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世界各地庆祝五一
  集会群众谴责北约
  本报基辅5月1日电 记者于宏建报道:乌克兰各地今天举行群众游行和集会活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基辅市数千群众今天上午10时开始在格鲁舍夫斯基大街举行游行,游行群众手举红旗和标语牌,高唱革命历史歌曲。乌克兰议长特卡琴科、共产党第一书记西蒙年科、社会党主席莫罗兹参加了游行并在欧洲广场举行的集会上发表了讲话。集会呼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并对北约对南联盟的侵略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
  据新华社莫斯科5月1日电 (记者张铁柱)莫斯科数万群众1日冒雨走上街头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
  由俄共和人民爱国联盟、俄独立工会和“祖国”运动、“劳动莫斯科”组织的群众集会分别在莫斯科大剧院广场、特维尔广场和红场旁的瓦西里斜坡举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集会参加者在提出不同的政治和经济要求外,还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的军事行动进行强烈谴责。
  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在特维尔广场发表讲话时,指责北约正在对南联盟采取种族灭绝行动。他提醒北约,对向南联盟提供石油的俄油轮采取军事行动将是危险的,并要求北约立即停止对南联盟的野蛮侵略。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在大剧院广场的集会上呼吁全国“所有具有健全思维的力量”全力援助南斯拉夫人民,并齐心协力地制止北约对南联盟的侵略。
  据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 综合本社驻欧洲记者报道,意大利、瑞典、希腊、西班牙等国群众5月1日纷纷举行五一国际劳动节集会和游行,强烈谴责北约轰炸南斯拉夫。
  意大利各地群众1日分别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轰炸。在东部海滨城市安科纳,意大利总工会等3个工会组织发起和组织了有3万多人参加的盛大示威游行,示威者举着写有“北约停止轰炸”、“巴尔干实现和平”口号的标语牌,希望这个同南斯拉夫隔海相望的城市成为一座传递和平信息的“和平桥梁”。
  瑞典全国共有30多万人参加了主要由社民党、左翼党和工会组织的游行和集会,一些参加集会和游行的群众举着要求北约停止轰炸或谴责北约的标语牌。瑞典首相、执政的社民党领导人佩尔松在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一个工业区举行的社民党集会上说:“这场巴尔干战争必须结束,这场巴尔干冲突必须获得政治解决。”
  当天,丹麦和挪威全国各地也举行了规模大小不等的集会和游行活动。
  在希腊首都雅典,希腊共产党和希腊工会分别在市中心的宪法广场和美国大使馆门前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抗议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行动。
  参加集会的群众不断高呼“立即停止战争,还巴尔干和平”等口号。希腊工会领导人在集会上说,本世纪最后一个五一劳动节已经打上了战争的烙印。他要求北约立即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
  数万名西班牙群众在首都马德里和其他大城市参加了由工会组织的集会。除提出一些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要求外,不少人手持南斯拉夫国旗,高举“停止战争,要求和平”、“不要北约”等标语牌。工会负责人在演说中强烈谴责北约的军事行动,呼吁用和平方式解决科索沃问题。


第3版(国际)
专栏:

