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调查报告

  如何从分散走向集中
  ——对辽豫苏浙四省八镇乡镇企业的调查报告
  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编者按: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分散布局,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对加速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它的弊端也日渐凸现出来: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分离,土地、资金等资源的低效使用,严重的环境污染……
  现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的运行水平,保障区域经济有旺盛、持续的活力,各地纷纷采取了积极的政策,合理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选择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举的统筹发展的路子。现刊发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辽宁、河南、江苏、浙江四省八镇乡镇企业的调查报告,希望能给人以启发。
  1999年1月下旬,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组织四个调研组,分别到辽宁省北宁市沟帮子镇和辽阳市佟二堡镇,河南省镇平县贾宋镇和邓州市穰东镇,江苏省江阴市南闸镇和吴县市西山镇,浙江省湖州市城区织里镇和安吉县孝丰镇,就主要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需的政策支持进行调研。现将有关乡镇企业集中问题调研的情况介绍如下:
  乡镇企业分散的现状及弊端
  乡镇企业在最初兴办时,大都自然而然地设在本镇、本区内,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分散化布局。这种工业布局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起到过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它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分离,造成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南闸镇共有172家乡镇企业,目前进泾西、锦南两个工业园区发展的企业有20家,占总企业数的12%,且均为新成立的企业。老的企业中,没有一家搬迁到园区寻求发展。172家乡镇企业中,只有蝶美集团一家企业自筹资金150万元兴建了排污水设施,小城镇的污染问题仍很严重。
  政府鼓励集中
  为了鼓励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各镇政府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
  1.减免土地使用费。河南省贾宋镇和穰东镇政府在工业园区内统一协调土地或提供厂房厂地,占用土地的,三年内免于收缴土地租赁费;三年后土地租赁费按协议价格一定30年不变。
  2.地方税收减免。贾宋镇和穰东镇规定,来工业园区投资建厂的企业,从正式投产之日起,两年内免收一切费用,三年内免征地方所得税,第四至第六年减半征收地方所得税。
  3.免费为在园区内乡镇企业工作的进城农民办理城镇户口。
  4.完善基础设施。贾宋镇和穰东镇规定,工业园区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做到“四通”,即水、电、路、通讯。
  对乡企集中的趋势分析
  虽然部分地区制定了一些促进小城镇集中的优惠政策,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但总的来看,乡镇企业集中存在的困难仍很多,缺乏得力的政策和措施引导,短期内乡企集中不会速度太快。
  据调查,企业是否愿意从村里向乡镇工业小区集中,主要取决于搬迁成本、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政策的优惠程度。企业搬迁中涉及搬迁的直接成本是购置土地成本,占固定资产的1/10。企业是否愿意搬入工业区的另一主要因素是考虑到工业区内有配套的基础设施、电力供应、上下水管道、交通方便、接近市场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等条件。
  根据调查反映,影响乡镇企业集中的主要因素包括:
  1.企业的搬迁可能带来企业产权、管理控制权和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企业搬到镇里以后,村集体担心这会影响到原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权。
  2.土地征用受到土地使用指标的制约。按照现行的新土地管理法,新建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占用耕地难度加大;已经得到很好发展的工业园区面临需要扩建但土地不足的问题。
  3.企业在工业小区的经营成本相对过高,如果没有明确的优惠措施引导,企业没有搬迁的利益动机。
  促进集中的政策建议
  政府对于乡镇企业集中,应采取引导的办法,一方面从严审批在村里企业的用地,另一方面,对于在工业小区兴办的企业要给予各项优惠政策,使集中兴办的企业既能享受到三产的集中服务,成本又有优势,又不影响到原来的产权关系。
  1.乡镇企业集中,应采取新旧两种办法。对于原来已分布在村的企业应本着自愿集中的原则,以一些优惠政策和适当的利益来调动,但这类企业需扩大规模时,则应在规划的工业园区内建设。原则上,新办的企业必须在镇政府规划的工业园区内建设,村里办企业,不予审批。对于一些必要的适于分散的企业应区别对待。
  2.按照规划的原则,建设好工业小区,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积极引导工业小区连片发展,加强工业小区和小城镇管理,并制定合理的土地价格及税费,完善管理体制。
  3.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制止各种加重乡镇企业负担的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对于国家及本地政府规定扶持乡镇企业或适用于乡镇企业的各项税收减免政策,都要切实兑现。
  4.认真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妥善解决经商务工子女的入托、入学问题,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

