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澳人治澳”的重要进程
  辛华设
  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3月1日至2日在北京举行,委员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郑重提出了澳门特区第一届政府推委会委员候选人的建议人选。这表明:筹建澳门特区政府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澳门历史上真正的民主参政———“澳人治澳”时代已经拉开序幕。
  伴随着澳门回归祖国进程的顺利推进,1998年5月,负责筹组第一届政府的澳门特区筹备委员会宣告成立。包括工商、文教、劳工和宗教界人士,以及澳门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内的60名澳门同胞,成为筹备委员会的成员。他们广开渠道听取澳门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履行神圣职责,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呕心沥血,为澳门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做了大量的工作。
  筹组澳门特区第一届政府推委会,选举产生澳门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是保证澳门平稳过渡和政权顺利交接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制定推委会的具体产生办法是关键的一环。为了严格按照澳门基本法和全国人大有关决定,组建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推委会,澳门特区筹委会遵循“面向澳人、依靠澳人”的原则,去年9月专程派员到澳门进行广泛的咨询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澳门同胞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在为期4天、共13场咨询活动中,有324个社团的近1000名各界代表献计献策,对推委会产生应遵循的原则、委员的资格及资格审核、具体产生办法等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其参与人数与规模前所未有,为制定《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的具体产生办法》奠定了良好基础。正如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评价这份文件时所说:“这个文件是在澳门举行大规模咨询活动基础上制定的,充分发扬了民主,是集思广益的成果。”
  在澳门回归祖国的进程中,澳门同胞的民主参政、当家作主的意识逐步深化,民主参与的自觉性不断增强。从这次澳门同胞和广大居民踊跃报名参选推委会的盛况可见一斑。1月26日至2月14日的20多天间,澳门各界人士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前往筹委会秘书处领取报名表,报名参选者多达2291人,其中最年长者92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祖孙三代一同报名的屡见不鲜。报名者涉及到工商、金融、文化、教育、专业、劳工、社会服务、宗教等各个界别、各个层面,一些长期在澳门居住的葡萄牙后裔和长期在澳门生活和工作的葡国人也积极投入其中,为组成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推委会创造了良好条件。澳门特区筹委会副秘书长贺定一评说:由澳门人自己组成推委会推选自己的行政长官,在澳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澳门同胞十分珍惜这个当家作主的机会,这种重在参与的精神令人感动、鼓舞。
  不难看出,广大澳门同胞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步子越来越大。他们正是通过一步步深入参与筹组未来特区的工作,向“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阔步迈进。诚然,中国政府坚定不移执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澳门特区筹委会坚持“面向澳人、依靠澳人”的原则,是推动澳门同胞民主参与不断深化的强大动力。但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香港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功,也从侧面增强了广大澳门同胞对未来前途的坚定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广大澳门同胞怀有强烈的爱祖国、爱澳门的赤子之心,在长期参与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自己当家作主人的使命感。
  筹委会委员提出了第一届政府推委会委员候选人的建议人选,这是广大澳门同胞走向民主参政的一个里程碑。筹备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澳门特区第一届政府推委会,产生一位有威望、有能力、能代表广大市民根本利益的行政长官人选,组成一个廉洁、高效的特区政府,解决与澳门政权交接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仍需要澳门各界同胞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人们有理由相信,广大澳门同胞背靠祖国,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必将战胜各种障碍和困难,顺利回到祖国怀抱,逐步走向“澳人治澳”的新时代。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澳门街头见老乡
