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调结构切忌一刀切
  □曹玉林
  最近在农村调查时,巧遇某村正在召开村民代表会,会上宣布了这样一条决定:今年全村不种棉花,腾出的面积全部种植药材,并且同时公布了奖惩措施。决定公布后,农民议论纷纷,有八成的农民表示反对,不同意这种一刀切的工作方法。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是当前农村各级干部十分重视的问题。应该说,上面所说那个村的干部的用心是好的,目的也是为了调好结构,致富农民。但是,搞一刀切就不太妥当了。因为搞一刀切盲目性很大,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谁也不敢保证一刀切就能一次成功,这方面的教训不但很多,而且也很深刻。如果靠一刀切搞成功了,农民当然欢迎。反之调歪了,农民肯定不高兴,到时还可能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乃至恶化,增加今后工作的难度。
  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如何抓好结构调整呢?我以为,至少要把握四点。一要善于分析市场,看看某些农产品的市场走势,在认为确有市场潜力的同时,迅速培养重点农户先搞,这样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二要看看农户的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无论发展哪一种经济作物,都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最起码的条件,是难以成功的。三要超前出击找好“婆家”,生产再多再好的农产品,如果销路不解决,最后卖不掉也是枉然。四要看看农民的积极性,要牢记“强扭的瓜不甜”这句俗语。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千岛湖再谱绿色篇章
  地处千岛湖区的浙江淳安县2.5万亩造林绿化和8万亩封山育林计划已开始实施。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人工造林179万亩,封山育林54.3万亩,使千岛湖区1078个岛屿都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1%。图为千岛湖区一景。
  新华社记者 吴元柳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昭君故里的血脐橙
  早春三月,昭君故里湖北省兴山县古夫镇水田坝村120亩血脐橙基地一片红里透紫,成为香溪河畔一道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
  血脐橙是兴山县特产部门引进选育的新品种,既有脐橙的果大香甜,又有血橙红中透紫,内瓤似血丝的美感,其维生素含量高,特别耐储存。兴山县的脐橙、锦橙在去年底已销售一空,而血脐橙在今年2月才成熟,是春节上市鲜果中的极品,早已被省内外客户订购一空。图为果农孙运景、孙小燕姊妹俩喜摘血脐橙的情景。 吴佑忠 摄影报道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中国公众森林生态环境意识调查显示——
  多数公众向往绿树清流美好生活
  五成公众对于生态前景感到乐观
  □林野 荆凌
  近日,国家林业局开展了“中国公众森林生态环境意识”的调查。这次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5市展开,共实施访问了1050户。
  绿树清流:都市人的理想环境
  在请接受访问的公众确认“理想的生活环境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时,电视机、汽车、高楼大厦、高速公路、空调、现代化工厂等选项的中选率都远远低于“干净的空气”(30%)、“绿地花草”(19.7%)、“清澈的河流”(9.9%)和“树林”(8.7%)的比例。
  通过归类分析可以发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才是当前都市公众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核心构成条件,其中与“空气”、“水”及“植物”相关的因素所占位置最为显著。
  人们在理想生活中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倾向也在公众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选择中体现出来。在回答这一问题时,62.4%的人强调“长久持续的经济发展是最优先的考虑,但这种发展应确保不会破坏环境和影响子孙后代”(平衡发展论);29.8%的人主张“即使影响经济发展,也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最优先的考虑,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乃至危及人类生存”(环境优先论);只有7.7%的人主张“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其他任何事情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都必须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优先论)。
