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纪念与回忆)
专栏:革命家风范

陈云与宝钢
刘家栋
●因国家外汇不足宝钢一开工就遇到麻烦
●受党中央委托陈云去宝钢全面调查研究
●根据当时我国国情陈云提出了八条综合治理方案
●陈云运用哲学思想指导调研
●党中央批准了陈云的建议
陈云同志1979年4月底开始研究宝钢问题,他于5月31日到上海,到6月16日在中财委会上提出8条建议为止,其间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听取各方面意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一、宝钢工程遇到了麻烦
1978年12月中日签订了订购设备总协议书,12月23日宝钢正式开工,原定7年建成。中日为此达成了近20亿美元的合同,总投资概算也达200亿元人民币。引进这样大型项目,国外进口设备需要大量资金,国内配套设备材料也需要大量资金,这对三年调整中元气尚未恢复的国民经济来说,的确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
宝钢一开工就遇到了麻烦,主要是国家外汇不足,现金支付困难,只好与日方谈判,争取延期付款。当时,国内不少人议论纷纷,有的说:“建成后每年只能支付利息,贷款几辈子也还不清”,“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后患”,“我们上了一个大当”,“要上没钱,要下浪费”。
当时建设已全面展开,进度比较好,高炉、焦炉、转炉和电站主体工程基础桩都已打完。施工队伍已集结了5万人。成绩是很大的。刚刚上马的宝钢怎么办?是干到底还是半途而废?的确是棘手问题。
二、陈云受党中央委托,去宝钢全面调查研究,在“比较”中找到了问题的实质
宝钢困境出现后,中央焦急,先念同志主张请陈云同志出山去解决,中央同意先念同志的意见。陈云同志以党和国家的大局为重,不顾自己年高体弱勇于承担了去宝钢调查的重任,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伟大胸怀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极端负责精神。
陈云同志认为宝钢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引进项目,其成败不仅关系到钢铁工业上不上得去的问题,关系到调整的成败,也是世界瞩目的问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宝钢建设虽因仓促上马,造成上下两难困境。陈云同志仍认为“应从各个方面考虑,努力弥补过去的不足”。他在北京仔细研究了有关宝钢建设的资料,在“比较”中发现和思考到了一个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即建设周期问题。
陈云同志把建设鞍钢与建设宝钢做了“比较”。他说:“1901年日本人建设鞍钢,搞了40年,建国后我们又搞了30多年,前前后后70年,才建成年产600万吨钢。”当然时间拉得这样长,有一些客观原因,例如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较低以及战争影响,但宝钢按设计要求用7年完成,只占鞍钢的1/10,建设周期是否太短,也就是是否对建设过程中的困难有考虑不周的情况。“比较”之后,对宝钢建设周期感到实在太紧,当时资金短缺,不能用现金支付全部进口设备及国内配套费用,这样就使工程陷于困境。
在陈云同志召开的座谈会上,陈云同志提出宝钢要继续干下去,但要拉长建设周期,先上一期,迟些时间再上二期。推迟了一些项目,按合同进行了赔偿。因为拉长建设周期,资金就可以搞活了;一期工程投产又可以为二期工程积累资金。这样既能坚持干下去,又能解决一些建设资金支付不足的问题,使工程走出困境。与会同志同意陈云的意见,并将意见上报中央,得到了中央的同意。
事后看,陈云从“比较”中找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工作方针。适当延长建设周期,解决现金支付的矛盾,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三、在设备制造上有过三次小“反复”
中央7个部委关于宝钢设备制造问题曾有一个方案,即主体设备引进,要买技术资料和专利,基本立足国内。
5月31日陈云同志到达上海。他不顾身体虚弱,每天忙个不停,仍然坚持用90%以上时间了解情况。他听取了上海市委有关同志的意见,还召开座谈会,听取上海冶金局和上钢一厂、三厂、五厂的意见,并派秘书王玉清同志到宝钢工地现场,找工程指挥部的一些同志了解情况。经过这些座谈会和实地考察,陈云同志产生了一个想法:全部进口吧。就是设备全部进口,立足国外,技术资料和专利也全部买下来。他考虑到建设这么大的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国内缺乏经验。过去国内虽然搞过有关项目,也有过成功的经验,但宝钢成败关系太大,绝不可拿来练兵,万一有失,后果不堪设想。陈云同志和宝钢领导同志谈话时提出这个想法,他们也主张设备全部进口。6月6日他离开上海前最后考虑的意见还是同意有关部委5月9日的报告,即主体设备引进、技术资料和专利全部买下来,增加一些分交设备。