  本报记者 王荣久
  澳门有关部门统计,去年到澳门的700多万旅客中,75%来自祖国内地和香港。香港自不必说,一直是澳门的主要客源地,而祖国内地成为澳门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地之一,这个变化令人瞩目。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在澳门到处可以遇见来自内地的游客。有几次记者还为他们作向导,一路上聊的尽是关于祖国内地的变化、旅游观感。每每听到这些,心里总是涌上一股自豪感。
  过去,中国内地人只能在自己的家乡,接待和“观赏”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多少人心里想过:什么时候咱中国内地的普通百姓也能自费到外国、到咱们自己的港澳台地区看一看、游一游呢?这个想法,现在实现了。近日,记者在澳门街头,在澳门港澳码头和珠海拱北关口,看到了这个活生生的现实,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曾几何时,中国内地人出国出境,大都是公事公费,除了少数自费留学生外,中国人把这看成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谁谁出去了!”这会成为左邻右舍的大新闻。政府和社会团体中的涉外部门是令人羡慕的。这些人员的家里都有“几大件”。为了这“几大件”,他们在外要省吃俭用,有谁知道风光外表的内里苦衷呢。
  现在,情况大不同了。在澳门的港澳码头,川流不息的出关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祖国内地的旅游团成员。他们多数是自费“新马泰”三地游,外加上香港、澳门。在这里,讲广州话的人很多,讲上海话的、北京话的、山东话的、东北话的等等也大有人在,可谓“来自五湖四海”。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此情此景,能不激动吗?我们的同胞,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今天也能自费风风光光地走向世界了。而且,中国内地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争取的旅游客源地。中国内地的自费旅游者在外的消费水平也令当地人咋舌。这个令人骄傲的变化在不声不响中发生了;这个变化从一个重要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它在世界上的影响比发什么声明都管用。
  在澳门港澳码头,记者循声找到了刚刚抵达的来自哈尔滨的一个旅游团。当他们得知在澳门遇到了老乡时,那个热情劲就甭提了。穿着入时、微胖的李女士,人正值中年。她快人快语地对记者说:“老乡,咱家乡的人现在出去旅游的可多了。俄罗斯我都去过三次了。这次到南方看看那边啥样,也好有个比较。”说到这一趟要多少钱,她轻松地说:“不就万把块钱吗,没啥!”后来,我了解到,他们一行28人,有一半是下岗再就业的职工。人们常说,下岗意味着人生新的旅程的开始;“路,真的就在脚下”。从这个旅游团的组成,印证了上面的说法。
  在珠海拱北关口,记者特意询问了好几位内地旅游者,在境外,在去过的国家,在港澳,都买了些什么东西。一位上海人说:“说实在的,现在我们上海什么都有,而且价格便宜。这次出去,买得最多的是小纪念品,多是为了送亲戚朋友。女士们多买衣服,可真正满意的不多,主要是为了纪念,去了一个地方,总要留下点什么。最多的要数照相和摄像。你看,人人都有照相机,有摄像机的也不少。”
  当然,现在自费出境旅游的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率还很小,所去的基本上还是周边国家和地区,但我敢说,这个比率正在与日俱增,用不了多久,在世界其他地区一定会踏遍中国自费旅游者的足迹。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监管证券 任重道远
  ——访香港证监会新任主席沈联涛
  本报记者 冯霄
  “一切刚刚开始,一切要从头学起,学法律、学市场……在学习与探索中逐步开启证券监管的大门。”这是沈联涛见到我们的开场白。
  坚守四条原则
  10月初刚刚上任,适逢行政长官公布第二份施政报告,从证监会角度如何完成政府提出的任务成了沈联涛上任后的首要课题。从学习书本及实践中逐步悟出比较明晰的监管哲学,就是公信、公正、公平与公开四条原则。
  沈联涛强调,一个没有公信力的市场谁来投资。只有能够增强投资者信心的市场才具有吸引力;市场具有公平、透明的游戏规则才是一个成熟稳健的金融市场,才对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市场稳定发展至关重要,证监会将同香港两间交易所、政府部门及财经金融界密切合作,决心坚守四条原则,有信心在完成“施政报告”提出的使命中交出一份合格而优秀的答卷。
  认识“五C”要素
  沈联涛以平实的语调一再说明自己在监管机构还是一个“学生”。其实,沈联涛早年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获授经济学一级荣誉学位;1972年获英国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公会授予院士衔;之后在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工作13年,曾升任助理行长;1989年被借调华盛顿世界银行出任高级金融顾问,先后升任金融政策及系统处处长和金融环节发展部高级经理;1993年10月返港任金管局副总裁,掌管储备、外事及资讯要务。在回归一周年之际,他荣获行政长官颁授银紫荆勋章,以表彰他对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巩固香港金融基础建设所作的贡献。鉴于他有丰富的金融实践,还被香港城市大学聘为特约教授。
