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
——三论学习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本报评论员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展望了我们国家走向新世纪的宏伟征程,要求全党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永远不辜负人民的期望。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乘胜前进,不断进取,直至到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是我们党崇高的历史责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时代的重大使命就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发展工程,是在先进思想理论指导下,切合我国实际、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特点、充分估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设计出的一个国家振兴计划。完成这一伟大使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开拓进取。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历史使命感,坚定必胜信念,又充分意识形势之严峻,任务之艰巨,振奋精神,提高素质,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崇高历史使命。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品格和情怀,需要第一流的人才素质和本领。这不只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前无古人,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充满困难和艰险,没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品格,难成大业。更加重要的是,我们的基础比较差、起点比较低,希望达到的目标却又比较高,比较难。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解决几千万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小康水平,需要我们一滴汗一滴汗的付出,一件事一件事的完成,岁岁月月持之以恒。而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有指数、有标准、硬碰硬的现代化,是不断前进不断提高着水平的现代化,是打开国门通过激烈竞争逐步实现的现代化。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是,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过程恰恰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渐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过程。如果我们不尽快提高素质,提高知识素质、科技素质、理论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驾驭能力,就会失去竞争力,就很难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走在时代前面,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而要提高品格和素质,尤其需要严格要求、长期积累、终生努力、岁岁月月持之以恒。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不是少数人的事业,也不是少数先进分子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根本力量。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提高品格、素质和能力,不是为人民包打天下,而是以此去影响、团结、带领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共产党员的力量、领导干部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力量,都不是各种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遵照一定的方针路线形成合力,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发挥作用。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才可能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我们一定要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引导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今天,就是要按照中央部署,进一步把全党同志的思想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五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不断地把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近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革命先辈,为着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今天我们终于看到现代化的曙光。社会主义现代化集中了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人民群众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其前进的步伐。只要我们始终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不断地从人民群众变革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只要坚持我们走出的道路、得出的经验,居安思危,不懈怠,不骄逸,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理想就一定会实现。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南非工商界和非亚协会举办的晚餐会上
胡锦涛发表演讲
指出中国加强同非洲团结合作的基本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中国和南非在国际事务中加强磋商与合作,就能够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2月3日电(记者杨国强、赵毅、尚绪谦)正在此间访问的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当地时间3日说,中国珍视同非洲的传统友谊,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非友好的基础没有变,中国加强同非洲团结合作的基本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
胡锦涛在南非工商界和非亚协会举办的晚餐会上发表演讲说:“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在长期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斗争中,我们一贯相互同情,相互支持,进行了真诚平等、卓有成效的合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们更是为中非友谊的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我们这次访问非洲四国,受到了四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友好的接待,处处感受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亲身体验到中非友谊广泛深入人心。”
