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经验是创新的结晶和起点
张福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来说,也是这样。要运用好这些宝贵经验,首先要深刻理解这些宝贵经验。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要自己动脑思考问题,体会道理,消除疑点,廓清思路。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才算真正有所收获,从而才能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
这些宝贵经验,是致力于不断创新的结晶,也是从事新的创新实践的起点。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解放思想是永恒的主题,实事求是要一以贯之。要创新,就不能因循常规。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自己的实践中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经验的本体是实践,运用经验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经验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经验如果不再返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以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那就势必陷入经验论的泥潭。经验回到新的实践中去的过程,就是继续创新的过程。相对而言,这一过程更重要。
要创新,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创新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丰富的最新的科学知识指导下的一种创造和实践活动。二十一世纪已经临近,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信息革命”来势迅猛,“数字地球”近乎现实,“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无纸贸易”并非神话,“学习社会”实属必然。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补充和更新知识,从而增强创新的资本。
要创新,就要致力于解决新问题。新问题是最严明的老师。问题的解决总是相对的,而问题的不断产生则是绝对的。解决一个新问题,实践就有希望深化一步,认识就有可能升华一层。一个有志于干一番事业、力求有所作为的人,无不始终保持浓厚的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的兴趣。无论改革还是建设,新问题无所不在,就看你是否善于去发现和研究。
要创新,就要善于总结群众实践中的新经验。经验来自群众的实践,没有群众的实践,无所谓经验。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新的动力之源。新经验之所以新,就在于过去未曾出现过。因此,它并非一开始就是十全十美的。既要保护、扶持新生事物的萌芽,使其不被扼杀;又要满腔热忱地帮其克服不足,使之逐步完善。
要创新,就要掌握新本领。创新不可妄为,要有真本事、硬功夫。解决问题是领导者的天职。解决问题靠办法,而办法要有科学性。这就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解决问题的过程棘手而艰苦。我们没有解决未来所有问题的全部答案,只能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只要刻苦而又得法,有毅力而又有知识,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9版(理论)
专栏:

科学管理是国有企业的活力源泉
——河南灵化集团四优管理法的调查与思考
袁木
内容提要: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特别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河南省灵宝市化工企业集团实行的四优管理法,即优异的产量,优秀的质量,优化的成本,优厚的报酬,既是一种管理方法,又是一种共同的奋斗目标、一种企业文化。四优管理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在于它是一种民主的管理机制,是一种两个文明成果考察一体化的新形式。
两年多前,朱镕基同志在管理科学学科发展座谈会上说:“当前国有企业的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管理不善”,“今天到了要大力提倡改善中国的管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的时候了”。河南省灵宝市化工企业集团(以下简称灵化集团)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通过改善管理振兴国有企业的希望。
河南灵化集团1995年以来,所属14个企业无一亏损,到1997年,总资产由1.8亿元增加到8.1亿元,年利税达到5115万元,已成为灵宝这个县级市的支柱企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个由县办国营小厂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集团,为什么如此充满活力?这主要归功于从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并不断加以完善的“四优管理法”。
共同的奋斗目标
四优——即优异的产量,优秀的质量,优化的成本,以及实现这三优后职工应得的优厚报酬。追求这四优,在灵化集团既是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一种管理方法。他们在《四优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对这种管理方法作了概括性的表述:立足于对市场的调查了解和确切把握,从追求企业最大经济效益和快出人才的目标出发,以优异的产量,优秀的质量,优化的成本构成综合指标,层层分解到每个环节的每个人,根据个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特别是体现在效益实现中的个人业绩积分,分配给个人相应的劳动报酬。通过优厚报酬的动态显示,激发员工不断进取,撬动产量、质量、成本向最优状态运行,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