  他上任后曾说,近期亚洲金融危机凸显复杂性,几乎无人能料其程度之猛烈、辐射之迅速及影响之广泛,仅在年余,40%的全球经济体系由盛转衰。沈联涛认为,应从亚洲金融风暴中汲取教训,就是在金融市场必须回归“五C”要素,即信贷、资金、竞争、信心及合作,英文中这五个词全用C字开头。
  沈联涛的打算便是从“五C”要素入手,使香港金融市场向最透明、最公平、最具效率、最有公信力及监管最严谨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稳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把握三大趋势
  21世纪即将到来,未来的证券市场有三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值得留意,一是市场正朝全球化24小时运作方向发展;二是高科技对传统的交易市场带来更大挑战;三是全球化与高科技特点驱使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沈联涛说。
  香港证券市场正面对着全球化、高科技和剧烈竞争三方面的挑战,香港不能只陶醉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种种优势之中,必须有一种紧迫感,使金融证券市场在会计、法律、透明度、问责性及业务操守等诸多方面更加符合国际准则;国际合作必须更加紧密广泛;技术操作必须全面迅速迈向高科技,建立与完善最先进最现代化的资讯设施,这样才能跟随时代发展大趋势,使香港金融市场达到上述“六最”的水准,使之增强竞争力。
  实现三个目标 做好一种准备
  谈到未来,他说,自从答应掌管证监会就反复思索了这样三个目标,即适当确定香港未来证券市场的架构与方向,切实扮演好香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集资中心的角色,有效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沈联涛围绕第二个目标,特别介绍了香港证监会与内地的关系。沈联涛本人现在仍任中国人民银行辖下的支付系统国际咨询小组成员作为国家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必须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国际集资中心,香港证监会完成这一使命义不容辞。
  当然,沈联涛深感使命的沉重。他坦诚地说,担当这份工作需要提醒自己监管者有时是不受欢迎的,监管者必须依法履行职责,也须受司法审核的制衡。因此,只有无怨无悔,随时准备迎接批评与责难。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迎回归话澳门

  不拘一格育人才
  ——从教育看素质
  亚明
  与经贸交流、文化交流一样,澳门的教育也有很长的历史,早在1594年,就由当时的耶稣会传教士创建了圣保禄学院,这是亚洲第一所欧洲模式的大学。虽然它仅是一座培养神职人员的学院,规模更算不上宏大,但它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除神学外,哲学、数学、地理、天文、医学等学科和中文都是必修课程,学生也来自欧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因此,对促进当时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宗教和科学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此后,由于经济长期落后和政府不干预私校教育,澳门的教育事业发展缓慢。80年代初,澳门经济开始起飞,对人才的需求也显得尤为迫切,在这种情势之下,澳葡政府逐步加强了对教育的管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完善教育制度的法律和法令,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得澳门的教育事业步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澳门的教育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在:第一,多元化办学。由于政府长期没能负起兴教办学的责任,民间不得不自行设法解决社会的教育问题,因此,包括教会、工会、商会、街坊会、妇联、同乡会及慈善团体等民间机构相继办起了学校。这些自筹经费、实行自己的教学计划的私立学校,已成为澳门基本教育的主体,比如1995—1996年度的196所非高等学校中,私立学校有171所,学生人数占全澳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第二,多学制并存。自1835年圣保禄学院停办后到1981年以前,澳门就一直没有高等学校,学生要接受高等教育,就只能走出澳门。为了便于学生负笈外地深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多种学制。既有中国内地学制、台湾学制、香港学制,也有葡国学制,分别采用各自的教材和教学计划,也分别使用中文、英文、葡文这几种不同的教学语言,但其中采用中国学制用中文授课的学校占80%以上。第三,官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办学条件悬殊。官立学校由澳门政府开设,全部经费均由政府负责,教师享受公务员的优厚待遇,学生免交学费。私立学校除靠学费收入外,政府给予的津贴有限,因而普遍办学条件差,教师收入低,人员流失严重。
  近年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有所改善。澳门政府加大了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并增加了对私立学校教师的津贴。1995年,澳门开始实施7年免费教育,目前又正积极推行10年免费教育,私立学校可以选择加入免费教育网,从而使私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据了解,1998—1999年度中,澳门政府用于免费教育的款项超过了3.6亿澳门元。
