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来自读者

来自读者
  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借口是科索沃的人权得不到保障,这样一轰炸,军民死伤,难民逃离,人权就得到保障了吗?北约轰炸南联盟军队防空设施、地面部队、交通要道、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政府机关以及民用设施,这也是为了保障人权吗?现在南联盟人民天天遭屠杀,生命朝不保夕,这就是美国鼓吹的人权吗?口口声声讲人权的美国到处扩张,一手拿橄榄,一手举大棒,推行强权政治,充当世界宪兵,大发战争横财,这样的“人权”真是强盗逻辑!
  ——江苏省江都邵伯油田一中 徐光灿
  如今的美国俨然自作“世界警察”,挥舞大棒忽而叫嚣于东西,忽而凌驾于南北,动不动经济制裁,稍拂其意便军事威胁、武装侵略。另一方面美国又以“人权法官”自居,批评这个国家没有人权,指责那个国家黑暗一片。事实胜于雄辩。美国才是最大的人权侵犯者。美国未经联合国批准,指挥北约部队,对南联盟舞枪弄棒狂轰滥炸,这不仅给南斯拉夫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且给欧洲乃至世界安全造成威胁。
  ——安徽省芜湖县政和中学 沈绪文
  北约侵略南斯拉夫表明,美国及其西方盟国首先在敌对国家内政问题上做文章,将其国际化,然后实行外交介入,将丧权辱国的条件强加给对方。一旦对方加以拒绝,则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就采取武力方式解决问题。美国及其西方盟国越来越以“人权”等口号为借口侵害别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已成为中小国家和弱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 邢广程
  泪,划过冰冷的面颊,
  一滴一滴,流入孩童嘶哑的叫喊;
  一滴一滴,流入父亲蹒跚的背影,母亲染血的白发;
  一滴一滴,流入倒塌的大楼,燃烧的街道,喷火的森林;
  一滴一滴,一滴一滴……
  流不尽的泪啊,流不尽的痛苦……
  斯拉夫少女呵,你要知道
  什么是人权?什么是欺骗?何处是家园?为何遭灾难?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 魏松林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风云百年

风云百年
  1911年
4月27日,在中国广州,同盟会举行武装起义,震惊全国。起义很快失败,百余名革命党人遇难,后入殓烈士遗骸72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成了辛亥革命的前奏。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经过激烈战斗,次日,湖北军政府成立,清政府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在革命兵士的枪口逼迫下,成了湖北军政府都督。此后,湖南、陕西等14个省相继宣布独立。12月29日,在南京举行的各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意大利早就想侵占奥斯曼帝国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9月29日,意大利对土耳其宣战,意土战争爆发。11月,意大利吞并的黎波里。第二年,意大利在北非进一步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由于此时巴尔干战争爆发,土耳其处境艰难,被迫让步。1912年10月,两国在洛桑签订《洛桑条约》。
  10月29日,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约瑟夫·普利策逝世。他终生从事新闻事业,被认为是19世纪70—80年代“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他留下遗嘱,捐赠200万美元作为创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基金,并赠款设立普利策奖。
  1912年
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告中华民国诞生。1月2日,通电 改用阳历,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临时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困难和清政府实力派人物袁世凯的巨大威胁,经过谈判,临时政府与袁世凯妥协,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赞成共和。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彻底结束了。但清室还享有特权,为后来伪满洲国的建立埋下了伏笔。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和临时参议院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意土战争期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现南联盟黑山共和国)结成巴尔干同盟,10月,先后向土耳其宣战,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土军三面受敌,节节败退。在欧洲列强的斡旋下,12月3日,土耳其与交战四国在伦敦议和,由于双方在领土问题上互不相让,次年1月谈判破裂。1913年2月3日,战事再起。4月底,土耳其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四国签订《伦敦条约》,巴尔干同盟分得了土耳其的部分领土,阿尔巴尼亚获得独立。但巴尔干同盟各方对结果并不感到满足。
  1912年4月15日,在纽芬兰附近的北大西洋海面上,英国白星轮船公司的骄傲——“泰坦尼克”号巨轮正在进行她的处女航,但不幸撞上了冰山,这个号称“不沉之舟”的超豪华巨轮在两个半小时内从海面上消失了。1500多名乘客遇难。让幸存者难忘的除了种种可怖的情景,还有在船体倾斜时镇定自若的乐队、将新娘送上救生船的新郎以及随巨轮而去的62岁的老船长。80多年后,根据这个故事再次拍摄的电 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多个奖项。(六)(薛飞)(附图片)
  图为孙中山于1912年1月5日以大总统名义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人权高于主权”:新炮舰政策的旗帜
  编者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已持续了50余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人道主义灾难。北京时间5月8日清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进行了导弹袭击,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在世纪末发生的这场野蛮侵略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直以“人权高于主权”作为其行为的基本依据。日前,本报国际部邀请四位专家、学者举行了座谈会,对此重大问题进行了剖析。