这里的关键在于,把企业的优异产量、优秀质量和优化成本同职工的优厚报酬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达成高度一致,企业行为与职工行为取得共同指向,企业和职工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工厂经济效益和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都能得到确认和保证。集团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周春生认为:“如何使产量、质量、成本三者达到最佳组合,关键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全方位挖掘人的潜能。四优管理法就是实现这种‘调动’和‘挖掘’的方法。”
在灵化集团,从企业高、中层领导干部到基层的班组长和普通工人,都对四优管理法相当熟悉,有深切的体会。灵化集团围绕四优管理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指标设定、组织管理、考核监督、部门协作、全员民主管理等方面。干部职工对同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部分必须学懂弄通,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才能被批准上岗。正是这样一种科学、严格的管理方法,一种为广大职工所乐于接受的企业文化,成为灵化集团不断发展壮大的活力源泉。
科学的指标体系
科学的指标体系的设定,是实现四优目标的前提条件。灵化集团设置指标的基础是市场调查,同时把以下几项作为主要参数:1.企业设计能力。2.曾经达到过的最优指标。3.行业目前先进指标的平均程度。根据这几项参数,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以追赶行业先进水平为目标,根据基本相同的软硬件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要求,制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指标,即俗话所说的“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的要求。
设定的指标还要经过层层分解,从集团到厂矿,从厂矿到车间,到工段,到班组,到个人。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横向到边,竖向到底。”设计这样一套指标体系,决不是根据主观臆断,而是牢牢地立足于生产实践。各项指标的确定,还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讨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做到干部群众完全认可,然后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合同的内容主要包括:产量指标,质量指标,成本指标,设备运转指标,定员及工资定额指标,超产或欠产的奖与罚,节约或浪费的奖与罚,以及分配方案等。
灵化集团总部和各厂矿都设有四优管理办公室,其主要职责就是搜集企业内外的各种有关数据,制定并定期修正指标,使指标对企业发展的牵引作用处于合理状态,不因太高而挫伤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也不因太低而增加成本。他们每半年或一年修订一次指标,而每一次修订过的指标水平都较前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实行四优管理法后,技术革新成果不断涌现,劳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生产记录不断被刷新。随着企业的发展,职工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
独特的组织制度
指标体系确定后如何保证落实?灵化集团推行了内部“模拟小法人”制度。
灵化集团下属各企业都是独立法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的企业设有分厂,下面就有分厂、车间、工段、班组四级,有的没有分厂,即车间、工段、班组三级。集团公司把每一级均称为模拟小法人,并制定《企业内部模拟小法人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各级模拟小法人代表的各项权利和职责。他们除了不具备企业法人代表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权利以外,对内部管理具有同法人代表一样的全权,因而被称之为内部模拟小法人代表。
在这样的组织机制中,各级模拟小法人代表之间是指标承包关系,下级无法越权,上级也无法侵犯下级的权利。模拟小法人代表一般由民主选举产生。由于对完成指标体系负有直接责任并起决定性作用的首先是一线领导,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职工收入的高低,所以职工群众自然会推选有能力带领他们实现指标的人来担任领导。由于模拟小法人代表的权利是职工赋予的,并且有制度保障,所以对内指挥很灵;对外有权同上级领导和四优管理办公室协商制定指标。除制定指标这一项工作外,上级领导无权也不必干预他们自主范围内的事情。比如原来由上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掌握的岗位调整权、报酬分配权等,在这种机制中,都完全是模拟小法人代表的权利,由职工赋予,为职工服务,受职工监督。灵化集团现有数百名内部各级模拟小法人代表。这样一批经过职工民主选举出来并真正能够尽职尽责的经营管理者,保证了企业管理的科学、严密和有效。
动态的监督考核
灵化的监督考核公开进行,并具有很高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其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的支撑:
转换管理观念。灵化集团认为,过去企业管理之所以不成功,往往在于没有跳出“人管人”的思路,因而弹性过大,效果不佳。四优管理法主要靠指标和制度管人,并公开、公正地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谁干得好,工作成绩大,谁的积分就高,收入就多。任何一项工作对企业来说究竟是有效劳动,还是无效劳动,或者是负效劳动,都只能以对企业产生的效果来作评价,并随时予以兑现。
任务分解,层层承包。灵化集团经过精密测算,把各级的责、权、利关系简化为十分明确的责任书,把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级模拟小法人以至单个人,使人无法揽功,更无法诿过,杜绝了因为责任不清导致的诸多问题。
左右联动,影响互扣。在生产流程中,如果哪个车间、工段、班组,由于自己的工作失误而对相邻的车间、工段、班组造成损失,必须及时找出责任人,做出赔偿。
日清月结,透明及时。由于指标透明,计算规范,每个职工每日的产量、质量、成本、工资自己都可以算出来。各车间都设有公告栏,每日公布工作情况和报酬情况。这样,职工就可以通过横向比较,看出与先进的差距。职工个人的自觉意识时时被唤醒,误差及时得到校正,企业经济损失在监督考核的过程中及时得到挽回,同时也增加了职工个人的收入。
奖罚分明,讲求力度。灵化集团的奖罚是立竿见影的,丝毫也不含糊。在集团内部,个人月收入高的可以拿到1500元,低的只有二三百元。