  在澳门政府的支持下,1981年3月,几位香港商人在澳门开设了东亚大学,结束了澳门长期以来没有高等教育的历史。为适应澳门过渡期发展的需要,澳门政府于1988年2月通过澳门基金会收购了东亚大学,1991年又改名为澳门大学,并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使澳门学生成为主要的招生对象。目前,澳门大学设有7个学院、25个学士学位课程、18个硕士学位课程、5个博士学位课程,在校学生3000多人,成为澳门高等人才的重要培训场所。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自80年代以来,澳门政府还陆续开设了理工学院、高等警官学院、旅游高等培训学院等高等院校,使澳门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所需的大部分人才都能在本地得到培养。此外,澳门中华教育会、业余进修中心及一些团体机构也分别与内地的一些高等院校合作开办校外兼读课程,让在职人士可以修读学士、硕士学位。
  澳门政府为鼓励澳门学生求学,设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就读中、小、幼私立学校的学生,如就读免费教育学校但家境困难者,可申请校服文具津贴;非免费教育学校学生,则有2000多元的学费津贴,同时也可申请校服文具津贴。在澳门或外地修读学士学位的学生,则可申请由教育暨青年司发放的大专助学金,这项助学金自1981年开始,受惠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1997—1998年度中受惠学生人数达2600多人。修读硕士学位的学生由澳门基金会发放奖、助学金。
  历史上,澳门曾是人才荟萃、人才辈出之地。在这历史性转变的时代,澳门需要也能够造就出许许多多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共同创造澳门更加美好的明天。(附图片)
  在《澳门岁月》纪录片中担任领唱的澳门培正中学小学三年级学生容韵琳(右一)一露面,便成为在场嘉宾及记者眼中的明星。新华社记者 张燕辉摄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七家跨国科技公司
  将在港扩展业务
  新华社电 七家跨国科技公司日前表示将扩大在香港的发展计划,对香港发展成为创新科技中心的能力投下信任的一票。
  在行政长官特设创新科技委员会主席田长霖教授2月26日主持的一个联合记者会上,3M香港有限公司、汉鼎亚太公司、摩托罗拉、北方电讯网络、卫星电视、西贝斯和伟易达集团七家跨国科技公司,分别作出在香港设立创新中心、扩大高科技投资、积极支持香港大学的研究发展项目、设立亚洲服务中心等多项承诺,并宣布他们在香港的扩展计划。
  田长霖教授表示,还有一些美国及其他地方的高科技公司,已经对香港发展科技的理想作出积极回应,并显示有兴趣来香港发展。(叶奇元)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台湾儿童比十五年前长得高胖
  新华社电台北消息,台湾“卫生署”日前公布“台湾地区0至6岁儿童生长曲线图”,显示目前台湾0到6岁的幼童比15年前高而且胖,生长发育状况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
  台湾“卫生署”委托研究人员在1996年至1997年对10564名0至6岁儿童,实地测量身高、体重及头围,制成最新0至6岁儿童健康状况评估模型。
  与1982年编制的图表相比,这次调查发现1岁以前的婴幼儿身高、体重及头围没有明显变化,但1岁以后的幼儿身高体重都高于前次调查。两岁幼儿比上次调查时,体重多0.5公斤,身高多1厘米;3岁幼儿体重多1公斤,高多2.5厘米;4岁幼儿体重多1.5公斤,身高多3厘米;5岁儿童体重多1.5公斤,6岁体重多2.5公斤,5岁及6岁比前次调查身高均多出3厘米;2岁以后儿童的头围也较上次调查多0.5厘米。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澳门基本法知识问答

  为什么要制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编者按:澳门基本法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基本大法,随着澳门回归的日益临近,为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学习基本法,本报特开辟“澳门基本知识问答”专栏,较为系统地介绍基本法的有关知识。
  在中葡联合声明及其附件一中载入了中国政府对澳门的基本政策,同时载明:“上述基本政策和本联合声明附件一所作的具体说明,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之,并在五十年内不变。”
  在中葡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系统阐述了对澳门的基本政策,但这些政策仅仅体现在外交文件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长久发挥法律效力。而且,制定基本法也是中国政府在中葡联合声明中作出的承诺。从中葡联合声明正式生效之日起,澳门进入了过渡期。制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就成了澳门过渡期内必须完成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1993年3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并决定基本法于1999年12月20日起实施。


第12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澳门市政厅广场附近,葡萄牙风格的卵石地面与传统的中文招牌相映成趣。
  新华社记者 黄本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