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9-02-04

1999-02-04新闻联播 文字版

怀念老舍先生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怀念老舍先生<br/> 杨宪益<br/> 今年是老舍先生诞生一百周年,我今年才八十五岁,所以老舍先生是我尊敬的长辈或兄长。我在中学读书时,就非常爱读老舍先生早年的小说《赵子曰》和《老张的哲学》。我认为那是新文学领域中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品。后来我到英国读书,头两年多半在伦敦,对《二马》里面描写伦敦的风物人情也感到非常亲切。我回国后,1943年到当时在重庆北碚的国立编译馆翻译《资治通鉴》,住处是礼乐馆的宿舍,隔壁就是当时老舍先生住的一所小楼,所以我又成了老舍先生的邻居。从1943年到1946年间,曾多次去过他家,见过老舍先生和絜青嫂,但是由于我当时不属文艺界,不搞文艺创作,老舍先生当时又忙,每天早晨到中午在写他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下午是会客时间,他在文艺界交游又广,因此我也很少麻烦他,不好过分打搅,占去他的宝贵时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他回到北京,我也随编译馆到了南京,因此又几年没见面,直到1952年底我被调到北京,加入新成立的外文出版社,又经楼适夷先生介绍,参加了作协,又参加了第二届文代会,我才成了文艺界的一员,此后就同老舍先生常见面,熟悉起来,成了他家的座上客,我的老伴戴乃迭也常去看望絜青嫂。每年秋天,我们都到他们家里欣赏他们培植的菊花,有时也陪同一些外国朋友去访问老舍先生。<br/> 外文出版社出版过他的小说《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也出版过英译的戏剧《龙须沟》和《方珍珠》,后来中国文学出版社又出版过英译的话剧《茶馆》,小说《正红旗下》,一本短篇小说选集《月牙儿》,可惜没有介绍出去他的许多主要著作。老舍先生在“文革”初期的不幸去世不但是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文坛的巨大损失。老舍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语言艺术的大师,他的小说语言非常精练而富有幽默感,很难在外文的译本中保留原文的神韵,因此他的许多重要作品至今还未能译成外文出版,这是我们翻译工作者的一大憾事。很高兴听说《二马》已经拍成电影,即将发行。希望随着电影《二马》的拍摄发行,更多的老舍先生的作品会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能欣赏我们在二十世纪的重大文艺成就。老舍先生永垂不朽。

我为老舍画插图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我为老舍画插图<br/> 丁聪<br/> 我和老舍先生在三四十年代就认识。当时他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负责人,我是一个爱好文艺的进步青年,在很多文艺界聚会上我们时常相遇,因我年轻,约二十岁出头,所以也不敢去高攀,但我对老舍先生的为人和作品是异常崇敬的。<br/> 四十年代前后,我在重庆看过很多老舍先生写的话剧。当时文化活动就数话剧最热闹,老舍先生1939年写的第一个剧本《残雾》搬上舞台后,我一连看了好多遍。他写的其他话剧我也看了很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先生的文字非常风趣、平民化,很吸引人。<br/> 老舍先生不仅作品幽默,为人也极风趣。他很爱唱京剧,我就听他学唱过杨小楼等名角的腔调。他还经常讲笑话,记得他曾引用别人的话来开他自己名字“老舍”的玩笑:“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他讲笑话时自己从来不笑。<br/> 解放前,上海晨光出版社出版老舍的《四世同堂》时,编辑赵家璧找到我,说老舍先生因看了我画的《阿Q正传》印象很深,想让我为《四世同堂》作插图。我当然很高兴能为老舍先生的书作插图,但老舍先生写的都是老北京的事,而我当时连北平都没有去过,没有生活,实在无法为此书作插图,只得婉辞。对此,我一直觉得非常遗憾。<br/> 不觉又过几十年,到“文化大革命”后,老舍先生已去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要重新出版《四世同堂》。这时老舍夫人胡絜青大姐又找到我,她说:“以前你未到过北平不能为老舍先生著作作插图,现在你已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该可以画了吧。”我一直很喜欢老舍先生的作品,有这样一个机会,无论如何不能再错过了。我为此作了充分的准备,看了好几遍书,画了24张图,并为此书设计了封面。这个封面后来还得了图书封面设计奖。<br/> 在画插图的过程中,因反复阅读推敲,我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增添了我对先生的敬佩。以后我又陆续为老舍先生的众多著作画了插图,如《二马》、《老张的哲学》、《牛天赐传》,再加上以前画的《骆驼祥子》等,可以说,老舍先生是我为之画插图最多的一位作家。英文版《正红旗下》、《茶馆》等也都是我设计的封面。<br/> 之后舒乙整理了老舍生平,我又给他画了不少插图。从画老舍著作一直画到老舍本人,我和老舍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还为他画了一套连环漫画《画像》,这是我从未为别人做过的事。<br/> 我很荣幸能为老舍先生的主要作品画插图,但最最遗憾的是我不能亲自听到先生对这些插图的意见了。<br/> 老舍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一生都和老百姓紧密联系,这也是他的作品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他是人民的作家,我们大家都会永远记住他。(下图为《二马》插图)(附图片)

