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科技)
专栏:

  大洋钻探计划第184航次的成功出行,是我国国力日益强大的体现,也实现了中国海洋地质学界几十年的梦想———
  探索大洋深处的秘密
  本报记者 任建民
  4月13日,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一艘名叫“JOIDES·决心”号的大洋钻探船悄然驶进了香港海运码头。
  然而,对中国、对中国的海洋地质科学界、对上海的同济大学,这一天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此前近两个月的航程中,这艘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大洋钻探船,在中国南海打下了17口深孔,取得了5500米高质量的深海沉积岩石样品。这些样品中最深的是从海底3300米处打下850米深的钻孔得到的,“年龄”最大的有3000多万“岁”。通过研究和分析这些样品,可以得出气候演变特别是东亚季风规律的变化与东亚地质构造的关系。
  这是大洋钻探计划的第184次航行,主题是“东亚季风演变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这一主题是由同济大学的汪品先院士提出的,他同时也担任了这次钻探研究活动的首席科学家。这是大洋钻探计划第一次进入中国海区,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在大洋钻探建议中取得成功。而且,船上的28名科学家中,有9名是中国人,包括台湾学者和在国外做研究的中国学者。这不仅打破大洋钻探计划30年来中国科学家上船人数的记录,而且中国学者数量首次超过了美国。
  汪品先院士指出,这次钻探的另一项重大成果是揭示了南海演变历史。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发现了近一百万年来的450米厚的深海沉积,可以进行分辨率高达10年等级的古环境研究。
  大洋钻探国际合作计划始于60年代,主要通过在大洋深处钻井取样,分析地球基本结构、地球表面的演变历史及其与地震预测、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等,其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地球板块结构学说,并验证了海底扩张理论。
  然而这一计划耗资巨大,每年耗费约4500万美元,平均一个航次需要700多万美元。而且,这项工作属于基础科学的范畴,不会给具体实施者本人带来直接的效益。因此,就需要各国共同协助来完成。
  我国参加大洋钻探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直到1998年3月,中国才正式参加大洋钻探国际合作计划,成为大洋钻探第一个“参与成员”。
  这次大洋钻探的成功进行,同济大学功不可没。由汪品先院士提出的以“东亚季风演变”为研究目标的南海大洋钻探建议书,获1997年国际排名第一。在站位选定等决定钻探成败的决策过程中,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的师生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枢院士指出,这次大洋钻探计划的成功,不光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充分表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的空前增强,也说明了我国地学界的学术实力。
  让我们记住以汪品先院士为首的9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翦知湣,同济大学;苏新,中国地质大学;李安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徐之平、陈民本,台湾大学;王律江,来自日本;林间、李庆谋,来自美国。(附图片)
  拥抱海洋———汪品先正在讲解大洋钻探计划。任建民摄


第7版(科技)
专栏:

  雕塑二十世纪的科学纪念塔
  ——与您共读《科学的丰碑》
  本报记者 周庆
  20世纪可以称为科学的世纪。
  在这个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超越梦想的科学成就。
  为了给这些成就中最伟大的部分雕塑一座纪念塔,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科学的丰碑——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纵览》一书。读读这部书,您会了解26个学科、293项科技成就的诞生过程,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仿佛与一群本世纪最优秀的科学巨子一起,走进了一个发现、发明与创造的天地,不断受到知识与智慧的冲击。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您能解释望梅止渴的缘由、亲子相似的奥秘、时空弯曲消长之谜吗?请读陈天昌介绍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金振华概述的遗传学诞生与发展、陈建礼简论广义相对论的建立。这几项新兴的学说,都是在本世纪前20年提出来的、在科学史上放射着耀眼光芒的篇章。
  中国海洋研究所所长曾呈奎认为,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20世纪是无比辉煌的一百年,而本书介绍的这些成就,重要理论和发现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起源、混沌与分形、系统科学、物质结构、DNA双螺旋、大陆漂移和板块结构,重大发明创造如:计算机、人工智能、无人工厂、设施农业,重大技术突破如:克隆技术、基因工程、集成电路、激光技术、核能利用,重大工程如:人造卫星、空间站、摩天大厦等等,不仅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而且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20世纪不同寻常的岁月,但与这些同时代的科技成就所达到的认识水平相比,大多数人还处于科盲的阶段。读读此书,可以算一次极好的补课,从而产生创造的骄傲,增强进步的信心,减少宿命的观点,感受生命的自觉。
  高山流水欲觅知音
  这本书的作者队伍十分庞大——共有190多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他们的名声很显赫——学科带头人、院士、博导、校长、教授、学者、总工程师……尽管这样,他们每一个人也只能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介绍那些里程碑式的成就。在文字表达上,他们共同追求的是绘声绘色、深入浅出,像是想把自己的孩子描述给别人听那样尽心尽力。
  李明福这样介绍克隆生物技术:看过《封神演义》的朋友一定对撒豆成兵的故事不陌生,看过《侏罗纪公园》的朋友更可能对已灭绝的恐龙再生感到震撼,但这只是小说家和电影导演的幻想与虚构。今天,科学家通过神奇的生物技术,可以在实验室里复制出各种动物,理论上,甚至包括人,包括比黄金还贵的药品。克隆的名词含义是纯种细胞和无性系,动词含义是无性繁殖或把什么培养为纯种……这样生动的讲解让人兴趣盎然。
  《世界上最后一名天花病人》、《还您一个好心情》,用这样的标题来介绍新医学、新药物,不由你不去读读原文。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传播科技知识固然重要,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更为可贵。
  在迷信思想泛滥、伪科学招摇过市的今天,认真读一读《科学的丰碑》,更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净化。
  计算机的普及如今已成为真正的浪潮,但竟有外国人怀疑它是外星人用来愚弄人类的工具。真相如何?刘瑞挺在《信息时代的启明星》中讲述了电脑的诞生。19世纪,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开始设计分析机,被现代人称为“计算机之父”。本世纪30年代,霍华德·艾肯提出用机电方法而不是纯机械方法计算的想法。1946年,30吨重的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研制成功……1956年,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开始起步,到如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面对这部历史,不知哪一部分可以算是外星人的介入?当然没有;了解了这部历史,您还会怀疑人类的百年探索成果?自然不会。历史不是虚无,无知导致妄语,科学成果才是我们可靠的思想材料。
  中科院院士郭文魁、地矿史家张以诚读了此书说:“它对于不同领域的专家同样具有吸引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看看其他领域的专家摘取科学桂冠的思路、方法和历程,将会有助于自己或自己所带领的学术群体去实现新的跨越。”


第7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把科学方法送下乡
  陈祖甲
  作为“三下乡”重头戏的科技下乡,三年来在广大农村深受好评。送良种、送技术、送信息,所到之处,应者如潮。欣喜之余,笔者产生一个想法:“三下乡”是否可以增加送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下乡的内容。
  之所以产生这个念头,是受了中国科协最近公布的两项大型调查报告的触动。这是关于公众对未知现象的看法和愚昧迷信对农村地区影响的调查结果。
  近些年来,愚昧迷信以及伪气功、非法行医等活动在农村的泛滥不可小视。调查表明,不少农民为了摆脱贫困,发家致富,身体健康,不吝投入,进香求神、卜卦算命。迷信活动由隐蔽转到公开,从遥远山村进入村镇,从家中走上街头,花样不断翻新,有不少还打着“科学”的旗号,玩弄什么计算机算命。一项调查表明,同1996年相比,1998年相信算命的人上升了7个百分点,而对迷信活动抱无所谓态度甚至纵容的人占被调查人的三成左右。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参与过迷信活动的比较普遍。农村技术人员、教师的迷信思想也比较严重。
  愚昧迷信活动的泛滥,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因素是公众缺乏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指导,对迷信认识不清,制止不力。
  据笔者的观察,愚昧迷信和伪科学之类的传播者,都有一套“迷幻术”。他们总是向信徒们渲染:信则灵,诚则灵,眼见为实;叙述模棱两可,话语概念不明晰,没有精确的数据,以编织花言巧语取代科学论证。农村公众的文化层次相对比较低,容易受这些似是而非的思想方法的影响,甚至用它来认识问题,处理世事,这便助长了错误观念的蔓延,为迷信的滋长增添了一方肥土。
  在大多数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有形而具实效的优良品种和技术信息自然最受群众青睐。而科学精神、思想、方法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往往在潜移默化地起作用,因而不易引起重视和应用。但如果忽略了这一方面,就会造成公众对科技、文化、卫生所涉及的内容理解不深,掌握不牢,应用不好,“三下乡”也就达不到高效益,公众对迷信缺乏免疫能力,即使有人致富,也不会长久。鉴于目前的状况,笔者不能不借此方寸之地,作一点提醒。


