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透视

  “沙比城墙高,水在当街跑,点豆腐不用卤水和石膏”,是榆林昔日的“三大怪”,如今“三怪”变“三宝”,它闪烁着榆林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榆林“三怪”变迁记
  高建华
  (一)
  榆林古城墙是榆林人民在明代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用血汗筑成的。它宽厚高大,气势雄伟,本应是榆林人民的忠实“卫士”。可事与愿违,自从它诞生那天起,榆林就成了历代封建王朝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加之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经常遭到流沙侵袭。清同治二十二年(公元1863年),原北城被流沙吞噬,人工挖掘无济于事,榆林城被迫南拓。曾在城内的鸳鸯湖、东岳庙等名胜古迹全部弃在城外。历史上因沙进人退的南拓之事共发生三次。直到1982年,东城墙有好长一段还被黄沙掩埋着,出现沙丘高于城墙的怪现象。因此人们把“沙比城墙高”称为榆林的第一大怪。
  现在鸟瞰榆林城四周,却见昔日荒沙盖上了薄厚不等的绿被,榆林城已被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洲和农田包围,景色宜人。榆林通过治沙造林,实现人进沙退的成果,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1997年国务院在榆林召开了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1998年,榆林市又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市的行列。如今,古城墙安然地深居绿色宝库之中,成为宝中之宝。更为壮观的是,城墙外围1至5公里内全部建成新的工业区、居民区和文化教育、科研区,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上矗立起百余幢高楼大厦。曾被流沙淹没的北城和东城墙外也建成居民新区,还建起一座现代化宾馆、鸳鸯湖公园,榆林城扩大三倍多,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人间奇迹。
  更令人兴奋的是,古城墙被陕西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市政府于1984年成立了城墙文管所,省地市拨专款维修。古城墙,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
  位于榆林城内的普惠泉,是榆林八景之一。泉水清、凉、甜、润,水温经常保持在10摄氏度左右,是天然优质泉水。长期饮用此水的榆林妇女,肌肤细嫩光洁,粉面可与桃花媲美,所以人们习惯地称普惠泉水为“桃花水”。从前,这么好的水却无人管护,也得不到较好的利用,泉水喷出地面后像一条小河似的顺着榆林大街,通过自然冲击和人工挖筑的渠道白白流去,水质也受到污染。人们把“水在当街跑”称为榆林的第二大怪。
  而今,“桃花水”身价倍长。用“桃花水”酿造的“榆林陈醋”,清香味美,荣获省优产品称号,畅销各地。用“桃花水”配制的“高橙”饮料和“东方之梦”海红果茶等饮料,口味醇正,享誉省内外。榆林市自来水公司与西安普惠集团公司合资办起榆林桃花矿泉水厂,使“桃花水”进一步名扬四海。近两年,榆林又办起蓝天纯净水厂和乐涛涛矿泉水厂……
  如今的“桃花水”不仅是榆林人民的生命之泉,而且是财富之泉。
  (三)
  榆林豆腐的知名度并不亚于“桃花水”。据有关史料记载,自从有了榆林城就有了榆林豆腐。榆林人民从古至今点制豆腐不用卤水和石膏等化学原料,只用不需花分文的酸豆腐浆水点制,每公斤黑豆能做成3.2公斤水豆腐。这是最佳标准量,多了,少了都不好。据对豆腐行业颇有研究的原榆林市豆制品厂厂长韩士聪说,这种点制豆腐法全国独一无二,它是榆林的第三大怪。
  榆林人用酸浆点制的豆腐具有白、活、利、细、绵、嫩、坚、虚、香等优点。豆腐成为榆林人民招待贵宾的佳肴。用豆腐可以做出八宝箱、酿双鱼等上百道菜。榆林新开发的豆腐宴,已走进西安、北京等大城市。但在榆林,最出名的还是油炸豆奶和油炸豆腐,这是当地人民馈赠亲友的佳品。榆林人吃饭如果没豆腐,就觉得饭也没法做。可以说,真正的榆林人,山珍海味,甚至新鲜蔬菜可以不吃,但豆腐却非吃不可,下这样的结论并不夸张。
  近些年,榆林人民加工豆腐的手段由昔日人推石磨的手工操作阶段,发展到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功效提高了10倍多。豆腐坊也由1980年前的8个发展到近百个。由于有了竞争,豆腐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变味儿的“监督员”
  骁明
  在新春众多的会议中,有一种会叫做“监督员座谈会”。聘请监督员的大抵都是一些有职权且需要监督的部门和窗口单位。笔者有幸旁听了几家类似的会议,感到有的监督员很不对劲:“心太软”、“嘴太甜”。
  监督员的功用本来是针砭弊端,提出建议,揭露劣行,说白了就是专门挑刺儿的,何以也落入肉麻的吹捧,无原则的呵护?细想想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聘请单位的问题。看看监督员的来源和身份大致就明白了:政府部门、友邻机关、新闻单位、业务关系,甚至私人朋友等,总之,相当多数为关系户。再看监督证背面的职责,前几条诸如提合理化建议,揭露违纪违法人员等冠冕堂皇条款之后,都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含金”条款——公安的监督证有“在堵车、戒严等情况下可优先通行”,需要付费方可进入的场所,必有“可随时出入”一条。最重要的一条蕴含在“监督证”三个字里——那就是凭此证在所监督的行业中可以享有特权。由此可见,某些部门是把监督员赋予特殊待遇,然后赠送给“有关单位”,纯粹是做公关用的。二是被聘人员的问题。笔者曾目睹一位铁路路风监督员,因行李超重工作人员按规定要他补票时,亮出了“监督证”,工作人员无可奈何地放行了。本是用来监督人家违法违规的“监督证”,在一些人手中成了妨碍严格执法的“扰乱证”,成了违规违纪的“护身符”。难怪有些人托熟人找门子要当监督员。