  我国乡企出现五大变化
  ○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走向多元化混合化 ○外向型经济成为拉动力量
  ○上规模企业成为重要支撑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加快
  ○与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联系日趋紧密
  本报讯 近几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在改革与发展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发生了五个深刻变化:
  一是乡村集体企业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走向多元化和混合化。全国乡村集体企业实收资本总额中的非集体资本已高达62%。原来以集体经济一统天下的“苏南”,乡村集体企业中非集体资本比例达40%。原来以个体私有企业为主的温州,一些企业也在分散中联合起来,组建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伙制企业,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
  二是外向型经济成为乡镇企业的拉动力量。生产出口产品的乡镇企业发展到12.4万家,年出口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4.7万家,已有1600家乡镇企业具有了进出口经营权。
  三是上规模企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到去年底,全国共有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企业46919家。
  四是在结构和布局调整上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同时,全国已有100多万个乡镇企业聚集在各类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里。
  五是农村个体私有经济发展加快。近几年来,农民新办个体私营经济大量增加,加上各地一小部分乡村集体企业转制,使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项奇)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问题探讨

  乡企为何要补农
  ——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温铁军
  本报记者 彭俊
  记者:乡镇企业经过异军突起、高速增长阶段之后,目前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有人指出,乡镇企业长期肩负着补农、建农、带农等任务。现在企业面临困难了,应当减轻企业这方面的“负担”。您对此有何看法?
  温铁军:首先要对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超常规发展的原因有一个客观的分析。过去有研究认为,这是因为乡镇企业“产权清晰”、“经营机制灵活”或者“企业家素质好”。这些看来都有一定道理。实际上,我们经过12年的试验区实地调查进一步认识到,乡企与国企相比竞争力强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利润中隐含了未计入的、高达70%以上的“农村社区转移收益”。正是因为乡镇企业资产的来源不同于城市企业,它才能够在资产负债率并不低于国有企业的条件下维持运转,甚至盈利。
  记者:您所指的“转移收益”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温铁军:这主要体现在乡镇企业原始积累初期,其资产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
  一是土地资本转移收益。城市企业创办投资的30%—40%是土地占用开支,而乡镇企业80年代创办时,农村土地从第一产业转化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值收益,几乎无偿或低偿被乡镇企业占有,这部分土地资本的利润也不断转化为企业积累。所以,乡镇企业创办投资的30%—40%应属于企业所在地的农村土地所有者。
  二是福利和社会保障转化。城市企业创办投资中约30%—40%是食堂、宿舍、办公楼等非生产性开支,以及劳保福利、医疗、退休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开支。乡镇企业没有这些社会开支的原因是在农村人口“绝对过剩”条件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以及农民在分户经营之后以土地为社会保障基础。因此,这部分未开支的社会保障资金转化形成的企业积累,理应属于社区或企业职工。
  三是负利率与税收减免。银行信贷利率在80年代低于物价指数条件下形成“深度负利率”,那时的政策条件下,大多数乡镇企业借款是以乡村组织出面承贷并承担风险。还有,乡镇企业因为解决农村就业和承担“以工补农”责任而享受的税收减免优惠,也转化为企业历年积累。这部分一般约占企业资产的10%。
  四是企业家的风险收益和管理者的劳动剩余转化而成的企业资产,这部分约为10%—20%,应归企业管理层和技术骨干。
  记者:就是说,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得到农村社区组织和农民的大力支持。但是,现在许多乡镇企业已经改制成个体私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这些改制后的企业所有者说,经过多年的补农,历史旧账已经还清了,该是企业独立发展的时候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农村社区的支持,乡镇企业将来还能不能够保持迅猛、健康发展的势头?
  温铁军:乡镇企业最初的创办动机是农村社区就业和福利的最大化,而不是一般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这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2亿过剩劳动力的巨大就业压力决定的,不是以某个乡镇企业家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除了发展乡镇企业,我们还看不到谁能够在解决农村就业、为农民提供起码社会保障,以及替代政府承担补贴弱质农业职能等方面,发挥明显的作用。反过来说,只有在以追求社区整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前提之下,乡镇企业的上述“转移收益”才能顺利实现。在这种时候,企业和农民是互相支持、唇齿相依的血缘关系。离开农村经济这个大环境,企业的经营成本必然上涨,生存和发展都将成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不能把乡镇企业补农、建农、带农的工作简单归为企业负担,甚至不能简单归为企业的义务。如果把这些所谓“负担”都取消了,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再造辉煌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