第7版(科技)
专栏:

  调节生命能量的阀门
  ——“脂肪燃烧剂”丙酮酸记趣
  艾笑
  在多数人眼里,肥胖总是和贪食、少动联系在一起。可是,你身边的人和事又常常使你产生疑惑:不少胖人并不比一般人吃得多,运动量也不见得少,而有很多瘦人却怎么吃也胖不起来……
  学者们注意到,法国人饮食中的脂肪含量高达43%,远高于美国人32%的脂肪摄入量,也不像美国人那样热衷运动,但他们却比美国人瘦。仔细的对比之后,他们从法国人整天离不开的红葡萄酒和奶酪中找到了答案:似乎是其中的丙酮酸在发挥关键作用。
  于是,从70年代开始,丙酮酸成为了减肥研究的重点对象。至今已有数以千计的生物学医学课题、论文和专利涉及对丙酮酸的研究。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终于基本弄清了丙酮酸和人体胖瘦之间的关系。
  原来,作为人体新陈代谢的中间产物,丙酮酸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枢纽。只有它进入细胞的动力工厂———线粒体以后,才能加速三羧酸的循环,从而推动人体的各种需能反应,起到消耗脂肪的作用,所以又有人把丙酮酸称为“脂肪燃烧剂”。人体内只有维持适量的丙酮酸浓度,才能达到供需平衡和胖瘦适宜的状态。如果人体内丙酮酸含量低,对摄入能量的利用率就低,多余的能量就会转为脂肪储存,那就是肥胖。反之,瘦人体内丙酮酸含量高、吸能强,就不会过量储存多余的脂肪。
  如此看来,通过口服适量补充丙酮酸应该是一种比较自然的减肥方法。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研究证明,它不会像服用某些药物减肥一样,致使血压升高、造成血脂血糖水平和血清中的胰岛素浓度发生显著变化,甚至引发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严重疾患。在减肥过程中,也不需要刻意节食和加大运动量。
  然而好事多磨,由于丙酮酸的不稳定性,其生产工艺十分复杂,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科学家们才发现了实用化的制造稳定的丙酮酸盐的工艺路线。1997年1月,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丙酮酸制品作为减肥产品面市。今年3月底,经有关部门批准,我国开始引进生产和销售这种产品。我国采用的配方是丙酮酸钙加左旋肉碱酒石酸盐。左旋肉碱是一种食物成分,人体可部分自行合成,但主要靠食物供给。肉碱的主要生物化学功能是促进脂肪代谢,与丙酮酸盐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减肥效果。


第7版(科技)
专栏:

  精彩王牌 期待喝彩
  杨健
  5月上旬亮出的“精彩王牌”,大概是TCL公司市场宣传成本最低的产品。尽管比尔·盖茨3月份到深圳推广“维纳斯计划”时,TCL没怎么跟着掺和,但“精彩王牌”却是“维纳斯计划”推出之后,国内第一个以“视窗CE”为操作系统的信息家电产品。它的推出引起众人的瞩目,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外观上看,“精彩王牌”既像一台电视机,又像一台电脑。设有专用电路的电视机,分辨率比普通彩电要高,尺寸比电脑显示器要大。录像机大小的机顶盒里,安装了袖珍应用软件和固化的操作系统。通过遥控的键盘和鼠标,可以上网,可以播放VCD、玩游戏、听音乐,可以进行文字、表格编辑处理,文件可以存在软盘里,也可以连接到打印机输出。一句话,电脑的一般功能它都有了,只是操作更“傻瓜化”。
  对于用惯了电脑的人来说,使用起“精彩王牌”来,可能会多少觉得有些别扭。但对于那些只看过电视的人,它仿佛是电视机生出了翅膀、长出了腿。这就是信息家电,那个在“维纳斯计划”中被说得十分乖巧和神奇的东西。
  如果把电脑比作时装,电视就像统一的制服。时装是时时要换的,它时髦、漂亮,但也很贵,很不好伺候;制服则像忠实的仆人,它结实、随便,但也很土,很有些死板。现在,制服裁缝看中了时装的流行,时装设计师看中了制服的传统市场,信息家电就是这样一种“时装化的制服”。
  仅就“精彩王牌”来看,这种“时装化的制服”好不好卖,现在还让人拿不准。首先,它的价格并不比电脑低,操作的简单化程度也还有限;其次,利用它来上网,文字的分辨率尚嫌不够。同时,上网不像看电视,属于个性化的需求,尤其是在目前拨号上网速度较慢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一家人傻坐在一起等着一个网页的下载是什么样子。但不管怎么样,它迈出了信息家电发展的第一步。市场是变幻莫测的,技术也日新月异,谁又敢说今天的小鸭子成不了明天的白天鹅呢?(附图片)


第7版(科技)
专栏:

  人民的科学家
  ——纪念郭永怀院士
  刘振坤
  今年4月4日,是世界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郭永怀院士诞辰90周年。力学界和国防科研战线的数百位科学家云集北京友谊宾馆,深切缅怀这位人民的科学家。
  1968年12月5日,为了发展我国的核武器事业,郭永怀院士不幸以身殉职。31年后的今天,人们如此隆重地纪念他,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留学美国的青年时代,以卓越的智慧攻克了人类空气动力科学发展史上的拦路虎———“声障”世界性难题;不仅仅因为他听从祖国召唤,回国后和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一起为发展我国近代力学事业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也不仅仅因为他和王淦昌、彭桓武一样,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为“两弹一星”的研制立下了不朽功勋;更主要的是,他是一位表里如一、冰清玉洁、刚直不阿、大公无私的人民的科学家。他高尚的品德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1940年1月,他和钱伟长、林家翘等22名同学登上了前往加拿大留学的轮船。可当他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时,他和同学们宁可不留学也不愿忍受民族的屈辱,纷纷携行李下船。1956年,决定回国的郭永怀为了避免美国政府制造麻烦,毅然将自己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所有书稿统统付之一炬。回国后,他在承担起繁重的科研、行政任务的同时,还担当起了“铺路石子”的教学重任。他把一种“特权”交给自己的下属和学生,那就是“只要有学术上的问题向他请教,什么时候都可以”。在他严格而精心的培养下,许多青年同志学到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本领,成为独当一面的栋梁。
  在“反右”和“文革”中,钱伟长、马大猷等遭到不公正对待,郭永怀为他们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曾有人将一篇论文投到他主持的力学学报,他委托钱伟长进行编审。钱伟长发现其中竟有许多基本的概念错误,并指出了51条具体的错误,认为不宜发表。有人向编委会提出了“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许让右派教授审查”的非议。郭永怀严正地驳斥道:“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和左右无关。”在当时的环境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他倡导成立了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为了学生的成长,他力排众议,坚持“即使是工科专业也不能只学流程,也要打基础”。“文革”开始后,他顶住压力,力保基础研究。在他的坚持下,中科院力学所的一些科研项目得以保留,为该所后来的发展保存了力量。艰苦的物质条件没有磨灭他那超人的创造力,他经常告诫周围的同志:“钱少也可以工作,应该学会用最省钱的方法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那才是真本领。”
  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追忆起这位科学巨星,仍能从他的精神里汲取无尽的力量。


