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确定“节约资源”为基本国策
  楚庄(代表民进中央)
  我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发言,呼吁尽快把“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简称为“节约资源”)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一项基本的、长期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对确定这项基本国策,提出三点依据和五条建议。
  三条依据是:
  一、我国资源国情的现实需要。我国人口的增长将持续对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而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由于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都比较薄弱,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依赖对资源的开发,这与本来就相对贫乏的资源和较低的开发利用程度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还将长期存在并日益严重。
  二、增强和规范资源意识、完善法制的需要。把科学的观念上升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既能对全国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资源意识起宏观指导作用,同时又是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滥采、滥伐、滥开、滥用等不加珍惜资源和严重破坏、浪费资源行为的谴责和制约。
  三、“节约资源”符合作为基本国策的特点和要求。基本国策是一个国家必须遵循的长期不变的基础性宏观战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节约资源”完全符合基本国策,既有宏观指导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
  五条建议是:一、把资源管理纳入依法治国的范畴;二、强化政府行为,加强对资源的宏观管理和全面保护;三、进行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全民教育;四、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中的作用;五、开源节流并举,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附图片)
  楚庄委员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加紧治理首都的大气污染
  陈洲其(代表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物排放量越来越大,北京市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目前正采取18项紧急措施进行大力治理,非常必要。我们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八点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首都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建议国务院在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对北京市污染比较重的产业)、能源结构改善、旧城改造、机动车辆发展、人口布局(特别是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给予北京市特殊政策和财力支持。
  二、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和强化市民环境意识。
  三、加强环境质量监督管理队伍的建设。北京市已经成立了由规划、环卫、工商、市容等部门人员组成的2900余人的综合执法队伍。但从治理环境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管理的难度看,目前的队伍人数、人员素质等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四、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环境治理,加强治污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北京市要考虑进一步加强总体的综合分析,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找出若干对首都大气危害严重的,或者治污费用相对较低,或者近期比较容易见效的大气污染源,集中人财物力重点突破。
  五、治污工作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治理首都的大气污染既要有目前的应急措施,又要有长期规划,同时目前的应急措施又要与未来的长远规划有机结合,相互衔接。
  六、污染治理要与环保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使治污工作成为北京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契机。
  七、建议建立国务院治理首都大气污染联席会议制度,帮助北京市政府协调在治污过程中与中央机关、军事单位、各有关省、市、区的关系,以及民族政策、古城保护等问题。
  八、建议全国人大授予北京市治污方面的地方立法权,加大首都环境治理的立法、执法力度。(附图片)
  陈洲其委员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开发应用普及重大共性技术
  徐冠华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当前大家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共性高新技术对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迅速、巨大的带动作用,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考虑到国内外的进展和国家当前发展急需,建议针对农村、城市和信息化发展等三个方面的要求,重点应用和普及以下共性技术:
  一、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农业的节水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1997年,黄河断流226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估计,我国全年农业浪费用水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全年水量的1.8倍。因此,必须当机立断,从节水上找出路,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
  二、城市空气净化技术。城市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我国500多座城市,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不到1%。当前,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如制定鼓励和使用清洁燃料的价格和税收政策,制定大、中城市减少大气污染指标的时间表;在大城市大力开发、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减少由于汽车拥塞造成的大量废气排放等,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三、智能化技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时代即将到来之际,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使命。建议启动“智能工程”,进一步推动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工作重点是:制定鼓励使用新技术、限制传统技术的有关政策;围绕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需求,以软件为主,注意技术集成,支持一批重要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组织智能工程应用示范,培育一批工农业“智能工程”应用示范企业,为2000年后在全国全面提高工农业智能化水平创造条件等。(附图片)
  徐冠华委员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加强打击文物盗窃和走私工作
  傅庚辰(代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近几年来,文物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保护文物、打击文物犯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文物盗窃和走私犯罪活动十分猖獗,造成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严重损失。为此,我们建议:
