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走笔

  写生比临摹更重要
  汪清
  写生与临摹,是绘画艺术中两种不同的方法。写生,是直接以物、景为对象的作画方式,不但是初学者的学习手段,也是画家锻炼绘画表现技法和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临摹,泛指以名家书画为蓝本摹仿学习。它虽然也是初学者学习的手段之一,但较之写生,应该说居于次要地位。
  既然如此,重临摹轻写生不对,以临摹代替写生更是错误的。然而当今画坛就存在这两种不良倾向。首先是美术高考就不考写生,多以默写代替,对美术师生的影响甚大。一些考生以为,学不学写生无关紧要,只要学好临摹就行;不少考前“突击班”的美术教师也为了省事,只要求学生临摹加死记,导致不少考生在临考时,不是认真分析和研究试题所提供的描绘对象的特征、造型、色彩和自己的感受,而是将试题内容与平时临摹的作品对号入座。据了解,这种做法效尤者日众。
  目前,学校有关美术教学情况又怎样呢?重临摹轻写生情况相当严重。因为写生或要实物投资,或要走出校门,或要长途跋涉,既劳神费力,又花费钱财。教学生临摹,足不出户,身不离座,一张名品高悬,学生依样走笔,老师清闲等待,省钱、省事、省力,大家方便。中等学校的美术课重临摹轻写生似乎也将成趋势,高等美术院校的写生,尤其是为数不多的野外写生,走过场,名不副实的情况并不鲜见。
  令人感到震惊的是,一些画家用照相机取代写生收集素材进行创作。认为写生费时费事、手段落后,用相机拍照快速、方便、先进。殊不知通过写生取材,综合提炼,融会于心,涌情于笔,其作品自然流畅,神形兼备。利用照片拼凑临摹的作品,必然呆滞、做作,匠气十足。与其说它是作品,不如说是照片临摹品。长此以往,人们担心会不会有朝一日绘画被摄影所取代,让这门崇高的艺术走向穷途?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绘画作品进入市场已成必然,由是一些人便做起了发财梦。他们不是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技艺,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而是挖空心思,极尽复制、临摹之能事去打开换取港币、美元的大门。于是赝品泛滥成灾,严重扰乱了艺术市场的正常秩序。
  既然临摹能上大学,临摹能赚钱,临摹能搞创作、当画家,自然就无人愿意去写生了。
  艺术巨匠达·芬奇曾说:“师法自然的写生,是最重要的。”写生正是“师造化”的具体体现,是主客体的亲和过程,所以这种方法一直作为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训练手段而被中外画坛广为采用。达·芬奇通过写生创作出不朽的名作《蒙娜丽莎》;也是通过写生,才发现和认识跳跃的色彩,才有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经典之作。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一切真心实意从事绘画艺术的人们,让我们通过写生,面对自然,面对生活,去发现美,创造美吧!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笔墨春秋

  基石与基调
  ——中国版画艺术述略
  岳洁琼
  版画与其他画种相比,有着独特的材质之美。不管是凸版、凹版、综合版,都存在着通过媒材转印的过程,利用印刷时色彩的淡出、渐变、重叠等多种方法,使画家的思想、情感和情绪得以充分地表达,耐人寻味。
  中国发明了造纸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印刷物的载体问题,因而成了木版画的创始国,世界公认的最早的版画,就是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木刻卷首画。元代时,中国雕版印刷术出现朱、墨两色双印方式,到明代出现分色套印法,木刻技术趋于完善。江宁吴发祥和金陵胡正言创造的“饾版印刷法”和拱花技术,给1627年明代天启七年《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等的完成提供了技术支持,对东方各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经久不衰。清代民间年画登上了版画舞台,木版年画贴近人民大众,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版画史和艺术史上鲜见的艺术普及运动。
  传统木刻大多用于复制画家的图画,随着现代印刷术的传入,中国传统木刻逐渐衰退。此时,欧洲的铜版画和石版刻印技术日趋完美。铜版画在十四、十五世纪开始在意大利、德国出现,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我国。鲁迅先生从1929年开始向中国青年介绍德国的珂勒惠支和梅斐尔德的作品。可以说,中国现代创作版画是在鲁迅的积极倡导下发展起来的。三十年代末,北平国立艺专的史岩先生曾编著《艺术版画作法》,在“金属版”一章中介绍了铜版画的基本技法和制作过程。石版画十八世纪末在德国发明,清末民初传入我国。
  丝网版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八十年代初,我国才开始正式介绍。至此,中国版画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中国版画界既拥有最古老、最纯粹的民族传统,又拥有对西方技艺的直接借用,因此少了些许困惑。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版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高峰,多种风格并存,观念语言更新,加强了与世界版画界的交流。中国版画走出国门,举办过多次展览,无论是新画种,还是传统木刻,普遍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八十年代初,在美国举办过“中央美术学院版画展”。1987年,意大利举办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作品展”。1995年—1996年,意大利又举办了“中央美术学院明清木版年画藏品展”。1997年11月,同展在西班牙展出。1997年初,“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作品交流展”在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鲁登塞大学举行。许多作品被国外博物馆或私人收藏,最重要的应是大英博物馆对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的集体收藏和德国路德维希夫妇的个人收藏。路氏夫妇为所收藏的美院版画系教师作品出版了专集,对中国的创作版画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新时期二十年中国版画稳步前行的态势。
  就数量而言,进入国际艺坛的中国作品首推中国画,而就质量而言,恐怕是中国版画。她既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组成部分,又是外来艺术的一支力量,正是这种亦中亦西的特殊性,使中国版画以其博大精深的传统背景而独立于世界版画艺坛,又以其语言的通晓性而为外人所接受与理解。民族艺术传统的魅力,是中国版画前途无量的基石与基调。(附图片)
  永恒的依恋(木刻) 谭权书
  高原之巅(石版) 吴长江
  采莲图(丝网) 广军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青竹无限情(中国画) 崔惠民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画家独白

