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教育蓝图:绘出一片新天地
  本报记者 温红彦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教育部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日前宣告全面启动。
  这是向教育领域发出的总动员令,是跨世纪教育振兴的“施工蓝图”。让我们翻开这张宏伟蓝图,感受她的基调、回味她的绘制过程。
  科教兴国:教育蓝图的鲜明底色
  如今,教育问题受到世界各国从未有过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着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发达国家的教育投资水平9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1995年,北美发达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平均达到5.5%,比1985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同期,欧洲发达国家达到5.4%,提高了0.2个百分点。
  许多迹象表明,走向21世纪的世界教育正在出现新的变革趋势:教育将在更高普及程度的基础上,注重于提高质量和效益,把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把培养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摆到突出的位置;教育投资成为国家和社会最必需和最有效益的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教育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国际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水平。
  要想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新动向,及早做出战略筹划。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始终关注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成为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他反复强调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和两院院士会议上又发出了科教兴国新的动员令,朱镕基总理明确宣布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国务院专门组成了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科技和教育工作。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最大任务,更应成为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正如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所言:“《行动计划》是教育战线在邓小平教育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导下,在贯彻《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施工蓝图。我们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就是要使教育更加主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真正担当起兴国的重任,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在为科教兴国服务中实现振兴。”
  这就是《行动计划》制定的宏观背景。科教兴国,无疑为《行动计划》这一蓝图的绘制打好了最鲜明的底色。
  众志成城:浓墨重彩共同绘蓝图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赋予教育工作崭新的任务。教育部党组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五大精神特别是关于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传达贯彻了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和李岚清副总理的多次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要求,成立了由部党组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调研小组,研究和论证跨世纪教育事业为科教兴国服务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1998年4月,教育部开始着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制定工作。
  《行动计划》的起草人之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介绍说:“‘三个面向’的光辉论断,是我国跨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指针,也是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的根本指导思想。《行动计划》正是从这样的高度,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力求全方位地增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近一年来,教育部召开了十多次专题座谈会,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广泛听取了教育界、科技界、经济界及社会各界近百名专家代表的意见,教育部有关司局、部分省市教育部门和有关教育科研单位提交了数十份专题调研报告和背景材料。调研小组在起草《行动计划》的过程中,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成就和经验,分析了90年代以来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宏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趋势,为制定《行动计划》提供了多方面的论证和参考。
  李岚清副总理始终关心和亲自指导《行动计划》的起草工作,多次批示并两次直接听取汇报,作了明确的指示。教育部党组召开十余次不同范围的会议,对《行动计划》稿进行了专门讨论。在数易其稿的基础上,完成了《行动计划》(草案)和一系列附件。该计划分为12个部分50条,具体阐述了今后3—5年中若干项工程和重点工作。
  1998年10月28日,这一计划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会后,教育部根据朱镕基总理和李岚清副总理的指示、领导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对《行动计划》进行了认真的修改。1998年12月初,报送国务院领导审阅,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尔后,教育部又将新的修改稿送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各成员及有关部门审改,并召开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主任、教育厅(局)长会议听取意见。12月下旬,教育部收到大部分的反馈意见,对《行动计划》进一步作了修改,形成向国务院上报的送审稿。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以国发[1999]4号文件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直属机构发布了《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认真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生机勃勃的中国教育带入21世纪。”
  至此,教育领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跨世纪宏伟蓝图展现在人们面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新的百年即将来临之际,我国教育事业正在展开一幅继往开来的新画卷,《行动计划》的正式启动,为这一历史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面向新世纪的《行动计划》,相信全国教育系统的广大师生员工和教育工作者将满怀信心,开创出一个教育振兴的新时代。


第11版(教育)
专栏:

  全面振兴教育事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目标和任务
  育文
  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日前已经国务院批转。《行动计划》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主线,以事关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重大工程为重点,兼顾当前和长远,兼具指导性和操作性,是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施工蓝图。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
  坚持“两基”重中之重,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课程体系、考试及评估体系,优化教师队伍,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000年,我国将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并将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支持力度。2010年,全国95%以上人口所在的地区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城镇和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
  下世纪初开始,我国基础教育将在实现普及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通过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革新,评价制度改革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
  积极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初步构建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行动计划》强调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对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包括再就业培训),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同时,要特别重视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深化农科教结合和各类教育统筹的综合改革。
  我国要以现有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有信息资源,形成社会化、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学习机会。
  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加强高校科学研究工作,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实施《行动计划》,要积极稳步地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根据各地需求和经费、师资的可能,采取新的发展机制和模式,预计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体规模将比现在扩大150万人左右,今后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将接近15%,更多的适龄青年有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培养和吸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促进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作出更大贡献。在继续加快高校“211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争取使若干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尽快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尽快建立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全面增强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今后5年,我国将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管理新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切实实施《高等教育法》,保证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同时,要继续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和就业制度改革以及教学改革,加大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要转变观念,树立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投资作为重要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的观念,认识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法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投资作为重要基础性和生产性的投资。还要认识到教育发展对其他行业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符合扩大内需的要求。
  依法切实增加教育投入,是实施《行动计划》必要的物质保证,是科教兴国战略落在实处的重要标志。要依照《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在保证落实《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中央本级财政已经从1998年起按同口径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至2000年,将此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心。《行动计划》要求省级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也能有同样或更大的增加力度。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划出用于教育。加强对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继续实行对校办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成立中华教育发展基金会,从社会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善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实施《行动计划》,要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善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校公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设置新方案,加快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步伐。今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将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下世纪前5年至前10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问题和重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全国教育系统的广大师生员工和教育工作者要把实施《行动计划》作为落实全教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地振兴教育事业的配套政策与措施。扎实工作,不断创新,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共同开创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振兴和繁荣的新局面。(压题照片韩树民摄)(附图片)