老舍还活在人间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老舍还活在人间<br/> 赵大年<br/> 今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百年诞辰,各种纪念活动的内容丰富而亲切。先生身后三十多年,其作品的影响超过了从前,作家虽死犹生。这种“老舍现象”,古今中外都有,都很感人,且可启迪人生。波兰天文学家、文学家哥白尼的名著《天体运行论》(1530年)“深恐宗教界发难”,至死才发表,三百年后得到世界公认。罗丹,莫扎特,梵高,是身后才得到承认的世界级艺术家。蒲松龄身后十六年,曹雪芹身后五十年,作品才得以刻印出版。沈从文,马寅初,也是身后的评价更高。可见历史还是公正的呀。<br/> 中国文坛的1999很可能是“老舍年”——老舍的作品在身后出版一百多种,翻译和改编的也很多,目前就有电影、电视剧、京剧、曲剧、吕剧《骆驼祥子》、《茶馆》、《二马》和《离婚》上演。各地的研讨会和纪念会正在召开,形成了新的“老舍热”。<br/> 老舍身后有两件事。一是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有助于正确评价老舍,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呀!抗日战争初起,老舍提个小皮箱,只身来到当时的抗战中心城市武汉,冯玉祥将军有诗为证:“老舍到武汉,老舍要抗战!”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成立“抗敌文协”(有如全国文联),由老舍任总务部长(实际上的负责人),团结文艺界人士投身抗日战争。他描写北平市民反抗日寇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不受文学史书重视,八十年代初,国内再次出版,也只有一篇评论文章,直到同名电视剧播出,才轰动全国。东亚各国,海外华人,包括日本人民,出版《老舍文集》,国内出版《老舍全集》,人们争读老舍作品,交口称赞。这个现象被说成“重新发现老舍”。<br/> 再就是老舍作品的人民性大放光彩,《骆驼祥子》、《茶馆》、《二马》、《四世同堂》,都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常看常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禁使人想到刘少奇同志身处逆境时的一句话,“好在历史是由人民来写的”。是啊,文艺作品也是最终由人民来评判的。老舍先生在“文革”中横遭迫害,以死抗争。他的作品也受到无端批判。然而,先生的人格文品是打不倒的!中国老舍研究会,北京、山东老舍研究会,日本、欧洲老舍研究会……纷纷成立,重读老舍,学习研究老舍的活动甚多,已经持续三十年了。<br/> 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老舍的语言生动,准确,语汇丰富,精彩。他运用北京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舒乙认为,老舍先生的“语言即风格”。解放前,北京话是国语,关汉卿,曹雪芹,老舍,侯宝林这些语言大师(及其作品)是典范,对规范和发展国语作出了重要贡献。<br/> 老舍是文艺界的劳动模范。解放后他又写了大量作品,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时代精神,歌颂新社会的《龙须沟》影响很大,《茶馆》是经典之作,不仅国内,在欧美演出也获得极高的评价。<br/> 老舍荣获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民性,也是对他担任北京文联主席工作业绩的肯定。他重视民间文艺,扶助民间艺人,帮助创建曲剧这个新剧种,还为民间文艺创作内容更新的剧本。与人民大众血肉相连,呼吸与共,这也是平民百姓缅怀老舍、真诚纪念老舍先生的原因。(老舍速写高莽)(附图片)