  画家独白
  中国山水不负中国画家,中国画家却有负中国山水。我觉得有压力,有愧疚,但还是觉得很幸福。这辈子能做个中国山水画家,很幸福。丁丑冬 它山张仃
  (张仃,一九一七年出生于辽宁。一九三六年,他开始大量发表漫画作品。一九五七年,他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历任副院长、院长。近年致力于中国画创作。)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苑掇英

  空灵恬静 虚实相生
  凌雪
  王春立,画家、美术评论家、杂文作家,1941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美术家通讯》主编。
  三十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版画和中国画。《故宫———雪》、《绿荫深处》等众多表现北京风情的版画作品,格调清新、雅致,刀法纵横多变,黑白节奏鲜明,较好地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勃发的民族精神以及壮丽的时代风采。他认为,中国画的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经过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画,对外来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涵摄力,而不会被其所同化;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总会不断地改变外在的表现形式,以适应当代人们的审美需要。基于这样的理论素养,他所创作的中国画,显示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意境丰实、空灵,强调画面的单纯性、形式构成的独创性,熔铸了追求真、善、美的向上的精神力量。他的《清江帆影》,装饰性极强。近景以线描手法勾勒的山峦结构,充满了优美的旋律。在蓝灰色调清澄江水的衬托下,与远处点点白帆相映成趣。向上耸立的灵动的山峰,沿画面左上角行驶的小船,巧妙地扩展了画面的空间,显示了恬静、空灵的诗趣。(附图片)
  (上图为王春立中国画作品《清江帆影》。)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云峰山观碑
  沈鹏
  历劫弥彰郑道昭,
  分情篆意树风标。
  书人携手云峰上,
  似听群仙共弄箫。(注)
  注:康有为云是碑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王昌七十年代末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后从事公安工作。业余时间,他从事油画和书法艺术的探索与研究,在国内外书法绘画的一些大赛中连连获奖。他创作的中小学生钢笔书法字帖在全国发行。他非常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寄注自己的理想和对生活的理解与体验。他的油画兼容印象派与表现主义,色彩明丽,个性鲜明。他的书法倾向秦汉碑帖,主攻隶书和行草书。
  (右图为王昌油画《月亮与少女》。)
  (国建 克俭)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艺坛风景线
  中日水墨画交流北京展举行
  “中日水墨画交流北京展”最近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本次展览展出了正活跃于中日水墨画坛的画家们作品二百一十七幅,其中中方作品七十七幅,日方作品一百四十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水墨画的最新动向。
  《张大千艺术圈》出版
  美术评论家包立民所著《张大千艺术圈》日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作者通过张大千与艺术圈朋友之间轶事的考订与叙述,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张大千的一生。
  《中国美术家庞希泉专集》出版
  《中国美术家庞希泉专集》日前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庞希泉现任北京日报高级编辑,主编该报《美术欣赏》专版。庞希泉自一九六六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以来,业余坚持创作,主攻花鸟和人物,或工或写,笔墨不俗,格调不凡。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革命先烈高君宇(1896—1925)的塑像近日在他的家乡山西娄烦县“君宇图书馆”门前广场落成。雕塑家崔开宏创作的这座铜像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高君宇———一代共产党人的风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