  违背法理 荒谬逻辑
  ●主权原则是国际法基础
  ●主权是人权的基础和保障
  ●主权原则没有过时
  ●美国无权制造国际法
  刘楠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人权高于主权”这种论调从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促进人权是联合国的宗旨之一,围绕人权问题国际上签署了一系列国际条约,但这并没有改变人权本质上是国内管辖之事项。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及国际关系的基础,适用于国际法的各个领域,包括国际人权法的领域。当今国际社会是主权国家、民族国家的社会,不能用人权原则代替或反对国家主权原则。
  对各国有约束力的人权规范是通过国际人权条约体现的,而国际人权条约的运行机制明显地反映出国家主权对实现人权的决定性作用。对国际人权条约参加与否,完全由各个主权国家自行决定,即使参加,也可以提出保留,即可以不遵守其中的某几项规定。当然,加入了国际人权公约,国家主权的行使也要受到根据国际条约承担的义务的限制。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缔约国要向根据条约建立的人权事务委员会提交报告等,但这改变不了主权的决定性作用。例如,条约规定:一个缔约国认为另一个缔约国人权状况不符合国际人权公约,可以向人权事务委员会进行指控,但必须满足这样的先决条件:指控国和被指控国都发表声明承认人权事务委员会有接受和审议这一指控的职权。这鲜明地体现出主权的支配性作用。
  江国青(外交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西方国家鼓吹“人权高于主权”,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主权是国内的最高权,国际上的独立权。所谓最高,即没有比它更高,甚至也没有和它平等的权力存在。
  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中的基本原则。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是,主权是人权的基础,人权是主权的体现,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国家主权,人权必然失去基础和保障。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深知个人的人权与自由同整个国家的主权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国家丧失独立,那么任何个人的人权也必然完全丧失。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必须坚持和维护,不能有丝毫怀疑和动摇,否则,危害是无穷的。邓小平1989年会见尼克松时说:“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没有主权谈不上人权。当然,我们讲主权,并非国家至上主义,每个国家也不能滥用主权而践踏人权。
  实际上,西方国家故意颠倒了主权和人权的关系,用他们自己的人权观来压其他国家的主权,这是违反公认的国家独立、平等和主权原则的,是违反现代国际法基本精神的。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但国家主权原则没有过时,也不可能过时,仍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白桂梅(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主任):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规定了不得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这是公认的国际法的原则。不得使用武力不是绝对的,联合国宪章第七章规定,如果发生了威胁世界和平的情势,在用尽了和平方法后可以采用武力,这是不得使用武力的一个例外,第二个例外是当一个国家遭到武装攻击的时候,它可以行使自卫权。除了这两种情况,联合国宪章没有规定其他的可以使用武力的情况,因此用“人道主义干涉”、“保护人权”为借口来使用武力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
  我们认为,维护人权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目标,但不能用武力的方式去实现这个目标。北约以维护人权为借口发动战争,被有些西方学者认为是创造新的习惯国际法的开端。如果按照那些西方学者的逻辑发展下去,国际社会岂不大乱了?
  美国和北约都没有制造国际法的权力,国际法不是某一个国家可以制造的。北约也不能创造出普遍的、国际社会都要遵守的原则,北约条约只能约束它的成员。
  国际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一个是维护人类的尊严,另一个是维护世界的和平。当两个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把维护世界和平放在首位。所以,武力的“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法上是找不到依据的,这样的原则将来在国际法中也不会出现,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意他国打着人权旗号侵犯自己的主权。美国也不会同意别国以维护人权的名义对它使用武力。国际社会应是一个法治社会,而不是美国随心所欲、大搞强权政治的单极世界,应该维持法律的严肃性。
  刘楠来:北约此次武力干涉的借口是南联盟在科索沃对阿族实行了“种族清洗”。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目前在此问题上有各种说法。如果是事实,应该按照有关国际法处理,可以告到国际法院,采取合法行动;二是法律中有一个无罪推定原则。在没有充分的证据之前,不能轻易下结论。还有一个规定:任何干预行动必须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北约无权既当仲裁者,又当执行者。此外,北约作为一个区域性的防御组织,只有当其成员国遭到入侵时,才可以进行自卫。但北约根本没有遭到南联盟入侵,就不存在自卫问题,更没有理由出兵轰炸南联盟。最近,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罗滨逊夫人提出,北约轰炸南联盟毁坏了一些民用设施,造成平民伤亡,违反了国际法。这说明西方对北约的行为也有不同看法。
  强权借口 扩张理论
  ●关注人权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
  ●“不战而胜”战略的“一手好牌”
  ●借人权推行“新干涉主义”
  ●“美国世纪”心态的急剧膨胀
