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党的建设)
专栏:本期特稿

  历史的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人事制度改革回眸
  本报记者 陈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轰轰烈烈相比,人事制度改革好似春风催绿,在人们的不经意中,抒写着自己独特的创新。传统的人事制度,被今天人们已经习惯的“招聘”、“聘任”、“人才市场”、“人事代理”、“竞争上岗”等字眼所代替。人们平静地接受、适应并享受着改革开放给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
  时代在呼唤,人事制度改革蓬勃发展
  在历史中留下重重一笔的事情,有时就发生在人们不经意的日子里。1982年北京等省市个别乡聘用了一批有文化、热爱农村工作的青年担任合同制干部,以补充当时社乡改制带来的缺额。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中央部门一个内部刊物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劳动人事部根据当时分管副总理万里同志的批示向全国推广。到1985年,越来越多的地区采取了乡镇干部选聘合同制,人数达20多万人。
  “这在现在看来似是很普通的事,在当时却是很不简单。”人事部副部长徐颂陶介绍说,“人事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许多观念根深蒂固。纵观20年发展历史,小平同志在1980年8月1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应该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源头。”
  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现代化建设的展开,用人制度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和建设处处碰到的是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强调指出: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从此,干部制度改革序幕在全国拉开:
  1980年,国务院颁布老干部离职休养的决定;
  1981年,中央提出干部“四化”方针;
  1982年,为了改革措施的落实,国家成立了劳动人事部,从组织上保证当时提出的工资、人事、劳动三大方面的改革;
  与此同时,很多地区、部门开始进行干部招考、聘用、考核、培训等改革探索。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列为全党的重要任务。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人事制度改革如春风化雨,由点到面,由单项探索到系统规范,在神州大地全面推开,传统的人事制度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中最为神秘和坚固的一部分,终在时代的呼唤中,在人们改革的实践中,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逐步被溶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新型人事体制的构架在逐步形成。
  选人用人由封闭转向公平竞争机制,为民主政治建设注入生机
  政府机关录用人员,不论身份、户籍,每个公民可以平等竞争;提拔“升官”,不搞内部动议,而是公布职位空缺与条件,实行竞争上岗;“吃皇粮”的人,不想干可以辞职,干不好,要被辞退……这些在过去不可思议的事,现在历历在目,不胜枚举。
  1995年有这么两件事让人耳目一新。
  吉林省青年农民祝占兴、张驰、王利民等13人当上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国家干部”———公务员,而且是中国第一批农民以“考”的形式当上的公务员。
  原西安市灞桥菜市场青年职工可宗革在陕西省公开招考省级机关公务员中,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超过了其他应考者,包括领导干部的子女,成为省体委人事处的一名国家公务员。
  回顾历史一个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历史的足迹,并在这些轨迹中探索内在的东西。回首公务员制度推行,她的脚步清晰明了: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完善公务员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国家行政干部队伍。
  1993年8月14日,李鹏同志正式签发《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于10月1日开始实施;
  1994年6月,《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颁布,国家公务员“凡进必考”的录用制度初步建立,目前,31个省市的政府机关进人都面向社会招考,大部分地方已打破了身份和地域限制;
  同年,《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条例》颁布,正常化规范化考核制度开始实行,一大批兢兢业业、成绩突出的公务员被定为优秀,同时也有一些工作不努力的被警告、降职;
  1995年7月,《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暂行规定》实施,建立公务员优胜劣汰机制;
  1996年,《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出台,公务员轮岗在全国推开,当年轮岗人数达344911人次,并有15415人进行回避。轮岗回避成为又一项“硬性规定”;
  1997年,中组部、人事部做出规定,在全国推行职务晋升竞争上岗,目前实行竞争上岗的职位已达10万个……
  至此,公务员制度各项法规性文件已颁发30多个,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并全部投入运行。公务员制度在全国基本建立。
