的试行,展演周开了个好头;但从检验的结果来看,现行的艺术教学成效并不很理想。”
  他的话并未夸大其辞,尽管参演者和剧目绝大多数都曾在国内外各种大赛中得过表演或创作奖,可以说是我国艺术院校目前的最佳阵容,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六台十二场演出,票房不过数万元,甚至不及平常许多演出单场收入的十分之一。除了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的舞蹈专场以及上海戏剧学院在北京保利大厦排演的话剧《家》上座率不错外,其他各场观众都不多。
  技巧高艺术不高
  舞蹈展演中,选材和构思很讲究,但大多是文学作品的再创作,真正能够注意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自创作品很少。艺术形象也十分贫弱,许多舞蹈演员动作完成得漂亮,身体能力很强,但在塑造形象方面力不从心,难以传达原创的文化内涵,舞蹈几乎成了大劈腿等高难动作的炫耀。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冯双白不客气地指出,艺术不是单纯的技巧,没有形象塑造的艺术不成为艺术。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进校后,自以为身怀一技之长,忽视其他相关素质的培养。舞蹈、音乐如果没有文化背景做再创造的支撑,哪儿来的艺术魅力?人文积累的匮乏、综合修养的下降,是艺术院校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缺乏生活实践
  加强生活实践的必要性虽说众所周知,但专家们都感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今天的艺术教育中仍显突出。中国文联副主席吴祖强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艺术院校走出的一大批高才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今日舞台艺术的中流砥柱,就因为他们大多来自广阔社会,生活根基深厚,社会感知力强。近年来,在成长的条件大为改善的同时,一些学生也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自觉不自觉地拒绝阳光雨露,丧失了艺术生活的土壤。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曲润海也说,艺术院校领导的头脑里一定要有“生活”一词,要尽力创造条件,把学生从各种晚会上解脱出来,让他们特别是从事编创的学生到现实生活中锻造。
  基础为什么薄弱
  艺术教育在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虽说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师资匮乏,目前还是薄弱环节。前几年,许多小学生整日价唱的不是“鞋儿破,帽儿破”,就是“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这几年有所好转,但在师资质量、教学方式、授课时间、社会的需求度等方面并未根本解决。
  曲润海认为,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即使上了大学,课也补不全,补不好。许多戏曲创作者虽然能编本子,但写出来的唱词或是大白话或是听不懂;很多相声演员上台演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好来回避短,演出质量当然不高。他还再三强调,“短”是万万回避不了的,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要扬长弃短。
  随着改革开放,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艺术教育受到各方高度重视,不再是少儿成长或有或无的选修课目。但是,这次展演周无意间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也说明艺术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必须调整。此外,如何使社会更加尊重艺术,让更多的孩子真正因为热爱艺术而投身艺术,而不只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或拥有社会竞争优势的筹码,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艺术教育要从基础抓起!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让城市雕塑摆脱尴尬
