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视点·统一战线)
专栏:

化冰霜为甘露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二十周年
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李默庵
今年1月1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20周年。我作为一个黄埔老人,能够看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如此喜人,感到由衷的高兴。
20年来,两岸对峙隔绝的藩篱被冲破,各方面的交流迅速展开,双向活动丰富多彩。海峡两岸关系之所以出现如今这样的变化,同《告台湾同胞书》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和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也使黄埔军校同学会和黄埔同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至今,14多年来,海内外黄埔同学、亲友,伴随着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脚步,黄埔同学会逐步成长壮大,积极发挥着党和政府联系黄埔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现在除山西、西藏外已经建立了30个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达3.7万多人。并与美国、朝鲜、韩国、泰国、巴西,以及台湾、港澳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黄埔同学建立了联系,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黄埔同学会成立后,海内外黄埔同学把它当做“同学之家”。他们为黄埔同学会带来了拥护徐帅、聂帅谈话的书信,带来了黄埔同学的心,带来了黄埔同学的情,带来了对祖国和平统一前景的美好祝愿。祖国大陆的黄埔同学不念前嫌,不忘旧功,对于他们的到来给以极大的关注,热情地陪同他们探亲、访友,登万里长城,参观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凭吊黄帝陵、中山陵,参观卫星发射;他们所到之处受到的是亲切、热烈、隆重的欢迎,可口的家乡饭菜,礼貌周到的服务,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爱乡、爱祖国的情感。许多黄埔同学,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目睹了改革开放后黄埔同学地位的变化,改变了往日的误解,消除了原有的疑虑,表达了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心情和强烈反对“台湾独立”的坚定立场。有的同学激动地说:“‘一国两制’的构想,非常实际,举世赞许,为解决台湾与大陆的统一开辟了途径。”人民要团聚,祖国要统一,这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
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到过祖国大陆的黄埔同学、亲友,他们虽然身在台港澳和海外,但是心向祖国。面对台湾岛内那些数典忘祖的“台独”分子掀起的阵阵恶浪,和广大台湾同胞一起,敢于挺身而出,作了坚决斗争。他们为维护祖国统一,走上街头,呼吁民众,起到了带头、骨干作用,这是一支拥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
这14多年中,许多黄埔同学、亲友在积极参加反“台独”、反分裂,促进祖国统一的伟大斗争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力量;许多黄埔同学、亲友以主人翁的姿态,为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接待数以万计的黄埔同学、亲友,引进数十亿资金,兴办公益事业,捐资办学,修桥铺路,为改变家乡面貌,促进家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埔军校同学会这14多年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政策,已经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证明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不仅使西方企图分裂中国的势力遭受重大打击,而且使“台独”路线越来越行不通,海峡两岸关系由“山重水复疑无路”逐步转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潮流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今后我们要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和全国人民一道,更加自觉地贯彻《告台湾同胞书》所制定的方针路线,努力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8版(视点·统一战线)
专栏:光彩事业

春风化雨千山绿志在扶贫一片情
王东利
张江平是全国光彩事业发起人之一、全国十大扶贫状元、河北亨豪集团总裁,他率领亨豪集团围场共富公司的数百名员工自1996年以来,在一片黄沙滚滚的荒滩中战天斗地,植树种草,固沙引水,把上万亩的大沙漠改造成了一望无垠的良田。
河北省围场县张家湾乡东北部,距县城75公里,涉及三个行政村,3500口人,东临内蒙古赤峰市,长期以来,由于土壤沙化严重,沙进人退,被称为当地的“北大荒”。它严重地危害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加剧了当地群众的贫困。
为了使治沙工作获得成功,张江平先生请来了治沙专家、水利专家共同研究“北大荒”总体开发计划。他们根据“北大荒”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最终确定了植树种草、防风固沙、生猪饲养、改良土壤、建立立体生态农业的综合开发计划,先期投入资金1500万元。工程建设初期,张江平调集8个工程队,25台推土机,投入250多名工人夜以继日,艰苦奋战。张江平夫妇克服了生活艰苦、气候条件恶劣等多种困难,始终与工人们战斗在一起,吃窝头、睡马架,一干就是3个月,顺利地完成土地平整及田路网格的建设任务。
水是固沙之本,“北大荒”由于土壤沙层厚,已形成了严重的漏斗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江平多次到各级水利部门虚心求教,采取了河水、井水、山水综合利用的办法,经过4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建起了宽6.7米、长30米的拦河坝,修建了数千米的引水渠,打出机井4眼,充足的水源为“北大荒”的治理改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解决“北大荒”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少的问题,张江平跑项目,筹资金,又投资540万元建起了“北大荒”万头种猪繁育中心。该项目是围场农业产业化,建设公司加农户模式的最有效实现形式,因此被围场列为“四位一体”扶贫规划的重点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目前该中心已建成高标准猪舍1100间和万吨饲料加工厂一处,饲养成年种公猪34头、种母猪672头,已产仔猪5500多头,最高存栏可达7000头。1998年,该中心在完成增加有机肥、改良土壤任务的同时,为当地提供种猪1200头,对改良围场的猪种,使生猪饲养真正成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主导产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这种意志,亨豪集团共投入资金1900多万元,架设高压线路10多公里,平整土地近万亩,种草6000亩,种粮1300亩,栽杨树15万株,沙棘树15万株,形成了有效的防护林网络。
昔日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如今生命的绿色正在尽情地延伸。


