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序跋选萃

《缀古集》补记
李学勤
关于本书的标题,想在这里说几句话。当我把书稿集中起来,寄送出版社的时候,我不知道这套学术随笔系列命题有什么原则,因此就恳请出版社考虑。《缀古集》这个题目,便是责任编辑先生代加的。我反复想过,深觉书题甚好,于是决定。
我想《缀古集》这个书题之所以好,在于它深刻地体现了这本小书的内容,以至我个人从事的工作的特点。我若干年来所做的事,头绪尽管紊杂,但始终没有离开中国古代的研究探索。与研究当前实际的学术不同,古代属于已不存在的既往,同我们有着遥远的时间上的距离。探讨古代,特别是上古,正像观测银河系外的繁多天体一样,只能依靠幸可传播到我们的少得可怜的信息。
穿过厚重的历史幕布透露给我们的信息,自然是模糊、零散、很不完全的。打个比喻,如同一副本来有上千小块的彩色游戏拼图,现今只剩下少数片块,上面的图画也不那么清晰了。要尽可能复原整幅画面,除了寻觅更多的片块,就凭对拼图规则的了解,以及不能避免的想象。把古史重建描写为“缀”,实在是绝妙的形容。
古代研究的科学乐趣恰在于“缀”。五十年代初,我踏进这个领域,是从缀合殷墟出土甲骨开始的。近二十年来,我又常编接竹简,缀合帛书。每连接上一条一块,就取得一点前所未知的古代信息,内心的欣愉非语言所易表达。
过去许地山先生有一本书叫《缀网劳蛛》,我们探索古代,怎样出力也织不成整面的网。承编辑先生题以《缀古集》,谨在此表示感谢之意。
(《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重点新书

悬之日月遗泽千秋
——介绍十八卷本《蔡元培全集》
高平叔
1994年,浙江教育出版社为纪念蔡元培先生一百三十周年诞辰及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与中国蔡元培研究会商议,集中研究会和北京大学有关专家的力量,广泛征集蔡先生的各类文稿,排比考订,增加注释,历时五年,终于完成《蔡元培全集》的出版。
全集共十八卷,前八卷是著述,第九卷是译作,第十至十四卷是函电,第十五至十七卷是日记,第十八卷为续编。每类文稿均按写作或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次,如第一卷收录的是晚清时期的著述,有蔡元培先生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诗文、希望民族平等社会进步的白话小说、立志教育以启民智的自白。第二卷主要是蔡先生在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期间,着手废止封建教育体制、反对袁世凯窃夺国柄的有关文章。第三卷则是他出长北京大学,改革校政、倡引支持新文化运动,保护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的一系列演说、批示及论述。之后五卷的内容,反映了蔡先生对许多学术问题的创见,也记述了他如何为民主法制而孜孜不倦的斗争,为创建中央研究院,推动我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呕心沥血,为实施美育、提高国民素质而多方努力。
第九卷收录蔡元培先生游学欧洲时和回国后,根据德文或日文翻译的作品。函电共五卷,收录蔡先生致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蒋介石、李宗仁等人的信函、电报,通讯对象几乎涉及当时政、军、财、文各界要人,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极为宝贵的资料。日记三卷,系根据上海华山路蔡元培故居所藏手稿首次抄录,蔡先生子女按手稿逐字校核,前后历时十余年。第十八卷续编,是因编辑后期不断有佚文佚稿发现,经过整理考释遂成。
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的《蔡元培全集》,皇皇十八卷,是目前收录资料最全,考订最为严谨,装帧最为漂亮的蔡先生的著作集,为学术界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基础,这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蔡先生的各种学术思想,以及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史、教育史、文化史、学术思想史、科学事业史,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止住颠倒之风
魏风
希特勒,早已是一个盖棺论定,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狂魔,不料在图书市场上,这个历史罪人每每“吃香”得不得了———既有历史传记,也有专题研究,有的还一版再版……并出现了批判与欣赏的颠倒。
对这个法西斯狂魔,不是说不可以研究,不可以著作,而在于如何研究,如何著作。拿人类“正义之剑”确定的标准,对希特勒无疑应该是批判、揭露、控诉、鞭笞,而不是欣赏、赞美、同情、叹惜。遗憾的是,有的书对希特勒的“人情味”竟极力渲染、吹捧,甚至把他描写成二十世纪撼动历史“最伟大的人”。另外,东条英机、墨索里尼、山本五十六、戈培尔等战争罪犯也纷纷跟着希特勒“吃香”非凡。