  亚行本届年会闭幕
  据新华社马尼拉5月2日电 亚洲开发银行第三十二届年会2日在这里闭幕。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上,与会代表广泛交流了对当前亚洲经济形势和发展前景的看法,对亚行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方面应起的作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来自亚行57个成员的财长、中央银行行长及其他代表、观察员等20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以大会发言为主,并围绕地区扶贫、金融和经济结构调整、亚行的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历时近两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现已进入谷底,地区经济形势已基本稳定。但是,金融危机产生的严重后果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严重,经济全面复苏需要几年时间,扶贫工作任务繁重。当前,一些亚洲国家急切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必须重视解决企业债务危机。
  关于亚行今后的发展方向问题,一些成员的代表指出,亚行在缓解金融危机中所作的努力应予肯定,但是亚行的宗旨是通过为成员提供项目贷款和技术援助,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
  关于如何解决亚行援助资金不足和资金来源问题,许多代表认为,由于对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实施了必要的援助,亚行目前的资金状况不容乐观。如果决定提高硬贷款利率,实际上是将资金不足的负担首先推卸给借贷国。因此尽早实现普遍增资是解决亚行目前困难的唯一公平、有效的途径。
  在本届年会期间,东盟国家和中国、日本、韩国的财长还举行了会议,讨论了健全全球金融框架和对短期资本的监控问题。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中南关系谱新篇
  本报记者 李新烽 新华社记者 赵毅
  年逾八十的南非总统曼德拉将于5月5日踏上古老中国的大地。这将是曼德拉作为国家元首最后一次出国访问。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要在卸任之前专程前往中国,以感谢中国人民在南非人民反对种族隔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并把两国业已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向21世纪。
  曼德拉在出访前夕就南中两国关系发表讲话,强调“共建南中两国发展、和平与繁荣的伙伴关系十分重要”,中国不仅是南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老朋友,而且也是南非重建和发展的新伙伴。因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南中贸易与投资的增长已成为两国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曼德拉认为,“中国在国际政治、社会和经济事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南非同中国继续维护和巩固友好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南非的民主进程,而且也有助于促进整个非洲的复兴。”他还特别表示,这种友好关系的发展既需要双边高层互访,也需要企业和民间的积极参与。
  中南两国去年1月正式建交为两国人民的交往与合作敞开了大门。去年4月,南非副总统姆贝基访华时受到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和胡锦涛副主席的亲切会见。通过友好会谈,两国政府确立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真诚友好、全面合作关系的框架原则。今年2月,胡锦涛应邀对南非进行友好访问,两国领导人就携手共建迈向21世纪的“发展、和平与繁荣的伙伴关系”再次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
  去年以来,中国先后有600多个经贸代表团组、5000多人次对南非进行访问和商务考察。截至去年底,中国在南非投资的项目达近百个,涉及农业、矿业、轻纺、机电等领域,投资金额近2亿美元。同期,南非政府和工商企业界也派出近百个代表团组访华,并对包括港口建设、饮料和能源生产等领域在内的近百个项目上进行投资,总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两国的贸易额也在迅速增长。1991年,双边贸易总额只有1400万美元,但在中南建交一年后就猛增到15.58亿美元。