  一、提高保护文物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同时,应加大打击文物盗窃和走私工作的力度,特别应把对法人走私案件的查处作为加强打私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国家要尽快修改和完善《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是1982年颁布的。16年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物管理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修改和完善这部法律,将对新时期的文物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文物局应配合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工作,力争新的《文物保护法》尽早出台。
  三、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尽早设立国家文物保护基金。
  四、进一步开放和规范文物市场。当前的情况是,一方面馆藏文物越来越多,保管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不足使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受到影响。国家应加强文物市场的监管,促进文物市场健康发展。
  五、建立打击文物犯罪情报信息网络和情报信息通报制度。海关、公安、文物、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定期通报文物犯罪方面的情报信息,形成网络,形成制度。
  六、继续加强在打击文物犯罪方面的国际合作。(附图片)
  傅庚辰委员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吴正德(代表民盟中央)
  为了使我国基础教育能尽快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落实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法规,保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真正做到依法治教。
  三、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四、实行办学体制多元化和办学形式多样化。
  五、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切实落实《教育法》,明确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改变行政干预过多的局面。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六、大力治理薄弱校。薄弱校存在已经成为阻碍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一大障碍,必须下大力量对薄弱校进行改造。要责成地方政府统筹规划,限期解决。
  七、建立健全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依据教育方针尽快建立一套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作为指导教师教育行为的依据;加快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步伐;建立一套与素质教育目标相对应的考核评估标准;改变目前学校中教育、教学分离的管理体制,实行教育、教学合一的管理模式;改革高考制度和办法,改变只有上普通高中才有机会上大学的单一模式。
  八、优化干部、教师队伍。建立科学的校长、骨干教师遴选、培养和管理机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跨世纪发展的关键。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优化,不断提高。(附图片)
  吴正德委员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巴音朝鲁(代表共青团、青联组)
  我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大家有目共睹。这些年,政府对一些大型治理工程进行了大量投入,应该说对改善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进行具体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人为的破坏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治理能力竟然赶不上破坏速度!这样的现实给我们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这就是在政府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怎样引导公众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有生力量,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能够成为全社会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由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近期联合推出的保护母亲河行动,就是在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方面作出的一种具体探索。我们建议:
  一、要切实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国家要力求使公民个人与其所种植的义务树建立起更加直接的联系。
  二、要广开公众支助生态环境建设的渠道。国家应制定适当的政策,形成强有力的导向,把这支力量引导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来。
  三、要加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监督。没有公众为维护切身利益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压力,生态环境建设往往难以成功,难以避免反复。
  四、要为保护母亲河行动提供有力支持。要提供宣传舆论方面的支持,提供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方面的支持,提供筹资政策方面的支持,要加强对保护母亲河工程质量、基金募集使用的监督,杜绝非法筹资,保证基金安全,建设优质工程。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行动,再造秀美山川,还大地一片绿洲!(附图片)
  巴音朝鲁委员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尽快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韩应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从结构上看,南北水资源自然分布很不平衡,南多北少。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问题。
  近年来,青海省会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部门的专家,在认真研究南水北调各种方案的基础上,多次深入西线调水工程设计路线进行踏勘,重点就西线调水的多种方案反复进行选比论证,提出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案。该方案的操作要点是:
  (一)在较低海拔地区选定调水线路,分期分段实施。选择从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怒江、澜沧江等江河干支流调水的线路,采取分段建设、低坝自流引水方式。(二)以试验工程方式启动西线工程。(三)以水电互动为主要方式,筹措资金,组织实施。
  鉴于黄河断流和北方地区干旱缺水的严峻形势,为尽早实施西线调水工程,我们建议:一、比照三峡工程的先例,由国务院成立西线调水协调机构,制定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各项政策,协调调水工程所涉及的各部门和各地区间的关系。二、以黄河上游已建成的大中型电站为依托,由水利部、电力总公司和沿黄调水受益省区共同组建西线调水开发总公司,负责调水工程的实施、水电滚动开发和环境治理等工作。三、建议国家授予西线调水开发总公司西线调水权、黄河水电开发权和境内外融资权,以保证滚动开发的顺利进展。(附图片)
  韩应选委员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进步主体
  谢丽娟(代表江景波)
  早在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要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又明确指出,要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未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鉴于此,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国有企业科技进步的监督机制。对国有企业的考核,不仅要考核它的产值和利税,还应考核它有关科技进步的业绩。为了保证这一要求的实施,应在有关的法律、政策和规定中明确下来。
  二、建立技术引进的论证机制。凡技术、设备的引进,均应经过论证。论证的专家组成员,除同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外,还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参加,使论证更具客观性。凡国内已有引进的(特别是技术),原则上不再重复引进。