  1998年,人事部贯彻江泽民同志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推出完善公务员制度的一系列新举措,按照朱镕基同志、胡锦涛同志要求,将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推向新的阶段,一大批勤政廉政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公务员不断涌现出来。
  与此同时,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度已全面推开,职称改革在不断深化。
  这些改革,一方面给人事工作增添了活力,而从更高层次来看,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向前发展的重要特征。
  “通过‘闯与试’、‘总结推广’、突破占领制高点、反过来完善制度的过程,推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这种改革方式对法制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人事部副部长戴光前如是说。
  人才资源配置由行政转向市场,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发展
  作为生产要素的人才,必须走向市场,才能优化配置,才能搞活经济。在今天看来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但当年确是难以跨越的鸿沟。
  1983年,沈阳成立人才服务公司。当时不可能称人才市场,因为人们认为人才怎么能进入市场呢。
  今天,国家已建了7个区域性人才市场,数千个省、市、县人才市场均挂牌运行,与之相配套的人事代理、人才测评等新事物不断涌现。从1993年10月在北京举办全国首届人才技术交流大会到如今全国各人才市场几乎每天开市营业。仅1997年进入人才市场的人数就达1000万,其中在市场登记的达530万人,通过市场配置的140万人。单位找人进市场、个人择业进市场已成为普遍现象。企事业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调节供求、竞争有序、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海尔、华为等一大批企业如是说:如果没有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就没有新兴企业的蓬勃发展。
  由传统管理转向资源开发,人事工作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人事部部长宋德福指出:“人事工作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第一位的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经过拓展思路,实践创新,形成以人为本,进行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新格局。工作领域由国有经济转到整个国民经济,由城市延伸到农村,由国有单位拓展到非国有单位;工作对象由传统的国家干部扩大到各类人才,包括乡土人才;管理方式由简单的人员调配转变为预测与规划、培养使用、配置管理等内容的人才资源开发,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或许,宋部长的这段话听起来有些专业,但是,我们自己的切身体会足以让我们感到这些不争的事实:
  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已于1995年正式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正在建设;
  全国已建立博士后流动站787个,其中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已建62个,进站人员近9000人;
  仅湖北省先后选拔乡土拔尖人才2万多名,组织8万多名青年到国内外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以上事实,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人、人才作为社会的主体从受简单机械化的管理变为因以人为本而被重视、被开发,新体制盘活了人的机制、做活了人的文章。
  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调整转变为顺应经济、顺应市场的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主动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为国有企业和国家重点工程配置人才;通过对口支援、定向培训,为中西部地区开发人才资源;通过智力扶贫、专家会诊,为贫困地区、困难企业排忧解难,这些改革迹象表明,人事工作已经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并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位曾在80年代悄然走到郊区乡镇企业的上海工程师说:有人曾说“星期六工程师”大逆不道,如今组织人事部门理直气壮地为我正名,说我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贡献的人才。
  历史会记住1998年:在这一年,国务院部委由40个减少到29个,人员核定为1.6万多人,编制数比原先减少一半。各部委分流人员已有42%去了企事业单位,27%参加再学习。一场轰轰烈烈的巨大工程,竟然在积极而稳妥的改革中悄悄地完成了。
  人们还会注意,为深入贯彻十五大精神,在1998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事厅局长会上,人事部长宋德福首次提出了“三支队伍”的“三化问题”,即在高素质的前提下,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业化。这将使人事制度改革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管理干部的方法,建立健全符合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分类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的进程中,使分类管理进入新的阶段。人们关注着与国家、与人民、与自己都息息相关的人事制度的新一步变革。


