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文化)
专栏:

  档案不仅为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服务
  档案馆走近百姓
  李红
  农业承包合同是农民的命根子,搁在哪里最放心呢?去年,河北迁安市档案馆一举接收保管了全市所有农户和村集体签订的10多万份30年期的土地合同正本,一时传为佳话。
  长期以来,档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存放在人事部门保险柜中的牛皮纸袋,即人事档案,颇有神秘之感。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黄仪介绍说:“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它既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从事各方面活动所形成的文件等,也包括个人行为形成的有价值的证件、原始资料等。”在北京市档案馆长达1万多米、多达113万卷册、时间跨度为460多年的档案中,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史料,也有名人手迹、字画,更有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家谱、族谱、出生证、病例、户口册、粮价单、房产证明等等。仅1955年至1995年的粮票、布票、粮证、肉证、工业券等票证,就有7000多枚。时间易逝、空间易改,但一纸档案将人们当初的生活以原生态的形式忠实地记载下来,会给寻觅历史的人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80多岁的付锡庆老人在老伴及几个亲人的陪同下,专程从天津赶到北京市档案馆送上锦旗。原来老人早年是二十九军的军人,抗战时期在著名的卢沟桥南苑战斗中身负重伤,在协和医院做过手术。解放后,老人因为二十九军证件丢失,在“文革”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前几年老人的女婿偶然在北京市档案馆发现抗战军人的名单中有老人的名字。在档案馆同志的帮助下,又到协和医院查到了老人当年的病例档案。经档案馆出具证明,天津市政府给予老人抗日英雄的荣誉和待遇。前几年,北京市政府发出通知,改善五六十年代劳模的待遇,不少丢失证明材料的老劳模在北京市档案馆验明了“正身”,晚年得以享受优待。仅去年一年,就有6900多人来北京市档案馆查档案。人们恍然发现,档案原来离自己的生活这么近,档案馆也像图书馆、博物馆一样是你我他都能徜徉其间受益无穷的公共场馆。


第12版(文化)
专栏:九州风物

  从毛笔到钢笔再到电脑,《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揭示——
  百年书法折射文化沧桑
  李一
  中国人在20世纪换了两次笔,一次是世纪初将原来的毛笔换成了钢笔,一次是世纪末将硬笔换成了电脑,这是古人连做梦也想不到的。两次换笔可称为两次书写方式的革命,不仅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而且使书写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赵孟兆页日写万字在过去一直被誉为美谈,但在今天,用电脑日写两万字也不算什么出奇的事。
  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的中国书法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是否经受住了考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书法一向被称为中国艺术的精粹,在表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方面,比其他艺术具有恒常性。而20世纪又是中国变化最大的一个世纪,因此,20世纪中国书法的发展,很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发展。对20世纪中国书法的整理和研究,其意义非同寻常。
  因研究对象庞大,又涉及到“活人”,整理与研究颇为不易。正如学界所流行的口头禅:“古代难找,现代难挑”,越是近在眼前,越难于理出头绪。一百年中,出现的书法作品难以计数,作者也难以统计,许多流派仍在发展变化,系统而全面整理研究一个世纪的书法,是一大工程。
  最近欣喜地看到由刘正成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深感编辑者所费心血之大。该书之特点,大略有三:
  一是填补了空白。该书分三卷,以书家生卒年为序,共收录世纪初到世纪末428位书家594件作品。收录20世纪书家之多,可谓前所未有。所收书家选择精审,作品也多为其代表作,基本囊括了20世纪主要书家之精品。读罢该书,可系统了解一百年书法发展概貌。几年前曾见四川和河南出版的民国书法作品集,甚有价值,但民国时期较短,收录作品亦少。而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这部现代书法全集,既包括清末,又包括人民共和国书家,可谓集清末、民国、人民共和国书法之大成,称其为一个世纪书法的检阅,当不为过。
  该书三卷为一整体,又各自相对独立。为便于读者欣赏,按照书法发展的主要脉络,第一卷编选20世纪前期书家作品,收115位书家的作品190件;第二卷主要编选20世纪中期书家作品,收103位书家的作品194件;第三卷主要编选20世纪后期书家作品,收210位书家的作品210件。从第一卷到第三卷,可以清晰地看出从毛笔时代到钢笔时代再到电脑时代书法的发展概况。
  二是具有学术深度。该书专论由资深书法理论家周俊杰执笔。周氏将书法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结合政治变化、社会思潮、文化氛围、哲学思想,宏观地论述了20世纪书法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洋洋数万字,可谓论述精到。特别是对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世纪中叶“文革”两个时期书法的剖析,颇有思想性。作者一方面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对书法的冷落,西风东渐使传统书法面临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当时激进的知识分子的双重性格和复杂心态。既指出了“十年浩劫”对包括书法在内的民族文化的摧残,书坛发生了极大的扭曲,又论述了“大字报”对书法的普及以及为后来的“书法热”所奠定的基础。当然,这不是无法无天的“大字报”的功劳,只能说明中国书法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在一个畸形的年代借一种畸形的载体浮出海面。
  三是文献价值。该书所选作品和书家,将书体、载体媒介、尺寸、年代、收藏单位和书家小传附其后,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虽然个别作品的年代未能查详,对所选作品缺少点评,但能做到这一步亦属不易。有些人忽视图片说明,岂不知写图片说明很见功力,能看出编者的水平。到目前为止,该书是研究20世纪中国书法最重要的文献史料。
  书法与绘画相比,研究队伍较小,力量较弱,为此常有人感叹今不如古。但拜读此书,则知书法界起色甚大,研究水准大大提高,想到此,真应该感谢该书的编辑者和出版者。