  江国青:“人权高于主权”这一谬论的出台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基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在联合国宪章中重申尊重基本人权,并于1948年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使人权问题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逐步纳入法治的轨道。这是人类社会和文明的一大进步。遗憾的是,二战后随即出现东西方对峙的冷战局面,使人权日益成为某些西方国家冷战的工具,成为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的借口。
  以美国为例,从60年代以来,美国就竭力推行人权外交,1961年肯尼迪声称要“充分利用人权问题发挥道义上的影响力”。1974年,美国对外援助法中增加了502B款和116款,决定对“违反国际人权”规定的国家不提供安全和经济援助。1975年,美国国会正式成立“人权事务司”。1977年卡特就任总统,表示“美国将继续履行在国外促进人权的坚定诺言”,将“人权外交”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上,1973年欧安会通过的《赫尔辛基最后文件》,其中就有关于“人道主义和其他方面的合作”问题。总起来看,冷战时期,西方国家推行人权外交的主要目的,是将其作为对“共产党国家”进行不战而胜战略的“一手好牌”。如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其《大失败》一书中,认为人权“是促使共产党国家逐步向民主政治过渡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选择”,“可加速共产主义衰亡的进程”。
  1989年东欧剧变后,由于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的变化,某些西方大国更是变本加厉地打着人权的旗号,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连续8年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提反华提案,以及西方对前南地区所谓“人道主义干涉”。1998年4月欧洲人权法院成立,新任院长在讲话中说,“从作为人的权利意义上讲,那些非民主国家或对尊重人权不那么关心的国家将不再被人们视为主权国家的这一时刻,可能离我们不是很远了。”这是西方国家有关“人权高于主权”理论的最直接表述。
  我认为“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有两层意思。第一,认为人权是绝对的,每个人可以为所欲为,不受政府的任何约束;第二,从国际法层面上讲,如果某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认为另外一个国家违反了人权,就可以对它进行干涉,不受国际法的约束。西方国家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实际上是认为西方国家的人权观、人权标准和价值观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当他们认为某一个国家的某一件事情,不符合他们的人权观、人权标准和价值观,他们就可以置国际法于不顾,粗暴干涉该国内政,任意侵犯该国主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动武,就是这一论调的一次危险的实践。
  丁奎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4月底,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出席华盛顿北约首脑会议时,抛出所谓“布莱尔主义”,公开鼓吹一个国家内部“压迫”造成的“人道主义”问题,足以构成“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别国或国家集团有权以武力进行干涉。这是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实则肆意凌辱弱小国家的“新干涉主义”。它的出笼不是偶然的,其中散发的帝国主义腐臭气味值得人们高度警惕。
  “新干涉主义”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鼓吹的“扩展战略”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国际力量对比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从“新干涉主义”出笼的背景看,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90年代初以来,“扩展民主论”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方列强大力推行的理论,这一政策主张大力扩展西方国家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势力范围。近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等鼓吹建立所谓“民主国家共同体”就反映了这种理念,而“新干涉主义”正好成为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在全球“扩展民主”的有力工具。二是美国实力大大领先于世界诸强,以“主动干预”塑造“美国世纪”的心态急剧膨胀。美国经济增长已进入第八年,发展势头依然强劲,近年来“新军事革命”使美指挥、控制系统及精确打击武器发展迅速,军事理论亦随之由“防御”转向“反击”,领导盟国主动以武力“制造和平”的倾向日趋明显。“新干涉主义”出现的第三个背景与西方大国这一代领导人有关。克林顿、布莱尔等人的年龄都是50岁左右,有人评论说,北约打的这一仗是二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指挥的第一场战争,而“沙漠风暴”是二战期间出生的那一代人指挥的最后一场战争。“婴儿潮”这一代人深受西方人权理论的影响,以实力为后盾干涉他国内政的信念可以说根深蒂固。
  事实上,“新干涉主义”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进程。如果说,早期美国及西方大国指望以联合国作为其推行全球干预的工具,在前南地区以武力“制造和平”,防止所谓“人道主义灾难”,那么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发展,美国及西方列强愈益感到联合国难以驾驭,于是悍然抛开联合国,利用北约作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新干涉主义”的鼓吹者认为,经济、政治与安全的全球化(西方化)使得人权“成为对外政策的自然特点”,即使没有联合国授权,美国及其盟国也要以实力为后盾实现自己期望的“国际安全”。