第8版(视点·统一战线)
专栏:

工商联简介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又称中国民间商会,简称:全国工商联。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商界组织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于一九五三年十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单位之一。工商联坚持紧紧围绕中共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商联以“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为行动纲领,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努力调整会员结构,使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阶段工商联的宗旨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对广大会员进行团结、帮助、引导、教育,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工商联的主要职能与任务是:代表并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参与有关事务的管理,参与社会经济重大决策的协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发扬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倡爱国、敬业、守法,提高会员素质,培养积极分子队伍;引导会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投身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光彩事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会员提供信息和管理、法律、会计、审计、融资、咨询等服务;开展工商专业培训,帮助会员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改进财务、纳税等工作;组织会员举办和参加各种对内对外展销会、交易会,组织会员出国、出境考察访问,帮助会员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增进与香港特区及台湾、澳门地区和世界各国工商社团及工商经济界人士的联系和友谊,促进经济、技术和贸易合作的发展,协助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为会员提供必要的证明,协调关系,为会员和民间企业调解经济纠纷;办好会办企业、事业;承办政府和有关部门委托事项。
工商联的会员分为企业会员、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目前工商联会员有一百三十万八千个,其中私营企业会员十三万五千八百个。全国工商联历任主任委员、主席是陈叔通、胡子昂、荣毅仁、经叔平。现任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王光英,主席经叔平。


第8版(视点·统一战线)
专栏:

围绕中心做好统战工作
河北省玉田县县委统战部的同志们,在1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只有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才能走活党的基层统战工作这盘棋。
县委统战部部长张永金认为,在这种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形势下,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就是统战工作的当前中心和重点。征得县委同意后,统战部决定拓宽统战工作渠道,开展海外联谊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东奔西走,动员起县内近30名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三胞眷属成立了唐山全市第一个海外联谊会,组建了4个海联企业。招商引资办企业,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几年来,这个县通过海联会,先后接待了300余名海外游子,还与27个外省市的海联会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不仅为全县发展经济敞开了大门,而且也对促进祖国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加强与三胞联谊活动的过程中,张永金同志始终把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紧密结合起来。台胞郑先生第一次回祖国大陆探亲时,心存戒意,唯恐回去后惹出麻烦。他们在接待中坚持用乡情、亲情去感化他,使他渐渐消除心中疑虑,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认识到祖国大陆政府为统一大业所做的一切努力是诚心诚意的,是真正为民族负责任的。在党的政策感召下,进一步激发了郑先生的爱乡之情,慷慨捐资10万元,帮村里建了一所新小学。
张永金和他的同事们经常利用接待机会,向三胞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家乡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感情,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的炽热情怀。近年来,他们还在三胞眷属中实施了“减少一个贫困户,增加一个富裕户,发展一个小康户”的工程,使探亲观光的三胞从思想感情上加深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美好印象。90年代以来,由于他们的努力,来玉田探亲观光的三胞累计向家乡捐款70余万元,受到家乡父老乡亲们的赞扬。(石永刚张春丽)


第8版(视点·统一战线)
专栏:

下岗再就业群体分析
舒愉冯群
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通过全省11个地市的基层组织对897名下岗工人进行问卷调查。从回收的710份有效问卷来看:
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绝大多数愿自谋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下岗工人对下岗的认识不一样,年龄越大,对下岗越难以理解。文化程度越高,对下岗越表示理解。同时,区域经济结构不同,就业机制不同,对下岗分流的承受力有明显差异。以杭州、温州两地进行比较,在温州,下岗工人大多有较强的自谋职业的能力,并有相应的市场环境。他们认为“小小生意强做工”,只要国家政策允许,身体健康,温饱不成问题,下岗并不是“灭顶之灾”。
认为再就业有较大难度,依赖心理仍然很重。调查显示:64.5%的下岗工人不愿意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24.7%担心领取下岗证后与原企业脱离劳动关系,13.1%表示不愿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要还是“原企业的人”,原企业就不能不管,政府也不会不管那么多人。这说明在这方面还必须加强宣传,帮助下岗工人转变观念。
培训与再就业要衔接,形成完备的体系。下岗工人认为对再就业有帮助的培训为:劳动部门和原企业办的培训班是比较受欢迎的,但是不少下岗工人反映真正适合自己的培训不多,有些地方一提培训就是美容美发、编织裁剪,时间精力不少花,却收不到满意的效果;也有一些下岗工人学习了电脑、会计基本技能,但还是找不到工作;想学习汽车驾驶、摩托车维修等容易找工作的技能又缺乏学习费用。目前一些地方的培训体系层次较低,不注重实效,仍显无序。
加大社会保险力度,拓宽再就业渠道。问卷中反映出,养老保险、社会失业保险等覆盖率偏低。社会保险覆盖率偏低,已成为制约再就业的“瓶颈”,应尽快在个私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为下岗工人多渠道就业创造条件。


第8版(视点·统一战线)
专栏:视点(二十)

