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泥土的声音
冰峰
北方的冬天,泥土不再讲述绿的故事,不再讲述花朵、草蔓、果实……
北方的冬天,泥土为了让世界翻过一页洁白、善良,它默默地躺在雪的下面,承受脚的重压和冰的寒冷……
北方的冬天,泥土慈祥地眨着龟裂的眼睛,望着远去的流云和苍山,望着孤单的鸟翅和冷月……它在回忆过去,也在想象未来:春天、夏天、秋天……
北方的冬天,疲倦的泥土摇晃着枯瘦的树杈,似乎在呼唤雷雨、雁阵,也似乎在翘望南方的稻田和淡绿……
北方的冬天,勒勒车在雪地里爬着,饥鸟在裸石上落着,它们在寻找土地、生命、温热……
哦,冬夜,我仿佛听到一首绿绿的歌飘来……这是泥土的声音花朵的声音蜂蝶的声音!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心在心外
黄静芬
一连串的挫折和失意,隐忍着不说,情绪自然是悲云惨雾。写小说的朋友莹历来善于察言观色,不询问不探究,只是说,忍痛割爱,送你一颗石头的心,希望你快乐开心。
那是一枚桃心形翡翠,红丝线串着,大拇指指甲盖大小,色泽温润翠绿。莹爱玉如痴,自购回这颗桃心后,一直把玩着,一直喜欢着。在她所拥有的大大小小价格不一的玉石中,我不知这是不是她的最爱。而我,一见莹手中这块玉,不管不顾她的目光仍透着不舍,一把抢过。
第二天,我寻着一家路边个体金铺,将一条嫌长的金手链卸下两节环来,卸下的金子便和这颗玉心成为一体,我将它作为一条金项链的挂件,立刻挂上脖子。回家后,对镜细细端详一番,然后打了一个电话告诉莹说,玉很美,尤其和黄金组合后,尤其挂上我的脖子后。
及此,再次悟出,玉不琢不成器之理。玉石不打磨,只是一块石;打磨后的石成了玉,放之置之,仍是一块玉;如果再琢之雕之,成为工艺品,成为首饰,让人远赏近玩,便能美丽一份心情。
由此想到,一次去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游览时,见龙湫庵后石蹬附近,有一岩石呈心字形,其上刻个“心”字,字径将近一米。“心”字石刻在很多的旅游风景点都可见到,本无太多稀奇。但此“心”字,笔力飘然出尘,中间的那一点却标在“心”字的正下方,难免引起游人的兴趣和联想。青礁宫供奉的是北宋时期闽南著名民间神医吴艮吴真人。相传吴真人医术高明,“以全活人为心,按病投药,如矢破的”,医德高尚,“无问贵贱悉为医疗”,成化后,民众将其神化,尊为医灵真人、大道公、保生大帝。
站在“心”字石刻前,想想吴真人的“我志在修真,拯救苍生。荣华富贵,非我所愿”,把尘世间的所有块垒都放在了心之外。而我心中的许多块垒能放下多少?能放多少块垒在一颗心之外?