  三、建设中试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建若干个地区或行业的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成果孵化)基地。其基本建设、大型设施、配套设备和周转资金可多渠道集资。基地实施有偿服务。
  四、政府用补贴经费的办法鼓励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政府要为企业的科技进步发挥规划、引导、检查、支持、推动的作用,特别要加强支持和推动的作用。
  五、建立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信息交换网络。目前,作为技术源头的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进步的主体———企业之间没有一个及时、快速、固定的信息交换渠道。教育部已经启动全国性的科技教育信息网络,并与国际联网。不少科研院所也已建有信息网络,我们建议各级政府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网络联通。
  六、加快提高企业劳动者素质。企业需要重视职工文化专业知识的提高与更新,大学的继续教育也要为企业的人才需求服务并有相应的改革。许多人认为,大学继续教育的范围应包括夜校的学位课程,以及大学教师与产业界科技人员的讨论会等一系列活动。我们认为,对继续教育的改革,以及在继续教育中开展有关技术转移的供需双方技术讨论会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在现阶段,有些企业对提高劳动者素质还没有紧迫感,需要政府的推动和约束,建议在建立企业的考核指标时,要把职工培训教育也列入考核指标。(附图片)
  谢丽娟委员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依靠科技建设绿色大西北
  卢强
  由于缺水,我国西部地区正面临沙化威胁。但我们要问,广大西部地区真的是无水可供吗?其实并非如此。水资源很大一部分在地下。只要能将地下水库中的水提升至地面,戈壁滩就会变良田、绿洲。由此看来干旱的中国西部是大有绿化希望的。
  现在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怎样才能把蕴藏于地下的水提升上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能源,而能源是现成的。在西部如新疆、河西走廊、宁夏等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年总日照能量折合为1800千瓦时/平方米。地下有水,地上有太阳,自然条件齐备,所需的就是科技条件了。即如何用经济适用的科技手段,利用太阳能把地下水“挖掘”出来。
  电力系统国家实验室(依托单位是清华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如合肥工业大学能源研究所、浙江大学电力电子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如电工研究所和甘肃科学院等单位,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已掌握了一整套利用太阳能(或风能)提取深层地下水的技术,而且完全具备了推广应用的条件。
  我国这项技术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光电池,特别是将直流电变交流电的电子装置与特殊设计的马达有机地集成在一起,使马达的用材和体积减少了1/3,而效率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这是我国有关科教工作者的一项创新,其性能之高、成本之低,在世界上排在前列。
  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这样的清洁能源,把地下水资源利用起来,以解决西部缺水沙化问题,建设绿色大西北,是一项具有高回报率和短回报周期的重大内需,是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政治意义的内需,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内需。我们建议,加大投入建设太阳能扬水喷灌系统。我们科教工作者,在有关机构支持下,一定能挑起组织和实施这项工程的重担。(附图片)
  卢强委员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闵乃本(代表九三学社中央)
  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创新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关键因素。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是创新的主体。有效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跨世纪创新人才队伍。为此,我们建议:
  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民族知识英雄精神。所谓民族知识英雄,就是有强烈的爱国、奉献与奋斗精神,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团结一批人,通过知识和技术创新为国建功,并在这一过程中全面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格价值的精英。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年轻人,通过艰苦奋斗和创业成为这样的英雄。
  二、制定并实施创新人才发展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批能领导抢占世界科技前沿的将帅之才,一批既有市场经济头脑又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特别是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基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的管理专家能将一批科技人员的创造才华聚集到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领域。
  三、深化教育改革,加强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关键是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局面。
  四、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建立鼓励创新的人才优胜劣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流动机制。
  五、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附图片)
  闵乃本委员


第5版(两会专版)
专栏:

  促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健康发展
  王珣章(代表致公党中央)
  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目前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总数已达20多家,以留学人员身份创办的企业有1000多家。近年来,留学人员企业的经营额每年以数倍的发展速度增长。可以预测,今后几年内,留学人员企业群体必将发展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人才、技术的一个重要辐射源。为促进留学人员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资金问题。缺乏必要的融资渠道一直是制约留学人员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在企业转向规模化、产业化以后,资金紧缺问题尤为突出。解决此问题,非一方之力可为。至为关键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和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尽快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以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问题。目前我国市场环境还不够理想,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很多,许多留学人员对此感到难以适应。创业园在此方面除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加强业务培训外,还应利用园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帮助企业打开市场,减少产品上市初期的市场障碍。
  三、政策问题。目前国家还没有关于留学人员企业的专门政策,这使留学人员企业在经营范围、产品进出口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制定一些鼓励政策,给予留学人员企业一定优惠,这将有利于这些企业在国内较快起步。
  四、管理问题。有关部门应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指导创业园发展的原则意见,对创业园的创办条件、管理办法、服务对象、服务手段等进行规范。
  五、宣传问题。应广泛利用各种传播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附图片)
  王珣章委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