第11版(党的建设)
专栏:“三讲”教育笔谈

  在“三讲”教育中改造世界观
  海南省邮电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倓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此次“三讲”教育主要参加对象是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根据这次教育的要求和领导干部自身的特点,应当强调把“三讲”教育的要求与领导干部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把改造主观世界变为每个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三讲”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领导干部在改造世界观的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端正接受教育的态度。端正态度的前提是解放思想,因为解放思想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而是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上要有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的工作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新事物,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适应新形势,开拓新境界,促进工作上的新发展。
  其次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讲政治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在党的政治生活中,要自觉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自觉地从严要求自己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决议,维护党的内部团结,维护党的利益,增强党性原则。做到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时刻生活在党的组织之中,党的纪律之中。这是一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党性修养。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之一,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做到心里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上,我们的一切工作从决策到实施都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能束之高阁,浮在上头,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假若如此,时间一长,我们的工作就会失去群众基础,而没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则一事无成。那样的话,不仅会给工作带来失误,个人也不会得到群众的承认和肯定。
  当然,改造主观世界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次教育、一次学习所能解决的,它贯穿于每个领导干部的一生。要做到自我检行、自我警示、自我激励,自觉地实现共产党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


第11版(党的建设)
专栏:议论风生

  想想当初
  邢植朝
  近年来,有两件事情最看不得。一件是哪个地方发不出工资口粮,群众生活尚未脱贫;一件是哪个领导干部把权力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恣意蚕食公有资产,搜刮民脂民膏,肥其个人私囊。而且不仅看不得他们在庙堂上的专横跋扈、贼胆包天的样子,也看不得他们在法庭上痛哭流涕、追悔莫及的样子。
  中国有条古训: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然而,人之所以当初,就是因为不知要有今日;之所以有今日,就是没有把握好当初。只知道自己当初有权威有势力,如果不及时受用,就会过期作废,到了风光不再时便要追悔莫及了。人不是不聪明,只是被自己强烈的个人欲望蒙骗了。
  然而,除了自身不断膨胀起来的欲望之外,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如此坚定地相信自己只有当初,不会有今日?是他们用金钱和权力编织起来的那张网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安全感?是他们看到一些和他们一样的人能侥幸没有今日?他们甚至想得很通,世道如我也可以如此,只能如此;别人能够,我当然也能够,谁都不是傻瓜!于是,他们相信了,今日属于他人,而我永远当初。而且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忘记了自己手中掌握的是人民的权力,为所欲为,不要党组织的监督,不要群众的监督。
  然而,社会有正义,国家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腐败堕落、胡作非为的人都难免会有今日。一旦东窗事发,纸包不住火,今日就要到来,当初也就成了追悔,甚至痛恨的罪恶和祸根,被传唤出来。这时的当初已经全都变味了。但是这时,谁还能回到当初?身在今日者,自然会想到当初;身在当初者,何不思量今日!现在,坐在审判台下观看的我等,不正是身在当初么?还是让我们现在就想想当初吧,不要等到今日了才怀念它。如果仅仅因为今日下场不好,才想到要修订当初,重新做人。
  想当初,当初的问题多着呢。


第11版(党的建设)
专栏:党建百花园

  武警福建总队党委三讲教育注重实效
  本报讯 武警福建总队党委在“三讲”教育中,把着眼点放在指导实践解决问题上,力求有效促进部队建设。
  这个总队党委在开展“三讲”教育中,坚持做到把理论学习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加强党委“一班人”世界观改造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为了把学理论和指导实践工作相结合,总队要求每个党委成员每年要写出两篇以上的调查报告或调研文章,年终进行评比,从而有效促进了大家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去年来总队和支队两级党委成员纷纷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结合理论学习体会,人人都写出两篇以上调研文章,其中有五篇调查报告和研讨文章被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吴文先)


第11版(党的建设)
专栏:党建百花园

  信阳浉河区法院大胆起用中青年干部
  本报讯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法院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岗位交流、竞争上岗、公开演讲、群众评议、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方式,大胆起用了一批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中青年干部。这些措施,改善了干部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优化了干警配置,增强了干警活力,为开创工作新局面提供了组织保证。(吴春辉 薛飞)


第11版(党的建设)
专栏:党建百花园

  内蒙古公安消防总队帮助驻地农民脱贫
  本报讯 内蒙古公安消防总队党委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帮助驻地农民脱贫致富。自一九九六年开始,他们帮助察右后旗农业基础最差的西土城行政村脱贫致富,三年来先后投资五十多万元,在解决村里的生活生产用电、兴修水利、调整种植、发展畜牧业、改善办学条件及帮扶特困户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全村百分之九十五的村民脱贫解困。人均产粮三百八十五公斤,人均年收入达到一千二百六十三元。(皇甫秀玲)


第11版(党的建设)
专栏:

  “俺们有个好领导”
  ——记优秀共产党员蒋金玉
  陈金良 张长征 李俊民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公路总段段长蒋金玉的人生信条,他到公路总段三年多来,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地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
  1996年春,组织调他到驻马店地区公路总段当段长。上任第二天,放下行李,他便到基层去了,一去就是半个月。他跑遍了全区九县一市,行程近万公里,风尘仆仆地从乡下归来时,人瘦了一圈儿,也将一份全区公路现状的调查报告摆在了桌面上。接着在全区公路职工中开展了一个多月的公路发展战略大讨论。集思广益,把行业内部反映出来的问题,梳理归纳。
  工作好不好,关键看领导。为了带好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作为“班长”的蒋金玉,处处自我检点,自我约束。有一次,一个小伙子趁老蒋不在,悄悄敲开了他家的大门,一句话不说,放下东西就走。蒋金玉回来后发现礼品上放了张字条:“蒋叔,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蒋金玉看后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在退给他的礼品上也附了张纸条:“你的要求不高,手段不好。”后来给这位年轻人解决了房子,小伙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在蒋金玉的办公桌上多了一套表,上面记录着每个职工的生日,每家每户的人口、住房、经济收入、婚丧嫁娶等情况。职工结婚办喜事,职工生病住院,他都送去一份祝福和问候,谁家有了困难,他都亲自登门过问。道工们每月三四百块钱的工资,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承受着任务重压和超强度的劳动,大家无怨无悔。不少职工说:“跟着这样的领导,我们感到气顺劲足!”


第11版(党的建设)
专栏:

  江苏省太仓市退伍战士石矢,20余年来收集雷锋资料1.5万件,并创办了“雷锋文献资料馆”,受教育者已达2万人次。
  程光摄


第11版(党的建设)
专栏:党建百花园

  冬天刚过,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苏岗子村党支部书记石荣申(左二)就带领村民起早贪黑义务挖坑、竖杆、拉线、运电料,争取春耕大忙到来之前让村民们用上舒心电。栗振国摄


第11版(党的建设)
专栏:

  敞开大门听公论转变作风聚民心
  漳州实施“组织部长夜谈”联动效果好
  本报讯 福建省委近日以《一项联系人民群众转变机关作风的好举措》为题,转发了该省漳州市开展“组织部长夜谈”联动情况的调查报告,认为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1996年,华安县高车乡平东村90多岁的老红军邹天水年近花甲的儿子两个月内三次到市委组织部找张绳华部长,每次来回100多公里花费数十元,三次均因张部长公务外出不遇,只好留下三封上访信抱憾而去。这件事引起张部长深思……由于工作性质,组织部被过分神秘化,干部群众一般不敢贸然找上门,同时由于组织部长工作繁忙,白天几乎安排满满的。如果能以一个固定的形式,确保组织部干部特别是部长能够用一定的时间,直接听取干部群众意见,不仅极大地方便群众,而且有利于掌握第一手材料,推动组织干部工作。1996年12月,一项虚心纳言悉民情,群策群力解民难的工作制度———“组织部长夜谈”制度应势而生。
  为了保证“夜谈”效果,他们还专门建立了“‘夜谈’办理责任制”,规范程序和要求。把所反映的问题全部输入电脑由专人负责操作,按照反映者身份和反映问题的类型进行统计与分类,健全存档管理。需要查办的问题,超过办理期限时,电脑自动提示督办。对每个来访者反映的问题,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自“夜谈”制度实施至1999年2月,漳州市委组织部已进行27次“夜谈”,共接待干部群众来访3176人次,受理反映问题1540件,办结率达83.2%,回复率达97%。
  漳州市委从1998年4月15日开始,组织市直20个单位同时开展“夜谈”,实行“夜谈”联动。1998年6月15日,市委决定拓展到市直35个部门与各县(市、区)、乡(镇)参与“夜谈”联动,形成市、县、乡三级448个单位联合运作的立体联动网络。(张祖文)


第11版(党的建设)
专栏: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达兰花嘎查党支部书记斯日吉嘎瓦收养孤儿、照料老人,被人称赞。图为斯日吉嘎瓦(右一)正月初二到五保老人沙格德尔家里拜年。萨其拉图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