一直以来,直面失败,朋友的友情是唯一的慰藉。心里明白,女人泪流满面之时,有时是掘一口井使自己深陷下去,直达万劫不复之地;有时是寻找别样安慰:或是一个可供倾诉的朋友。而我,在与身边这几个不为名利也不逐名追利的女朋友的简简单单的关系中,一份不动声色的善解人意、关怀和期许常令我感动。
当然,不是说,一块小小的玉石就能使一切云消雾散,就能使发生的一切仿佛没有发生。只是,从来就知道,使短短的人生充满快乐的窍门,根本就是不必太在意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面对岁月一昼一夜逝去,清风和流岚握不在手中,朝云和暮霭也无法拥入怀里。人所能够真正得到的,只是静心时回想的那份记忆,那些仿佛仍然伸手可及的一颦一笑一哭一泣。
心在心外,坐看云起,明白这点容易,要做到这点也不是很难,有时只需要,一点点朋友真诚的友情,一点点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小城童话
孙绍振
“文化大革命”浩劫时期,华侨大学解散了,像我这样的准右派,只能到德化跟“穷山恶水”亲近。幸而还可以拿工资,当然,尾巴是要夹起来的。当时的权势人物有点官僚主义,没有权势的我们,也有一点兵僚主义,都把德化看成了《水浒》里只配脸上刺上字的犯人安身的“远恶军州”。但是这几年,对德化的记忆,随着德化发现了金矿,提高了含金量。
快到德化的时候,我不禁激动起来,当年寒伧的城关历历如在目前。
把唯一的一条街叫做“三角街”,表现了德化人的数学天才,不超过五十公尺,称之为三角街,居然在十多万父老乡亲中没有任何争议。最大的百货商店不过两层的土木建筑,在德化人心目中,尤其是那些远在山沟里,几年才进一回城的,为了几尺红布而伤透脑筋的少女,绝对不亚于梦中的南京路。一家饮食店是最阔绰的农民才敢进去的地方。古老的干打垒的土墙和德化人一样留恋故土,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不肯从德化城市的历史上撤退。在大街上、在县政府,在德化政治、商业中心,干打垒的泥墙和青砖墙与其说是互相亲热地紧挨着,不如说是互相警惕地僵持着。在那靠比赛伟大口号为生的年代,德化人最大的苦恼就是许多伟大的标语没有与之相称的砖墙。
惊人的奇观还要数微型的农具店,完全是手工制品:簸箕、牛绳、锄头、扁担、斗笠,和童话中玩具商店的规模差不多,但是残破得妨碍着童话的感觉。牛和猪没有童话里那么聪明,也没有童话里那么纯洁,它们在街上自由地漫步的时候,没有仙女陪伴着,但是,却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庄严,就是汽车喇叭在后面使劲鸣响,它们也不改团级干部的从容,说不定还留下一堆冒着热气的纪念品。德化人见怪不怪,悠哉游哉,脚底像长着眼睛似的,看也不看,就惊险地从上面掠了过去。德化人大山一样沉稳风度,守着古老的安贫乐道的传统的小日子。他们不欣赏三明人刻薄地调侃自己的小城的民谣:“小小三元县,只有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听得见。”德化城关人的生活节奏和他们四周相依为命的山一样:把平静和谐融化在街上行人自得其乐的步伐中,一点也不为生活在这个闽南最微型的小城而感到委屈;就是比城关小得多的,连一条街道都不具备的上涌小村,也被称之为“小上海”……
接近城关的时候,公路正好在山坡上,司机特地提醒我们从远处眺望新德化的全景。
这个小伙子有着德化传统的美好的自豪感。在东南亚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时,德化却岿然不动。正值傍晚,辉煌的落日的余辉照在高低错落的玻璃钢筋大厦的立面上,傲然显示一种大城市的繁华。高层楼群的窗户上铝合金的窗框,蓝色的玻璃,坦诚地表现着德化人和大城市一比高低的决心。当年街道上的主角———牛和猪当然是消失了。随之远逝的,还有那种古老的节奏。想凭吊一下当年的最高的二层建筑———百货商店,可是却被野心勃勃争夺高空的楼群淹没了。车流如潮,胁迫着我们的耳朵和眼光,摩托车像小蝌蚪一样,风风火火地在人缝中乱钻,街上的行人,也和摩托车一样,失去了世代祖居的老黄牛那样的从容。
喇叭声急,车轮声更急,德化的节奏变得紧张了。