有一个全程监控的组织体系。这个体系既包括职工的民主监控,也包括部门对部门、权力对权力的监控。集团公司规定,任何一级的模拟小法人代表如果连续三个月未完成考核指标规定的任务,即自动解除任职资格。四优办公室和模拟小法人代表在各自工作范围内的权力都很大,但又形成互相监督和制约。正是这种有职有权与监督制约的互动,推动了企业目标的实现。
四优管理法在灵化集团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生产领域,而是延伸到供应、销售、服务、管理等各个部门。他们的思路是,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非生产领域,管理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都是一致的。灵化集团在把握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劳动的特点,确定不同劳动中类似于产量、质量、成本的考核评价指标,在这些方面贯彻四优管理,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民主的管理机制
创造企业在可能条件下的最大经济效益,是实行四优管理法的直接的有形成果。作为一种工作机制,四优管理法也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确立了工人当家做主、领导甘于服务的干群关系。在实行四优管理的工作机制中,指标是工人认可的,直接领导是工人选举的,所以工人在劳动中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愉悦,是在愿意被领导的心境下干自己愿意干的工作,消除了被动地受人管理的“逆反心理”,加之劳动成果与报酬紧紧挂钩,许多人的创造性很快发挥出来,学习技术、改革创新的热情高涨,遵纪守法也随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人人都在追求别人的认可,人人都在追求更多的经济收入,所以劳动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提升人的素质的过程。从领导方面来讲,政绩如何由群众说了算,所以官僚主义、行政命令式的领导方法失去了滋生的条件。要做好领导,首先要做群众的表率,密切联系群众,自觉为工人服务,与他们打成一片。
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充分发扬。在这样的机制中,由于上下左右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所以竞争由原来的不管别人瓦上霜甚至损人利己的竞争,转变成为既要大力发挥个人优势又要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竞争。
创造了一种两个文明成果考察一体化的新形式。在灵化的劳模评价体系中,既体现生产成果,也体现精神文明的状况。哪方面的积分不高,都会影响到总积分。因此,在灵化,没有不是先进生产者的精神文明积极分子,也没有不是精神文明积极分子的先进生产者。
灵化集团的实践说明,在改革中一定要特别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灵化集团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探索,同时又把这种探索同改善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四优管理法正是坚持这样做所取得的成果。通过深化改革推进企业管理的加强,通过管理的加强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两者不仅不相矛盾,而且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


第9版(理论)
专栏:

在实践中提高理论素质
王文升
专心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
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领导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理论修养和水平。有些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在一些原则、政策问题上认识不清,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特别是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领导干部只有提高理论素质,才能明确方向,抓住主题,解决问题;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才能坚持党的工作中心不动摇。因而,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就当前来看,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作为核心内容,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从政治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提高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善于驾驭当前,把握未来。
亲身实践,用群众的经验丰富自己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乃是认识的规律。领导干部只有投身到亿万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从群众中吸取营养,才能认清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丰富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实践中要善于把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与实际结合起来,与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能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临邑县委针对一些领导干部觉得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从入手等问题,要求广大干部在认真学理论的基础上,坚持下基层实践。县领导分头包乡镇村、包企业,建立个人联系点,同当地领导一起安排工作,一起下村下厂入户搞调研,把所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实际工作,把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新问题拿回来通过学习理论、互相交流讨论来解决。县委、县政府总结各级干部的调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围绕本县经济建设主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解放思想、发展经济的具体政策,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加快了临邑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
