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教育)
专栏:校园生活

  五四畅想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97级 颜畅
  到北京的第一站,不是红墙绿瓦的燕园,而是那“老北大”的沙滩红楼。在那个已经成为文物局机关的地方,历史几乎不留痕迹地逝去了。没有碑文,没有昔日的标语,即使是布满青苔的石上也不见当年学子如我们“课桌文化”一般的涂写刻画。只有耳边的风声,让人想起80年前那次著名的运动,那一段山鸣海啸怒吼觉醒的日子,这风曾经牵起过齐耳的短发、藏青色的旗袍。这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甜淡的香味儿,曾经熏浸过白色的袜子、黑色的布鞋、跳动的火热的青春。院墙的外面是车水马龙,都市暖洋洋的熙熙攘攘不似80年前那一场划时代的运动中紧奔的脚步——再也不是那一个安放不得一张平静书桌的华北了。
  是啊,再也不是了。黑暗过去了,战乱过去了,80年前如我们一般年轻的人们点燃火炬照亮了历史,然后,便悄悄地离开,把荣誉、光彩留给了我们。
  “刚考上北大啊?多好哇——”出租车司机一口京腔一脸羡慕地问长问短。我知道我是在向着未名湖、博雅塔驶近了。然而,我却又是多么不安啊,在那个司机的羡慕里,我的脸有些发烫。我只觉得前方的那个大学是育百年而一开的花儿,多少人为她浇水、培土,多少人为她挥泪、洒汗,而我就这么轻而易举不花工夫地来欣赏这花儿的盛开来了……
  放下行李,我在校园内奔跑,湖光塔影,亭台楼阁。从北大烈士纪念碑到“振兴中华”的石刻大字,从李大钊的铜雕塑像到斯诺朴素的被绿树掩映的墓地,这个校园便仿佛一部大的历史。闭上眼,耳边听得到风声,口中噙得到空气中甜淡的香味儿,这份在时空中恣意徜徉的感觉,像极了刚刚告别的沙滩红楼。
  “1919年5月4日……”报到第一天,班主任讲起了那个熟悉如今又是何等亲切的故事。“80年前那些振臂高呼的人们曾经和我们佩戴同样的校徽啊,”他徐徐地不着渲染却又发人深省,“所以,我们应该想想,什么是北大精神,什么是五四精神。”——于是,这,成了我在大学的第一份作业。
  我开始尝试着去做一个北大人。我曾经见过那个长发的女生啃着面包在教室里苦读一天,也曾经在清晨的校园里遇见一个个背单词晨跑的同学。我发现这里的竞争是如此激烈,身旁总有无形的力量在怂恿、在推动,总有一个声音在说:“快啊,快学习啊,”——而这,算不算是五四的精神呢?
  我渐渐地越来越像一个北大人了。我们挤在食堂的电视机前,一边吃饭一边看新闻。有一天,当大洋彼岸的克林顿总统来到我们的校园,我们不卑不亢、针锋相对——而这,又是不是五四的精神呢?
  慢慢地,我想我应该是一个北大人了吧。春天的时候,我们当中大一的同学相约拜访一代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来到门口,又不忍打扰,竟用竹管在泥地上留字问好。夏天的时候,我们提议去办报办刊,从筹款、组稿到排版、印刷,无论有多少困难,我们总有一腔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情。金庸先生说过一句“性情中人”,这份天真烂漫又属不属于五四精神呢?
  我想了很多很多,我只觉得似乎有一种别样的风采鲜活地具体地传扬了80年,锁定在每一个青春的脸上。
  1998年5月4日,恰逢北大百年华诞。当我走进人民大会堂,聆听江总书记的讲话,我忽然想起,那些当年的年轻人想到过今天母校的盛况了吗,想到过今天祖国的繁荣了吗。他们一定想到过了,当他们第一次呼喊出“民主科学”的时候,当他们手捧课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时候……“位卑不敢忘忧国”,我忽然有些明白了。难怪我们总会绕不过理想的话题,难怪我们总是躲不过信念的探讨。我们一踏进这个校园,就有了一种似乎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了。这责任感是厚重的、坚实的,是80年间、100年间层层垒积、代代相传的。于是,我们学得辛苦、干得卖力、活得真诚。于是,我们与我们的先辈是那样的相似,我们彼此都难以释怀的,便是我们的民族,我们脚下挚爱的土地。
  走出人民大会堂,我又听到了风声,又闻到了甜淡的香味儿。真的,如果我们的大学是育百年而一开的花儿,那么现在,是为她第二期的花朵施肥培土的时候了。
  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以“务实建设,修身进取,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主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今天发表的是颜畅同学在“承五四青年报国志,做科教兴国栋梁材”演讲大赛中的演讲发言。——编者注