  公众对森林保护的关心程度整体上升
  73.1%的受访公众表示自己对于森林保护、植树造林、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事务的关注程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只有6.5%的报告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对于城市绿地建设的关注程度最高,关注群体高达83.2%;其后的关注群体依次是对于禁止砍伐森林的措施(69.4%),有关乱砍滥伐森林情况报道(66.8%)等。
  交叉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高低与关注度高低显著相关,高文化程度者对于各类信息的关心度普遍高于低文化程度者。
  城市公众对林业信息关心度的上升与环境状况的恶化及重大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77.8%的公众报告重大灾害及生态环境中的反常现象是自己关心度上升的主因;54%的高关注度公众报告其关注度提升乃是由于“城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公众的森林生态保护意识有所提高
  近年来,森林保护与国土绿化方面的宣传工作有所加强,92.3%的人反映曾通过大众媒介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50.8%的人感到,与80年代相比,人们目前在森林保护、国土绿化、保护野生动植物这些方面的工作“稍有进步”,23.9%的人则认为“进步多了”,11.7%的人认为“稍差一些”,3.6%的人认为“差多了”,另有7.7%的人认为“和80年代差不多”,4.2%的人感到难以判断。
  在若干有关森林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测试题的回答中,59.6%的人正确地答出了我国的某个自然保护区,80.5%的人答出了至少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在讨论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对环境和我们生活的具体作用方面,调查对象们举出了诸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减少水土流失”等内容。
  但是有些相关知识的缺乏也不能忽视。尽管有近三成公众报告参加过植树造林活动,但只有49.9%的受访公众准确地答出了我国的植树节在哪一天;也只有51.1%的人能答出我国森林保护与林业建设的行业主管部门是国家林业局或原国家林业部;而准确地答出“三北”防护林所指的“三北”含义和我国森林占国土总面积比例的公众分别只有30.5%和21.7%。
  森林生态保护工作尚待强化
  对于90年代以来我国在森林保护和国土绿化方面的总体工作,持肯定意见者明显低于持否定意见者,在一个以1表示“很不满意”,以5表示“很满意”的5级量表上得到的测试结果,总体水平处于稍高于“一般”的水平。在具体工作的评价方面,“相关政策的制定”、“对公众的宣传”与“政府重视程度”均高于“一般”水平,而“资金投入水平”与“政策执行力度”则低于“一般”水平。
  交叉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公众对于当前森林保护及国土绿化工作的满意度越低。对于目前森林保护、国土绿化方面的资金投入、政策执行力度方面,收到的来自高文化程度及内地公众的批评最为明显。
  在进一步研究中,访问人员直接让公众评论我国现有政策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和森林资源关系时所处的实际状况,结果显示,主导性的意见是认为目前“虽然有保护环境和森林的政策,但未能有力地执行”(55.6%);中选率居于第二位的观点认为“现在政策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忽视或轻视了保护环境和森林资源”(22%);而认为现有政策能平衡地处理好两者关系或优先重视生态与森林保护者仅为16.8%;5.7%的人感到难以判断。
  因素重要性推导模型演示结果也表明,目前政策执行力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是最不能令人满意,同时公众感到是解决起来并不容易的问题。相形之下,“资金投入”是首先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对于未来5—10年中我国森林保护和国土绿化工作的发展前景,受访公众中,45.5%的人感到“比较乐观”,5.9%的人感到“非常乐观”,总体水平表现为谨慎乐观的特征。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丢“铁饭碗” 捧“金饭碗”
  ——记一个下岗职工组成的土地开发复垦专业队
  □赵晓东
  2月6日,山西省阳泉市郊李荫路开发建设用地的工地上,挖掘机、推土机来回穿梭,十几个人干得热气腾腾。“阳泉市郊区土地管理局”和“开发复垦专业队”的两面红旗迎风飘舞,格外醒目……
  “下岗职工优先聘用”
  1997年10月,曹玉林由阳泉市郊区行政办主任调任该区土地管理局局长。当地人均耕地只有0.73亩的严峻现实令他担忧:如何充分利用土地后备资源,大胆探索职能部门开发复垦土地的新途径?