在高原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在高原<br/> 李瑛<br/> 两朵云<br/> 从青海到西藏,将兴建一条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采访手记<br/> 两朵云,又白又遥远<br/> 在千万年地质史和五千米海拔的<br/> 苍茫的时空之上<br/> 一声车笛巨大的车轮便沿着闪光的梯子<br/> 攀登,穿过<br/> 荒原<br/> 驼峰和牦牛的长角<br/> 高高悬挂的干河滩<br/> 大风雪弥漫的冰冻层<br/> 冰川利齿的缝隙<br/> 死亡闪烁的灯塔<br/> 大地旋转着<br/> 把坚冰、烈日、亘古的奥秘和谜<br/> 统统辗成金属般的碎片<br/> 抛洒在身后<br/> 列车在前进<br/> 一路上,红色的绿色的<br/> 号志灯,大睁着<br/> 一眨不眨的眼迎接了它<br/> 机车<br/> 便用钢铁的头颅<br/> 猛烈地撞击<br/> 死寂和蛮荒的额角<br/> 无畏地闯进<br/> 没有阴影的世界<br/> 在地球最高处<br/> 闪闪的冰壳之上<br/> 在唐古拉山顶<br/> 蓝幽幽的天空里<br/> 拂动着两片白云<br/> 一片是藏族姑娘送别的长袖<br/> 一片是月台上的列车运行时刻表<br/> 季节河<br/> 在青海荒原上,季节河的生命是短促的,每年只有从六月到九月才会歌唱<br/> ——采访手记<br/> 季节河<br/> 从流来第一滴水珠开始<br/> 河床上的卵石<br/> 便一一复活<br/> 有的化成鱼<br/> 有的化成鹅<br/> 有的孵成白云、浪花和歌曲<br/> 不怕冰冷刺骨的就来吧<br/> 机灵的沙狐来喝水吧<br/> 调皮的旱獭来洗澡吧<br/> 顺便照照你们的小胡子和小脸<br/> 找找你们昔日的梦和小伙伴<br/> 岸边的沙棘知道<br/> 这不是童话<br/> 但是对这条<br/> 一会儿用鳃、一会儿用肺呼吸的<br/> 季节河,在地图册上<br/> 你找不到它<br/> 除非在我的诗中<br/> 除非在测绘员标出的地貌、曲线和高程中<br/> 或在我们节序的概念里<br/> 从喧闹的这头开始<br/> 我们叫夏<br/> 到沉默的那头结束<br/> 我们叫冬

说“无”——读《庄子》偶记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说“无”<br/> ——读《庄子》偶记<br/> 毛志成<br/> 两千多年前,中国文化史上耸立起了一座令世界至今仰视的神秘峰峦,这就是庄子。<br/> 他倾尽了自己所有的脑细胞,调动了自己全部的思辨力,用去了一个天才的毕生心血,借用五十二篇(一曰三十三篇)彩笔皇皇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可惊可愕的境界——“无”!<br/> 参透这个“无”字,谈何容易!我们凭借着用职称垫起的“学问”,凭借着用名气堆出的“才气”,只配在庄子这个深山大泽旁边玩味一枝一叶,拾取一鳞一羽,炫世自高。<br/> 自然科学家参“无”,说它就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宇宙“原始空间”概念——“场”,这与我们搞文学的人无关;解《易》学者参“无”,说它等同于易学术语——“气”、“太极”,这对我们写小说、写散文似也无补;颓废派、嬉皮士参“无”,说它可译为“地球是假的,人生是假的”,这往往对他们本身写东西的积极性又是个绝妙讽刺。<br/> 各扫门前雪吧,搞文学的人最好还是从文学自身的门径上参一参“无”。幸好庄子本身曾有过发挥性的诠注,将“无”和“有”两个对立概念用之于人事、文事,便可喻之为“道”和“名”,“意”和“形”。当庄子首先使用“得意忘形”这个语汇的时候,注进的是百分之百的褒义,描绘的是一个很清高的意识境界,并留下了表达这个境界的绝妙典故——“庄周梦蝶”。<br/> 为了回归到精神的真正“逍遥游”境界——“无”,人是要经历一番自我净化的。庄子指出的净化途径之一就是“忘”,即“得意忘形”。在《庄子·杂篇·外物》中,庄子说:“鱼具是为了捕鱼的,捕到鱼便该忘记鱼具本身;网是为了捕兔的,捕到兔便该忘记网本身;语言是为了表达意思的,意尽便该忘记语言本身。”<br/> “忘”的目的,还是回归到“无”。<br/> 可惜,“忘”又是一种大道行,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有些人写出了一篇、一部东西,就一定要拉评论家连篇累牍地给它写评论,说它这里有“突破”性,那里有“开拓”性,符合这“派”、那“主义”。这就好比我们仅仅捕了一条鱼、一只兔,却起劲地炫示自己的鱼竿、兔网一样,硬说“此竿”是弗洛伊德传下来的,“此网”是海明威用过的。<br/> 忘“物”尚且不易,忘自己的“形”就更难。总之一句话,从“有”回归到“无”实在不是件唾手可成之事。<br/> “无”,即“意”,不仅是一种清澈深湛的精神境界,也是真才气、真文采的活泉。总在“有”、在“形”上打转转的才子,往往失之奢浮。譬如出个题目《秋声赋》,邀才子成文。甲写秋风之飒飒,乙写秋雨之淅淅,丙写秋叶之瑟瑟,丁写秋虫之啾啾。若是笔力可观,当也不失为佳作。而欧阳修的《秋声赋》则超越了“秋物”,进而写出了“秋”本身的声音,亦即写出了“秋”作为一种“意”的声象。“意”者,“无”也,正因为欧阳修参“无”参出了悟性,他才写出了“秋”的魂魄———“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像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br/> 得秋“意”而忘秋“形”,将笔墨由描绘“有”而转入揭示“无”,这才使作品由浊入清,由俗入雅,远高于泛泛才子数筹。