到处都有一点乱得美好的感觉。银行、保险公司、外贸公司、酒楼、歌舞厅,好像在争夺陌生客人的目光和惊叹。吃过饭,天色已经黑了,星空亲切地低垂下来,令人眼花缭乱的霓虹灯闪烁着,好像在和夜总会的卡拉OK一比高低。可以感叹一番的事情太多。无意间发现河对面,当年最为“豪华”的电影院,在许多大楼的挤迫下,就是门前的广场都显得十分寒伧了。每一座新楼,每一扇落地窗户上即使没有任何广告,也都写着两个字:炫耀。但是这并不俗气,我在窗户背后看到了驱赶贫困的自豪和自信。
晚上,和县长谈话:举座皆欢。他告诉我们,德化去年经济不但没有萎缩,而且大有增长;原因是打开了西欧市场。县长的口气略带“地瓜腔”,自豪、自信、自尊,带着山里杂木、青草气息的纯朴和石头的坚定,一点没有沿海城市领导常有的那种斯文。但是,要说他们土气就错了。后来,我在德化瓷器博物馆里看到一系列的出口欧洲圣诞瓷器:花篮、储蓄罐、西洋娃娃、圣诞老人,把我的想象带到西欧圣诞节的欢乐市场中去。参观了几个民间瓷雕艺术家的作品:尤其是那陈桂玉女士的玉兰座中一个少女。上海人选择了玉兰为市花,这个在德化并不算很出色的艺术瓷雕竟意外地征服了上海人。
我从这里找到了当年童话的色调。不过已经不是老黄牛为主角的那种古老色调的,而是充满了大山外面、大洋彼岸那种现代化的明快,从陈桂玉一系列瓷雕上,从那流畅的线条上,我感到了比之童话更为神奇的音乐:那飞流直泻的弧线,令我想起了京戏中急急风的节拍。童话式的微型小城已经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但是,童话世界,却再也容纳不下他们的雄心了,他们的眼光已经越过山山水水,用景德镇所缺乏的艺术家的雕刀,挑起了上海市场,甚至欧洲市场低垂的红色丝绒帷幕。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二十年间”征文评选揭晓
由本报文艺部和深圳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盐田港杯”“二十年间”征文,自1998年9月19日开始,至12月18日止,历时三个月,共收到各类来稿数千篇,本报选发四十六篇(首)。经过认真评选,下列十篇(首)作品获优秀奖(按发表时间顺序):
心安即福地(9月19日)作者张贤亮
寻找地平线(10月1日)作者杨景民
夜读祖国(10月1日)作者章永顺
祝福祖国(10月1日)作者张学梦
飞翔的秋千(10月9日)作者素素
江宁再造(10月9日)作者张抗抗
钢琴人生(10月9日)作者许大立
故乡的诗篇(11月21日)作者管桦
无锡的芭蕉树(11月21日)作者张化
我的回忆在铜川(12月4日)作者刘成章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包公祠畔藕无丝
黄东成
我们几个人终于风风火火来到北宋清官包拯的故里安徽合肥。
一到合肥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谒见了向往已久的包公祠。
安徽的朋友热情洋溢滔滔不绝介绍合肥的名胜古迹:市东北隅有三国时魏将张辽的八百骑袭退孙权十万大军的故址逍遥津公园;逍遥津公园旁有高出地面五米的“曹操点将台”;点将台上有一口西晋遗下的、高出街道平房屋脊的古井:“屋上井”……我却打断他们说:“还是赶紧先领我们去包公祠吧。”
也许自小从戏文及故事里对包公刚直不阿,上不媚下不傲的人品、官品的崇敬,对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法威森严惩恶不贷的感佩,尤值当前肃贪倡廉呼唤清官之时,能不先去拜访合肥的廉政主人包拯?
在安徽几位文友周到安排和陪伴下,我们当天便乘车直发包河公园。
包公祠在包河公园香花墩。这里曾是当年包拯的读书处,是明弘治年间太守宋光明见此地风景幽雅,才将一座古庙改建成包公书院的。
香花墩四面环水,一桥径渡,杨柳盈岸,菱荷满池。友人颇耐人寻味地告诉我,这包公祠周围的包河里,生长一种红花藕,与别处的藕不同,这种藕无丝,可称合肥一奇。不待我置可否,忽有人叫到了到了。我向前眺望,并未见一处红墙碧瓦,我疑疑惑惑跟着下车。沿河,过桥,走近方见,一座很不起眼似庙非庙的小祠门前,端端正正写着“包公祠”三个大字。原来这就是包公祠了。
这与我想象中的包公祠差距实在太大。
不过,祠虽小,在人民心中却很高大,到此瞻仰的游人络绎不绝,本地的、外地的,也有侨胞和外宾,他们大都因了传奇性的包公断案传说而来此一睹包青天的风采的。啊,一个敢铡欺君枉法的当朝附马陈世美的清官;一人从小由嫂嫂抚养大却依法严惩了亲侄儿的无私执法人。