加强修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自己
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也离不开对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这方面,我们首先注重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把在学习和实践中的收获写成理论文章、调查报告、体会心得等,对实践及时加以反思、总结,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分工和包点内容,从理论高度来分析情况,总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摸索发展规律,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能力。其次,注重教育干部自觉接受党性教育,经常进行自我解剖和反省,纠正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善于从失误和教训中学习,变失误、错误、挫折为财富,使思想境界和党性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在总结各级领导干部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针对本地实际,提出了“六个围绕,富民强县”的总体思路,即围绕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财政增长,加快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围绕发展经济,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围绕发挥油区优势,密切油地关系;围绕搞活流通,加强市场建设;围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同时,开展了以“树立职业理想,遵守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能,严守职业纪律”为内容的“四位一体”教育活动和“上评下”、“下评上”活动。还开展了以“三学”为主要内容的关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我们提出领导干部要崇尚事业,淡泊名利,少比得失,多做贡献的要求,并对干部廉政勤政制定出一系列制度。这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使领导干部以党的好干部的形象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受到群众的欢迎。


第9版(理论)
专栏:

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农民自己的“银行”
何成玉
我国农村信用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走上合作制的发展轨道,需要通过整顿规范进一步明确办社宗旨,更加贴近农民群众。
按合作制的办社原则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
合作金融组织是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的中小商品生产者为了解决资金困难,获得金融服务,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金融机构。它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组成的合作金融组织。但目前,农村信用社距合作金融组织的要求相差很远,有相当多的社股金结构单一,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官办”色彩较浓,商业化倾向较重,离农民较远,失去了合作性质,需要进行整顿和规范。
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逐步形成了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国有、集体、个体和私营经济、各种经济联合体并存发展的格局。农村信用社恢复合作制的本来面目,可以给农户以金融支持,增强农村中小商品生产者的市场竞争力;可以扶持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把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连接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帮助农民致富。
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是防范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维护农民利益的需要。现在,部分农村信用社存在着资本金不足、资产质量低、经营效益差、历史包袱重的问题,有的社已资不抵债,如不及时整顿规范,就会成为侵害农民利益、危害农村稳定的隐患。
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商品生产的多层次,既需要为国有农工商企业、大宗农产品收购、农业综合开发等较大规模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的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也需要为广大农户、个体私营企业、各种经济联合体、乡镇企业等较小规模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只有坚持合作制的办社原则,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和意愿,并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起以合作金融为基础,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新体制。
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必须标本兼治,步步深入