灿烂海右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灿烂海右<br/> 彭雁华<br/> 虎年岁尾,喜讯传到泉城:济南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首批文明旅游城市。无疑,这尊嵌有马踏飞燕的金杯上,闪动着这座古城北面七十三平方公里版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套红”的日子里,天桥人跟全市市民一样,沉浸于欢悦之中,同时,他们的内心深处还翻腾出另一种异样滋味。<br/> 记忆的河床有两条,分别流淌着清泉与污水……<br/> 五十年代,毛泽东迈着坚实的脚步走上地垄,眺望着畦畦良田,稻浪荷香,不无感慨地说:“这里是少有的好地方!”<br/> 诗圣杜工部在史志里被称之为古大明湖的五龙潭公园,吟唱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名句;<br/>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昔日的恬淡、宁静从这块版图上消失了,眼前变成了一团浑浊浊的天,一片灰蒙蒙的地……人们在不经意之中,把这张硕大的图画弄脏了。<br/> 人们在内心默默企盼着还天桥本来的面目。<br/> 阳光终于有一天穿透乌云,将七色光铺洒大地。八十年代,天桥区委、区政府决定实施“三产兴区”战略,天桥区区长、时任中共北园镇党委书记的杨锡福,派遣一支精干的小分队,行色匆匆地登上了南下的飞机。几天后,南行小分队坐在了杨锡福的面前,汇报着此次南方之行。这位以实干家著称的领头人,正开动睿智的大脑,胸有成竹地在一张白纸上勾画了鲜亮的一笔。“干!盖一流的大酒店!”和着杨锡福打夯般粗犷的嗓门一吼,一阵阵巨大的打桩声,回荡在北园镇上空,顿时驱散了笼罩在稻田藕池上的雾气。终于有一天,市民们惊讶地发现,一幢二十二层的高大建筑物陡然矗立北园路一侧的荷塘边,名曰:明湖大酒店。这幢从市北拔地而起的三星级宾馆,披着粉红色的外衣,傲然耸立蓝天白云之间,活像童话中的荷花仙子,显得“齐烟九点”的孤山黯然失色。紧接着,市民们惊叹之波未平,一个形似巨大元宝,三万多平方米的济南国际贸易大厦与明湖大酒店隔路落成,遥遥相望。一株参天荷仙,一枚硕大元宝,龙飞凤舞,引得路人驻足先睹为快,市民们也大老远拖家带口地涌向这里一饱眼福。<br/> 泉城的版图向北倾斜了。<br/> 天桥辖区内有“两站”优势。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每天流动人口就达十五万以上,假如每人每天花十元钱,就是一百五十万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就是一串天文数字……<br/> 真理总是与良好的愿望失之交臂。<br/> 简陋的客栈,狭小的店铺,昏暗的酒肆,破旧的浴池……在天桥服务业的辞典中只有喧闹的字眼,而没有繁华。<br/> 堤口路西端有块空场子,闲置已久。墙外的情形与院内迥然不同。小商小贩们沿街一字排开,在尘土飞扬的大街上高声叫卖。明眼的决策人们与天桥工商局的领导分析、论证,决定上一个冷门项目——果品批发市场。几个月工夫,一座整洁、气派的交易市场竣工。市场内将储存区、批发区、生活区、办公区分割得有条不紊。商贩们搬进了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的现代化交易大厅,一个个喜得嘴都合不拢。市场块头一大,自然活动半径增加。业主们淘汰了“嘣嘣嘣”,换成了崭新的“东风”、“解放”出入由红砖绿瓦砌成的市场大门,好不惬意……市场一辟再辟,果香飘洒在齐鲁大地……<br/> 正当堤口果品批发市场火爆之际,黄河堤内的泺口鼙鼓喧天,彩旗猎猎——泺口服装批发市场开张大吉。泺口管委会里有一个村叫香磨李。由于地势低洼,雨季排水困难,夏天酷热难驱,因而村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吉祥的名字没给他们带来福音,相反,沾了黄河不少“光”,北风一刮,便黄沙滚滚不见天。