进祠便是正殿,三具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并排整齐地摆在殿上,铡刀不大,龙头虎头狗头的装饰也不美,且色泽已陈旧,但丝毫不减当年威严的凛然正气。多少皇亲国戚、贪官污吏、谋命盗贼在这些铡下正法的故事在人民心上流传,人们不禁在铡前肃然起敬,而贪赃枉法者,则会不寒而栗。
祠内,有包拯的塑像和石刻像,形象大致似舞台上的包公,只是额上没有白的月牙,脸不似锅底那般黑,长髯如瀑,目光似剑,仿佛他一眼便能看穿人们心底的隐秘。瞻仰者感到亲切,枉法者心虚胆怯。包拯向来拒贿,然而,他无法拒绝坐像前旺盛的香火,虔诚的敬香者男女老少都有,有来向他哭诉冤屈的,有来求助伸张正义的,无非都是祈望包青天再世以惩恶扬善。
我也郑重其事向包拯像敬了一炷香。我自己无所求,只愿深得民心的包大人冥冥中能为政廉国泰民安再费一份心出一份力。
走出殿门,人们纷纷向祠旁一座小亭走去。
亭内有口古井,只见许多人扒在井沿探身向井内凝望,正纳闷,友人神秘地告诉我:这口井有名,称作“廉泉”。相传,为官不廉者不敢饮此泉水。还有个说法,“廉泉”是一面测试廉洁的镜子,凡奉公守法的,井下便波不摇水不动,克己无私的,也必定波光照影,若是贪赃枉法的,井水就会波翻浪涌,总之,各色人等,无不在小小井口显露真实面目。故而到此的游人,都爱对着井口照一照,让廉泉水一净身心。
我这才恍悟,便留意观察了一下周围的人,方始发现,这些穿红着绿容光焕发的男女老少,都属普通平民百姓,不管是虔心来照影的,还是遣兴来游览的,个个心迹坦荡,无所顾忌。我想,只有那些劣迹昭著的人,才会对“廉泉”犯忌,他们是决不敢靠近井口的。
不知是出于好奇,抑或也想来一次自我测试,我也挤上前参加到井口照影的行列。只见井底模模糊糊隐约现出一个谢顶的面影。啊,这就是我吗?再仔细看,井内一片污迹,已掀不动一丝漪沦。我不禁慨叹,呵!人们再也不必犯忌了,今日“廉泉”井虽依旧,水也已经浑浊不清……
听小亭旁有小贩叫卖熟藕,我被吸引过去,这藕一定是合肥一奇的红花藕了。便问:“是没有丝的红花藕吗?”小贩热情地招揽:“对,对,红花藕。出在包公家乡的,当然是无丝的啰,不信你吃吃看。”不由分说他拿起一段藕放进秤盘三下两下已称好。我只得买下,大家分而食之。咬一口,我发现,仍有少许游丝牵扯不断,便问小贩:“你这不是红花藕吧?”小贩一本正经地说:“哪能呢,这是今早刚从包河里起水煮熟的。”我将咬过一口的藕递给他看:“那怎么还有丝?”小贩狡黠地笑了:“藕总是有丝的,多点少点而已,红花藕的丝少得多,你看是不是。”我又一次恍然大悟。原来,包公家乡的卖藕小贩是借包公的无私招牌来销售他的少一点私的无丝藕的。
我想想,也笑了。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铁山寺记
赵恺
不知山因寺名还是寺因山名,如今的盱眙铁山寺自然保护区已然是根系的祖国。以三万亩面积描写博大,以二百七十四种树木描写巍峨,以二百五十八种昆虫描写生动,以五十一种禽鸟描写斑斓。穿行于国家级珍稀物种,似在庭院几案间。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之结合部,山腹山背的迥异生态结构构成中国同一纬度上的罕见景观。
铁山寺的石头是玄武岩,玄武岩是火的后裔。尊尊硬火,尊尊冷火,尊尊黑火——一山石头,燃成一座石刻艺术馆。有一道峡谷竟然整个是石头,没有水,石头结构成涛声。忽见一粒石子在大石上动。是石动?是心动?小心捉来,却是一只指甲大小的老山蟹。石头有高至十五公尺、长至六十公尺的,它盘腿于无始无终,坐成岁月悬崖。崖上藤萝织成壁画,这种壁画先开花,后生叶,花形浑如金色山雀。
不同于从古典诗词中流出的任何溪涧,铁山寺溪涧压在石头下。拨草见石,拨石见泉。与其说剔透玲珑,不如说舒缓散淡。半醒半梦,欲流又止,像是石头发自梦醒之间的委婉叹息。一个泉眼是云南民歌,十个泉眼是川江号子,满山遍野奔涌呐喊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光未然和冼星海了。夏不盈,冬不缩。不为境顺顺,不为境逆逆,来自寻常又归于寻常,来去之间留一痕清澈。
山、林、泉、石组成无路之路,无路之路上不乏生动骇异。两石夹缝中有小麦,十来行,且刚刚收过。仅仅十来行为什么竟有五七丛不下刀?却原来,那五七丛稼禾中筑有一只雀窝,雀窝中静卧着五只玉石般的雀蛋。一尊长石横卧溪上,石桥上华丽家族一般立着一只大鸟。红冠,蓝衫,黑尾,前胸直起但微微俯首,一派雍容典雅文质彬彬的大家风范。狭路相逢但不通言语,对视片刻,贵族主动飞上枝头让出通道,还久久鸣叫以示诀别。
山之深处遇一老妪,发乌亮,背微弓,步履轻捷如跃涧麋鹿。
我问:老人家住何处?