书中这种正义与邪恶、批判与欣赏的颠倒还有不少,如对封建帝王将相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对青楼女子的卖笑生涯,对黑帮内部的勾心斗角,对奉承拍马的小人嘴脸……有的态度就十分暧昧,甚至津津乐道。这类欣赏多于批判的文字,不仅歪曲了历史,美化了历史上的“丑角”、“罪人”和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而且容易误导一些不谙世事的读者。
历史上的“反角”和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投机钻营的奴颜婢膝是客观存在,回避是消极的,把他们拿出来“示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揭露,才是积极的态度。如果一味迎合某些人的猎奇心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惜是非、善恶、正邪、美丑颠倒,这不仅是出卖自己的良心,而且是在作孽!当然,对读者来说,也要警惕书中这类颠倒,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识别是非真伪,不可书云亦云,被其所迷惑。毕竟,人类自有自己的“正义之剑”,绝不会被一些人的“作孽”作颠倒。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难得的精品荟萃
——喜读《建筑百家言》
顾孟潮
要言不繁,繁文无要。短文不短因其有微言大义。所以我最爱读的是大家写的千字文或者文摘。因为人生苦短,又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常感到有信息海洋导致灭顶之灾的威胁。因此很赞赏《建筑百家言》主编杨永生先生力主多写短文,而且编了这本百家千字文汇集。正如编者所言,“难得有这许多专家、教授为一本书写出这么多精辟的文章。”书中最短的一篇仅五百五十二字(是年龄最高九十一岁的单士元老先生写的),最长的一篇只有二千三百六十字。
全书真正做到言简意赅、图文并茂,每篇均配有精美的照片,有的照片已是绝版,十分珍贵。这里最年轻的作者仅三十岁出头,可以说这是一部三代建筑专家临世纪末对过去百年和未来百年思考的结晶。其价值是可以想见的。
当我翻开目录时实在高兴的是看到了响当当的作者群。我粗略统计了一下,高等院校的教授、名家之作占了一半,来自教科文研究单位的专家和设计院的作者各占八分之一,张开济、张镈、徐尚志、龚德顺、赵冬日五位设计大师有专文,所以此书可谓十分难得的精品荟萃。而且读有的文章,使我想起有梁思成先生1932年提出“建筑意”那篇短文的意味,值得珍藏品味。
遗憾的是,当此书问世时,作者群中的两位前辈———单士元、朱畅中先生已经仙逝,未能见到他们的文章使读者受益的情景。为纪念二老和使各位读者对该书有些直接感受,今引述一段作为本文的结尾。
曾走遍了近七十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建筑专家朱畅中教授,在其仙逝前为这本书撰写的专文中,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任何建筑都只能是‘配角’,它们的体形、体量、尺度、风格……或藏、或显、或露,均视环境而定,均须与山水相配,融于自然”,即:“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因境制宜、因景制宜的原则”。他特别强调,风景名胜区的建筑当视风景环境而定,宁小勿大,宁低勿高,宜小尺度,忌大体量;宜高低错落依山就势,忌开山平地成行成列;宜山林化乡土气,忌城市商业气;宜淡雅朴素,忌豪华富丽。我以为,这些指导原则是完全适合我国风景区建设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珍视和参照实行。朱畅中先生亲手设计的安徽黄山云谷山庄更是体现上述精神的杰作。其建筑如其人,其文章如其人,表里如一,于平淡之中蕴含着照人的光彩。
(《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出版信息

出版信息
▲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学人文库》第二辑共六本,内容涉及文艺、历史、新闻学等。书中所集皆为在各自的学科卓有成就的老中青学者的精短之作。
▲柳鸣九先生主编、长春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传记书系”第三批共九部传记问世。传主有海明威、艾略特、帕斯捷尔纳克、安得里奇等世界文学大家。每部传记的作者都是我国著名的研究外国政治和文化的学者、专家,如高莽、郑恩波、杨恒达、段若川、林洪亮等。
▲将弥散的民众话语引入了一条妙趣横生的河道,使各怀衷肠,各持己见的平头百姓在主持人的引领下畅所欲言地对话。这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脱口秀”———“实话实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实话实说”的实话》正是反映这一栏目从诞生至成熟过程中种种鲜为人知又耐人寻味的真实状况。