他指出,1996年江泽民主席访问非洲时,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提出了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各国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关系的5点建议,其核心内容是“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精辟概括了中非友谊的时代特征,深刻阐明了中国在新时期发展同非洲友好合作关系的基本方针政策。
胡锦涛重申,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非洲国家根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
支持非洲国家为保持国内稳定、振兴民族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所作的努力;支持非洲各国加强团结合作,排除外来干涉,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彼此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非统及次地区组织为谋求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促进非洲团结,实现经济一体化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他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更加关心和重视非洲的和平与发展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非洲的稳定,帮助非洲发展经济,缩小非洲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差距。
他说:“我们愿进一步加强同非洲国家的政治交往和各领域不同层次的人员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和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政府援助,并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同非洲国家积极开展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的经贸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同它们的协调和磋商,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争取早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把一个健康稳定、充满活力的中非关系带入21世纪。”
在谈到国际形势时,胡锦涛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它既给包括中国和非洲各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困难和挑战。1997年发生在亚洲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不仅给亚洲经济造成严重损害,而且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这场危机及其影响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大规模的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无序流动,有可能引发大的金融风险,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并直接威胁其稳定。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他认为,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都应为制止危机蔓延,克服危机影响而共同努力。发达国家尤应负起责任,帮助受危机影响的国家稳定金融,恢复经济,渡过难关。应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加强对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监管,遏制国际游资的过度投机,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预测、防范和救助能力。
胡锦涛表示,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造成了冲击,特别是给外贸出口带来较大影响。加上去年中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使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大。但由于我们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刺激国内需求,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199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8%。同时,我们采取了负责任的态度,坚定地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有关国家的援助,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稳定亚洲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说,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国家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中国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使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3624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998年的79748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近9.8%。
胡锦涛表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日益扩大,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当然,由于中国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尚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广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我们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在本世纪内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他说,在科学、信息高速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中国政府和人民愿意同非洲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相互支持,携手共进,为建设美好的家园和创造世界更加灿烂的明天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谈到中南关系时,胡锦涛说,1998年1月1日,对于中南两国人民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与南非正式建交是中南两国人民之间传统友谊符合历史逻辑的发展,它标志着两国关系历史新篇章的开始。
他认为,中南建交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各领域的交往与合作逐步展开。去年姆贝基副总统成功访华,双方确定致力于建立两国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为中南关系的未来拟定了方向和框架。曼德拉总统即将对中国进行的国事访问,将会更加有力地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胡锦涛说,中南经贸合作起步虽晚,却显现出勃勃生机。1991年双边直接贸易额仅1465万美元,1997年和1998年已分别升至近16亿美元,南非已成为中国在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南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在我这次访问南非期间,双方又签署了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成立两国经济贸易联委会协定和民用航空运输协定,对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双边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经贸合作是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愿同南非一道,进一步探索扩大经贸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积极稳妥地把双边经贸合作推向更高的水平。”