四、八条建议
6月16日陈云同志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上提出了八条建议,发表了“同心协力,建设好宝钢”的讲话,这是陈云此次调查研究的结论。讲话内容摘要如下:
第一,干到底,这是先念同志的话,我赞成这个意见,举棋不定不好。
第二,应该列的项目不要漏列。店铺开门,不怕买卖大。外部协作条件要考虑周到,事先预料到,比事后追加好。
第三,买设备同时也要买技术、买专利。
第四,要提前练兵。宝钢这样的厂子,技术先进,各方面要求都很高,一定要抓好提前练兵。例如焦炭灰分含量不能超过8.5%,铁矿粉含硫量不超过0.6%,否则就会影响钢的质量。掌握了这个技术,还可以在国内其他钢厂推广应用。
第五,宝钢负责人是谁?建委抓总,我同意。负责人第一是谷牧同志,第二是韩光同志;冶金部是叶志强同志,上海是陈锦华同志。
第六,对宝钢应有严格要求,甚至要有点苛求。只能搞好,不能搞坏。这是为了取得经验,宝钢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第一个特大项目,应该做出榜样来。
第七,冶金部有带动其他有关部门的责任。各有关部门都必须同心协力把宝钢事情办好。
第八,冶金部要组织全体干部对宝钢问题展开一次讨论,采纳有益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也要认真听,目的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主张组织全国主要的冶金专家都来参加讨论,而且不止一次,让他们都要参与、过问、接触、关心这件事,没有什么保密的。为什么请专家讨论?因为建成以后要靠他们来工作,必须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外国专家是要走的。
八条中第一条就是决定干下去,把宝钢建设项目进行到底,不能犹豫不决。陈云同志极为重视宝钢建设在全国四化建设中的地位,他强调宝钢绝对不允许“失街亭”,“失街亭”是要“斩马谡”的。
在工程已进行到热火朝天时,当时中央一位领导同志曾提出因资金不足要把工程停下来,非下不可。韩光和工程指挥部的同志当然就为难了,因为全部停建那损失太大。这时不仅基础、机座工程都已筑好,而且绝大部分设备已经到厂。如不安上,摆在露天,风吹雨打,就会腐蚀。如再建设库房则必然花费大量资金,更不合算。于是采取了“就位维护”的方针,把已到厂的设备,照样安上,特别是电气设备,不仅安上运转起来还能有效地进行动态维护。同时,把极少数不急的工程停下来。尽量减少停建时间和经济损失。这样,形式上似乎停下来踏步不动,但实际上工程照样进行,逼出来一个明停暗不停。硬是拖了七八个月,坚持没下马,又继续建设下去。如果不是陈云同志第一条干到底思想深入领导,深入群众,恐怕难得不下马,一下马耽误的时间可就大了。
八条中第五条要求建立责任制,首先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及各部门的责任制。明确责任,有利于统一指挥,有利于各部门协调配合,及时解决问题,减少扯皮,更好地贯彻八条。国务院曾正式下文任命韩光同志为宝钢建设国务院代表,驻宝钢指挥,有关部门大力协同,他为此费尽了心机。当时国务院有关部委正式成立宝钢建设联合办公室,在国务院代表韩光主持下,每年两次召开会议,指挥有关部门大力协同,及时解决建设中提出的问题。韩光同志讲,他在每次会议上必讲陈云同志“苛求”的要求,讲清为什么要“苛求”?反复落实“苛求”,以保证工程质量。
八条中突出强调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要求学习技术、尊重技术、尊重专家。例如对工程质量要严格要求,甚至“苛求”。提出买设备同时买技术和专利。为了掌握新技术,保证质量,要提前练兵。又如提出外国专家要请,但最后还要依靠中国专家,把经验积累起来。要求组织冶金专家讨论宝钢建设情况,使之关心宝钢。去年,我听宝钢的同志说,当时他们曾邀请冶金专家91人,上海各界专家19人,参加宝钢建设座谈会。会上,专家们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为重点建设工程召开的研究会、讨论会,为搞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开了一个良好先例。1986年,为了落实陈云同志的有关指示,他们还邀请上海有关方面成立了宝钢顾问委员会,至今一直发挥着有益的咨询和促进作用。
八条中要求走群众路线,要求把宝钢问题在冶金部展开一次讨论,采纳正确意见,对不同意见也要听。
实践证明,八条是个综合治理方案,是个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陈云同志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结果,既听取专家的意见,又走群众路线,遇事找大家商量,以唯物辩证法做指导的具体成果。
五、陈云同志运用哲学思想指导调查研究