▲王辉耀的长篇纪实文学《从MBA到外交官、新华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书中记述了中国大陆最早一批获MBA学位的留学生在西方世界里的奋斗追求的人生经历。
▲郑逸文的散文《留一把钥匙给自己》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八十多篇文章回忆青春往事、叙写人生感受和读书心得。
▲上海音乐出版社推出了《陆在易合唱作品选》。作曲家陆在易十余年来专心致力于合唱写作,写下三百余首(部)合唱作品。收入集中的共有他的三十六部作品,上册为中小型合唱曲,下册为偏大型或大型合唱曲。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典藏精品——
《目击世界一百年》
《目击世界一百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全部是通过撷取著名摄影家和佚名目击者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留下的五千幅珍贵照片,以现场见证人的方式,将点点斑斑的闪光一刻,组接成一幅绚丽多彩的世界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全人类在二十世纪的整体面貌。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剧谭

《孔乙己》贵在创新
李准
越剧《孔乙己》上演所引起的热烈反响,不只是证明了一个新剧目的成功,而且标志着戏曲创新上一次真正具有突破意义的成功。
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其原有规定性决不限于它那特定的表现形式,还应包括题材的选择、主题和观念的追求,二者互为表里。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越剧《孔乙己》的突破是全方位的和根本性的。比如在唱腔和音乐上,采用了越剧的板腔又大大突破了原有的板腔体,揉进了其他剧种乃至京韵大鼓的声腔,在婉约、华丽之外增添了深沉与凝重。又如茅威涛的表演,继承了程式又超越了程式,追求虚拟性与生活化的有机结合,为了塑造“这一个”孔乙己的形象,除了造型和形体表演的创新,还着意强化了面部的表演力度,因而使观众感到耳目一新。但与此相比,更重要的突破则在于全剧对新思想视角和创作观念的自觉追求是此前的越剧作品中少有的,内涵丰厚、魅力独具的孔乙己形象在戏曲舞台上是崭新的。有了新的创作观念的开掘和新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才能带来新的思想情感的冲击力,才能产生打破原有行当和程式的深刻动力,带来艺术形式的多方面创新,让人们看到一台全新的越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对艺术的要求。越剧《孔乙己》实现创作观念的突破和全方位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它抓住了时代脉搏。创作者们以鲁迅作品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在创作中灌注了一种与当今时代发展同步的文化思考与审美风范。他们大胆超越了越剧原来主要是从社会、道德角度去营造戏剧冲突的视点,自觉地以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我国历史转折为背景,从旧文化模式的崩溃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失范中,生动揭示了作为旧文化模式守望者和受害者的孔乙己必然遭受的急剧失落的人生境遇和痛苦绝望的生命体验,同时对孔乙己的善良和对受难者的同情心、对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正常生命欲求,又给予深切的理解与关怀,从而激发了人们对民族命运的整体思考和对人生意味的现代追寻。整出戏的演出,既是对阻碍发展、压抑人性的旧文化模式的深刻批判,也是对现代文明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文化和生存方式的有力呼唤。与此紧密相联,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创作者们追求审美信息的多样与密集,加快了舞台节奏,还在追求赏心悦目的同时努力赋予舞台表演以文化象征意味,特别是那一把纸扇和一领长衫的运用,可谓别出心裁、意味深长。这出戏有力地开拓了戏曲创新的思维空间。