妪答:只隔三个山头。
我问:敢问高寿?
妪答:小呢,翻过年才九十一。
我问:采什么药?
妪答:白毛藤和铁灵角。
我问:采药为生?
妪答:为老父治病。
问及老父,她笑而不答。
云遮雾绕,气势森森之所在的,就是铁山寺了。
佛寺建于嘉靖年间,历时十五年始成。二三十亩寺区内石门石柱,石龛石佛,一百和尚念起经来轰轰如雷鸣。住持高僧迷醉云游,沉溺花木,先后从大江南北及至朝鲜半岛带回珍稀物种,并逐步养成山民偏好植物栽培的风气。正月半、八月半开锣唱戏。和尚演,山民看,四条银练也似的白蛇盘绕在四棵银杏上———那四棵银杏,是林字铁郎从滁州琅琊寺移植过来的。清室衰颓,天下揭竿,兵匪大乱以至乱进深山古刹。和尚散尽,佛寺焚毁,时至今日,还有残碑断柱散见榛莽溪涧间。四棵银杏毁于抗战。1943年,新四军被日本鬼子围困在大山深处,弹尽粮绝,危在旦夕。万般无奈,只得放倒大树,给吴运铎的兵工厂作了手榴弹柄。我在离离荒草中拾得两块瓷片,一为杯底,一似碗沿。白瓷碗沿上描桃红线,杯底却不见钤印。二十年前,有云游僧人拄杖踏雪来过铁山寺。独自在古刹废墟上盘桓两三天,走了。从哪里来,为什么来,缄口不为外人道。
名山大川也没算少走,入丛林而无蚊蚋者若非亲历是断然不敢相信的。无蚊蚋,却有鸟,夜宿印象属于耳朵。或低吟浅唱、丝丝入扣,或铜琶铁板、荡气回肠,银盘也似的月亮照耀一阕“仲夏夜之梦”。
有对唱,得盱眙山歌趣:
雄呼:来———快来!
雌应:羞死羞死羞死羞死……
也有笨伯。吱吱吱,吱吱吱,居然通宵达旦,仿佛永远调试不好的G弦。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随想二则
郭慧民
一、生命的奔跑
龟每分钟心跳十五次,燕每分钟心跳二千次,人每分钟心跳七十次……
这都是生命运动的节奏,都是美的韵律。
我喜欢奔跑。
祖父一生在田间奔跑,在往返于晋宁晋蒙的驼队贩毡路上奔跑。父亲在战火中奔跑,从两丈高的崖上跳跃摔坏了腿还在奔跑;在下乡的路上奔跑,在篮球场上奔跑;在前往挨批斗的路上挂着大牌子奔跑;如果不是审批时间迟了,甚至还作为老年体育代表团的一员到英国奔跑。
我也在奔跑,为冲动,为节省交通费,为有足够的体力应付紧张的工作……
我每天早晨在奔跑。
五百米,一千米,一千五百米,三千米,五千米,直至一万米,一万五千米……
体力在奔跑中增强,意志在奔跑中磨炼,由紧张而轻松,由刻意而自然,心灵在奔跑中超脱与升华,在奔跑中感受着运动的激情。
春夏秋冬,我穿着橙黄色的汗衫,海蓝色的短裤,乳白色的运动短袜,在晨曦中奔跑。人世的烦恼、恩怨都在奔跑中消融。鸟的欢唱,车的轰鸣,晨练者的呐喊,是奔跑中的交响曲。
与父亲曾一起奔跑的战友有的在战火中倒下,有的还在奔跑,刘杰同志原是省体委主任,现已离休,他不再奔跑,他在钓鱼,还是钓协主席。他们在回忆着过去的奔跑。与我过去一起奔跑的同学们后来有的当了地委书记,有的当了老板,有的教书,有的当记者,有的当工人、农民,不知他们是否还在奔跑。
那一天,我们单位在广播体操比赛中得了集体一等奖。省体委李光明、练改凤、何勇等领导和馆长、教练们热情鼓励我,并授予我“全民健身运动带头人”的铜奖牌。我把它摆在居室中最醒目的地方。
我在奔跑中呼唤,在奔跑中欢笑,我在奔跑中回归自然。
生命永远在奔跑。
二、墙与门
在路上走,到处是墙,到处是门,五花八门,异彩纷呈。
