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论著简评

  对电视的理性思考
  ——读《电视影响评析》
  陈力丹
  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视了,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电视的影响力在几种大众传播媒介中一直居于首位。若全国几个星期完全没有电视可看,无法想象生活会变得怎样,社会将闭塞到什么程度。正因为已经对电视的存在司空见惯,反而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电视本身,它究竟带来了什么,它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看待电视。时统宇著《电视影响评析》(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提供了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的新闻、评述、电视剧等主要节目类型相当精确的发展刻度,并给予了较为完整的理性分析,这对于经历过这段历史的成年人来说,会感到相当亲切,因为虽然看了这么多年的电视节目,但多数人并没有从整体上思考过什么,而回想自己熟悉的事物总会带给人一些温馨。
  作者以宏观的视角,充分肯定了我国电视在改革开放中的最大的窗口作用,电视在普及大众文化和正确引导舆论方面的独特功能;但作者不是单纯地为电视唱赞歌,他的立场是客观的和批判的。
  通过对许多人们熟悉的新闻、专题节目和电视剧的分析,这本书再现了我国电视传播基本定位的曲折过程。近几年,我国的电视新闻不断纠正着邓小平所批评的“打开电视就是会议”的现象,每年都有新的变化。从1993年的滚动播出到1996年的直播形式,以及近两年各种重大题材的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使得电视成为观众获知重大新闻的首要媒介。伴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加强,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品牌节目,提供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恰到好处地进行舆论监督的成功经验,为全国瞩目。经过对诸如霓虹闪烁、腰缠万贯、美人翔集等等内容的反思,以及对生活情节虚假和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化快餐的检讨,我国的电视文化开始走上了主旋律和多样化相结合的正确轨道。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作者论证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一中国电视的基本定位和基本内涵。
  把中国的电视发展视为世界电视的一部分,对电视所创造的文化进行批判的分析,是这本书的另一重要内容。我们既可以看到欧美批判学派对电视文化的深刻反省,也可以读到作者依据中国国情而作的通常是有条件的折衷分析。即使有不同看法,这也会引发读者参与思考中国电视问题。对于电视,以及由电视带来的文化形态,不论说好还是说坏,本来就没有必要统一认识,问题在于参与。当大家都能够从理性角度思考电视时,即使电视这种媒介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短处,它们也不可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思考本身会抑制电视的短处、弘扬长处。
  我们生活在电视时代,我们必须思考电视。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序跋选萃

  中华传统的启蒙读物
  陈玉刚
  我国传统启蒙教育读物,最普及的当属《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四部书在民间简称“三百千千”,是旧时儿童上学必读之书。
  《三字经》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明、清学者又陆续补充。辛亥革命后,章炳麟于1928年又把此书重订。他在《重订三字经题辞》中对这部书给予很高评价:“先举方事类,次及经史诸子,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可见此书一问世就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这部书不仅在我国广泛流传,在国外也深受欢迎,已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亚、欧、美诸国发行。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此书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推广。
  《百家姓》,编撰者不可考。此书约成于宋代,书中把宋朝的国姓赵列为首姓。这部书的实用价值很高。书中虽无文理,只是单字排列,但把众多姓氏辑为四言韵文,既便阅读,也容易记忆,故而在民间广为流传。
  《千字文》,南朝梁代周兴嗣所撰。据《太平广记》记载:《千字文》的编纂过程是,梁武帝让人拓取王羲之的墨迹一千个杂乱无序的不同单字,命周兴嗣编撰成四言韵文,还要求有文理。周兴嗣只用了一夜工夫就编缀成书。但是,由于用脑过度,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千字文》内容丰富,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化、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被称为才子奇书。
  《千家诗》,最早的版本是南宋刘克庄编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现在流行的《千家诗》是后来编的,即《新镌五言千家诗》和《重订千家诗》,分别由王相和谢枋得编选。此书原来只收唐宋诗人作品,共有二百二十四首诗,其后有人把两首明诗编入,成为今天传世的版本。这部书编辑目的明确,是给初学诗的人阅读。因此所收录的只是五、七言绝句和律诗,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百千千”作为一套儿童启蒙教育图书,不仅长期使用,也受到好评。明、清时代的学者常在文章中称赞这套书。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1932年发表的《英译千家诗》一文中也介绍过这套书:“旧日吾国启蒙之书,《老残游记》所谓三百千千者是也。中维《三字经》有Giles英译本,Brouner与Fung合撰《华语便读》第五卷亦尝注译之,胥资西人学华语之用,无当大雅。《千家诗》则篇章美富,虽乏别裁之功,颇见钞纂之广。其中佳什名篇,出自大家手笔者,译为英文,亦往往而有。”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学习和参考,现特把这四部书合编在一起,书名采用早已在民间流传的《三百千千》,并加以详细注释,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逸志豪情看人生