他强调,中南两国都是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有许多共同语言。中国重视南非作为不结盟运动、联合国贸发大会、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主席国在国际及地区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和南非在国际事务中加强磋商与合作,就能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胡锦涛说,建立两国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真诚友好、全面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符合中南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培育下,中南友谊之树一定能够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会见出席全国留学回国成果汇报会代表时强调
出国留学政策要长期坚持不变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胡晓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天在会见出席“全国留学回国成果汇报会”代表时说,出国留学政策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长期坚持不变。
参加这次由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留学回国成果汇报会”的代表都是在我国科研、教学、产业、管理等方面作出成绩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李岚清在听取了他们中优秀代表的发言后称赞留学人员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精神。他说,2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倡导下,使得我国向外大量派遣留学人员的工作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发展。2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的人已有10多万名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不同岗位上作出了贡献。
李岚清指出,我们正处在世纪相交之时,新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突飞猛进的世纪。我们一定要认识新形势,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挑战、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人才展开的,谁能培养和吸收足够的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控制科技前沿的制高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出国留学工作要力争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作出新贡献;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孕育和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作出新的知识和科技贡献。
李岚清说,各部门、各地方、各级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高度充分重视做好留学回国人员的工作,要努力创造对留学回国人员在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的良好氛围。在我国现在尚不富裕的条件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继续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解决好留学回国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
李岚清说,广大在外留学人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和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怀有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我们已经并将继续采取措施,鼓励更多的在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以适当的方式为祖国服务。教育部实施的“春晖计划”以及科研等其它部门吸引留学人员的计划,为在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各部门、地方、单位都要在中央确定的留学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加强相互间的协商,形成合力,协调有序地做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希望各部门、各地方政府要积极主动地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出国留学工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副秘书长徐荣凯、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科技部部长朱丽兰等参加了今天的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朱镕基主持召开座谈会
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意见李岚清等出席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新华社记者陈雁)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昨天下午在中南海主持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即将提请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何鲁丽、丁石孙、万国权、楚庄、蒋正华、罗豪才、王文元、钱伟长、孙孚凌、张克辉、经叔平以及党外专家张新时、陈高华等先后在会上发言。大家一致认为,过去的一年,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战胜了特大洪涝灾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继续扩大,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进展,社会政治保持稳定。这样的成绩举世瞩目,来之不易。大家一致认为,《报告》思路清晰,质朴务实,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去年的工作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报告》在全面分析形势基础上提出的1999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符合实际的,可行的。大家在讨论中着重就继续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加强廉政建设等问题,对《报告》提出了不少好的修改建议。
在此之前,国务院已将《报告》(征求意见稿)发给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部分无党派人士征求意见。他们已经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在座谈会上,各方面人士本着参政议政,肝胆相照的精神,踊跃发表意见,畅所欲言,积极献计献策。朱镕基总理在会上不时插话,就有关问题和大家坦诚地交换意见,会议的气氛十分活跃。