  成立一支专业队伍,通过机械化施工来提高开发复垦的效率。新的思路,催生了现在的这个土地开发复垦专业队。自筹资金,购置机械。人员从哪里来?曹玉林想到了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
  作为煤炭重工业城市的阳泉,国有企业多,技术工人多,下岗职工也多。他们除了原有的一技之长,别无其他谋生之道。“下岗职工优先聘用”的广告,犹如滚烫的火星,一下子点燃了许多下岗职工的希望。
  他们特别能战斗
  据复垦队队长孙清介绍,专业队招聘的24名工人中,有20人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他们不仅年富力强,技术熟练,而且干活再苦再累也没有怨言。
  东垴村,一片七零八碎的山谷沟崖,土地开发施工现场只有山,没有水,更没有电。专业队成立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啃下这块硬骨头。为了赶在冬季第一场雪之前完工,开发复垦队每天从早6时干到晚10时。仅仅28天,东垴村祖祖辈辈企盼的“高山出平原”的奇迹便成为现实。
  从去年10月下旬起到现在,专业队成立仅4个多月,已经完成两项大工程,开发土地约500亩。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曹玉林算了一笔账:过去这里开发复垦1亩地,平均需投资1万元,其中租用机械投资占到70%以上。由自己的专业队来干,平均每亩只需花4000元,每亩开发费用减少60%。如果将每年开发复垦的耕地投入耕种,年复一年,滚动发展,必定能够实现本地区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这还是保守的估算。”曹玉林微笑地说,“随着当地废弃矿的增加,土地开发复垦的潜力很大,土地开发复垦专业队有的是活儿干。”
  另一笔账就不是用数字可以简单测算的,那就是社会效益。且不说土地开发复垦专业队受到农村和厂矿企业的热烈欢迎,已出现活儿多人少、供不应求的局面。单是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再就业难题这件事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又有100多人报名申请加入开发复垦队……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 村中事

  沙地中的生态经济圈
  □谭明
  希日莫老汉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他10年前那一镢头不仅刨出了全家人生活的希望,而且竟然还刨出了一种被称为“希日莫模式”的生态经济圈。这种模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尔沁沙地的治理上屡建奇功,还引得国家领导人及中外专家、记者前去参观、采访。当时希日莫所在的奈曼旗白云塔拉自然村已受到风沙的严重威胁,全村20多户人家大多外迁,只剩下最后的6家。
  所谓“生态经济圈”,即以一户人家为单位,在100至几百亩的沙地范围内,四周种植防风林网,中间打机井(当地的水位较高),然后种庄稼种草。秸秆除用作燃料,又可喂牛养羊,牲畜粪便则可以肥田。不出几年,“生态经济圈”里的沙地中有机质不断增加,地力提高,农牧民们安居乐业,大片沙地被改造成良田和牧场。
  哲里木盟林业局局长苑国城是位与沙子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治沙”。他说,历史上科尔沁是个植被繁茂的大草原。近30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又因为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乱垦乱牧,使草原大面积沙化。1978年,具有世界影响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哲里木盟蒙汉等族300万群众以巨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对全盟近5000万亩沙地进行了不懈的治理。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治理办法就是广泛、持续地种草植树。
  为了建设希日莫所在的奈曼旗兴隆沼林场,许许多多如希日莫这样的普通农牧民,吃大苦,流大汗,靠政府,靠科学,终于在科尔沁沙地的腹地创造出变“沙进人退”为“人进沙退”的生态奇迹。如今,兴隆沼林场从初创时的4棵树,发展到具有80万亩林地面积的现代化林场。就全盟而言,这样的“生态经济圈”总数已达2万多个。几万农牧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得以解决,其生态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尽管由于历史上的欠账太多,哲里木盟至今仍有2800万亩沙地和1000万亩盐碱地亟待治理,但这里的干部、群众对于在国家的帮助下,继续改善生态环境充满希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农民范方海“上网养鸡”尝甜头
  本报讯 河北省黄骅市常郭镇中留村农民范方海通过上信息网学习养鸡技术,1998年赢利10余万元。
