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画虎者说
——访拳石园主汤文选
鲁光
汤文选的画中,对我最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当属兽中之王——老虎。
莫非他属虎?非也!他生于1927年,属牛。他生于孝感一书香门第,从小见过客厅中挂的八仙过海、柿柿如意之类的国画,受过艺术熏陶,在校专修的是花鸟画。走向社会,适逢新中国诞生,顺应时代,主攻人物和山水,直到毛泽东发表“咏梅”词之后,他才壮着胆子重张旧业画花鸟,画老虎。他在1954年创作的人物画《婆媳上冬学》,参加全国美展,荣获一等奖,并收入日本版的《世界美术大全》,成了他步入中国画坛的里程碑。半个世纪来,他在文人画的传统基础上,求新求变,“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不重复前人,也不重复自己,终成独具个性的绘画大家。
戊寅岁末,在德胜门外的一个普通单元房里,我拜访了这位客居京城的湖北画家。
画室兼客厅,简朴干净,墙上挂着他自己的两幅花鸟小品。人很随和、厚道,没有一点名家的派头和架子。
“汤先生是怎么画起老虎来的呢?”我单刀直入地问。
他笑了笑,有几分为难地说:“好多人问过这个问题,可我还真的说不清。”
我翻阅了他的三本画册,粗读了几十幅虎画,深感“汤虎”与他人之虎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笔下的老虎一点也不龇牙咧嘴,一点也不凶残威猛,无论是卧伏之虎、坐立之虎,还是奔跑之虎,也无论是依偎之虎、嬉闹之虎,还是成群之虎,无不是被画家人格化了的虎。他尤其喜欢画乳虎和童虎,画纯真的两小无猜,画无忧无虑的嬉闹,画天真烂漫的憨态。无疑画家是借虎言壮志,抒豪情,寓情爱,注入的是画家的一腔挚爱,一片真情。汤文选说:“我之画虎,无意刻画虎之凶残威猛,而是着重表现作为自然生态中的一种生命的本性——它的求生本能和生存需要,更多的是拟人化了的内在威严和同类之间、亲子之间的善意和爱心,作为我的精神寄托。”
难怪,“汤虎”形、质、神俱兼,能独步中国画坛。
何止是虎呢,他笔下的鸡、雀、兰、竹、梅等,都充盈着画家的激情和深思,无不跃动着生命。
“看来,我最后转向花鸟画,是对路了。”汤文选庆幸自己所选择的艺术道路。
他的画斋有一个很古怪的名字,叫“拳石园”。据说,在他武汉楼房的后边,有一个小花园,园中耸立着一块似拳的太湖石。爱石及屋,他宁愿守着旧屋,甚至不愿乔迁新居。他说,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他打算集中精力主攻他的花鸟和老虎。这位号称“拳石园主”的老画家,既坚守他的楚人的朴素浪漫之情,又吸取北人粗犷厚实之风,不停地锤炼自己的艺术个性。(附图片)
拳石园主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难得沉稳
——王鸿勋花鸟画赏记
刘曦林
鸿勋自十六岁从李苦禅、许麟庐先生学画,深得二老信任。苦老说,“鸿勋这人很稳”。一个“稳”字道出了极深的艺术哲理。稳之内质近于静,入乎文,苦老生前尝言“动极而静”、“武极而文”,以“内家拳”形容之,且将这哲理贯彻于作画的心态、行笔的速度。鸿勋从苦老那里得到的便是这真传。他作画或极简,行笔却稳、准、狠;或极工,又如春蚕吐丝、老僧补衲那般,笔笔送力到底。我总觉得他的画里有一种内功,这内功不仅仅是个性的沉稳,还有心态上的沉稳,在更深处是哲学上的辩证。在如今商品经济的大潮里,受惠的人殊多,但受那负面的影响急功近利者亦复不少,恨不得三天成为“大师”,成为什么“王”,梦想一朝在那拍卖行里爆个天价出来,故尤感“难得沉稳”。
鸿勋之沉稳,又见于工与写的关系。他本来于简笔一路已很熟,近年来却反归之于工,或者又将工与写纳于一纸,而行笔总是慢写,在慢中求生涩之力、金石之气,旨在提高那每一笔的质。