  ——记《学者散文丛书》
  凌风
  《学者散文丛书》是浙江文艺出版社最近几年推出的一套颇具影响力的套书。开始,他们以《秋雨散文》独辟蹊径,后来也蔚为大观,自成一统,为人称道。
  《钱钟书散文》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钱老散文的汇编本,出版后即形成读书热点,引起海内外读者的关注。《杨绛散文》汇集了作者近半个世纪的散文创作,获得第八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秋雨散文》包括《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两个系列的主要篇目,代表了余秋雨文化散文精华,也是秋雨先生最满意的一个选本,也获得了第八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和第八届全国畅销书奖。《董桥散文》出版后即获第八届全国畅销书奖。
  与众多抒情散文相比,学者散文更多的是深邃和凝重,更多了几分探究,多了几分对文化本源的思索。陈原作了一辈子书人,所谓“讲书,讲人,讲我”,《陈原散文》中有议论,又怀友,记游踪,谈古今,讲音乐,处处洋溢着学问人“将污浊的空气带走,让青年一代能够享受朝霞出现时的清新空气”的挚情;钱老在散文集中更是再现了一以贯之的博大精深。杨绛、黄裳、张继高、董桥、余光中,在他们眼中,学问是更经得起沉淀的情愫。借用黄裳先生的诗句来比喻的话,更多的不是“薄醉倚栏一怅望,惜他尊酒慰时艰”,而是“能天风雨高楼感,愿得清时鼓乐还。”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开掘中华智慧推进人类文明
  ——评《中华文明观》
  夏青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历代典籍浩繁,研究论著众多。不过,学术界虽然不乏对中华文明问题的探讨,却从未有人系统地论述过中华文明观的问题。东方出版社出版,王葆珍、徐远和合著的《中华文明观》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
  这本书紧紧围绕“文明观”这个主题,探析中华文明起源、演变、内涵、特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观念,亦即关于中华文明的思想学说。全书分上下两篇,论述我国古代文明观与现代文明观的主要内容,兼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十分简练地勾画出了中华文明观的大致轮廓,作者指出,就古代文明观而言,“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和井田制理想,是中华农业文明观的核心内容;崇尚“大一统”和完备的文物典章制度,是中华政治文明观的两大构件;以“理具法中”为特点的经验论取向和反对“奇技淫巧”的鄙薄技术的倾向,是中华传统科技文明观的基本特点;以儒家的礼乐文化为其主要标志和典型特征的中华传统文化,则是中华古代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就近现代文明观而言,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产生了“振兴实业”、“畅遂民生”的工业文明观,并存在两条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一条是发展私人资本的振兴民族工业之路;一条是发展官商资本的官僚买办企业之路。洋务派选择了后一条道路,大大地延缓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将中国一步步地引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绝路。“五四”新文化运动揭橥“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一方面使科学理性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又使民主思想成为一种流行的时代思潮,从而为近代中华文明注入了全新的因素,将中华文明观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者在书中有意识地使用引文与论述相结合的方法,边引边论,酣畅淋漓。例如,作者引用大量翔实的资料,说明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古老的中华文明,具有若干重要特征。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专家荐书

  人对自我的探求和呼唤
  秦晋
  人们对心理学的重视,是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联系在一起的。过去,心理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精神的体现,现在它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几乎与我们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需要,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著作翻译出版,这不仅对于我们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心理学研究是极有意义的,而且对许多相关学科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等均有借鉴作用。在这方面,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的“二十世纪心理学通览”是一套很有价值的丛书。“通览”选收了二十世纪心理学有重大影响的学派名著,涉及到的流派有因素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策动学说、格式塔原理、精神分析学、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等。