  范方海是黄骅市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从1981年开始养鸡,发展到如今上万只鸡,几十万元资产的较大规模,其中的经历可谓历尽曲折。1997年赔了12万元。1998年初,他跟北京农科院接上头,与农科院高级专家咨询中心联上了网,随时可以收到世界各地的养鸡信息,了解市场行情。1998年3月,范方海得到一个重要信息:从1998年7月起,全国鸡蛋价格会有大幅度的回升。范方海回家后马上行动,四处拆借资金16万元,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皮宝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重庆市长寿县新华书店,最近把适合农业开发的各类科技图书送到边远山区的云集镇,供广大农民选购,受到他们的极大欢迎。 罗显臣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鄢陵花卉强县富民
  本报讯 河南鄢陵县的1100多家花农入冬以来上北京、天津,闯西北玉门,下华南广州,已拿回花木合同订额800万元。鄢陵县是闻名全国的商品粮仓和优质棉基地。但以往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全县几十万农民每到冬季大部分无事可做。为打破单一的传统种植模式,几年来,县里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花卉生产的优惠政策,并根据地理位置和各自优势,确定了“以花强县,以花名县、以花富民”的发展战略,县内的花卉发展区在311国道两侧绵延10多公里。(袁连初)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武汉农信社支持灾区建设
  本报讯 面对去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湖北省武汉市农村信用社坚持以农为本,在对灾后实施信贷工作中,成立调查小分队385个,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同时,各信用社分别成立了“支持生产自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辖内信贷工作。这个信用社原计划提供0.76亿元贷款,采取以上措施后又追加了0.74亿元的计划,为受灾地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作出了贡献。(谷雨)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小花生 金豆子
  ——记滦县花生产业化建设
  钱柱金 王玉龙 韩进良
  河北省滦县是国家确定的两个优质花生生产基地县之一。全县84万亩耕地,花生常年播种面积27万亩,产量近5万吨,花生年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10。近年来该县本着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围绕花生增产、农民增收、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建设了一批花生专业合作社、龙头加工企业和外贸销售企业等龙头组织,使花生生产步入产业化、外向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使滦县特色农产品“小花生”的产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花生平均单产由1978年的9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200公斤以上,连续十几年总产超过4.5万吨。但由于这一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变成真正经济优势,产品只能生吃、炒熟上市场,或用做酱、榨油等手工作坊式搞初加工,最多增值不过20%。
  与之相比,国际市场上的高档花生食品却十分俏销,价格普遍在每吨2.5万元至3万元。把花生加工成高档食品,每公斤就可增值6倍多。可见,做好花生产业化这篇大文章,使花生加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是主方向。为此,滦县于1996年3月与韩国三和株式会社合资兴建了花生加工核心龙头企业“南光食品有限公司”。之后,该县相继引导、扶持发展起了“天申贸易企业(集团)公司”、“喜旺食品有限公司”等个体私营企业。
  在龙头组织建设中,该县侧重以农民自愿联合兴办合作制形式的加工、流通企业。在县金融、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的扶持下,花生专业合作社组织部分社员以小马庄乡为基地,自筹资金建起20多个日产2吨以上花生油的加工作坊。这种形式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在家庭分散生产的基础上,几户农民自己组织起来,采取合作制的办法,联合发展加工或流通,并从根本上提高了花生的比较效益。
  在花生销售上,该县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完善了孟家屯、张边庄、冀东粮油贸易市场等花生专业市场,并在孟家屯、张边庄设立了两个销售处,培养起1200多人的市场经纪人队伍,他们长年活跃在北京、天津、黑龙江、海南等17个省市,年销售量达2万吨。
  滦县推进花生产业化经营,使农户和龙头企业达到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仅“南光”公司两年多时间就出口花生食品4000多吨,创汇600多万美元,实现利税近700万元。同时,农民由原来花生每亩效益120元增加到600元,而且能够通过龙头组织享受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再不用担心因市场波动而影响收入,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滦县花生实行产业化经营后,有农民深有感触地说:小花生变成了“金豆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