  聘请单位利用“监督员”的招牌,不仅拉了关系,还“招安”了本身就有监督职能的公职人员;被聘请者得到了以前羡慕过的些许特权,各有所得,其乐融融。一项本来很好的监督方式就在“你好我好”中变成了交易,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积存的流弊视而不见了。解决这个问题不难:把监督员享有的特权统统去掉,监督之效就能立竿见影。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评说

  政府采购“采”回了什么
  主持 贺广华(本版主编)
  评说 李杰(驻河南记者) 龚永泉(驻江苏记者)
   李维平(驻重庆记者) 宋光茂(驻山东记者)
   何伟(驻河北记者) 胡谋(驻深圳记者)
   杜峻晓(驻广西记者)
  何谓“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满足日常行政所需或为公共事业,在有效监督下以公开招标的方式,从市场统一采购商品或劳务,以获得质优价廉的服务。政府采购由采购政策、采购程序和采购过程三部分内容组成,它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规范政府行政开支的制度。
  探索来之不易
  主持人:政府的钱该怎么花?这是百姓关心的话题。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买东西,一直是由财政把钱划拨到各行政事业单位自行采购,这种分散采购的管理体制,暴露出诸多弊端与漏洞。从1995年起,深圳、重庆、河北、山东等地引进并试行政府采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政府采购也是如此。它不仅需要胆识和勇气,更需要倾注心血和智慧。
  胡谋:任何新生事物,在对传统习惯势力的挑战中,都会遇到阻力。深圳最早试行政府采购,遭受的非议也许最多。实施之初,市财政局压力很大,一些部门不理解、不合作,甚至还有人写匿名信“告状”,说这么大量的购货,肯定有鬼,但鬼在哪里,却无人拿出任何证据。好在改革者们有胆有识,咬牙坚持了下来。现在,他们终于赢得了真心理解与支持。
  李杰:政府采购的阻力,归根到底在于摈弃了旧的采购体制,影响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在传统采购模式下,交易过程不透明,为个别采购工作人员中饱私囊提供了可乘之机;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防不胜防。
  杜峻晓:实行政府采购前,南宁市财政局曾进行过一次“暗访”,发现那“猫腻”玩得真叫邪乎。在几个加油站里,不仅可以虚开发票数字,而且加油站的桌子上就放着不同品牌的香烟,如果想要一并开在油钱里。一家电脑专营店在报纸上做广告,将价值6000元的电脑标价8000元卖出,但可随机赠送2000元的商场购物卡,许多单位蜂拥而来,有的一买就是好几台,国家的钱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流入了一些人的私囊。摆出了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后,政府采购的实施顺利多了。
  李维平:由于分散采购中间的漏洞难以堵塞,重复配置和国有资金的流失便屡有发生;而各行政事业单位各自为阵,采购物品批量小、成本高,质量也成问题,这方面的教训不少。认识到了其中的问题,便有了改革的紧迫感。
  龚永泉:“台上做生意,台下做交易”,这一点过去大家虽心知肚明,却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抑制办法。有关部门虽说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予以惩治,但一般总是事后惩办;通过招投标方式,公开、公正、公平地采购,从源头上有效杜绝个中“交易”,是必然的选择。
  何伟:长期以来,政府预算分配实行层层“切块”的办法,财政部门将指标“切”下去后,基本上就不再掌握各行政事业单位是如何使用的。各部门单位自行采购,不仅极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降低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
  宋光茂:过去一些地方对政府采购有这样那样的疑虑,通过试点现在消除了。新年伊始,山东省决定今年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大宗物品、工程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以后逐步拓展到公共支出的大部分领域,以改变目前政府采购的范围还仅囿于车辆和微机等少数物品的状况,这项决定是在潍坊等地试点并尝到甜头的基础上做出的。
  效果不同凡响