一是做好基础工作。宣传动员和组织领导是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的基础性工作。按合作制原则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涉及诸多方面的关系和利益,需要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宣传动员和启发引导工作,使广大农民、地方党政干部、信用社员工认识到农村信用社为谁办、为什么办、如何办,统一思想认识,为整顿规范奠定基础。加强对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的组织领导,包括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任务,检查工作效果等。
二是选好突破口。查清家底是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农村信用社在其发展中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彻底清查,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清查工作可以量化为“一清二收三明”几个子目标:一清就是对农村信用社所有的账目逐笔逐户核对,彻底清查;二收就是逐笔清收到期贷款,重点清收不良贷款;三明就是在“清”和“收”的基础上,搞清农村信用社真实有效的净资产,据实掌握信用社的风险状况。在清查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处理和纠正农村信用社各种违规违法和违背合作制原则的行为。
三是找准落脚点。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的落脚点就是落实信用社服务社员的各项政策。为社员服务是贯彻落实合作制的关键,它与完善信用社股权结构,健全信用社民主管理制度一脉相承。农村信用社一方面要按照“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设置股权,清理老股,增扩新股,扩大入股面,为更多的农民群众服务,另一方面要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三会一票”制度,即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社员代表大会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更好地为社员服务。总之,只要农村信用社为社员服务的各项政策落实好了,合作制的原则就会逐步得到体现,信用社也就会逐步办成农民群众自己的“银行”。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刘松深
堤防和河道工程用于宣泄洪水,提高河道泄洪能力,给洪水以出路,在防洪工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防洪体系的最后一道屏障。我国四千多年前最早开始防治水患的方法就是修筑堤防。1998年的特大洪水,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堤防工程建设标准低,河道及湖泊因泥沙淤积和围垦而萎缩,行洪、蓄洪能力严重下降,已经严重威胁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加固干堤,疏浚河道”愈加显得必要和紧迫。
我国大江大河大湖堤防虽经多年建设,但防洪标准仍然偏低。目前主要江河的堤防,除黄河防洪标准为60年一遇外,其他大江大河堤防的防洪标准只有10—20年一遇,洞庭湖、鄱阳湖仅能抵御5—10年一遇的洪水。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更低,许多处于无设防状态。实践表明,许多堤段现有防洪能力已达极限,1998年长江干堤抢筑子堤600公里,有300公里堤段靠子堤挡水。我国大江大河下游地区,集中了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产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堤防防洪标准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堤防建设标准低,质量隐患多,堤顶高度不够,堤身断面单薄,大多数堤身坡度不足1∶3。这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而堤防工程的设计、建设标准未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大江大河干堤大部分是历代修筑培高形成,堤身质量不均匀,且主要靠沿堤农民修筑,施工质量低,密实度不够。许多堤防基础是强透水层,特别是古河道、溃口处,堤基地质情况复杂,防渗处理普遍较差,存在大量险工险段,许多险工险段未能彻底处理,加之河势经常变化,不断冲刷堤脚,崩岸严重。因此,造成堤防质量隐患多,渗漏严重。据统计,1998年长江干堤累计发生险情6000多处,嫩江、松花江干堤发生险情3100多处,任何一个险情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后果都不堪设想。
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致使河床抬高,河道、湖泊泄洪断面缩小,行蓄洪能力下降。黄河下游河道每年有几亿吨的泥沙淤积,河床以每年10厘米左右的速度不断抬升,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给两岸堤防造成严重威胁。海河、珠江等河口段存在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造成行洪不畅。同时,泥沙淤积也造成湖泊面积萎缩及调蓄能力的降低,加剧了堤防的防洪压力。
河道、湖泊行蓄洪能力下降突出表现为各大江河近年来小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险情的现象。如长江中游大部分江段在1998年洪水流量小于1954年的情况下,洪水水位却大大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黄河下游河道由于泥沙严重淤积,1000多立方米/秒的流量就淹没滩区,1996年洪峰流量不足8000立方米/秒,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造成滩区较大损失。
由于上述问题,使得堤防成为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江河防洪以泄为主的目标的实现日趋困难。我们要大力发扬“九八抗洪精神”,按照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要求,下大决心提高大江大河大湖的防洪标准,将长江、黄河等7大江河中下游地区的干堤建成高标准的防洪堤,同时疏浚河道,清理河障,逐步恢复河道行洪能力,配合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兴建水库、设置蓄滞洪区等其他防洪措施,发挥防洪体系的整体作用,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江大河大湖的防洪标准,确保防洪安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