  白桂梅:西方有人鼓吹,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主权逐渐淡化,“人权高于主权”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就拿欧洲来说,随着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原来的欧洲人权委员会与欧洲人权法院合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欧洲法院。欧盟根据这个新协议、新规则,可能会对其成员国的主权有更多的限制,但这会不会成为一种模式,推广到亚洲国家呢?我认为是不行的。欧洲的联合是由历史、文化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促成的,是各成员国自觉自愿的过程,而且也不否认各成员国仍是主权国家。欧洲法院这种模式不能硬性推广到亚洲或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不能以此来否定维护主权的必要性。
  名为人权 实为霸权
  ●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罪魁祸首
  ●十足虚伪的人权双重标准
  ●为“美国世纪”划范围、定规则、设秩序
  ●称霸野心若得逞,新世纪难有宁日
  江国青:西方国家拼命鼓吹“人权高于主权”,有他们的目的:首先是政治目的,即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和他们认为“不听话”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他们“西化”、“分化”政策的一部分。其次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有巨大的海外利益和海外势力。“维护人权”经常成为他们保护本国海外利益的借口。最后是推行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西方国家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他们宣扬20世纪共产主义制度“遭受挫折”,急于将自己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向世界各国强行推广。这其实是继旧的政治殖民主义、经济殖民主义之后的制度的、文化的殖民主义,这种殖民主义是很专横的行为,本身就是不民主的,是扼杀文化多样性的侵犯人权的行为。
  丁奎松:美国口口声声高喊“人权”,动辄对有关国家进行“人道主义干预”,实际上它是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罪魁祸首。自3月底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连续不断地对南联盟的军事和民用设施进行狂轰滥炸,不仅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而且一再“误炸”,使大批无辜平民死于非命。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动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馆舍严重毁坏,人员重大伤亡,这是外交史上史无前例的野蛮暴行。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彻底暴露了“人权卫士”的狰狞面目。美国不是大喊“人权”、“法治”吗?但干的却是反人权、反人道的事情。难道只有美国人才是人,而其他国家的人只配成为统计表上的数字吗?
  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性还表现在它实行的是双重标准。符合美国的利益时,美才愿恪守某项国际法。因此,美对签署国际公约是有选择的。目前,美国是未加入《儿童权力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少数国家之一,直到1997年美才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并根据美国内法对其中的若干条款予以保留,而对同年签署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力公约》则声明美将在国内法允许的范围内执行。二是在对外关系中奉行双重标准。由美国务院发表的年度人权报告,其中有所谓“人权问题”的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而像英国在北爱尔兰问题上的人权问题则难觅踪影。过去几年美国在前南地区搞的所谓“维和”,实际上偏见十足。美国大肆渲染塞族杀人,而对塞族人被杀,故意视而不见。它将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简化为“好人”与“坏人”之争,而“坏蛋”必定是前共产党人。这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双重标准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随处可见。
  “人权高于主权”是美国“新干涉主义”的理论基础,这次北约空袭南联盟是“新干涉主义”从外交领域的论调变成赤裸裸军事干预的分水岭。这一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冲击和现实危险性主要是:
  第一,为面向新世纪的国际法准则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经典国际法理论强调国家的主权概念,强调在外交活动中,国家是行为的主体。而美国最近提出了在预防性外交中,国家、非政府组织、个人都可以成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预防性外交既可处理国际事务,也可处理国家内部事务,必要时,可以动用武力处理所谓人道主义灾难问题。美国将所谓“人权”置于国家主权之上,不仅否定了国家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且根本否定了经典国际法的基础。如果这场战争成为未来国际法的有效案例,则新世纪难有宁日。
  第二,为美国及西方列强插手他国内部事务大开绿灯。在今后的国际关系中,如果强权可以借任何国家内部的人权问题进行干预,新帝国主义步老殖民主义的后尘,那么发展中国家自50年代以来民族解放运动的成果有可能丧失。必须指出,科索沃问题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争取民族自决权的斗争有着本质的不同。它虽然涉及南联盟民族、宗教、经济、政治等问题,但西方列强主动插手、支持分裂势力是一个重要因素。“科索沃解放军”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可见,“人权”问题不过是西方国家肢解南联盟的借口而已,恃强凌弱是“新干涉主义”的本质。
  第三,为“美国世纪”定调子。世纪之交,南联盟的一场战火展示了所谓“美国世纪”的图景,美国是以“人权高于主权”来划范围、定规则、设秩序。美国自诩“站得高,看得远”,现在看,这个“高”就是高高在上,君临天下;这个“远”就是以超强实力确立下世纪的霸主地位。可以预料,武力干涉原则将加剧军备竞赛,这或许是美国和西方最不愿看到的,然而,这恰恰是“新干涉主义”导致的最直接恶果。果真如此,世界和平与稳定将受到严重威胁。(附图片)
  如此“人权高于主权” ·李正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