香磨李人终于一天在沉睡中醒来。在小清河岸北侧,他们推倒了百年民宅,建起了服装城的第一个参照物——服装交易大棚。大棚被浙江人一抢而光,再建一所大厅,眨眼工夫告罄,市场面积一扩再扩……如今的泺口服装市场名声鹊起。自金牛桥北望,直至黄河二道坝,绵延几华里的市场像一条沸腾的河。村民住进小楼别墅,一排排的新型建筑坐落在小清河畔,装点着济南市的北大门。<br/> 北园路可谓济南市的北大街。翻看北园路斑驳的历史叫人心酸。那时,夏天路面拱疙瘩,冬天变成马蜂窝。当地老百姓还编了顺口溜:从北京到南京,没见过北园路上的跳舞坑!<br/> 北园路已成为经济快车道上的一只“瓶颈”。<br/> 疏通“瓶颈”绝非易事。五点二公里长的路,由三十五米拓展到七十米,工程总面积三十八公顷,总投资三四亿元。一串惊心动魄的数字,在区史上简直是破天荒。<br/> 杨锡福任北园路改造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在重重困难、阻力、风险面前,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进驻了十里长街。<br/> 拆迁战役的发令枪响了。杨锡福总指挥率一班人马现场办公,疏导交通、指挥爆破、舌战“钉子户”。当铺路进入攻坚阶段,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场滂沱大雨过后,紧接着是一场大雪。一夜之间,长长的路面凝固在冰雪之中。在抢险的队伍中,人们看到杨总指挥那熟悉的身影,他忽儿甩掉大衣抡镐,忽儿又跳入刺骨的沟里排水……1993年底,北园路改造工程如期完成。在市人大代表的建议下,将北园路更名为北园大街。“术后”的北园大街还未来得及“植皮”,精明的商人便透过蛛网般的脚手架嗅到其中浓浓的商机。各路商旅虎视眈眈地盯住这条黄金路段,争先抢滩。一时间,三千多大大小小商家鱼贯进驻旺铺。有关北园大街如何进行“整容”的方案好几套,区领导们将什么街道安长安街的华灯,装南京路的霓虹灯等等都批准了,唯独在沿街房颜色上思忖再三。最后敲定:凡是沿街楼房,统统外敷乳白色,还要留出绿化带,植上树,彻底摘掉“锅底子”这顶帽子。天桥区的三产战略硕果累累:1998年全区仅这一项总收入达二百零八亿元,占全市三产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七。在三产之光的映射下,这方热土的天变蓝了,水变绿了。<br/> 当人们漫步商场、小区、街道、工厂,看到的尽是城市雕塑、庭前绿地、透景花墙、中心广场。北园大街仿佛是一条翡翠走廊,济泺路宛若一片绿意佳苑……<br/> 天桥呵,是全区三十八万人民灵巧、勤劳的双手,架起了一座通向天堂之桥!

艺文短波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艺文短波<br/> 解放军总后后勤部举行军事文学笔会总后第十三届军事文学笔会最近在北京市房山区某部举行。总后坚持举行军事文学青年笔会,近十年来先后培养了近二百多名文学青年,他们当中有四十多人出版了文学作品集。(李冰)<br/> 靖安县作诗填词蔚然成风位于赣西北的靖安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该县十几家诗社,有社员六百零五人,其中农民诗人占百分之六十。十年来,他们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诗词作品近两万首,被称为“诗词之乡”。<br/> (段人通晓军绍雄)

书法(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书法 胡絜青<br/> 在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特组织了几篇文章,表示对这位人民艺术家的纪念。——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