任何创新与探索都不会完美无缺。越剧《孔乙己》在具体环节上确实还需加工和完善。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与评价产生了一些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真正的学术争鸣是好事,争得越热烈越能说明这个作品确实打动了人,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而且,讨论还能深化人们对艺术规律的认识,推动整个创作的发展。这一点将比一个新剧目的成功更值得重视。(附图片)为演孔乙己,茅威涛削去一头秀发。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佳作赏析(17)

失落中的升华
主人公柳芭在大都市生活了十一年,始终适应不了大城市的生活,最终重新返回了大兴安岭的森林。但由于历史巨变造成的巨大差异,她又感到了痛苦和无所适从。在《神鹿呀,我们的神鹿》电视纪录片里,柳芭的母亲和姥姥,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以及她们的心路历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充满文化内涵的展示。
在1998年上海国际电视节上,电视纪录片《神鹿呀,我们的神鹿》荣获特别奖。1月下旬,中央电视台研究室邀请首都影视界专家学者,就此片的理性思考、启示意义等进行了剖析与座谈。
中国社科院博士纳日碧力戈指出,柳芭的家乡———大兴安岭的鄂温克族,是善于驯鹿的民族,他们和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柳芭先到北京读书,后又到内蒙古美术社当了编辑,但是她文化的根失去了。物质生活和城市贴得很紧,可是在精神生活上好像失去了很多,这是一个民族所独具的文化内涵,所以她要回家寻根。
此片的导演孙曾田认为,这部片子从表面上看是远离我们主流社会的,主人公的命运比较奇特。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实际上它涉及了现代世界文化面临多样性的问题。人类有几千年文明史,不同地域,不同的民族,都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样世界才是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冲击了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时,本民族的心灵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柳芭的命运就是这种心灵痛苦的思考记录。
这部片子告诫人类共同关心人和自然、人与文化多样性等主题,题材是独特的。片子以主人公自诉的方式来展开,既有自己,也有神鹿,表现一种失落,一种祈求,就是说各民族都应该呼唤自己保护本土的文化。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教授朱羽君说,这个片子富有文化的思考、文化的品位,柳芭这个人,非常富有时代意义。我们的时代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汇、融合的时代,柳芭处于两种文化的边缘状态。由于各种文化的交汇,每个人都有新与旧、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更主要的是,这个片子除了它的内容非常富有诗意、富有时代性以外,它在表现上也非常富有电视特点。它的视角,它的镜头,都具有文化内涵,画面本身带有一种文化特色。比如它对森林的美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使我们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的根基,它的镜头也能非常沉稳地对准个人,尤其是他们的生活状态,那种氛围,那种个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流,表现得有韵味。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副教授徐舫州认为,从这部片子里还可看到很多象征性的东西,神鹿是一种带有图腾民族崇拜的东西,这本身是一种象征。片子还采用了总体的象征,它在叙述方式上和整个画面构图上,都构成了整体象征的氛围,使我们感觉到了一种生存状态、生活状态的整体意境。
边缘状态最能够表现人的某种生存状态,这种个性化的东西在电视节目中应该保留它的一块阵地。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司徒兆敦说,纪录片应当把生活中一些即将消亡的美好的东西永远记录下来。这需要一批心不躁、没有任何功利、能够跑到一个林子里去呆两年的一批艺术事业的献身者。此片通过柳芭的家庭,母女三代人的心理、观念的变化,思考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边看边议

《雍正王朝》也有缺憾
向兵
电视剧《雍正王朝》眼下成了愈来愈受人关注的荧屏热点。确实,该剧在对历史题材的处理、情节设置、演员表演、节奏把握诸方面,都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值得借鉴、总结的东西。焦晃炉火纯青的演技和唐国强日见功力的表演,让无数整日只惦记在电视上混个脸儿熟的人顿时失去了光彩。该剧紧凑的节奏也一扫荧屏上的拖沓之风。