  除经贸关系外,中南两国在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加强。目前,中国恐龙化石展正在约翰内斯堡举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南非观众。这是继去年中国体育、杂技、音乐和美术团体来南非访问后,中南之间进行的又一重要文化交流活动。最近,中南两国政府又签订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把两国的文化科技交流推向新阶段。代表南非民族舞蹈特色的“祖鲁·斯威”歌舞团去年参加了中国文联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其精彩演出受到普遍称赞,并荣获“艺术友谊银杯奖”。据悉,一个来自南非民间的艺术团体也将在刚刚开幕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献艺。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南两国虽遥距万里,但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已把两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曼德拉所指出的那样:“所有这些交往和努力将把两国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向一个新阶段”。
  (本报约翰内斯堡5月1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不屈的城市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 吕岩松
  距贝尔格莱德西北不足百公里的诺维萨德是遭到北约连续轰炸的重灾区。残酷的空袭持续40天了,这期间诺维萨德人只有3个夜晚没有听到爆炸声。两天前记者来到这座城市时,被击中的炼油厂正在燃烧,黑色的烟柱直冲云霄(见上图本报记者吕岩松摄)。当地一位官员介绍说,北约已经连续9次轰炸炼油厂了。此次引燃的是未经加工的原油,熊熊大火根本无法扑灭,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位于多瑙河左岸卡梅尼察的心脏病研究所是诺维萨德人的骄傲。它是前南地区最大的心脏病研究治疗中心,90年代初曾创下每年做1600例开胸手术的纪录,在欧洲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然而同整个城市一样,这家研究所也因战乱陷入了困境。所长契科什博士对记者说,战前有800多名患者在此接受治疗,现在只剩下50名了。大部分人被迫转移到防空洞中躲避炸弹,而那里根本没有医疗条件。目前研究所的工作环境十分险恶,有时心脏病手术正在进行中,北约开始空袭了,飞机轰鸣声、炸弹爆炸声、高射炮还击声响成一片,整个大楼都在颤抖,医生们承受的心理压力难以想象。卡梅尼察区的自来水管道被炸毁后,当地5万多名居民需要的洁净水只能从几十公里外的米特洛维察用水车运来,医生们不得不每天提着塑料桶去供水站取水。另外煤气供应也中断了,心脏病研究所一度失去动力来源。虽然临时找来一部发电机,但柴油十分紧缺。为了节省能源,医生们只得将工作服拿回家中用手清洗。
  诺维萨德是座风景秀丽的城市,多瑙河仿佛一条玉带从市区飘过。然而三座大桥接连被炸毁后,这条大河给城市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契科什所长介绍说,由于救护车无法过河及时抢救心脏病人,他不得不派出一部分医生到右岸建起临时医院。与此同时,心脏病研究所内也增设了卡梅尼察区原来没有的儿科、外科和妇产科。采访尚未结束,凄厉的空袭警报声再度响起。在妇产科病房,记者看到医生们正沉着地为一名产妇接生。这个世界是残酷的,等待婴儿的将是北约导弹的爆炸声。
  送我们来到楼下,契科什所长叹了口气说:“医生们已经拿不到工资了,每个月只能领到面包、饮料等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但大家没有怨言,都在默默地努力工作。现在最令人担忧的是药品短缺,希望热爱和平的正义国家能给我们必要的人道主义援助。”记者看到,心脏病研究所大楼前的广场上画着一个巨大的红十字。残暴的北约飞机连公共汽车、民居都不放过,它们会因为这个符号而动恻隐之心吗?
  由于空袭危险尚未解除,过河的大船都停驶了。站在渡口放眼望去,只见不远处的“自由大桥”被炸成数段。断桥上停着一辆破损的小轿车,让人觉得随时都会滑入河中。一位警察解释说,北约轰炸时有许多车辆正在桥上行驶,至少有7人被炸伤。等候许久,终于有一叶小舟从对岸驶来。船夫是当地的渔民,由于多瑙河严重污染他失去了生计,每天自愿驾船免费送市民们过河。挤满乘客的小船在湍急的多瑙河上艰难地行驶着。船夫显得十分紧张,他一再叮嘱人们不要乱动。
  刚刚上岸,只见一位老人面对着浓烟滚滚的炼油厂失声痛哭。他指着门窗紧闭的居民楼愤怒地对记者说:“空气被污染,人们都不敢上街了。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小时候在贝尔格莱德住了5年,是喝塞尔维亚牛奶长大的,而今天她却鼓动北约轰炸我们。”
  在曾遭轰炸的伏伊伏丁那省政府大楼,记者采访了执委会副主席拉登科维奇先生。这位官员愤怒地说:“空袭给伏伊伏丁那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40亿美元。北约不仅轰炸工厂、桥梁,甚至还将学校、博物馆当作目标。近来北约摧毁多座广播电视转播塔,企图让这里的人民听不到贝尔格莱德的声音。我们的处境十分艰难,但是绝不向敌人屈服。”