第7版(科技)
专栏:名家特递

  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研机构仍应是主体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刘志澄、信乃诠给本报来信,就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来信指出,改革开放20年来,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扩散大大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重复设置,专业学科机构布局不够合理,课题低水平重复;科技投入渠道单一和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仍未很好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够,自主创新不足,科技储备呈下降趋势;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遵循农业科技工作的规律,结合经济社会的现实条件,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位专家认为,农业企业底子薄、基础差,尚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未形成规模优势,因此在现阶段,农业科研机构仍是出成果、出人才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地市以上的科研机构,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大致可划分为技术开发型、技术咨询服务型和社会公益型三类。从事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研究的技术开发型机构,应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科农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或进入大型企业;从事图书、情报、文献信息和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技术咨询服务型科研机构,要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自主权,积极开拓科技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从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病虫害防治、农业综合增产技术等研究的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要通过调整结构,组建新学科,积极开展农业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开发和重大技术攻关研究,逐步建成学科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
  在科研体制上,三位专家建议将农业部下属的农业、水产、热带作物科研院和国家林业局所属的林科院合并,着重解决全局性重大科技问题;在吉林、江苏、广东、湖北、四川、陕西省农科院和林业、水产科研机构的基础上,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大区农业科研机构,着重解决区域性重大科技问题;省级农、牧、水、林科研机构实行合并,重点发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从而建立起布局合理的国家和地方两级农业科研体制。来信同时建议尽快组织制定21世纪初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科技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政策措施,建立农业科技条件保障制度,从宏观管理上把关系理顺。(卞辑)


第7版(科技)
专栏:

  奶类计划在行动
  本报记者 蒋建科
  记者近日走访了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据该委员会副主任蒋建平研究员介绍,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全国每人每天平均摄入蛋白质68克,其中优质蛋白质仅占24%,距30%—40%的标准相差甚远。由于蛋白质型热能摄入不足,直接影响居民的营养水平和青少年的发育。那么怎样提高优质蛋白质的摄取量呢?营养学家的建议是:把奶瓶重新捡回来。由于奶类是人体所需最佳优质蛋白质的来源,消化吸收率高达97%以上,因此合理引导奶类消费,不仅可弥补优质蛋白质的不足,还可以有效防止因缺钙而引起的婴幼儿佝偻病、老年骨质疏松症等。
  从农业发展角度看,生产1公斤猪肉需要4公斤精饲料,而生产1公斤牛奶只需0.4至0.5公斤精饲料。牛是反刍动物,可利用大量作物秸秆缓解与人争地争粮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继“国家大豆行动计划”之后,又进一步提出“奶类行动计划”,将倡导奶类消费和振兴奶业紧密结合起来。


第7版(科技)
专栏:科学新知

  可以用肉眼看见的细菌
  最近,研究人员在西非纳米比亚海岸发现了一种特大的细菌,其大小和果蝇的头部大致相当,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最大的单细胞生物。它和一般细菌论起个头来,就像一头蓝鲸与一只新生下来的小老鼠相比。
  截获陨落的彗星碎片
  去年狮子座流星雨爆发时,美国航空航天局放飞的一只探空气球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它在离地面二十公里的同温层中,收集到了八小块彗星碎片。几个星期前,科学家公布了对这些彗星残骸的研究结果。
  艺术家的头脑与众不同
  英国科学家最近展出了一位著名画家的大脑活动扫描图。扫描显示,艺术家的大脑活动与众不同。他们让这位画家和一些普通人在同样条件下创作图画,结果发现,一般人大脑中最活跃的部分在脑后部,这里通常与采集和处理视觉信号有关;而画家大脑中最活跃的部分在脑前部,这里通常掌管复杂的思维和感情。
  拥有三颗行星的恒星系
  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颗拥有三颗行星的恒星。在此之前,人们一直相信太空存在着类似于太阳系的恒星系,但始终没有直接的证据,只能根据恒星的摄动来推断。这是人类第一次直接观测到的带行星的恒星系,这颗距地球四十四光年的恒星甚至用肉眼就能看到。
  会打针和抽血的机器人
  一种机器人新近研制成功。它会精确地判断血管在人体中的分布,并根据对血管厚度和质感的分析来决定针管插入的深度,精度达到万分之一厘米。尽管很多病人并不情愿把自己交给这样一些冷冰冰的机器人,但科学家们认为,它们在打针和抽血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