长期以来,陈云同志常常是经过调查研究解决领导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屡屡取胜,人所共知。其原因就在于他的调查研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陈云同志一生都坚持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坚持总结实际经验。他提出学哲学的心得是三句话六个字的哲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唯物论;“交换、比较、反复”是辩证法。他运用这三句话和六个字哲学调查研究,使调查研究始终有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1.“只唯实”从实际出发
陈云同志认为研究宝钢建设问题,要从宝钢实际出发,它不同于日本人建设鞍钢的情况,也不同于建国后我们建设鞍钢的情况,无论是建设周期还是设备制造,都应从中国的实际、当代世界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及宝钢的实际出发。例如,设备制造立足国内是个总方向,毋庸置疑。但建设宝钢要从我国制造经验水平出发,要达到国产化需有一个过程。先从国外引进新技术,向国外购买技术资料和专利,再逐年增加国内分交份额,最终实现国产化的目标。从宝钢实践看,设备制造在一期工程中,88%靠国外引进,二期工程国产化近60%,三期工程中,设备制造实现了国产化80%的巨大成绩。相反,当初如果一开始就立足国内,我们的制造水平低,搞不好,某些设备卡了壳,就会出现设备配不了套等事故,会大大拖延时间。
2.交换
陈云同志说:“交换是为了全面认识事物”,“交换的目的在于使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完整”。“交换”可以全面了解情况。到宝钢后,他实地考察了总体规划,又和宝钢领导、技术人员和有关同志谈话,开小型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他就是不断认真“交换”各方面意见,努力了解事物全面情况,弄清事实,才形成了八条。
在全面了解情况中,他一贯提醒“交换”时特别注意同自己相反的意见。相反的意见可以补充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不足,相反的意见也有可能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包括了一些历史经验。因此,对同自己相反的意见要作分析,吸取其有益部分。“正确的意见往往就是由于系统地驳倒了不正确意见而产生的。”正是听了不同意见,才有对分交设备立足国内还是国外的小“反复”,才有在建设中主要靠国外引进,在国内少量分交设备的决定。
3.比较
陈云同志说:“一经‘比较’就能够对事物认识得更清楚更深刻。”“比较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性质。不经过比较就看不清事物已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
例如,采用进口矿石符合不符合中国实际?经济效益如何?进口矿石含铁量都在50%以上。而我国铁矿绝大部分是贫矿,含铁量都低,要经过选矿、烧结才能入炉。经过“比较”结论是进口矿石符合中国实际,经济效益好。
再如,鞍钢、宝钢同等规模,在建设周期上把鞍钢70年建设与宝钢7年完成建设做了比较,当时资金严重不足,自然形成要拉长周期才符合建设实际。
4.反复
陈云同志说:“反复是在决定对策之时和之后,再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他主张:“在决策决定以后,再找反对的意见攻一攻,使认识更明确。而最要紧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和发展,如果发现缺点,就可以弥补,发现错误就立即改正。”
宝钢有关设备制造的第一方案中,设备制造是立足国内,陈云同志到上海考察后定了引进国外的第二方案,后又经过反复认识微调了一下,形成第三方案。陈云同志说:“这三次反复,对我是很有益处的。”几个月内三次小反复,每次都和有关领导共同讨论,共同决定。决定一次又一次接近实际,最后形成八条。这说明“反复”是辩证法,认识论。
在延安时期我曾有幸听到陈云同志讲解六个字,当时感到挺好,有些领悟。经过学习陈云同志调查研究思想和实践以及宝钢的调查研究,才使我认识到我对六个字三句话的真谛,原来了解肤浅,最多只能说是沾了个边。陈云哲学思想博大深厚,三句话是唯物论,六个字是辩证法,是多角度的思维方式,需不断努力学习领会。
六、陈云建议的采纳和今天的宝钢
党中央批准了陈云建议,宝钢一期工程在1985年建成投产,一年后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水平,工程质量全优,获国家金奖。取得了引进大型项目的经验,也为当时的调整提供了借鉴。
一期工程的巨大经济效益为二期工程提供了资金,现二期工程早已投产,二期工程的连铸、热轧、冷轧系统主体设备综合技术已达80年代中后期国际水平。宝钢一些关键技术经济指标和环保等,在国内都居于前列,在世界也属先进水平。经济效益好,早已偿还了贷款。