第7版(教育)
专栏:

  构筑通往社会之“桥”
  ——记北京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李红
  今年北京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动手早,办法多,方式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观念到职能、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就业指导突出服务意识
  近几年,北京一些高校纷纷建立起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取代了以往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职能由过去的单纯管理转化为指导、服务、管理三位一体,并向以服务为中心发展。不仅是机构名称改变了,从事学生就业工作老师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北师大学生处处长认为,高校的就业工作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而在较早建立就业指导中心的北京工业大学,经过几年尝试,初步探索出一套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方法。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渠道为毕业生搜集就业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同时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工作。有的高校在校内举办大型、小型招聘会。
  在中国人民大学采访,碰到大连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明义,他是利用出差机会到学校来招毕业生的。人大就业指导中心为他安排了一场小型招聘会。他与前来应聘的12名学生进行了一个半小时面对面的洽谈后,深有感触地说:“这种形式,能让用人单位对学生有感性认识。”在就业中心,刚与陕西省电信局签约的人大管理系毕业生齐宁说,就业中心老师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深入。据悉,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民大学已举办100多场大小型招聘会。
  为了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做好就业工作,人大就业中心的老师们从大四第一天就展开工作。他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学生们意向集中的地区和行业,派出人员调查了解情况,开展宣传工作,发出信息函。还将最熟悉本行业情况的负责人请到学校为毕业生举办讲座,使学生了解社会……由于工作到位,已签约的大部分学生普遍感到满意。
  指导具体,咨询到位,信息畅通
  为使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知晓择业技巧,北京各高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及时提供就业信息。
  北京工业大学从1988年就开始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后来逐步完善为就业指导课。北师大为毕业生印制了就业指导手册,解答同学们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北大设立就业咨询室,随时为毕业生排忧解难。在让学生充分选择的基础上,各高校还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国家经济、科教和国防起主导作用的部门建功立业。
  在清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用人单位只需带一个光盘,就可以在这里举办一场单位情况的介绍会;信息查询室,设有10余个计算机终端,学生和用人单位随时可上机查询;学生咨询室,学生随时可向专家咨询就业方面的问题。中心主任王志诚介绍,他们不久将安装远程可视电话,那时候,学生在中心就可接受千里之外用人单位的面试。
  1998年,清华大学对就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校系两级管理变为学校统一管理,院系配合,就业服务中心成为为学生就业服务的主渠道,减少了中间环节。王主任说:“学生是学校的主要‘产品’,就业工作就是要完成将毕业生推向市场的任务,建立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利用市场竞争控制、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体系。”
  就业服务硬件建设还须跟上
  市场机制的引入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就业工作和就业干部队伍的建设。
  清华大学就业中心工作人员中有博士、硕士、副教授,还返聘了两位教授。
  北大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从多年的实践中认识到,就业工作干部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就业工作的好坏。经过多次培训、学习,北大具有了一支觉悟高、业务熟练的就业干部队伍。
  按照《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对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入市场机制,而最终目标将是毕业生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因此,高校就业工作势必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在采访中发现,少数高校存在就业主管人员偏少、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办公场地少等问题。目前加大资金、人力的投入,注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机制已成当务之急。
(附图片)
  左图为北师大就业服务中心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一角。


第7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为师者须为人范
  马计斌
  教师职业,被誉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而教师则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呢?
  为师者须为人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特点的准确概括。
  “学高”,就是要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业务,在学术上有较深造诣,能够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有用知识。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因此,要保持“学高”,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稍一松懈,就有可能被时代飞奔的列车甩下。
  “身正”,就是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教师是培养人的,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必然对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决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或多或少地对教师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也有极个别的教师,经不住诱惑、耐不得寂寞,而做出有悖于教师身份的事情,这是人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如何才能防患于未然?最重要的是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笃志于学,以培养更多的对社会有用人才。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约束制度,形成有效的奖惩机制,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和活力。


第7版(教育)
专栏:

  全面发展——
  专与博的辩证统一
  ——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的思考
  刘新生
  现代信息的集聚使知识体系表现为容量大和更新迅速,现代学科的相互渗透又使知识构成呈纵横交织的复合状态,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倾向于适应性强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无疑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发展并非面面俱到、巨细不漏,视受教育者为一个筐,似乎只要把各种知识填充进去,即可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其结果只能造成受教育者样样通、样样松的尴尬局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性既要合时代精神又要合辩证法。
  能动意识的培养是关键。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使人们以自觉的姿态审时度势超越形而上学的羁绊,对复杂的生活作出正确的判定和深刻的认知,较好地完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结合。培养受教育者的工作应该着眼于此,努力使他们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科学的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和自律品格,确立进取精神和创新观念。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是重点。尽管专业能力并非限于对专业书本知识的占有程度,而是一个内涵更为丰富的综合系统,是书本知识与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机统一。但是作为高等师范教育,一定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认真抓好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的落实。因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对象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模范性,它是基于良好的综合素质,融人格师范与知识、技能师范于一体,既以符合科学的积极思维激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又以新型的知识结构和厚实的专业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受教育者的知识需求并使之完成坚实的知识建构。
  博是培养的方向。高等师范教育还应注重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延展教学空间,帮助受教育者完成新知识、新信息的交流,丰富受教育者的知识容量,形成全面发展的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利于受教育者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担当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第7版(教育)
专栏:

  民办高教走出一条成功路
  杨智翰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宣言指出:“在新世纪来临之际,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涨,高等教育的形式要向多种多样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是世界的潮流。我国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所开创的事业,适应了这个大趋势和国际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他们在借鉴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经验的同时,发扬我国民间办教育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创造了服务市场经济、灵活主动的学校运行机制,并正在探索运用市场经济提供的条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道路,创建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其显著的特点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20年来,全国民办高等院校已发展到1230所,这些学校好、中、下约各占1/3。每年招生量和在校生量接近国办高等学校的一半。江西省去年民办高校招生就占高校招生总数的55%。北京市民办高校95所,在校生25万人。民办高等学校多数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这是它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职业”、“应用”是民办大学的特点,毕业就能就业,就业率90%多。北京就有150万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从北京总校向全国各县辐射,依靠科协遍布全国的力量,已经培训300万农民掌握了致富的“钥匙”。
  “科教兴国”战略激励了从大学离退下来的校长、系主任和教授们进行第二次事业开发,创办民办高等学校。在北京的清华、北大、人大、师大“四大名校”已有万名离退休的办学和教学专家,教授副教授就达5000名,这是民办高教发展的雄厚专家资源。清华、北大创办的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北京师大创办的民办京师科技学院,东北大学创办的民办沈阳英才学院,西安交大创办的民办职业技术学院等等,他们运用民办高等教育管理和运行的机制,开创了国办高等学校辐射的“网络教育”,继续扩散,连锁发展,已经是历史的必然。
  我国高等教育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这是高等教育领域办学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20年的实践说明,民间有能人,民间出智慧。他们白手起家,主要靠学费收入,滚动发展,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把学校办出了规模,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民办高校多是高等职业教育,遗憾的是主管部门从教学计划、教材到考试都没有帮助很好解决,民办校长们不得不以1500学时的授课应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让学生取得国家学历。另外,加上1000学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的实践能力。怎样把教学计划的这种“逆向奋斗”尽早统一起来,这是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
  我们要适应“还教于民”的国际潮流,管得过多、过繁、过死,只能限制创造,束缚民间众多专家们的作为,这个观念要变革。21世纪中国教育的振兴,必将展现出灿烂的曙光。