这墙和门,带给人们安全、神秘、温暖,墙和门遮挡了院内的杂乱,带给人们宁静与温馨,带给人们古典与现代建筑学的美感……
墙和门也藏匿了盗贼,阻挡人们的情感交流,阻挡了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助长了病菌的滋生。切割了城市的肌体,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混乱,让人感到窒息,让人感到拥挤,让人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无奈。
为了墙,为了门,人们争斗;有了忧,有了祸,人们都要把它同墙、门联系起来。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墙和门,墙和门有过不朽的功勋,但如今……
如果没有了墙和门,便会豁然开朗,都市的风光尽收眼底,如果把墙里墙外种上碧草,便会把一片绿茵展现在人们面前,带给人们充满生机的激情与壮美,带给人们无限美的启迪与遐想。
绿草地使我们的空气纯净、新鲜,使我们周围变得舒广,变得和畅,我们的朋友会更多,我们的城市会更美,在蓝天碧草间,我们的心情会更好。
心灵得到净化,盗贼便自然少;没有了盗贼藏匿的地方,梁上君子的一举一动便都在人们的目光之下。这比再高的墙,再牢的门,再严的关,都有安全的保障,然而有的人们不信。
很多地方都拆去了墙和门把院内的美展现给了人们,把绿色归还了自然。有的人却立了新的墙和门……
唉,这无可奈何的墙和门……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妈妈的蔬菜(外一首)
姜耕玉
妈妈
挑一担新鲜蔬菜
是飘向城市的一片朝霞
妈妈看见菜篮子就像见到了亲家
连菜叶上都挂着笑容
蔬菜端坐篮中
篮子拥抱蔬菜
温文尔雅似一对情人
可那并不看重蔬菜的空篮子
浑身是些啃噬蔬菜的目光
沾尽了蔬菜的便宜
菜叶上的笑容消失了
而穿粗布衣裳的妈妈呀
空荡荡地又返回菜园
沉重的心事
又随同新芽嫩叶泛绿
仿佛期待再一次日出
妈妈
我看见蔬菜们在流泪
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里悲泣
我看见蔬菜们
也有孙猴子钻入人的腹中的本领
令满含利刃的空篮子发抖
受连累的秤星睡梦里也发出惊悸
妈妈呀
蔬菜因此显得高贵
青蛙的盾衣
青蛙从黑暗中跳出
权作烂漫的小太阳
亦如容易遭受伤害的花朵
当小蝌蚪长大披上绿色盾衣
它便成了涉世渐深的青蛙
学会在环境保护色的掩蔽下生存
避开了甲壳虫的鼓噪和耻笑
因此,这个世界看上去也很平静
只是透明的太阳蒙上了一层阴影
青蛙戴着镣铐的跳跃
失去了青春的美和节奏
蛙鸣像是从石隙里传出
被扭曲了的沉郁的变奏
时而哑默,哑默中仿佛也滴着血
唉,这个勤劳憨厚的形象
年轻轻就变得像鲁迅笔下的闰土
其实,青蛙的盾衣莫过于破帽遮颜
但谁也不会说破
当蛇以令人慕爱的绿衣美女
出现在青蛙面前
青蛙还未醒悟就成了蛇的俘虏
大概只有我知道
蛇和青蛙本是一对同胞兄妹
只有在丰年的稻花香里
那一片蛙鸣
器宇轩昂,似千万支长矛利剑
吓得卖盾的走俏商“郑人”赶快离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