今天宝钢已建成为年产1100万吨钢,总资产达1030亿元的钢铁集团公司,年产量约占全国钢产量1/10。宝钢投产至今,利润总额232.17亿元,已上交国家利税251亿元,出口创汇26.06亿美元。
全厂重视环保、绿化,绿化覆盖率达35%,像个大花园。去年已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厂每个职工都有总经理签名的清洁生产卡片。
宝钢20年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对宝钢建设的决策是正确的,领导是有力的;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对的。”同样,20年的实践也证明,陈云同志对宝钢的调查研究是他晚年的一大成就,他决策的过程,既缜密又灵活,做到万无一失、一举成功。
宝钢董事长黎明同志回忆说:1986年5月18日,也就是宝钢一期工程投产近一周年之际,陈云同志和夫人于若木再次来到宝钢。除听取宝钢汇报外,还视察了炼钢厂、原料码头、焦化厂和初轧厂,亲自看了出焦和出钢。当宝钢同志谈到“我们全体职工按照您关于宝钢苛求的指示,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时,陈云同志高兴地点点头。视察后,陈云同志欣然题词:“埋头实干,从严要求,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这是对宝钢人工作的高度评价。
去年是宝钢开工20周年,在庆祝宝钢20年辉煌成就时,我们深深感谢上海市领导和全厂职工的火热奋斗,我们更深切地怀念陈云同志和他在宝钢的调查,要学习陈云同志调查研究的思想和实践,学习陈云同志三句话六个字的哲学思想,以及他那次成功地运用哲学思想指导的调查研究。


第6版(纪念与回忆)
专栏:历史珍藏

“步子再快一点”
图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广东省珠海。
照片选自邓林像册《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


第6版(纪念与回忆)
专栏:难忘的日子

今年一月三十一日,是和平解放北平(现北京)五十周年的日子。莫文骅老人作为当年第一个接管北平城防的解放军将领,回想起五十年前大进军的战斗场面和北平人民赢得解放的大欢庆的热烈气氛,仍感奋不已——
在解放北平的日子里
莫文骅
先遣入关
1948年冬,辽沈战役硝烟未尽,淮海战役鏖战正酣,华北大地一场新的战略决战又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运筹帷幄之中。10月29日,毛主席亲拟电稿,调锦州附近的部队火速入关。10月30日,东北野战军总部命令我第四纵队(我时任纵队政治委员,吴克华任司令员)与第十一纵队归东北第二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组成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先遣兵团,神速而隐蔽地挺进冀东。这完全出乎国民党反动派的意料。他们以为我东北解放军至少要经过3个月的休整才能进关。
我第四纵队刚刚在塔山阻击战中,以3个师的兵力打退了敌人11个师的进攻,保障了锦州战役乃至整个辽沈战役的胜利。毛主席之所以亲自点将,派我四纵先遣入关,正是看到我们纵队英勇善战,作风顽强,纪律严明,在塔山阻击战中打出了威风。接到先遣入关的命令时,部队才从塔山阵地上撤下来,尚未休整,冬装也没发。但我们想到毛主席的号令,任务的紧急,未经休整,便于11月1日从驻地出发。
战马萧萧,炮车辚辚,雄壮的队伍,一派大进军的磅礴气势。在“到华北打响第一炮!”“解放华北立大功!”的口号下,我们四纵挟塔山之威,如出海蛟龙,下山猛虎,大踏步向着华北,向着北平进军。仅仅一周时间即到达北平以东的石门、赵各庄等一带隐蔽集结待命。
在此期间,按照中央军委实行统一编制番号的命令,我们第四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全军65000人,各种火炮270门。
12月3日夜,东北第二(先遣)兵团为配合华北兄弟部队的作战行动,命令我军昼夜兼程,向平绥线急速开进。
在平绥线上,我军征战半个月,一战康庄,再战怀来,三战张家口,纵横驰骋400多公里,配合兄弟部队,痛快淋漓打了三个大胜仗,歼敌5万余。
接管城防
12月24日中午,我军又接到总部的命令: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平郊,对北平实施包围。29日,我们到达指定地点———北平西北郊的青龙桥、清河、东北旺、海淀一带。军部驻在海淀。
当时,我平津前线司令部,已调动两个兵团4个军的兵力,把北平包围得严严实实。根据兵团的部署,我们军的战斗地段是北平西北郊,攻西直门。我们对进攻北平的工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只等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们就可把红旗插上古都城头。
1949年元旦过后,党中央决定成立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平津卫戍司令部。聂荣臻和薄一波同志分别为平津卫戍司令部司令员和政委,叶剑英任北平军管会主任,彭真任中共北平市委第一书记。