  海南省日前表彰了首批“环境优美小城镇”和“环境优美村庄”,琼山市云龙镇等10个城镇和儋州市美万新村等15个村庄榜上有名。图为被誉为“海南生态第一村”的儋州市美万新村。
  新华社记者 陈小鹰摄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

  万向出口开门红
  本报讯 万向集团今年一季度出口实现“开门红”,出口创汇两千一百多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三十八点八四。海外公司订单源源不断,国内企业加班加点,出口形势红红火火。万向集团在有效运作海外营销体系的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开辟新的增长点。出口创汇额从一九八五年的二十六万美元发展到一九九八年的七千六百四十万美元。(李杰)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

  衡山乡企架金桥
  本报讯 湖南省衡山县的乡镇企业历经风雨和坎坷,实施“发展和提高并重,速度与效益同步”的持续发展战略,构架起县域经济发展“金桥”。使乡镇企业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稳步健康发展。一九九八年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和集体企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七和百分之二十一;上交税金六千一百二十九万元。(彭斌 刘亮君)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

  龙盛新品俏市场
  本报讯 短短六七年光景,江苏龙盛纺织有限公司的资产总额便从原先的一万元猛增至一九九八年底的三千万元,一跃成为江苏第一家木纹纸生产厂。最近,他们又上马了家庭装饰用布,并迅速占领当地市场,先后在山东、天津等地设立了十一个销售网点。(潘金平 卢晓天)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老乡月谈

  说说政策环境
  □南方
  近来翻报纸,读到这样一条新闻:湖南省副省长贺同新要求政府公务员对乡镇企业多说“YES”,少说“NO”,为企业提供快捷优质文明的服务。
  贺同新是在该省乡镇企业外经外贸工作会议上发表上述讲话的,目的是努力为乡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实,对于全国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来说,贺同新的这番话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异军突起”之后,已经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力量。这一点,就连外国记者都懂得,说乡镇企业是中国经济腾飞奇迹的“秘密武器”。然而在一些地方,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并不宽松。对乡镇企业敲诈勒索者有之,有法不依、执法不公者有之,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者亦有之。企业家们苦不堪言。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乡镇企业的发展,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一个必须坚持的长期的根本的方针。我们不仅要向各地分管乡镇企业的领导,而且要向各地的主要领导干部反复宣传中央的精神,为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对乡镇企业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击;多予一些,少取一些。这样,我们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会更快一些,贡献会更大一些。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经营之道