第12版(文化)
专栏:坐拥书城

  图书典籍的兴废聚散,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侧影——
  藏书楼 逝去的辉煌
  任继愈
  竭数载光阴,集众多专家学者的辛劳与智力,《中国藏书楼》问世了。作为本书的参与者,看到这一宏大项目的完成,不胜欣喜。
  中华民族的光辉的历史中就包涵着它的灿烂的文化。图书典籍的兴废聚散,不啻为中华文化发展的记录。藏书中心的变迁,藏书内容的不断丰富,藏书主人的更迭,都能反映出中华民族发祥、发展、繁荣和衰落的过程。
  本书按我国历史顺序,从古到今清理了一遍。从甲骨为载体的古老形式到印刷精美的雕印,从中央朝廷扩展到全国各地,从上层贵族专有扩展到民间私藏,从世袭保存发展到借阅流通,这一系列的变化记录着几千年来我国文化发展前进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描述了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经历。文化典籍是人类社会活动、生产活动、科学创造的记录。不同历史时期的典籍反映着不同社会历史的成就。
  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物资丰富,带来文化繁荣,典籍事业也随着兴旺。遇到政治混乱、民穷财尽,救死不暇,哪里谈得上典籍的库藏?东汉末年,董卓抢劫了洛阳,宫廷藏书遭到浩劫,大幅的帛书作为车辆的帷盖,小幅帛书改作装杂物的口袋,这里只举一个例子,说明藏书与政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古代图书丰富浩繁,品种之多,门类之全,世界各国无与伦比。唐代以前,一个勤奋好学的读书人,竭尽个人精力,可以遍读群书。宋以后的学者,即使十分勤奋、皓首穷经,也读不完所有的书籍,因为书籍太多了。从事文化事业的专家学者,如果不善于选择,即使勤学苦读,也会淹没在书海中,汗漫无归,无所收获。书籍增多,促进了学习方法,古人根据个人的条件和经验,提出“读书法”。书籍增多,保存和管理也要相应跟上,出现了图书分类法。适应书籍保存阅读,出现装帧法。这是藏书丰富以后,带来的新成果。
  未来的文化图书事业,不再是藏书楼,更多地借助于信息库。图书的载体,不限于竹帛简册,而以光电为主要手段。人们将看到数字图书馆呈现在人类面前,遍布于全世界,文化信息传播到天涯海角,文化图书信息输送千家万户。藏书楼的光荣历史、藏书楼的功绩将永远留在人们记忆中。
  (这是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国藏书楼》一书序言,本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辑所加)