  主持人:一项制度的推行能否成功,取决于其实际效果如何。据有关资料,世界各国通过实行政府采购制度,采购费用平均可节省10%;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年采购金额达7000亿元之多,其潜在效益十分可观。实践表明,政府采购不仅可以实现货币价值的最大化,还有着更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胡谋:深圳开政府采购风气之先,其原始动机是为了“省钱”。从1995年起,他们先是将各单位用旧的物品进行调剂、变卖,以减少支出,称之为控制支出“源尾”,后来发现将全市300多个行政单位需要花钱办的事合起来办,以控制支出“源头”更能省钱。市财政局行财处所做的第一宗“生意”,是给各单位统一办理汽车保险,一下子节约了1000万元,接着又做了一宗“买卖”,统一招标购进27辆公用汽车,又省下71万元。
  宋光茂:政府采购为政府提供了一个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单个购买主体,西方国家的政府采购一般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如美国约占20%,欧盟国家大致在15%—20%之间,日本约为10%。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逐步推行,政府买与不买、买多买少、什么时候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就不可小视。当经济出现过热势头时,政府可以适当压缩和推迟采购;当需要扩大内需时,可以适当增加和提前进行政府采购。
  李维平:公开采购不仅树立了政府良好的社会形象,更重要的是由于政府消费行为的市场化,对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它激励企业和商家以质优价廉、良好服务立足于市场,杜绝了不规范、不正当甚至非法的竞争,打破了地方保护主义,摈弃了小团体利益,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李杰:政府采购有效保护了生产与消费双方的合法权益。从河南两年来的探索来看,由于“货比三家”,择优定点,会议接待和医疗设备采购节支17%,锅炉用煤采购节支18%,其他各项采购也节省了费用。而对于厂商来说,由于公开平等竞争,无须“投钱问路”,联络感情,相对也节省了人力、经费的支出。
  龚永泉:从江苏省泰州、南京等地试行政府采购来看,它对厂商的吸引力很大。厂商通过激烈竞争取得了销售权,自然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不会贪图一时小利而失去信誉,所以供应的商品不但价格低,而且质量好,售后服务也比以往有很大改进。
  何伟:河北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后,仅省直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可节约资金1500万元,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可节约1亿元,成效良好。与此同时,由于改进了支出分配方式,财政的职能也大大健全了,它使财政部门从价值形态管理向实物管理形态延伸,从资金的分配到消费,有效实行了全程管理和监督。同时,也有利于管好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杜峻晓:人们称政府采购是“阳光下的交易”,十分恰当;它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廉政建设,有效遏制了腐败行为。过去不少企业认为,政府的钱最好赚,只要多给回扣,质次价高也能卖出去;现在不行了,一切都摆在明处。南宁市首次政府采购公务用车及专项设备招标投标会,共有全国71家厂商前来竞争,经评标委员会认真评审,20家厂商中标。采购总金额937.5万元,比各行政事业单位按市场原价报来的资金总额节约120.5万元。
  选择势在必行
  主持人:由少数几个地方“摸着石头过河”的政府采购,业已风行全国半数以上省、市、自治区,现在,作为一项制度已呼之欲出。有人担心,将原来分散的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会不会滋生新的腐败?这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要办好政府采购这件好事,需要根据我国国情继续不断探索完善,增加透明度,加大监督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
  宋光茂:政府采购的观念引入我国虽说时间不长,但这种做法已产生广泛的影响,如果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话,这“东风”就是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了。要借助法律条文把实施政府采购的机构、采购范围、采购方式,甚至于优先采购国内产品规定下来,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些方面都有较完备的法律。我国政府机关实际上已广泛地采购外国商品,但由于没有有关的法律规定而难以限制,如果按照国际惯例明确规定采购单位不得随意购买外国产品,这将对民族工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胡谋:深圳市人大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列入立法议题,三次拿到人大会上讨论。去年10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政府采购条例》,今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个全国第一个有关政府采购制度的地方法规,对采购方式、招标投标程序、采购合同、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作了57条规定。政府采购行为在探索试行期间,只作用于预算内财政资金的物资采购或服务,《条例》则扩大到预算外资金及事业收入。《条例》公布后,备受各方关注。