齐白石曾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并主张“由正而变”。鸿勋又从苦禅先生那里接过了这承与变的学问,根据自己的性子,平心静气地修炼着不似乃师的自家功,已形成了他那清劲稳雅的独特风格。他善于将那线条的力度、墨色的灵动和清雅的色调组合在一起,又将花鸟与山水相结合,构成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花鸟世界。在这个艺术世界里,看得出师辈的影响,甚至于有曾多年倾心研究的民间风筝的营养,有现代抽象构成的因素,然而又都化作了他自己的艺术符号。别看他慢悠悠的,从不声张自己,而艺术上却发生了可喜的新变。(附图片)
浓春图(中国画)王鸿勋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看叶兆信的线描画
冯其庸
前些时候,我在山东工艺美院看到了叶兆信的线描图案画展,感到非常高兴。
兆信是我的年轻朋友,相交已十多年,也看过他的线描人物画和花鸟鱼,但线描图案画却是第一次看见。我因为学过图案,所以对现代和古代的图案画,也还稍稍留心。拿现代图案来说,能如兆信这样结构复杂而工细的图案,也是不可多见的。古代图案,也只有敦煌藻井一类的画,差相类似。当然敦煌藻井图案,是图案中不可企及的经典,所以我这里说的是“类似”,以便于读者可以想象出大概是什么样子。
展览中的每一幅画我都是认真看的,而且是以挑毛病的眼光去看的,但是展出的八十来幅工细的线描图案中,竟找不出败笔。要做到这一点,实在不易!试想每一幅图案,至少也有上千条细线,每条线又差不多都有相应的对称线的,不用说线条的刚柔粗细匀称必须一色,每个最小的单位图形在无数的连环重复中也必须一丝不苟,更重要的是在线与线的相交处无一线重浮。让你看得眼花缭乱而画面却一丝不苟,这就是难得!听说这些画,他整整画了四年!
看完后我赞叹不止,工作人员要我题词,我说我得到晚上仔细想想,不能率意应酬。晚间我认真地写了一段话,算作题词:
以极精极细之心、极静极稳之情、极坚极毅之力、极锐极微之针、极彩极丽之丝、写祥龙嘉凤之鳞羽、猛虎斑豹之毫毛,而无一笔之失;如沧海洪波,洞庭银粼,万千涟漪,环环相生,环环相续,而无一环之差。此等功力,如花开天成,云出无心,直是化工之笔,吾不得不赞叹之、感佩之、念颂之。
后来,我又看了兆信的线描人物画,他反复临摹了《八十七神仙卷》,我看他的几次临本,线条功夫,每次都不一样,每次都在前进。特别是我看到他临的永乐宫壁画人物,其线条之流畅自然而又有韵律,实在令人百看不厌。中国画的线条,本来是很神妙的,古代名家的线条,画人物的肌体,其线条如有气血流贯;画衣带,如因风飘动;画发髻,则如风颤步摇;画须眉,则可辨喜怒。兆信的线条,离此尚有若干路程,但我似看天际归帆,雾里遥峰,已在有无之间。(附图片)
永乐宫壁画(线描)叶兆信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画坛风景线

画坛风景线
中华双龙杯国际炎黄文化艺术节将举行
由中华炎黄子孙爱国促进会发起,并邀请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华民族团结友好协会共同举办的“华宗汉祖炎黄二帝千年祭庆典活动”,将于1999年农历九月初九举行。届时,并有“中华‘双龙杯’国际炎黄文化艺术节”和“中华‘炎黄杯’民间工艺品展示会”等大型活动,配合大祭庆典进行。
首都师大培养出我国首届书法博士
由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培养的我国第一届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郑晓华、叶培贵,经过三年的刻苦攻读,于去年6月圆满完成学业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日前,被授予博士学位。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在首都师大设立我国第一个美术学书法艺术专业博士点,由我国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
格林柯尔迎春笔会在京举行
“珍爱生命,保护臭氧层——名人名家格林柯尔迎春笔会”最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次以保护臭氧层为主题的迎春笔会,揭开了“保护大气臭氧层系列科学考察及科学普及活动”的序幕。二十余位著名书、画家参加了这次活动。