第12版(文化)
专栏:画外音

  最是多情养鸽人
  摄影 新华社记者 刘广铭
  点评 本版责任编辑 祝华新
  在桂林市象鼻山公园,有位叫做蒋玉松的农民长年放养200只广场鸽,默默地为这片美甲天下的山水再添一份祥和与生机。
  环境是城市的脸面。如果一座城市大气污染严重,交通堵塞,长年难见蓝天,在世人面前就落得灰头土脸。所以,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环保部门的事情,每位城市居民都义不容辞。像把废弃的塑料袋打个结这类小事,不过是举手之劳,而有没有这种意识,结果却大相径庭。今春郑州大学生曾自发地到街头悬挂1000多只鸟箱,前些时候数千只鹭鸟从北方飞来,在市中心金水大道旁的梧桐树上栖息。百鸟朝凤也许与鸟箱无关,但肯定是对郑州人这份从我做起、群策群力的担当精神的回报。
  由此想到,爱国不是抽象的,要从爱自己的城市和社区做起,从爱自己的乡亲和邻居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对身边的“脏乱差”无动于衷,怎么能指望他有朝一日会为了祖国的利益奋不顾身?
  这幅漓江边上人鸽相亲的情景,宛如一座中国人的雕像。“中国人”这个词不是孤零零的单数,而是一种复数。与有些西方国家过度张扬的个人主义相比,我们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左右有邻居的民族,最讲究自我与他人的合作、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可能穷一点、落后一点,但什么也比不上我们相濡以沫、众志成城的民心民气。


第12版(文化)
专栏:电视与我们

  电视搅动了世界
  胡占凡
  有什么东西能像电视这样一呼百应、人人插嘴呢?当年的《渴望》,曾叫多少人为刘慧芳与宋大成该如何结局而争执不下;一场甲A下来,惹得无数人一上班就怒火中烧;裁缝们往往按电视明星的服装连夜赶制新潮款式,因为保准它会成为抢手货;而一场电视义演,就能卷起亿万人的感情波澜,含泪捐款捐物救助失学儿童。一位专门研究电视问题的外国专家认为:“一个人看电视越多,此人的生活开支数额就越高,原因是电视上的所见所闻提高了他对正常生活的看法。”有些人已不再与左邻右舍比,而是把电视里的豪华生活作为参照系。
  电视的发明者或许压根儿就没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出声出影的家伙竟然搅动了世界,给人类带来如此福音。但他或许同样没想到,电视也给世界带来了困惑和尴尬。《人民日报》开辟“电视与我们”的大讨论,就表明面对电视人类正在沉思。
  电视抢走了时间。无疑,电视已经成为许多人每日剩余时间的最大剥夺者。不管是新闻、连续剧、游戏,还是MTV、球赛、京剧,电视总有办法把一部分人牢牢拴在它跟前,无节制地消耗你的时间和生命。可悲的是,对用这种方式听任时间流淌,许多人毫无察觉,或者感觉到了却并不想改变。终于,电视成了时间争夺战的胜利者,使那么多人第二天上班根本回答不出昨晚到底干了什么。经年累月,虚掷时光便成了常态。
  电视使人们懒得思考。你想知道地球上发生了什么新鲜事,电视会把世界送到你眼皮底下;你想开心,电视里什么“星”都有;你想满足“善恶有报”的心理快感,电视为你送上《包青天》;你想闲来无事抹抹眼泪,电视里有演不完的琼瑶系列;你想替古人担忧,电视里有铺天盖地的顶戴花翎;你想思考,有访谈,有辩论,不劳你伤神。事情真的到了这步田地:有了电视,你几乎无事可做了。于是,你只好跟着电视走,不加分析,不加选择。
  电视淡化了亲情。电视不仅把人们以家庭为单元各自封闭起来,就是在同一屋顶下,一家人的交流与亲近也由于电视的插足而大打折扣。形势是明摆着的:家人齐聚大多是晚上,如果全家都看电视,当然是全家人与电视的交流;如果有人看有人不看,人际显然无法交流。更有甚者,不少城里人家已经发展到一家几台电视机,各看各的,各得其乐。结果自然是:只要有人看电视,交流便被阻隔和冲淡。电视机前的人可以冲着电视开怀大笑、唉声叹气或者咬牙切齿,偏偏忘了和身边的家人同喜同悲。这种情况偶尔发生问题还不大,严重在于这在许多家庭已经成了常态,他可以一晚上和家人说不上几句话,却要守上电视几个钟头。等到想起问问孩子作业,想和家人说点闲话的时候,卧室里早已鼾声四起了。
  生活在电视时代真是我们的幸运,可它也带来那么多的麻烦。可是细想想,又有哪种好东西新东西的屁股后面不跟着一大堆的新烦恼呢?而人类的聪明与可爱之处就在于不断发现并修正这些毛病,然后再发明出带着毛病的更新的东西出来,接着再去修正它,这正是人类的智慧所在。