  何伟:政府采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在财政预算部门、财政各专门部门、政府采购中心或中介机构间建立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协调、合理制约的管理机制。采购中心或中介机构不宜既管招标,又管资金,全权运作,否则有滋生新的腐败现象的可能。
  李杰:政府采购中的评标要求科学,决标必须公正。一些地方在决标时,不但请来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用户代表,同时还请来纪检、监察、审计、技术监督、公证部门人员参加,以保证公正性,效果甚好。
  龚永泉:政府采购是一定程度上的垄断,要注意处理好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江苏一些地方的原则是:“竞争中有垄断,垄断中有竞争”,即采购一种物品,不只定一个点,必须定几个点,且对定点单位不搞一次招标定终身,以促使其始终处于竞争状态。同时实行跟踪监督,优胜劣汰,一旦发现问题,即停止其定点资格。
  杜峻晓: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我国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些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须签署《政府采购协议》,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对外开放我国的政府采购市场。我们如果没有建立起政府采购制度,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民族工业就难以进行保护,就不得不把有关的一部分市场拱手让给人家,就会在经济上吃亏。
  李维平:少花钱,多办事,不仅仅是政府采购这一块,这也是其他政府行为应当遵循的准则。重庆从政府采购的成功实践,又引申出许多新的尝试,如公益设施、城市基础工程等,也借用政府采购中的招投标办法,效果同样好。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靠科技兴山富民
  中共湖北罗田县委书记 陶宏
  陶宏,1965年生,大学学历。历任乡长、乡党委书记,团地委书记。1997年4月任罗田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1998年11月任罗田县委书记。
  罗田地处鄂东大别山区,经过10年的扶贫开发,1996年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帽子。脱贫之后如何加速致富?立足罗田实际,我们提出了依靠科技、兴山富民。
  罗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达67.2%。在罗田的经济林中,板栗生产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调查发现,罗田的板栗虽然栽种面积大(51万亩),但由于管理粗放,科技普及率不高,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低,挂果树平均单产只有90公斤,仅相当于高产栗园的1/4。因此,要挖掘生产潜力,关键在于科技开发山区,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
  近两年,我们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开发山区资源的重中之重来抓。县领导带头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带头到各自的联系点上培养板栗科技示范户。对板栗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难题,组织县内外科技人员完成了一些重大科研课题。在县职业中学开办了林果班;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举办了多期培训班;组织技术人员编写技术资料免费发送到农户,从而使95%以上的农户都掌握了从育苗、栽培、管理到贮藏各环节的必备技术。
  既要帮助农民增产,更要帮助农民增收。在板栗上市之前,我们广泛联系客商,诚邀四方宾客;同时,积极组织加工、贮藏企业加工板栗罐头、板栗粉等板栗制品,使其转化增值。
  只要把科技这把金钥匙真正交给广大农民,山区人民致富的愿望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

  Y220次列车——
  旅客座位成了售货点
  本报记者 武卫政
  2月22日晚,记者和同伴持太原火车站售出的Y220次列车硬座票,从16车厢的这一头挤到那一头,却发现1至4号座位被一块上书“列车售货”的蓝布帘子围了起来。一个看管货物的女列车员不让我们落座。我们指着票上的座号与她理论,她不客气地让我们去找列车长。
  无奈之下,我们赶紧下车,找到一男列车长,请他解决问题。这位同志让我们等到开车再说。记者问,女列车员不让我们待在那儿,我们现在该去哪里?再说列车怎么能占用旅客座位卖货呢?他生硬地说:“你们的票是太原火车站卖出的,我们不管,你找火车站去!”