  临别时,拉登科维奇先生热情而又自信地对记者说:“伏伊伏丁那与中国的吉林是友好省,胜利后我们将恢复合作,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本报贝尔格莱德5月2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英国
连续三起恶性爆炸
  悬赏五万捉拿案犯
  据新华社伦敦4月30日电 (记者江亚平)英国警方和一些组织目前正悬赏5万英镑,捉拿两周来制造三起爆炸案的凶犯。
  30日傍晚,伦敦市中心发生一起恶性爆炸事件,造成至少2人死亡,70余人受伤,其中13人伤势严重。爆炸于当地时间下午6时30分发生在伦敦市著名的娱乐区——苏豪区的一家酒吧内。据说爆炸后许多人身上淌着血跑出。此前,4月17日和24日,伦敦东部和南部曾各发生一起爆炸,共45人受伤。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巴缘何推迟宣布建国
  本报驻埃及记者 朱梦魁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央委员会于27日至29日在加沙开会,讨论何时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问题。面对来自美国和欧洲有关国家的压力,以及以色列的威胁,会议原则上接受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的建议,决定延缓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日期;等以色列大选结果5月17日揭晓后,再召集巴各派别继续商讨有关建国问题的其他战略选择。以色列政府欢迎巴方推迟宣布建国的决定,认为这是以色列的“成功”。阿拉伯舆论普遍认为,巴方这一出于无奈的宣布早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表明巴行使合法民族权的钥匙仍不在自己手中。
  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了历史性的奥斯陆协议,协议规定巴以和平进程的最终结果将导致巴勒斯坦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
  要实现建立独立国家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巴内部取得一致,更重要的是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对巴以谈判起主导作用和具有影响力的美国及欧洲有关国家的保证。今年年初以来,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不辞辛苦地访问了40个国家,旨在就巴建国大计寻求国际支持,但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普遍主张巴延期宣布建国。在巴解中央委员会举行特别会议之前,阿拉法特与巴各派组织就国际上对巴建国问题的态度进行磋商。巴内部的主流意见坚持按照奥斯陆协议的规定,如期宣布建国。巴立法委员会主席古莱阿指出,宣布建国是巴内部事务,无须别国使用否决权。另一方面,以色列当前的政局正处于大选的最后角逐阶段,对巴建国计划极为敏感并力图利用这一问题捞选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日前曾致信给阿拉法特,要求巴勒斯坦人放弃建国的计划。在巴中央委员会开会的当天,内塔尼亚胡在接受以色列电台采访时强调,他坚决反对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他警告说,如果巴勒斯坦人单方面宣布建国,以色列就将撕毁奥斯陆协议,重新占领约旦河西岸的巴自治区。以色列警方最近还封闭了巴解组织在东耶路撒冷的三个办事处。
  美国的立场对巴勒斯坦推迟建国计划起了决定性作用。在决定巴何时建国的巴解中央委员会会议前夕,美国驻耶路撒冷总领事约翰·哈里斯特向阿拉法特递交了一封克林顿总统的信。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方见到这封阐述美国对巴建国问题给予保证的重要信件之前,信的主要内容就已被以色列报纸公之于众了。据报道,克林顿给阿拉法特的信主要包括以下要点:要求巴方将宣布建国的日期推迟到2000年的5月4日;将巴以谈判的过渡期自以色列大选揭晓后的5月17日始,再延长一年;以色列停止包括建立定居点、没收土地及毁坏房屋等在内的“单方面”行为;年内举行美国主持下的巴以首脑会晤,旨在根据协议尽快启动巴以和平进程,但美国方面没有确定巴以结束最后阶段谈判的日程表。美国主张巴建国问题应取决于巴以和谈的结果,巴方对自己的建国权竟操于他人之手大为不悦。最近有消息说,作为巴方推迟宣布建国的报酬,美国准备让美巴间的关系“升格”。
  围绕何时建国问题,巴内部又发生新的纷争。法塔赫主流派倾向推迟宣布建国,待以色列大选结束后再议。哈马斯等巴激进组织认为奥斯陆协议实际上已经死亡,强调巴勒斯坦人应自主自决。有的派别坚持应当依据巴以协议如期宣布建国,否则巴以签署的和平协议已无约束力可言,巴勒斯坦问题的最终解决将遥遥无期。
  (本报开罗4月29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韩工会组织集会纪念劳动节
  韩国“民主劳总”和“韩国劳总”两大工会组织五月一日在汉城各地集会,纪念“五一”劳动节。“民主劳总”在汉城站前广场举行了约有二点五万余名工人和大学生参加的全国工人大会,提出停止单方面的整顿解雇等要求。