在座谈会上,朱镕基总理对大家的发言表示感谢。他说,大家提出的建议很有启发,富于建设性。我们将认真研究,吸收采纳。把《报告》修改好,把政府工作做好。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王光英、阿沛·阿旺晋美、卢嘉锡、周铁农、李赣骝、童傅、冯之浚、袁行霈、冯克煦、朱相远、蔡睿贤、章师明、杜宜瑾、吴明熹、赵伟之、洪绂曾、王选、刘亦铭、梁金泉、严克强;党外专家王涛、林群、黎乐民等。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出席了座谈会。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新年伊始,天津市又一处平房改造工程破土动工。天津市是国家首批安居工程试点城市。1999年安居工程投资将达25亿元,施工面积260万平方米。
新华社记者杨宗友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宣布
两会欢迎中外记者采访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将分别于1999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全国政协办公厅今天宣布,届时欢迎中外记者前来采访。
两个会议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宾馆(西交民巷甲19号)设立新闻中心,负责接待和安排中外记者采访会议。
凡要求采访两个会议的,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向会议新闻中心提出申请,地方随团记者由代表团向会议新闻中心提出申请,香港特别行政区记者向新华社香港分社提出申请,外国驻华记者向会议新闻中心提出申请。临时来京采访的,台湾记者向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提出申请,澳门记者向新华社澳门分社提出申请,外国记者向我驻外使领馆、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新华社澳门分社、澳门签证处提出申请。临时来京采访的申请截止日期为3月8日。


第1版(要闻)
专栏:

圆满结束非洲四国之行
胡锦涛离南非回国
本报约翰内斯堡2月4日电记者黄泽全、李新烽报道:在圆满结束对南非共和国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后,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今天晚上乘专机离开这里回国。
南非外交部官员和中国驻南非大使王学贤夫妇及使领馆的工作人员到约翰内斯堡机场为胡锦涛副主席送行。当专机离开南非国境时,胡锦涛副主席向姆贝基副总统发了感谢电,对南非政府和人民对中国代表团此行的热情欢迎和悉心款待表示感谢。
陪同访问的中国民航总局局长刘剑锋、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中联部副部长马文普、外经贸部副部长孙广相等同机离开。
今天上午,胡锦涛参观了约翰内斯堡艾利克信钻石及古董中心;中午看望了中国驻南非大使馆和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馆工作人员以及中资机构代表。
自1月23日至2月4日,胡锦涛先后访问了马达加斯加、加纳、科特迪瓦和南非4个非洲国家。访问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1版(要闻)
专栏:

当代红嫂
——记全国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宋顺女
本报记者张玉来
编者按:我们眼含泪水,满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编就了这篇通讯。宋顺女作为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军人妻子、军人母亲和杰出的优抚工作者,以“为牺牲者作出牺牲,为奉献者作出奉献”的崇高情怀和动人业绩,铺就了一条闪光的爱国拥军的人生历程。在宋顺女身上,体现了爱亲人、爱家庭、爱祖国、爱军队的完美统一,体现了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完美统一,体现了中国妇女传统美德与共产党人高尚情操的完美统一。宋顺女作为一个爱国拥军的典范,充分反映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巨大感召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强大生命力,军政军民团结的强大凝聚力。我们的时代需要宋顺女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我们的社会需要宋顺女这样的好公仆,我们的祖国需要造就更多的宋顺女式的爱国拥军模范。
25天新婚蜜月。27年高位截瘫丈夫和不幸家庭的精神支柱。她说:“爱祖国就会真诚地爱为国奉献的功臣”
28年前,24岁的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小沙河乡党委副书记宋顺女与成都军区某部指导员李龙禹喜结良缘。新婚燕尔25天,李龙禹便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美丽善良、温柔贤淑的妻子归队。
翌年仲春,顺女生下一个男孩,还未盼来苦苦思恋的丈夫,她年轻的心就经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丈夫李龙禹在一次国防施工中,因抢救战友身负重伤,高位截瘫。消息传来,正在坐月子的顺女不顾一切地抱起孩子,日夜兼程赶到部队,看到瘫痪在床、再也无法站立起来的丈夫和怀中嗷嗷待哺的孩子,宋顺女难以自持,顿觉眼前一片漆黑,昏厥过去。
在军区庆功会上,宋顺女亲耳听到丈夫冒着生命危险,17次抢救战友和人民财产的感人事迹,听到了成都军区宣布命名丈夫为模范共产党员、荣记一等功的决定,两眼不禁溢满了泪水,顺女从心底为有这样一个英雄丈夫而自豪,对既是丈夫又是共和国功臣的龙禹爱得更深了。她决意挺起腰板,用妻子的挚爱、家庭的温馨熨平丈夫躯体与心灵的伤痛,绝不能让丈夫流下鲜血后再流下泪水。
但是丈夫把宋顺女叫到床前说:“顺女呀,我已经失去做丈夫的能力,你才20多岁,应该再成个家。我住在医院,有国家照顾,你不用牵挂,我不能误了你的幸福和前程,咱们离婚吧!”
宋顺女明白丈夫是在为自己着想。她深情地对丈夫说:“看你都说些什么呀!你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牺牲和奉献,我有什么理由不能为你做出牺牲和奉献呢?再说公婆年事已高,你的伤已够他们痛苦的了,我怎么忍心给他们受伤的心灵再添新伤呢?从现在开始,咱们谁也不许提‘离婚’二字,天大的困难我们共同承担!”顺女纯真、美丽的心灵使英雄丈夫泪如泉涌,如孩子一样号啕大哭起来。
李龙禹在成都部队住了10年医院,宋顺女为探望丈夫往返奔波过13次。每一次都是几千里行程,换五次车,历时七八天,赶到部队医院,她早累得快要散架了。1981年,宋顺女又作出一项深思熟虑的选择:把李龙禹从部队医院接回家中,把本由部队承担的重担压在自己的肩上。她要与英雄的丈夫朝夕相伴,共同书写人生的篇章。从那时起顺女十七年如一日,日夜照料丈夫。白天上班再忙再累,夜晚也要坚持定时给丈夫翻身接大小便,擦身清洗。时间长了,宋顺女身上的生物钟也发生了变化。每逢假日,或稍有空闲,宋顺女便用轮椅推着丈夫逛公园,看电影,看球赛,让丈夫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外边精彩的世界。1994年仲夏,宋顺女和丈夫的几个战友把轮椅推上了旅游车,使卧床23年之久的丈夫平生第一次目睹了神奇壮美的长白山天池。长白山天池有灵,也该感动流泪了。
27年,病榻前、轮椅旁,夫妻相依相伴,宋顺女向人民子弟兵,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崇高、圣洁的灵魂。她用感人肺腑的爱,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创造了瘫痪病人27年无褥疮的奇迹。在军区召开的优秀军人妻子会议上,宋顺女作完报告后,一位已决意离丈夫而去的军官家属走到宋顺女面前,满脸羞色,愧疚地说:“宋大姐,我要学习你的榜样,做一名好军嫂!”一位老将军庄重地把右手举到帽檐下,动情地对她说:“你不愧为爱国拥军的一代楷模,有你这样的好军嫂,我们心甘情愿去为祖国流血牺牲!”
丈夫致残,她送小叔到军营。小叔牺牲后,她让儿子、侄子、侄女穿上军装。她要开新时期满门忠烈、竭诚报国的家风
李龙禹致残后,母亲一病不起,父亲撒手人寰。作为长媳,身任公社党委副书记的宋顺女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主心骨。两个小叔信赖她,婆婆更依赖她。
龙禹致残的第二年,顺女与丈夫商量,把三弟哲禹送到部队,实现长兄未竟的心愿。龙禹理解妻子的衷肠,夫妻俩一拍即合。可是消息传出,亲属们不干了,一片反对声:“哲禹已经当了工人,何必再去当兵呢?”宋顺女满怀真情地对三弟说:“哲禹呀,嫂子想送你到军营,是因为当兵锻炼人,出息人,去还是不去,主意由你自己拿!”哲禹毫不犹豫地说:“嫂子,我听你的!”