  记者几经交涉,一位女列车长答应给我们找座位,且可以优先安排卧铺。我们喜出望外,车站买不到硬卧票,现在倒可以享受“优先”待遇了。
  这位女列车长随手开了一张小票,让我们到3车厢去。于是我们从16车厢下来,拎着大包小包,一路小跑赶往3车厢。列车启动的铃声响了,列车员们纷纷上车。眼看着列车就要开了,我们才不得不就近在6车厢上车,在满载乘客的几节车厢里继续艰难穿行。总算到了指定铺位,记者和同伴却累得汗流满面,气喘吁吁。尽管这是列车长的“优待”,我们却丝毫高兴不起来,一种被人当球踢的感觉郁闷在胸,久久拂之不去。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勇于解剖自己
  ——记沈阳飞龙集团总裁姜伟
  本报记者 钱志新 冯奎
  “经过几年卧薪尝胆的‘休整期’,飞龙集团终于走出了低谷,确立了扬中药保健药的优势,走高科技产品与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企业发展之路。”
  记者最近见到沈阳飞龙集团总裁姜伟时,他正作为委员参加辽宁省政协会议。平和的语气,谦逊的表白,让人想像不出四五年前他的样子:作为“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他“见熟人都懒得握手”。
  1990年,飞龙集团刚起步,只是一个注册资金75万元、几十个职工的小企业。而到1994年的四年间,这家在国内率先开发研制系列保健产品的公司已完成销售额达20亿元,实现利润4亿多元,发展速度之快居全国医药行业之首。
  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向顶峰,又在很短的时间内跌入低谷。姜伟在评价他和飞龙集团的这段经历时,只用了一句“来之迅乎,去之飘乎”。“萝卜快了不洗泥”,公司的看家产品——延生护宝液质量下降得厉害;企业的资金像撒胡椒面,没有统一规划;人才结构单一不说,由于亲情等原因招进来的人员占据了企业半壁江山;管理也一塌糊涂!
  响鼓须用重槌敲。飞龙集团于1995年3月23日获准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但在4月18日姜伟却只能含泪放弃上市。历经6个月的准备,耗费1800万港币,只换来一套规范的财务报表和评估报告。香港方面提出了2780个问题——其中一多半居然是一向自信的姜伟从来就没有认真考虑的!
  “在连续4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是睁着眼睛睡觉,我真的没有想到一向引以自豪的飞龙集团,用国际标准来衡量,不过是‘小儿科’,啥都称不上。有时候,望着办公室里一块块金光闪闪的奖章,我都惭愧地落下泪来。”
  大起又大落的姜伟决定透过企业生存的表层,深入思考企业何去何从的问题。1995年6月15日,飞龙公司的员工一上班就得到姜伟一封亲笔信:企业进入全面整顿。
  在市场上全力拼杀,是一种考验;静下心来休整,是一种更为严峻的考验。
  “仅仅两年时间,我愁白了许多头发”,他尽力地用一种轻松的口气说。那阵子,姜伟足不出户,一头扎进书堆里。他找来《谁赢得市场》、《企业失误》等书,进行认真分析。《谁赢得市场》这本书分析了美国17家大公司经营失败的案例。姜伟每每读罢,都要奋笔疾书,一个多月里,他写下了《怎样才能进两步》一文,将17个案例一一排出,逐一分析,带着大家讨论。
  “从我开头,每个公司员工都要老老实实作一番自我批评,发现不足,改进不足。”这句话道出了姜伟解剖自己的意义所在。
  飞龙集团“在渊”已数年,腾飞待何日?姜伟说,在几年的休整期里,自己从来没有忘记掉“潜龙在渊”只是为了积蓄能量,“腾飞在天”才是根本目的。在我们谈话中间,姜伟的秘书送来一本厚厚的资料,这本资料对事关公司发展的3000多个问题进行了专门阐释,特别是对于企业的高科技产品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在休整期,飞龙集团还投入4000万元开发新药,有的已通过卫生部审核。自称一半是商人、一半是科技工作者的姜伟信心十足:飞龙集团未来产品结构的发展思路已经明确:要实现产品结构的世界先进性,不能抛弃中药保健药的世界优势。在这一点上着墨,就能收到点睛之效,飞龙集团这条龙一定会“龙飞在天”。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天津棉纺五厂百余名下岗特困职工组建的“民间艺术品公司”不断接到设计制作节日大型彩灯的订单。该公司成立十年来,曾为在天津举办的亚乒赛、世乒赛、中国首届京剧节、书法节等大型活动承制彩灯。
  新华社记者 马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