  质量重于泰山
  ——记艺华路桥建筑公司
  □杨志
  在南粤建筑界,提起揭阳市艺华路桥建筑公司,无人不晓,这不仅是因为该公司实力雄厚,更重要的在于该公司在施工过程中视工程质量为生命。
  该公司是一个有十几年历史的国家二级建筑公司,先后在深圳、汕头、揭阳、广州承建了许多工程。引人注目的是该公司目前已经在南粤承建和在建的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里程达118.8公里,而且工程质量全都达到优良以上。
  1995年7月,在深汕高速公路东段工地上,路基工程基本完成,转入第二期工程,唯独该公司承建的第十三标段7.1公里,因软土路基预压期未满,不能转入第二期工程。这可急坏了公司总经理赖建心。他率领工程技术人员深入调查当地的水文、地质和历史物证后,断定本标段不属于软土路基,并三次上书广东省政府等上级部门,要求重新勘探,以缩短工期。经过重新勘探,证实了赖建心的判断正确,使得该公司能够转入正常的全面施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深汕高速公路因此比原计划提前一年通车,增加收费1亿元以上。
  赖建心对工程质量严格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他经常告诫属下的管理人员和工人,“我们搞工程,质量重于泰山”。他始终认为,修路建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做善事,是积德,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质量意识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加上严格的管理,直接渗透到公司员工的心中,并贯彻到日常的施工过程中。
  时下,艺华公司正在承建325国道恩平路段第三合同段和电湛高速公路第五合同段。在电湛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因征地拆迁原因,比原定工期延迟开工两个月。去年元旦前,该公司承建的第五合同段全面开工后,员工们为了补回前面两个月的工期,连春节都在工地上过。赖建心告诉笔者,至3月底,该公司已完成了18%的工程量,而且初检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第6版(乡镇企业)
专栏:企业风采

  从败走麦城到重振雄风
  ——来自哈尔滨市西集油厂的启示
  □韩惠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西集油厂自1982年创建以来,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率先跨入黑龙江省500强企业和省级先进乡镇企业行列,成为全国第一批贸工农联合出口商品基地和出口创汇大户企业。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西集油厂却因内部机制等诸多因素而江河日下,走了“麦城”。到1997年,这家企业年亏损额已达1635万元。1998年初,企业被交由“能人”国智宽来领办。
  国智宽不辱使命。1998年不仅一举甩掉企业亏损帽子,而且当年实现利润780万元,缴纳税金180万元,比上年增长2.91倍,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比上年增加2.25倍。
  企业围绕市场转
  过去,西集油厂由镇办时,秋天收购大豆原料,镇政府派出几十人,兵分多路大车小辆往回运;缺资金,镇主要领导跑省跑县想办法。如今还靠谁?逼着国智宽自己“找辙”。资金短缺,国智宽打破陈规趟新路,采取“合作加工,利益均享”的策略,不管你是个体私营还是国有、集体,只要肯往油厂投钱,投多少盈利分多少;只要你赊给大豆原料,油厂即给你优惠。与此同时,撒出人马进行豆源市场调查,在获得大豆原料供大于求且价格下跌的信息后,及时推出“慢收购快销售”的经营战略,建立了远在成都,中在大连、北京,近在吉林和本省的豆油、豆粕销售网络。结果,实现了销售成品无积压,减少了占压资金,增加了资金周转率。
  价格瞄准市场变
  “越贱越不买,越贵越不卖。”国智宽说,他们油厂过去在这方面也吃了不少苦果子。豆油、豆粕生产加工出来,存在库内等待价格上扬,一等几个月。即使等来了好价格,可库存大,扣除占压资金这笔账还能有多大“油水”?去年,国智宽果断地实施了新的“章法”:价格瞄准市场变。月月价格浮动,不等不靠。仅去年5月份豆油的价格就涨落了10次,他都义无反顾地及时拍板快销售、快周转。国智宽认为,只有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迎合了市场,产品才能够在市场之中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反之,在产品价格上“钻牛角尖儿”,等于“自己给自己下绊子”。
  管理盯住成本干
  国智宽上任伊始,就敏感地认识到,机制不改,企业难活。于是,他首先对厂内各级领导班子实行了优化组合,工人重新定岗定编,招聘上岗。使原来的248名职工减为160人,仅“人头费”一年就节省开支40万元。其次,采用“一厂多制”的机制,把改制和降低生产成本紧密联系起来。厂里规定,吨豆收购费用为4.90元,比1997年的9.50元下调了4.60元。由于责权利分明,实际吨豆收购费用仅为4.03元,比1997年节省了5.47元。车间按厂规定的吨加工大豆成本指标,分解到3个班组。如实际成本低于规定指标,节余资金可全部作为效益工资发给工人。反之,生产成本超出厂规定指标,全车间则用当月工人工资顶补。这样一来,工人们便想方设法去提质、降耗、增效。1998年,重振雄风的西集油厂,荣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中国乡镇企业科技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