在送哲禹踏上军旅生涯的路上,宋顺女殷殷叮嘱小叔:“三弟,你哥哥是人民的功臣,你当兵后,可不能为他抹黑呀!嫂子希望你比哥哥干得更好!”1976年夏,宋顺女专程到部队看望哲禹。哲禹说:“嫂子,你真是太辛苦了!我已经超期服役了,打算今年要求退伍,把哥哥接回家,也好帮帮你。”哲禹一片好意,却不料嫂子一听就火了:“嫂子送你来当兵,是要你像哥哥一样报效祖国的!只要部队需要,你就不能打退堂鼓!”一席话说得哲禹羞愧难当:“嫂子,我错了!我一定干出个样儿来给嫂子看!”哲禹在部队7年,光荣入了党,荣立二等功,被破格从战士提升为副连长。然而谁会想到,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军官在保卫祖国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了!
噩耗传来,宋顺女的心碎了,沉积多年的泪水奔涌而出。
时光荏苒,在浓浓的拥军报国家风熏陶下,李家的第三代也都长大成人了。宋顺女又萌生了一个念头,想把夫妻俩生命的支柱、生活的希望———独生儿子李杰送到军营,继承父辈未竟的事业。亲戚知道后纷纷劝说:“我们李家对部队的贡献够大的了,再不能把孙子也献上去了。”懂事儿的李杰去问奶奶该怎么办,老奶奶眼含泪水,颤抖的语调透着刚毅:“听你妈的!”李杰踏着父辈的足迹,在慈母热切期盼的目光下,义无返顾地走进了军营。
接着,宋顺女又动员二弟李京禹把独生子李强,劝说三弟李哲禹的遗孤李继红相继走进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
命运对李家的考验似乎没有尽头,1998年8月已成为中尉军官的李杰刚刚度完新婚蜜月,突然高烧不退,被诊断为白血病,并且到了晚期!挽救儿子的性命,要做骨髓移植手术,那可需要40万元呀!丈夫无法控制内心的凄苦,终日泪流不止。
宋顺女把难忍的痛苦埋在心里。待丈夫睡熟后,她独自一人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那块已挂了35年的“光荣军属”牌匾,还有那块三弟用生命换来的“烈属光荣”牌匾。这位坚毅、刚强的女性,此时也不觉涕泪横流……然而任何人间苦痛都动摇不了这位伟大女性竭诚拥军报国的坚定信念!趟过一阵泪水,她心底涌动的依然是无怨无悔的豪情!
李杰患白血病的不幸消息传开后,震动了延边州,社会各界都伸出援助之手。不到3天,凝聚戍边将士真情实意的10万多元捐款便送到了宋顺女手中。那些赴延吉采访宋顺女的新闻记者们,为从死神手中夺回这位伟大母亲儿子的生命,也纷纷捐款相助。
“爱祖国就要为国家分忧”。子弟兵称她“阿妈妮”,军人家属称她“娘家人”,人民群众称她为活着的雷锋、孔繁森
宋顺女对丈夫深沉的爱和对家庭的满腔情,使她对拥军优抚工作充满真挚的情意,产生一种心灵的沟通。延边素有“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之誉。这里是抗联老兵、抗美援朝老兵、军烈属和伤残军人较为集中的地区,优抚任务繁重。转入民政局工作的宋顺女以柔弱的肩膀和坚强的毅力,一肩挑起沉重的家庭负担,一肩挑起繁重的工作重担,把党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送到这些共和国功臣的心窝里。
年过七旬的老烈属阎明淑,当年新婚只有几个月,丈夫就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那时她任村妇女主任,也在一次执行支前任务时被地雷炸掉了一条腿。宋顺女第一次见到老人时,她正在一间低矮潮湿狭小的草房里,拖着假肢吃力地往外淘雨水。宋顺女从此把老人当成亲生母亲,经常去探望她,肉粮菜蛋,缺啥买啥;洗头、擦澡,啥活都干,整整十年没间断。1985年宋顺女帮老人调进了55平方米的新楼房。有一年春节,宋顺女用轮椅推着丈夫李龙禹,带着食品上门去认“妈”。老人见到高位截瘫的李龙禹,抱着宋顺女失声痛哭起来:“怎么也没想到你当家的也是个伤残军人呀!早知这样,咋也不能让你为我操这么多心呀!”1992年,80多岁的阎明淑老人含笑离开了人世,宋顺女像送亲生母亲一样为她送了葬。
老烈属俞松柱,丈夫和儿子都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精神受到巨大刺激,患了严重疑心病,总是怀疑有人要害她。就是这样一个精神病患者,宋顺女也能用火热的心肠,使老人对她比亲生女儿还要亲。老人一到民政局,就说是来找闺女。同事们也习惯了,总是喊:“宋大姐,你妈来了!”