第12版(文化)
专栏:电视与我们

  今生与电视结缘
  深圳创维集团总裁 黄宏生
  人的一生有很多缘分,人缘,事缘,物缘。今生,我与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我考入华南理工大学。记得学校有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每到放学到周末,同学们都好奇地来到那间大教室去观看这台当时最新的科技产品。我们从那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里看新闻和文艺节目,还有刚刚兴起的电视剧,虽然上面雪花很多,声音也很嘈杂,但它所带来的全新感受,令大家兴奋不已。那间教室经常被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从那时起,我就常常在想,电视机的普及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也许令天涯成为咫尺,陌路成为亲朋。世界可能因为有了电视而变小了!可我们中国那时电视机工业还很弱很弱。假若我将来办一个电视机工厂,能让电视机走向千家万户,那该多好啊。自此,我开始搜集有关资料,研究、学习。到1982年从华工大毕业时,我交的那份毕业论文就是关于黑白电视机的设计及开发。
  毕业后,我进了华南进出口总公司工作,由助理工程师到电脑事业部部长,又到常务副总经理。由于工作关系,我亲眼看到当时中国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只能进入“跳蚤市场”一类的低档市场销售,而且价钱低得让人心痛。经过多个不眠之夜,我决定辞职下海。当辞呈放在了领导案头时,领导和同事们都很吃惊和不解,因为当时我正是人们眼中的春风得意、前途无量的阶段。但我决不是心血来潮。1987年春,我只身来到香港创业,中间经历的失败与挫折的风风雨雨自不必说,至今已经11年了。从香港打海外市场,到投资东莞再到深圳扎根,我所从事的开发和生产创维电视机的事业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现在,创维公司已是国内知名的大企业集团,产品成为中国彩电著名品牌之一,连续4年保持出口量全国第一,成为电视行业的创汇大户。
  电视作为家庭第一电器,技术竞赛的激烈程度越来越趋向白热化。最新的数字电视技术带动了整个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现在已形成了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形势,每个企业都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感,稍一松懈,就会被甩在后面,甚至于被淘汰出局。所以,创维公司在开发数字技术的第一仗先行一步,在国际国内市场引起了注意,但这种优势是暂时的、相对的。我们在今年的出口战略以欧美市场为重点,在墨西哥和土耳其设厂,在美国设立系统开发实验室,就是为迎接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WTO)做准备,使我们的产品质量、销售网络适应今后的要求,做到一旦时机成熟就大批量地出口国际市场,迅速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使创维品牌真正成为国际国内都认可的“中国籍”世界名牌。