对有些学派还从其不同的家系中有侧重地选出创始人或代表人物的学说。因此,“通览”是心理学百年历程的系统展示和精粹概括。以往我们所见到的大多是转述和评说,一般读者很难比较完整地接触到一种学说的原貌。“通览”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这种可能。譬如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目的心理学的主要代表者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因用生物规律解释社会现象,曾屡受指责,但其为社会科学提供心理学的努力却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被称为对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了奠基作用的书。考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尽管比较难读,但它是格式塔心理学的集大成之作。维果茨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英年早逝,他的《思维与语言》也是极有影响的。此外,如冯特的《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罗夏的《心理诊断法》、勒温的《拓扑心理学》等,都是一般读者过去不易接触到的。至于华生的《行为主义》、布勒和埃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等名著,过去虽有译本,但在“通览”中更突出其历史价值和意义。“通览”仿佛是开启着的各种窗子,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看到近代心理学研究的世界景观;同时展示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特点:它足以容纳各种不同的观点,而每一种观点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它们都体现了人对自我的探求和人对自我的呼唤。
  因此,这套丛书对我们而言,除了获取知识之外,还有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意义。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风流山谷》出版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华诞,由云捷、齐放创作的诗体长篇小说《风流山谷》近日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这部诗体长篇小说描写了六十年代初风云激荡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新中国的一支建设队伍遵循中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悄然开进祖国北部山区进行“小三线”建设——建造兵工厂的感人故事。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老舍作品经典》隆重推出
  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由舒乙精心编辑的《老舍作品经典》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经典”分长、短篇小说、散文、戏剧等共六卷,集老舍文字之精华。舒乙为这部经典写的编者后记,对老舍的特质作了精彩的诠释,语言简约,阐述透辟。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肝胆相照》再现协商建国的历史
  继全面反映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系列之后,八一电影制片厂与北京主题文化发展中心合作,拍摄一部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角度反映建国历程的影片《肝胆相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完成法律程序的机关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在解放战争的胜利炮声中召开的首届全国政协,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民主实践。首届政协确定的国家体制,首届政协实行的多党合作,至今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召开政协会议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亚于战场上的拼杀。国民党一方面发动内战,一方面召开国民大会伪装民主,欺骗舆论,中国共产党在军事反击的同时,于1948年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政协会议。“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但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镇压,民主人士被迫分散隐蔽在香港、上海、美国等地,各地的民主人士前往解放区,国民党“截”,共产党“接”,又成为十分激烈的情报斗争。中国政坛的各界名人会聚在刚刚解放的北平,政见不同,恩怨久深,如何实现共同协商,又是对民主政治的考验。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核心在战略上政治上相当成熟,始终不为国民党和谈阴谋所动,以军事为实力开展政治斗争,以国家统一为上不搞划江而治,以民主精神进行多党合作。这些民主政治的成功经验,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通过电影重现五十年前的辉煌,对于今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五十周年,为了向这个伟大的节日献礼,这部反映协商建国历史的大型故事片,将全力拍成既有政治意义又有观赏价值的精品。(载金)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阿炳后世有知音
  牧野
  看舞剧《阿炳》,如同饮下一杯和着眼泪的苦酒,对人生况味品咂不尽,对苦难和艺术的关系浮想良多:假如阿炳不是生下来就屡遭不幸,步步坎坷,还能从他苦涩的心泉里流淌出垂世不朽的《二泉映月》吗?抑或阿炳不是因黑暗的逼迫而永葆其追求自由的心灵,还能成就为彪炳史册的音乐家吗?