宋顺女来延吉市民政局工作时,城乡有10位烈军属孤寡老人,宋顺女把她们个个记在心上,帮她们修房扒炕、求医寻药、搬迁新居、济危解困……先后谢世的8位老人临终前都叨念着宋顺女的名字。抗联老战士朴昌淑活了96岁,她逢人便说:“没有顺女呀,我活不到今天!抗联那阵子,我们用头发织的袜子,做的鞋垫最暖和。现在把我们的头发都剪下来给她织袜子,做鞋垫,也报答不了她的恩德啊!”
近几年,宋顺女又与一名同伴把全市乡镇街道跑了个遍,走访了340多户军烈属,行程达1400多公里,摸清了全市优抚对象的现状。同伴们都称她是优抚工作的“活档案”!
宋顺女还把对军人的敬重倾注在为军嫂们的排忧解难上。有的军官家属工作调动遇到麻烦,她就四处协调,帮助解决;有的分配住房受到不公正待遇,她就据理力争,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有的子女入学遇到“土政策”的制约,她就奔波忙碌为他们创造优惠的条件。谁也说不清她为军嫂们跑了多少路,付出多少艰辛,受过多少委屈、误解和非议。仅1992年以来,在宋顺女和同伴的共同努力下,就先后为64名军官家属解决了住房,为56名军官家属安排了工作,使82名军官子女进了满意的学校。驻军领导和家属亲切地称宋顺女是“娘家人”、“好大姐”、“好阿姨”,人民群众和机关公务员称她为活着的雷锋、孔繁森。
每逢新年、春节、“八一”节,或遇到部队设防、施工、执行野营拉练等重大任务,宋顺女总是倾注全力,积极协调做好拥军工作,重现了一幕幕“猪哇,羊啊,送给亲人解放军”的感人景象,同时也把“阿妈妮”的形象深深印在了子弟兵的心坎上。
宋顺女“为牺牲者作出牺牲,为奉献者作出奉献”的崇高情怀,她27年走过的光辉历程,强烈地震撼了延边州朝汉军民和东三省广大军民的心。人们由衷地敬佩她,爱戴她。她的动人事迹广为流传,众多年轻人以她为榜样,重新锁定人生的坐标。党和国家也给予这位平凡而伟大女性以崇高的荣誉:她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被民政部、军委总政治部命名为“拥军优属先进个人”,被沈阳军区树为“学雷锋标兵”,被吉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人民好公仆”。
在风风火火、忙忙碌碌中,宋顺女不知不觉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快要退休了,可她还在为优抚工作殚精竭虑,操劳奔波。一些人不理解:“你到底是在图什么?”宋顺女说:“我图的就是让那些军人妻子们,那些与我有着相似生活经历的姐妹们脸上多一些欢笑,少一些愁容;图的就是我们的军人兄弟在部队多一分安稳,少一分牵挂!就为这,吃苦受累一辈子,我也心甘情愿!”


第1版(要闻)
专栏:

吉林省延吉市民政局优抚科科长宋顺女积极为军烈属、伤残军人排忧解难,被称为“军烈属的娘家人,伤残军人的贴心人”。图为宋顺女冒雨到军营慰问子弟兵。王法权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