第3版(国际)
专栏:

  阿联酋阿曼签署边界协议
  阿联酋总统扎耶德与阿曼苏丹卡布斯五月一日在阿曼马斯喀特省签署两国新的边界协议,最终划定位于阿联酋、阿曼和沙特阿拉伯接壤三角地带的两国边界。


第3版(国际)
专栏:

  埃及法国加强经济文化合作
  法国总理若斯潘于五月一日和二日访问了埃及,双方签署了包括在苏伊士运河和塞得港建立两个大型发电厂在内的十项经济文化合作协议。法国是埃及的第三大经贸伙伴。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国首季经济增长高出预期
  美国商务部四月三十日宣布,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以年率计算达百分之四点五,比预计的高出一个百分点,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百分之六,高于一九九八年的百分之三点九;通货膨胀率仅为百分之一。


第3版(国际)
专栏:

  泰缅老三国召开肃毒会议
  泰国、缅甸、老挝三国第四届关于肃毒问题部长级会议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曼谷举行。


第3版(国际)
专栏:

  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术展举行
  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术展览四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曼谷举行。参加这次美展的作品共有六十二幅,以油画为主,还有水彩、水墨画等。


第3版(国际)
专栏:

  加拿大预防电脑“千年虫”取得进展
  加拿大统计局四月二十七日发表的统计数字表明,经过一年多的宣传和努力,全加百分之九十五的机构和公司都采取了预防电脑千年虫的措施。(本报专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三名美国兵获释
  本报网络消息:经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批准,3名美国士兵5月2日在贝尔格莱德正式获释。
  正式的移交仪式在贝尔格莱德市一军事总部举行。这3名美国士兵被移交给正在南斯拉夫访问的美国民权活动家杰克逊。移交仪式结束后,3名美国兵都通过移动电话同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通了电话。
  这3名美国士兵被带往克罗地亚,然后飞抵建在德国的美国军事基地(见图)。他们将在那里同亲人团聚。当他们乘上公共汽车进入克罗地亚边境时,一名获释士兵对记者说:“自由的感觉真好。”
  杰克逊对记者说,克林顿总统2日打电话,对他帮助3名美国士兵获释表示祝贺和感谢。(附图片)


第3版(国际)
专栏:

  百姓连连无辜丧生
  北约次次托词失误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5月1日电 (记者邵云环)5月1日中午,北约在对南联盟科索沃发起的又一轮空袭中,用导弹击中了一辆正行驶在卢扎奈小镇一座桥梁上的公共汽车,汽车被拦腰炸断后一半栽入河水中,造成至少23名乘客当场死亡的悲惨后果。
  此前,在4月29日晚至30日凌晨北约对南联盟发起的空袭中,一位死里逃生的中年男子从被炸坏的民居窗子里钻出来,带着愤怒的哭声说:“他们还能说什么!还不又是‘一次意外失误!’”
  轰炸军事设施“误中”民用目标,在北约对南联盟发起的空袭中,已不知有几次了。4月5日,小城阿莱克西纳茨30多名平民被炸,北约发言人将这一事件的原因称之为“一颗炸弹偏离了目标”,同时又诡辩说炸毁的只是一个“小居民住宅区”。4月12日,北约飞机将一列正行驶在贝尔格莱德以南270公里处的国际列车炸毁,造成几十人伤亡的严重后果,北约仍称之为“一次意外的失误”。4月14日,北约飞机向行驶在科索沃贾科维察地区返回家园途中的阿族难民车队投下了罪恶的炸弹,75人惨遭杀害。一天之后,北约发言人解释说:“剧烈的空中打击造成无辜平民的伤亡和民用设施的毁坏是不可避免的失误。”
  这次卢扎奈镇的公共汽车被炸事件,目前北约的解释是尚未得到完全证实。或许,北约还会宣称这又是一次“不可避免的失误”。
  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失误”变得越来越多,南联盟平民的伤亡人数和物质损失也在日渐增加。在空袭仍在继续的情况下,北约还会有多少“失误”?南联盟又会有多少无辜平民百姓死于非命呢?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国华人组织——百人会4月30日至5月1日在纽约举行第八次年会,讨论如何促进中美经济和政治关系。百人会是美国著名华人组织,104名正式成员都是美国各界的杰出人士。图为年轻一代华人的杰出代表何大一(左一)等畅谈华人对美国社会的巨大贡献。新华社记者 张凤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