第7版(教育)
专栏: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从北京八中少儿班的探索实践看素质教育
  彭嘉陵 王铁
  半年前就想写这篇文章,但迟迟下不了笔,总想对这一教学上的奇迹探个究竟。为此,我们听了北京八中少儿七班的课,参加了班里组织的一些活动,采访了主要任课教师,对比孩子的惊人进步,我们认真研究了孩子,研究了少儿班。
  半年前,也就是我们不到12岁的女儿进入八中少儿七班仅仅一年的时候。这一年,她的进步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令人惊奇。
  少儿班如何上课
  少儿班学生为何进步如此快?让我们看看少儿班的办学初衷。八中少儿班全称是北京八中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是1985年北京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其办学宗旨是,用4年左右时间完成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高中共计8年的学业,探索一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素质人才的路子。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少儿班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少儿班的探索首先体现在教学上。启发式教学是少儿班教师的共同特点,但各科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还各显神通:
  语文课。预备铃响过,老师站在门口,一个学生走到台前,讲起了故事或笑话。好笑之处,全班齐笑。笑声中,另一个学生紧接着上台,又讲个小故事。话音刚落,又有俩学生一同往台上走。但5分钟过去,该上课了。俩学生和台下直叹惜。语文老师说,学语文要从学语言开始,口头表达通畅了,笔头表达就水到渠成。因此,我让孩子们多练口才。有时,见孩子们踊跃,我会让他们讲10到15分钟。表面看来是我少上了10多分钟课,但如果光是老师讲,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
  英语听力课。八中语音教室。年轻的女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头戴耳机,相互用英语问答。结合课文,老师不时放一些幻灯或VCD片,或者讲一些与此相关的事情,甚至拿出自己出国访问的照片介绍当时的情景,课堂轻松活泼。离下课还有5分钟,老师放了一首原版的英语歌曲,让学生听了一遍,接着让学生跟着唱。下课铃响,同学们在歌声中结束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英语听力课。英语口语课:老师与学生就书本上的问题相互提问,然后同学们两人一组相互问答。从生活起居,到兴趣爱好,都是学生们关心的话题。有时甚至打乱上课时的排位,做起了生动有趣的游戏。还经常请外籍老师讲课,使学生适应外语语言环境。
  数学课、物理课同样十分精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少儿班特别强调自学,鼓励学生往前学。对某门功课学得好的学生,允许他们上课时看别的书,甚至可以离开教室学其他课程。
  课堂之外更精彩
  自然体育课是什么课?冬天游泳、滑冰,春、秋郊游等。可以说,这是少儿班的一大创造。
  上自然体育课的目的,在于锻炼孩子们的体质和意志品质,以及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应付能力。听女儿说,平常时间到城里的公园去,每次都是徒步去徒步回。他们以地处复兴门附近的八中为中心,已经去过玉渊潭、北海、景山、陶然亭、天安门、天坛等等地方,其中玉渊潭去得最多,不光是走去走回,还要绕着玉渊潭四周跑上好几圈。
  去年秋天,我们家长应邀与孩子们一起登长城,对自然体育课有了切身体会,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少儿班教师们的良苦用心。那次郊游,不仅仅是锻炼孩子们的体质和意志品质,而且将语文、历史、生物、体育等课程糅到一起来上了: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回来后写一篇登长城的作文;历史老师利用车上往返和途中休息的时间,给孩子们讲长城、讲中国历史;年逾50的生物老师一边和孩子们登山,一边气喘吁吁地讲解路边的花草树木;体育老师不用说,把这里作为一个天然的大课堂。
  课堂之外,还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多接触社会,接触各色人等。英语老师曾几次带学生到天安门等地,让他们用英语去采访路过的外国人,并千方百计请外籍老师上课,还与美国的一所学校建立长期联系,让孩子们与美国的一些同龄孩子保持一对一的经常通信,成为笔友。孩子们不仅能够渐渐地用英语与外界交流,也逐步地认识了外面的世界。语文老师带孩子们到新落成的图书大厦自己挑选喜欢读的课外书,并让他们即兴采访,回来后写作文。讲到欧洲地理,讲到巴尔干,学生们对正在发生的科索沃问题极感兴趣,提问频频,地理老师忙找家长帮忙,请有关专家到校与学生座谈。每周花一小时,请学生家长讲人生、讲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事情,或讲自己领域的知识等,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
  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到中国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现场施教……
  少儿班的启示
  其实,八中少儿班所开课程与北京其他学校初、高中开的课程几乎完全一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音乐、美术等,一样也不少,用的也就是北京市普通中学课本,只是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因而进度快,效果好。
  也许有人会说,八中少儿班招收的是比较聪明的孩子,因此,孩子学得快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我们想说的是,八中少儿班通过10多年探索总结出来的上述教学方法,其实完全可以用在普通中小学教学中。我们写此文的目的,并不是想夸耀超常教育如何好,而只是想说明,八中少儿班进行的教学改革和教育实践,其实就是对人们所说的“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从这一点来说,八中少儿班的探索精神、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第7版(教育)
专栏:

  礼仪教育进课堂
  山东省枣庄市建设路小学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用娱乐、游戏、礼仪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讲解有关律己、待人、接物、递物、交谈等礼仪知识,使学生们从娱乐中得到教育。
  马涛 田中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