大学生就业问题透视
本报记者胡斌
编者按:本期“视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透视,材料翔实,脉络清晰,论点也较新颖。大学生择业这个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没有理由轻视这个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这一巨大的人力资源一定会通过更加有效机制得到更好的配置和利用,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大学生就业的新变化
“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了。”——这几乎成了大学生、高校以及毕业生家长共同的感受。仅以北京市为例,1997年到毕业时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有6000多人,而到了1998年,这个数字上升到8000多人。
是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吗?显然不是。根据国家统计局1996年的人口抽样调查,我国大专以上学历者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只有3%,北京地区所占的比例最高,也只有13%,这与发达国家30%到50%的比例还相去甚远,就是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8.8%的比例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因此,从总体上讲,中国并不应当存在大学毕业生已经多得分不出去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呢?
首先,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高速发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已大大增长。据统计,20年来我国共培养本、专科生和研究生1800多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由1978年的89.16万提高到1997年的590万,大学生的入学率由1.4%提高到9.7%。随着大学毕业生存量资源的增长,其稀缺程度也在下降。而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是90万人,而1998年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6.7万人。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存量资源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每年的增量也在不断创出新高,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地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
其次,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传统的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1998年中央政府人员分流了50%,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也即将实施,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毕业生。在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找到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缩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的问题。而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冗员过多,包袱过重,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选择。
第三,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但具体到毕业生的所学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
近年来,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国际贸易热、国际金融热、保险热、会计热,热门专业一直热到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如1997年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全国高校在校生共有590万,1032所普通高校中有488所设置有会计专业,读此专业的在校生达58万之多,这就是说,每10名在校生中就有1名是学会计的。在1998年春季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原本乐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教育部的有关人员透露,一些高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匆匆上马,师资、教材穷于应付,汤变了其实药没变,毕业生还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第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在北京高校,流行着“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说法,以医科院校毕业生为例,1998年北京城区所需补充医科毕业生为1465人,而供给却高达2393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北京郊区的医院需要高级卫生人才却得不到满足。一些地方急需人才出现了“要不到、分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的局面,而另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人才高消费——让博士去干中专生就能干的活。
●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最可宝贵的优质部分,理应得到合理的配置。那么政府、企业、学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呢?
政府: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1998年,我国实行“并轨”招生后的第一届毕业生面临分配,毕业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自主择业像一把双刃剑,在把选择的自由给了毕业生的同时,也给予了用人单位。
从统招统分到自主择业,这是大学生就业制度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毕业生资源不再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而是主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
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在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方面做了许多努力,逐步形成了以学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雏形,它在毕业生资源的信息统计发布、供需信息的收集交流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离成熟和完善还有相当的距离,各地组织的一些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信息交流会、双向选择会每次都有数百家用人单位和一两万以上的大学生参加,但签约率很低,不足1%。
新的形式也在探索之中。1999年1月15日,教育部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开发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通,在网上,用人单位可以了解生源信息,毕业生也可以了解需求信息、就业政策,同时还可以在网上发布自荐信息。大型人才交流会不再被看好,而小型交流会却越来越走俏,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联合在校内举办小型招聘会的形式渐渐被各方认可,大市场变成了小市场,用人单位能够与学生当面细谈,大大提高了成功率。去冬今春,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已举办了上百场小型人才招聘会。
企业: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
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的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实是,1996年我国GDP排世界第七位,而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在世界第二十八位。劳动力素质低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美国就业人员中,专业职位、技术职位和非技术职位的比例已由50年代的2∶2∶6,演化为90年代的2∶6∶2。对我国企业来说,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已成为当务之急。
事实上,我国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经这样做了,并开始尝到了甜头。近年来北京兆维集团、青岛海信集团平均每年都要引进一二百名大学毕业生,优化人才结构,带动人才升级。而深圳的华为集团每年引进的大学毕业生更是多达数百名甚至上千名。正是靠着大规模吸纳优秀年轻人才,使得华为集团在市场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竞争力。在我国乡镇企业最为发达的苏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70年代办厂靠回乡工人,80年代办厂靠星期天工程师,90年代办厂靠大学毕业生。”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镇企业增长方式上的一种转变。
根据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我国经济建设将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就连北京市所属的乡镇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只占职工总数的0.3%,其它地方就更不用说了。人事部一位官员认为,当前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同时置换素质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做好“产品”营销
自主择业对毕业生来说意味着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择业的自由,那么对学校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马俊杰认为:自主择业对学校来说不是对毕业生撒手不管了,而是责任更大了,事情更多了,任务更重了。如果说过去学校只管好“产品”的生产就行了,那么现在还要搞好“产品”的“营销”工作。
1997年1月,上海财经大学在报纸上打出了“来上海财大选才,到五湖四海开拓”的广告,首开我国高校用广告推销毕业生的先河,此后各地高校用广告推销毕业生的势头有增无减,河北大学、暨南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还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任何用人单位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毕业生的信息,而毕业生也可以在网上直接查询就业所需的信息。
人民大学近两年来在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下,毕业生的就业整体质量没有下滑,这与其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注意做好“产品营销”工作是分不开的。每年9月1日,当新的学年一开始,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就开始全面启动: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就业指导课,通过《就业指导报》等内部报刊向毕业生介绍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讲解择业技巧;在校内开辟就业信息专栏,通过橱窗直接向毕业生公布就业信息;对毕业生的择业意向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到毕业生愿意去的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进行推介宣传,同时请用人单位到校内举办招聘会、信息发布会、洽谈会等,扩大了需求信息量。由于学校的主动“营销”意识增强,使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大大提高。
事实证明,通过市场推销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不仅要抓好大学生的“质量”,也要抓好大学生的“促销”,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
●转变观念天地宽
大学生就业难,但转变了观念就不难。尽管不利因素很多,但并非没有亮点。传统就业的主渠道变窄了,但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大企业已经人才济济了,但中小企业还求才若渴。城市已经人满为患了,但广大农村还大有用武之地。
就业环境的变化,要求大学生必须拓新就业观念,使自己的思想从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地、主动地在社会大天地里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过去,大学毕业生过于看重就业单位的所有制性质,认为只有到了国有单位工作才算真正找到了工作。如今,这种“全民保险,集体危险,个体冒险”的传统就业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据最近在北京进行的一次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显示,愿意到三资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已分别占到29.4%、17.21%和10.18%。
教育部一位领导同志日前在谈到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时提出,要加强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前不久,辽宁省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创办经济实体。而在北京名校云集的海淀区,由大学毕业生创办的民营经济实体有些已经很成气候了。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位博士毕业生,在清华园中度过了9年,大学毕业前夕,他毅然放弃了多家大公司的高薪聘任,走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北京五棵松的一间写字楼里,他正与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家联系融资的问题。谈起自己的选择,他认为,中国需要一批年轻人出来,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去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同时又树立一种创业英雄的形象,这其中的社会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
就在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记者获悉,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正酝酿1999年在全国100所大学中组织开展“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校园里就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与此同时,一本名为《清华园中的创业启蒙》的畅销书也在校园里引起波澜,书中介绍了十几位成功走上自我创业的毕业生的典型事例;如今,他们在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已开始给别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给国家增加着社会财富。
从就业到创业,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个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也许将为我们在下个世纪造就出一批民族的实业界巨子。他们中没准谁就会成为我们中国的“比尔·盖茨”。创业的征途上还会有这样那样的坎坷,但作为一种方向,它无疑是充满魅力的。还是那句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