第11版(教育)
专栏:

  本世纪的第一年,一位头发蓬乱、不修边幅的犹太青年,走出了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校门,遭到了失业的命运。在中小学时代,他就常常被斥为“生性孤僻,智力迟钝”,甚至被断言未来将“一事无成”。
  然而,正是这位青年,数十年后名声响彻全球。如今回眸整个20世纪,在自然科学的成就上几乎无人能够同他相比。今年3月14日,是他诞辰120周年。
  他,就是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取得过其他多项开创性研究成果,在科学史上占据划时代地位的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与教育
  龚乐进
  爱因斯坦自称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怪人”,这在很大意义上是针对当时的教育而言的。诚然,他在学生时代的离经叛道行为,并非都值得赞扬。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对传统教育的离经叛道和喜欢自由自在地想入非非,最终催生了一位翻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历史新篇章的伟大科学家。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对于爱因斯坦的那种独特而又深刻的教育观产生浓厚的兴趣。
  “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这是爱因斯坦对于学校教育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成名后的爱因斯坦并没有因自身经历而否定学校的作用,但他反对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反对把学生“当做死的工具来对待”。他认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按照他的思路,所谓“和谐的人”,就是既富有个性又有益于社会的人。
  为了培养“和谐的人”,爱因斯坦最为重视和关注的,是学校用什么样的“推动力”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爱因斯坦把这个问题视为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它关系到学校实行什么样的教育准则。因此,他着重通过对三种不同的推动力所作的解剖分析,相当传神而又精辟地阐明了自己的教育见解。
  第一种是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来对学生进行强制。他说这是“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这种做法摧残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的是顺从的人”。他坚决主张、反复呼吁要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以便保护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回顾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他感受颇深:“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同反对强制相联系的,是他还反对以过重的学习负担危害学生的独立思考,他指出:“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
  第二种是利用学生“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来对学生进行引诱。他认为,好胜心是一种复杂的感情,“建设性的力量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其消极方面是容易诱发学生“自私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个人野心”和“唯我独尊的态度”。他反对把达尔文的生存竞争理论应用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之中,反对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即单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的“成功”。
  第三种是通过激发学生“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来促进他们成长。这是爱因斯坦赞赏的一种推动力。他指出:“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在回顾自己的童年时,他津津乐道地谈起多次所体验到的惊奇感。他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因此他认为,学生学习最可贵的动力是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中的乐趣以及对学习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而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这些能够启发创造性的心理能力。他的结论是,“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爱因斯坦虽然不是一位专门的教育家,但由于他具有特殊的个人经历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他提出的教育见解包含着许多真知灼见和令人叹服的地方,至今仍然显示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第11版(教育)
专栏:

  学习贯彻《行动计划》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校长 王大中
  国务院批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转发全国贯彻执行。这是教育战线一件大事。中央批准该计划,并且较大幅度地增加了教育经费投入,充分说明中央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心,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视。《行动计划》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行动计划》是一个全面规划,又是一个突出重点的规划,并对今后3—5年内提出了一系列的奋斗目标。
  清华大学结合“211工程”实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几年来全校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次《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在2010年前后,争取若干所高校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这使我们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
  目前,我们正按照行动计划提出的“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的原则,制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全面规划。其中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是规划的重点。
  学科建设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我校学科建设面临双重任务。一是按照综合性大学模式调整学科布局和结构,二是要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学科。我校今后几年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发展工科优势,加速理科、经管、人文学科发展,力争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方面有所突破。


第11版(教育)
专栏:

  锐意改革 有的放矢
  北京三十五中学校长 郝日达
  认真学习《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感到很振奋。这一计划制定得非常及时,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跨世纪的具体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针对了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实际困难,有的放矢。比如,“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点是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研究建立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现代化课程体系,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抓住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我认为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应该包括课程计划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内容改革等等。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计划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11版(教育)
专栏:

  落实《行动计划》
  努力开创职教新局面
  北京市轻工职工大学校长 徐恒亮
  《行动计划》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个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振兴的新时期,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对我国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必将极大地促进职教成教以更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
  我们要把《行动计划》作为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进一步推动职教和成教的发展。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教育振兴 贵在行动
  乔聿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国际竞争的热点,振兴教育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已成为人们常常流于口中,行于笔端的语言。然而,要振兴教育,贵在付诸行动。近日全面启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所以取名“行动计划”,意在突出“行动”二字,给人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教育振兴,贵在行动,那么计划方略本身首先要具有可行性。“行动计划”正是这样一种操作性强,目标具体的好计划。计划的制定者从基本国情出发,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了若干重大关系,抓住了解决牵动全局的重点问题。诸如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将实现“两基”作为重中之重,同时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在立足现实与面向未来的关系上,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难点热点问题,同时着眼教育长远发展,把培养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水平人才放在突出位置。
  有道是,“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可行的方略必须有组织上、行政上的监督和保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再好的计划也会变成一纸空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扎扎实实抓落实,一级抓一级,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制定振兴当地教育事业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创造性地贯彻《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是针对教育领域的,但社会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参与行动,地方政府尤其应主动响应,想方设法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因为教育振兴关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只有形成教育界与社会各界协调行动,内外结合,互相支持的局面,才会有教育的全面振兴。
  要使教育振兴变成全社会的行动,舆论支持也不可或缺。《行动计划》一旦深入人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潜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让我们真正行动起来,共同迎接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振兴!


第11版(教育)
专栏:

  园丁喜迁单元房
  春节前夕,南开大学200多位青年教职工搬入了由筒子楼改建的单元住宅房。至此,天津市已有六所高校将原来的筒子楼教工宿舍改建成通暖气、通煤气,有厨房和厕所的单元住宅。一大批青年教职工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新华社记者 李昌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