  阿炳的故乡在无锡,这部舞剧由无锡市歌舞团创作演出自有其生活丰富,资料翔实,自然与人文养分充足的优势。加之有门文元、刘廷禹、周本义、金长烈等艺坛高手加盟,一如好料遇上了名厨,操持出来的自是脍炙人口的艺术餐飨。不过这道“美食”不是甜而是苦的,是阿炳的苦难人生所酿造,也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的另一种美化方式。
  真实的阿炳,身事谲诡,世境险恶,历难太多,时而像冰封中垂死的小草,时而如地狱里哀鸣的孤魂,时而似放荡不羁的浪子,可他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动摇为人生权利而搏斗,没有放弃支撑他生命、点燃他生命、照亮他生命的音乐艺术,并以此去慰藉跟自己命运相同的人。舞剧剧情即是依据真实生活的艺术虚构:阿炳出生在一个不该出生的“家庭”,或者说只有父母没有家庭,因为他是由尚且年轻、尘缘未尽的道士与民女所生。惹下祸端的父亲既要维护自身的尊严,又舍不下对亲子的血脉之爱,故而一心让他步自己的后尘以保体面;而阿炳的人生态度则是坚持拥有选择生活和爱的自由。子与父如同不能互容的水火,于是便演化出生母坠湖使前途付诸流水,恋人撞壁让痴情化入天风;而他自己则以琴为友,大地为家,用音乐倾诉着人间的疾愤和不平。
  伤痛之痛,痛在肌肤;哀痛之痛,痛在五内;因而作品的艺术力量是摇魂撼魄,彻骨透心的。
  阿炳是音乐家,塑造音乐家形象的舞剧音乐写得如何,必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刘廷禹先生的音乐可说是七情汇聚,五味融合,呕之于心,吐之于腑,为人物命运之走势,为作品风格之定夺,为舞蹈形象之确立,给以门文元为首的编导家们提供了任神思驰骋,任肢体舒张的种种可能。从而让我们看到饰演阿炳的青年舞蹈家刘震以拉琴为舞语的精彩独舞,阿炳与恋人琴妹情肠寸断的双人舞,阿炳与父母剪不断理还乱的三人舞,以及琴妹卖艺、母亲坠湖、终场时风雪飞扬搅得周天寒彻的大型群舞等等,无不体现着音乐为舞蹈添翼,舞蹈为音乐增辉,相辅相成,共同谱写出这部感人肺腑的人间苦剧。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电视剧《虎踞钟山》受好评
  七集电视连续剧《虎踞钟山》,作为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期间特别推出的剧目,已于本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日前,《求是》杂志社、解放军报社、中国电视艺委会、文艺报社等单位联合为该剧举办了专家研讨会。
  去年初,由前线话剧团创作的大型话剧《虎踞钟山》二度晋京演出,受到江总书记的高度赞扬。根据江总书记关于要多演出多宣传的指示,该剧曾在九省十八市演出一百二十场,在全国、全军先后荣获“文华奖”、“解放军文艺奖”、“梅花奖”及“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荣誉。此次由江深编剧、郑方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多侧面多角度展示了共和国一代开国将帅的胸怀和风采,深刻揭示了什么时候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题,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现实启示。专家们认为,该剧充分发挥了电视拍摄手段的优势,故事情节在开阔的时空中展开,突出了作品的时代感,拓展了作品的社会背景。该剧虽然是一部军事片,但其揭示的主题对各行各业都有启迪意义。
  该剧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安徽双轮集团、南京有线台和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联合摄制,演员阵容基本来自话剧原班人马。(李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中影集团力推《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广西电影制片厂、北京新画面影视发行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最近举行了发行张艺谋最新力作《一个都不能少》签约仪式。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将于4月中旬在中华院线全线上映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是张艺谋导演的又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与以往他的影片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角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表现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令世人关注的问题。而且影片选用的所有演员均是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学生。他们虽然未曾经过专业培训,但却以其真诚质朴的表演,演绎出震撼人心的故事。《一个都不能少》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1999年在中华院线统一运作的第一部影片。他们希望通过这部影片的发行放映,使中华院线的运作机制更加完善,更为紧密,为国产影片的规模发行放映开辟最佳通道,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宗轩)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铁血英才刘伯坚走上荧屏