第12版(文化)
专栏:编著者言

  真知端自躬行来
  牟玲生
  平时,我总是匆匆忙忙的,被繁多的日常事情推着往前走,难得超脱出来冷静地思考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选编这个集子,给了我一个回首往事的机会。我走上陕西省级领导岗位时,正值我们国家拨乱反正、步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我深为自己能够投身于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变革而感到欣慰。
  收入集子里的文稿,大都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耳目所及,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春风笑语,有他们对种种社会问题的慷慨陈词和真知灼见,有对党的政策的感激与赞颂,也有对贫困生活与处境的呼号。“工女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赍材”。从调查中得来的宝贵材料,我都要认真咀嚼体味,从中汲取营养,获取良策,增加智慧。
  多年来,我曾一直主管信访工作,多次遇到过拦车告状的,也遇到过冲门而入、跪于案前上访的,更有大量声泪俱下的诉状。从这些案件中,我深深地了解到我们工作中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和积弊,也体会到我们这些掌握一定权力的人,应当时刻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王秀琴就是因为受到本单位的不公正处理而拦住我的车子告状的一宗典型案件。这个当年才20多岁、朝气蓬勃的青年妇女,当她的申诉得到妥善处理的时候,却已是一个50岁出头、步入老年的人了,她额角上的皱纹记载了她度过的沧桑岁月。另一件是氟病重灾区定边县小张渠村。1984年冬天,我去这个村考察时,王华华年仅15岁,正在念初中,因氟病而辍学。当我1994年第三次再去她家时,这个曾经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少女已经离开了人间,只是见到了她患氟病的父母。此时此地,斯情斯景,令人百感交集。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诗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年轻的时候,在工作中比较欣赏行政权力的力量,后来阅历多了一点,又有了新的领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官位尤为短暂。为官者,对于理想、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奉献,对人民、对同志的真诚热爱与宽厚,由此而形成的人格的力量,会超越时空,胜于官位所赋予的权力。因此,无论世风怎样变化,我还是应该不断地实践自己说过的话: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实实在在做事。由是,这本集子定名为《躬行集》,聊以自勉。
  (该书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2版(文化)
专栏:

  展示少年人格觉醒
  ——电视连续剧《如梦年华》观后
  刘扬体
  最近,有幸看到一部反映青少年成长的电视连续剧《如梦年华》,这是继《校园先锋》、《十七岁不哭》、《红十字方队》、《考生在家》等之后的又一部好剧。
  由王玉臣编剧、庞好导演、鞍山电视台摄制的《如梦年华》,主人公是滨海某城市中一群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一所教育质量很差学校中的一些“差生尖子”,转到素负盛名的重点中学、分到由特级教师担任班主任的班里之后,给这个模范班级带来了想象不到的“麻烦”。因为厌学,珠珠和莲莲还偷偷离家去餐馆和歌舞厅打工,在社会的阴暗角落里忍受欺凌。与同类题材影视作品不同的是,这个剧虽然也描写了优秀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它更多描绘的是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认知、价值认知的问题上怎样由幼稚盲目和行为冲动的受教育者,逐渐向道德自律、人格自尊与追求理想的方向转变,成为能以良好行为来证实自我价值的实践主体。
  李牟从所谓的“大哥”转变成为舍己救人的少年英雄,他的成长在剧情发展中就不仅仅来自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还来自生活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同学们相互的激励和帮助。当这种帮助以青少年特有的真挚情感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自然而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正因为刻画出孩子们对自身人格优势的确信及对班级荣誉的珍视,才使得后来李牟舍己救人、不幸牺牲的情节,不仅合乎艺术发展逻辑而且感人至深。


第12版(文化)
专栏:

  牧归 石长厚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