可是《雍正王朝》播出至今也露出了不少不谐调的地方。八王爷本是剧中对立势力的总代表,和雍正双峰并峙的人物。已几十集下来,这一角色远远没显出应有的分量,表演也鲜有出彩之处。至于紧随其麾下的九阿哥、十阿哥,更是粗野有余,心智不足,举手投足浑然一个市井狂徒,哪有贵胄气。
全剧叙事惜墨如金,诸多大事点到为止,干脆利落。如双钦差清查山西清还亏空案,到封藩库,夜留诺敏一干山西官员时,便戛然而止;就连康熙驾崩,雍正继位,也没出现多少导演都会借机大肆渲染的出殡、登基场面。这都是该剧的高明之处。可剧中却在高福变节与妓女纠缠、四福晋见李卫夫妇、李卫躲避其妻追打等枝蔓处,颇费篇章地虚洒笔墨,大可不必。更让人费解的是乔引娣这一多余角色的设置。乔的出场,正值十四爷觊觎皇位星夜奔丧心急如焚之际,剧中却不合时宜地竟用半集长度细说二人的初次相见。在二月河原著中,乔是雍正的私生女,雍正与“十四弟”为乔争风吃醋而终不能睦,最后雍正竟与之乱伦而死得不明不白,这是原著兴许为了换取所谓“可读性”的一大败笔。真担心该剧的创作者总想着要在清一色的男人戏中塞上一点儿女情长的东西,以为才能吸引观众,而不惜置历史与全剧风格于不顾,在这里走上了“戏说”的歧路。但愿后面的戏不是如此演绎的。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艺苑撷英

文武兼备
识燕凌
邢维
新年伊始,江苏省梆子剧团为首都观众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华山情仇》和“燕凌折子戏专场”。梆子剧团青年演员燕凌一人串演两角,能文能武的技艺,赢得观众一致称赞。
演员要演好一个角色容易,但在同一出戏中扮演两个角色,而且是两个反差较大行当的角色,就不容易了。燕凌的喜人之处就是在《华山情仇》中把三圣母和沉香两个迥然不同的角色演活了。
梆子戏唱腔以高亢见长,且戏中亦多大段唱段。燕凌有一副好嗓子,演三圣母时她发挥善唱的优势,通过唱来塑造一个善良、深沉、痴情的神仙形象。三圣母的唱腔基调有厚度,稳重,燕凌采用“慢板”、“西二八”板式,既能抒发她对刘彦昌的爱慕,又不失三圣母神灵威严之感。二郎神欲摔死婴儿,三圣母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燕凌采用喷口、颤音、剁板、大甩腔等声腔技巧,唱得声泪俱下,把三圣母爱、恨、怨、悲、愤等复杂的内心世界抒发得真切感人。
后半场三圣母压在华山底下,燕凌饰演沉香,发挥了她武功的特长。沉香一出场,一连串干净利落的招式,连续腾空的旋子、虎跳、走边等几个优美身段,一个英武、可爱有灵气的少年形象脱颖而出,舞剑、耍斧等高难动作,也显示了她深厚的武功功底。
燕凌文武兼备的表演技巧,是和她自身的艺术修养、勤学苦练分不开的。燕凌出身梨园世家,八岁学艺,后进枣庄京剧团当演员。她既演花旦,又演小生。调至江苏省梆子剧团后,为求上进,她多次投师,拜在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芝泉的门下,练功自觉、认真,一丝不苟。无论冬夏,每日清晨一套单蛮子、飞腿、翻身、旋子、舞剑练下来,总是大汗淋漓。她的刻苦好学,在剧团有口皆碑。
燕凌曾获江苏省首届戏曲节最佳表演奖等。她说:没有剧团就没有我的成绩,我只有更好地演戏,为剧团出力才是。(附图片)(下图为燕凌扮演的沉香剧照)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送冰的人来了》将演
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话剧《送冰的人来了》,3月初将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剧场与首都观众见面。
《送冰的人来了》创作于1939年,是一部时代气息浓重的怀旧剧,风格凝重写实。该剧通过在1912年纽约商业区一个下等场所———哈里霍普酒店内一群百无聊赖、醉生梦死的酒徒房客向人们揭开、展示了社会生存的另一个层面,生活的顺从与背叛、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西方人的精神生活。此剧将在首都各大专院校巡回演出。
话剧《送冰的人来了》由北京恒中旅游服务公司、戏剧电影报社联合出品,北京天安文化投资咨询公司制作。导演张驰,改编及制作人冯旭。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老戏重唱纪念老舍
值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生百周年,魏喜奎曲剧艺术发展促进会将于2月7日在中和戏院举办纪念演出。
老舍先生不仅是小说作家,而且精通戏剧、曲艺。特别是五十年前,支持魏喜奎等曲艺演员创作北京“曲剧”,魏喜奎主演了老舍先生特为曲剧写的《柳树井》,曲剧正式问世。
这次由魏氏弟子甄莹与曲艺名家马增蕙演唱《柳树井》、《方珍珠》;京剧名家刘勉宗、张馨月及王雪清、哈冬雪等,分别演出久不见于舞台的《女斩子》、《嘉兴府》等戏。(周桓)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天地
读书天地辽宁教育出版社主办的高品位文化杂志《万象》创刊,一九九九年起每逢单月出版。(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