  反映我党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刘伯坚同志光辉业绩的七集电视剧《铁血英才刘伯坚》,近期将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
  刘伯坚同志是从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出来的“铁血英才”,被毛主席誉为“我党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第一人”。“带镣长街行”就是他1935年英勇就义时留下的著名诗篇。
  该剧是由天津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联合录制的。编剧之一刘虎生是刘伯坚的长子,巍子扮演刘伯坚。(岸柳)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风采依旧谭小燕
  阎国萍
  深秋的一天,在京城一处四合院里,笔者偶遇曾在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中饰演萌萌的谭小燕。萌萌的清纯、靓丽、妩媚,曾迷倒了大批观众。转眼间,已过十年,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多少印迹,如今的她依旧那样光彩照人。
  1993年,正在表演领域驰骋的小燕,“心血来潮”萌发了自己创办影视公司的设想并着手筹办和运作。由于经验不足,她投资的两三部短片均没有打响,但她着实学了不少东西。那年底,她迫切希望到国外走走,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于是,她的身影又出现在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美国。谈起几年的国外生活,她说:“这几年在国外,几乎天天看电影,看了很多类型的影片,也勾起我的创作冲动,真想飞回国内,创作几个有分量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当我偶然听了一首名叫《大中国》的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这首歌勾起了我一种强烈的爱国心和思乡情。当时,真的很激动,用热泪盈眶一点儿不过分,想家、想国内的朋友,想与他们谈天说地的迫切心情一个劲儿地往上拱,于是,我登上了回国的航班。”
  小燕挺幸运,1996年底一回国,她就应陈家林导演之邀,在电视剧《法门寺猜想》中饰演女主角伊美。以往小燕饰演的大多是纯情少女等本色人物,伊美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且年龄跨度从十八岁少女到六十多岁的老妪,这样的角色对她是个挑战,小燕演来很有层次,用她的话说“过足了戏瘾”。
  近日,她加盟了由著名导演丁荫楠执导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欢喜人家》剧组。在剧中她饰演生在台北嫁到北京的女孩亚萍,台湾著名演员归亚蕾饰演亚萍的母亲。本来对剧本很挑剔的小燕,听说是海峡两岸合作,破例没看剧本就从海南飞至北京。她的感觉好,一进组她就认为自己的选择没错。
  她说,下一步仍然要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影业公司,拍几部自己喜欢的影视片。(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创作手记

  在《西洋镜》里
导演 胡安
  影片《西洋镜》准备了三年,1998年秋天在北京开镜,自此,长日沉沉,深更漫漫,“拼得老眼枯无泪,一肩只剩志千秋”,待近新年时分,我们居然大功初成——封镜了。但是,我期盼的关机后的大自在并未呈现。
  《西洋镜》讲的是本世纪初电影刚传入中国,国泰相馆拍摄京剧《定军山》的故事,它通过三个男人的友情,窥视不同的生命走向。主体故事集中在“不规常辙”的“小刘”(夏雨饰)身上。我偏好的是他的疏漏,天真,和憨意。欣赏的是他那种有创意的童心。
  影片中另外两个男人,一位是懂得妥协之道的务实派“任老板”(刘佩奇饰),他们是能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勇者。“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能为某种事业屈辱地活着。”我对他们只有敬畏之心,远远地钦慕他们的实力。还有一个是英国人,叫“雷门”,他是卓别林早期影片中那样的小人物,有些像我们的阿Q。他们最大的愿望是成为重要一点的人,但就是难有上层人们的风范。他们对自己的现世环境不够明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更原始,更可信。
  三个男人搅在一起,友情亦如爱情。男人之间的事,其实比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女人的事情好看。在《西洋镜》里,我看到的是在尘雾中对明亮和温暖的追寻,是对亲情善意的渴求。这善意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拮据,其实人群中常有的。
  《西洋镜》好像是要用西洋的镜头窥视中国的文化,其实是企图用东西方都听得懂的共同语汇演绎我们本土的素材,使东西方能相得益彰,又不失去各自文化的特定内涵。
  当年林语堂、张爱玲等,不仅国学渊源深厚,洋学也远在我辈之上的。但他们在后来的欧美生活中枯萎了。这中间除了他们个人兴趣的选择的原因外,亦有不少困境是难以战胜的。比如当时中国的国力和在世界上的地位。
  而今天在改革开放中长起来的一代中国人,他们不管在世界的什么角落,都有和先辈大不一样的气质和面貌,他们在各个领域中崭露头角。如今这样的中国人在海外比比皆是。因为他们背后有不可小觑的中国,他们比谁都盼着祖国更强盛。作为一个从海外归来的电影人,对此很清楚。
  人类是唯一能笑的动物。使人喜闻乐见的是幽默。《西洋镜》是幽默的,是“理趣”的那种。但愿今天已直起腰来的同胞们能在这种理当惹人的幽默中,悟出点对迎接新世纪的中国有益的东西。(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