领导同志告诉我们,战争的进程,比原来预料的还要快。眼下,平津前线司令部正在和傅作义进行谈判。因此,解放北平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如果敌人不接受我方的条件,我们就打进去;如果他晓大义,接受人民的和平条件,北平就可能和平解放。
1月18日,原国民党北平市市长何思源先生率北平各界代表来向我方请愿。我和副政委欧阳文在海淀接待了他们。这个代表团中有吕复(中国大学教授)、康同璧(康有为之女)等11人。他们推举何思源先生为首席发言人。何原是北平市市长,因追求进步,爱好和平,1948年6月,被蒋介石罢免了市长职务。但他继续为和平奔走,于1月17日组成11人的“华北人民和平促进会和谈代表团”,并通电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共中央要求和平解决北平问题。蒋介石大为恼火,指令保密局长毛人凤:“何思源早已背叛党国,留有何用!”毛人凤心领神会,密令北平特务组织在位于王府井北口锡拉胡同的何思源寓所安放了两枚定时炸弹。17日夜,何夫人及长女、长子等被炸伤,次女被炸死。何思源先生幸免于难,但左臂也被炸伤。何先生是强忍悲痛、臂缠绷带出城谈判的。
当晚,我们和11位代表进行了交谈。因他们是代表北平各界群众,而不是代表官方的,所以双方只是交换一些有关解决北平问题的意见,不可能达成任何具体的协议。第二天,我们根据总部的指示,送这些代表回城。
平津战役以它紧张的节奏进行着。我们送走各界代表不久,就接到平津前线司令部的指示:北平可以和平解放。解放后由我们四十一军担负警备北平的任务,成立北平警备司令部,并确定兵团司令员程子华任警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明治、吴克华同志任副司令员,我任副政委,刘道生同志为政治部主任。
在我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加上北平地下党长期的艰苦斗争和各界群众的推动下,傅作义将军终于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1月22日,他宣布接受我平津前线司令部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意见,并且向北平守军发出了《关于全部守城部队开出城外听候和平改编的通告》,城内20多万军队陆续向城外开拔。
与此同时,平津前线司令部电令我军一个师随时准备进城与傅军交接防务。军里决定由我带一二一师率先进城。
1949年1月31日,是平津战役胜利结束的日子。12时30分,经过一上午的精心准备,我带领一二一师出发了。前面是前卫连,我站在一辆美式敞篷吉普车上,后面是一名战士手擎一面鲜艳的人民解放军的军旗,两名护旗兵挎着冲锋枪,护卫着神圣的军旗。当我们来到西直门时,城楼上还站着荷枪的傅作义的士兵,他们拒不交出城防,说没有接到上级的命令。后经我严正交涉,他们才同意交接防务。这样,北平城门上,换上了身着草绿军装、臂戴“平警”臂章的解放军战士站岗。古都北平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在城头迎风飘扬!
第二天,吴克华同志率两个师进入北平,军部率直属队进驻西单报子胡同。
警备北平
1949年2月3日,在古都北平举行了轰动世界的解放军入城式。
入城式后,中共北平市委、北平市军管会召集各方代表,举行联席会议。聂荣臻、叶剑英、彭真等同志都参加了会议,对我们执行警备任务的部队,提出尽快安定社会秩序的具体要求。
那些日子,佩戴“平警”臂章的警卫战士,在北平人民的大家庭中,成了举足轻重的一员。白天,他们在博物馆、报馆、图书馆、仓库、文物古迹和要害部位站岗值勤;夜晚,他们身背钢枪,在路灯下巡逻,保护古都的安全。
北平的正月,寒风怒吼,滴水成冰,正是“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时节。进城后的第二天早上,我曾到各警备区域内看望部队。目睹的情景,实在令人感动。在西直门内,战士们顶着一条难以御寒的棉被,或穿一件很薄的大衣,挤在老乡的门道里、屋檐下。战士们冻得嘴唇发紫,也没有一个人去叫老乡家的门。驻在德胜门的部队,也同样露宿在街头。
驻地的群众见子弟兵冷得不能入睡,心里很不安,多次来请,或派小孩来叫,邀请战士们到家里取暖,但战士们都婉言谢绝,坚持不进民房,不打扰群众。
当时,北平城内,垃圾成山,尘土飞扬,我们动员部队展开了一场清除垃圾大会战。干部战士挥锹抡镐,人推车载,很快把16万多吨垃圾清除出去。在执行警备任务中,我们共接管了108个仓库,有成堆的军需装备,成山的大米白面、绫罗绸缎、大小汽车,应有尽有,但战士们宁肯忍饥受冻,也不动一粒米,一寸布。
由于全军上下一致,北平的军政、军民关系处理得很好,北平的名胜古迹和革命文物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我军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警备任务。(附图片)
图为解放军与傅作义部队交接防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