  钱守仁 王克庆
  我国城市雕塑事业的规模发展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一批内蕴丰厚、艺术精湛的雕塑在街头诞生,但也出现了许多尴尬情形。
  雕塑是比绘画更具空间敏感性的立体造型艺术,我们在城市雕塑的构思、创作、布放等环节,要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亲和关系,不要使城雕成为新的“视觉污染”,成为“闯入”城市空间的“不速之客”。
  青岛浪琴园至银都花园间的滨海地带,依海滩之势,设计安放的《三美神》、《静思》、《海风》和《海之恋》等雕塑群,较自然地处理了雕塑与周围海景、建筑色彩、天际线的关系,使自然存在的海边景区产生了苍茫、辽远的美丽境界。海边三美神的静默伫立,迎风面海女子的澄澈清纯,海边岩石上如大海一般丰腴美妙的体态……无不给本来平易简单的环境带来浑厚深长的意味。
  然而,有的城市雕塑生硬突兀地出现在环境之中,不仅起不到统帅环境、凝聚自然的作用,反而给嘈杂的四周又增加了喧闹,显得“闹心”和“添乱”。人们对它避而远之,雕塑成了尴尬之物。这些难以与环境相容的雕塑甚而被称为“视觉污染”、“城市垃圾”。
  空间位置的选择、主题的确定、创作风格的定位、雕塑材质的选用,甚至每一刻刀斧凿的运行,以及对城市背景、行人、树木、气候、阳光、天际线的考虑,都有机地影响着最终成形的雕塑和环境的微妙关系。这是对城市雕塑这一户外置放的造型艺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同时也是最高最严格的要求。城市雕塑是终年摆放于户外的艺术,要经得起朝辉夕阴的光线更改,经得起春夏秋冬的四季代换,经得起东西南北的移景观看,经得起老少妇孺的触摸审视……
  我们必须尊重雕塑创作的艺术规律和雕塑家的创造个性,不要让城市雕塑成为非艺术创造因素干扰下的“折衷”、“妥协”物,让艺术家创作室中“小稿”的创造活力更多地保留在街头雕塑的完成作品中。
  城市雕塑立项复杂、耗资巨大,影响其最后形成的因素很多,但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对创作简单直接地干预,最后的作品就“不知其可”了。不少雕塑家都有对“自己”的作品痛心疾首的酸楚经历。身不由己,多种非创造性因素直接参与的结果使作品最后成为一个“四不像”的折衷妥协物。宝贵的创作个性和突破性因素消失了,代之以“似是而非”的集体怀胎产生物。我们在街头可以见到不少这样的“模具式”雕塑。
  当我们有机会比照雕塑家的泥塑小稿时,常会惊异于小稿和成品的巨大差异,小稿那元气充沛、生动张扬的活力在成品中消弭丧失了,这是外来因素的干扰,是模具放大工序的失误,还是雕塑家的自我妥协?!
  城市雕塑当然要考虑各种综合因素:主题的单纯和丰富之间的平衡、环境和作品的各种可能关系、材质的选择和表面肌理效果的运用、底座的高矮和摆放面向位置的选择……历史、文化、实用、艺术,所有这些必须在创作者考虑之中。但多重因素都要统一于创造主题,所有的因素都要借助艺术家的创造渠道才能有机完成,所以尊崇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创造的个性是城市雕塑应该关注的大问题。
  城市雕塑常被称为“室外雕塑”,不仅集中反映城市的历史和现实,而且还带给人们新观念,引向辽远的未来。
  城市雕塑因其长久存留的特性而被人们称为“百年大计”,每一个雕塑都应该具有更为开放的胸襟和气质。在对历史的回顾方式上,在对现实的观察角度上,在与环境协调的新观念上,在对城市的现代理解上,城市雕塑发挥着“观念先导”的作用。
  上海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地铁口摆放的《城市中人》铸铜雕塑和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中心摆放的《人行道》雕塑,都在向我们传达着现实生活的鲜活气息。在惊异和触动之余,我们眼望着这些作品,对城市的一些观念、一些认识、一些行为方式悄悄发生着变化。这都是挟带新的观念的城市雕塑带给我们的文化效应。
  城市雕塑应该成为时代观念的传达者引导者,只要是真正内蕴丰厚、观念深刻、有先导性质的作品,一定会获得最广泛的欣赏者。坐落于上海防汛墙的《上海儿女》雕塑,上海恒丰路口的不锈钢《玉兰印象》和龙华烈士陵园的《无名烈士纪念雕像》,都以艺术探索观念在普通市民心中引起了回应。
  所以说,是为了缓解城市对空间的挤压、侵占和污染,才产生了城市雕塑。它试图在越来越功用化的城市中建立一块又一块更为“人化”的空间,让人们在城市中还能与山风海涛、花香鸟语建立一种想象上的亲近关系。
  让我们都来关心城市雕塑,让城市雕塑像花草、绿地和清新的空气一样成为我们城市中精神呼吸的一部分营养,让更多的空间在城市的棋局中因雕塑而“活”起来,让城市中出生的孩子也有美好的童年记忆。(附图片)
  (左图为《都市中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