刘旦宅、刘天暐办书画联展
上海书画艺术家刘旦宅、刘天暐父子书画艺术联展近日在上海中国画院揭幕,共展出刘氏父子作品一百件。刘旦宅先生擅长人物画,而于山水、花鸟、走兽及书法艺术等亦显大家风范。此次画展共展出刘先生七十余件绘画作品。
于秀溪何云诗书画新作展举办
于秀溪、何云诗书画新作近百幅,日前在北京荣宝斋西画廊展出。
于秀溪是当代小说家和诗人、书法家。他注重书法造型的优美与气韵的贯通。女画家何云擅长人物写意,画风清丽素雅,刚柔相济。
杭鸣时画展在京举行
杭鸣时教授的四十余幅水彩、水粉作品日前在中央电视台电视画廊与观众见面。杭鸣时先后在鲁迅美术学院和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从教四十余年,以水彩、水粉画见长。作品造型严谨、画风细腻,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花好月圆人寿(篆刻)陈硕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童趣(中国画)乔卫明
乔卫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以工笔花鸟画见长,《童年的回忆》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套马图稿(中国画)司徒乔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
《套马图稿》是司徒乔于1944—1945年的新疆之行中创作的。新疆马的雄壮、矫健、生气勃勃是画家最为欣赏的,也是画家经常描绘的对象,他对马的气质和特性都下功夫研究过,亲自参加过对马的解剖,画过上百幅速写,这幅作品便是其中之一。画中描绘了在长年积雪的高山之巅,牧人抛出长绳与套圈,向一匹骏马套去。群马骤然惊恐,咆哮嘶鸣,奔腾疾驰,整个画面充满了强烈的动感,笔触奔走自如,富于浪漫色彩。因此画家又给他的套马图稿起过一个富于诗意的标题:生命的奔腾。或许又因为它带有草图的性质,不似完成的作品那么严密,更具绘画过程中的韵律,显见画家的创作冲动如奔马般在他胸中腾跃,更具难以抑止的激情。(张文辉)
(中国美术馆供稿)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无极气象历史回音
写在赵无极绘画六十年回顾展之际
范迪安许江
百年中国,沧桑巨变,以视觉造型为语言特点的美术,凝聚了社会历史变迁的景象,也记载了几代艺术家开创中国美术现代形态的努力。于此,整个中国美术界都在检视一个世纪以来美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展望新世纪中国美术的走向。在这样的时刻,赵无极先生六十年绘画艺术的回顾性大展在北京展出,使我们有机会领略这位艺术大家充满创造激情和精湛手笔的绘画风采。
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有着种种文化表征,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中西文化碰撞下中国美术的变革。在这方面,赵无极的贡献是独特的,以他由中而西的人生旅程和由西而中、化合中西的艺术历程,为这方穿越文化边界的风景增添了传奇般的色彩。
纵览赵无极六十年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他的艺术历程有着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阶段性的特征十分明显。在接受艺术启蒙的时期,赵无极就受到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的熏陶,对创造性境界怀有憧憬和激情。从他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色彩和线条有着特殊的敏感,也可以看到他在艺术意境上对抒情、和谐、完美的追求。这种重感性表达的艺术理想,使他侧重欣赏和借鉴西方早期现代主义艺术。
个人艺术创造总是处于时代艺术的走向之中。赵无极1948年移居法国之际,遭遇的是西方抽象艺术的兴起。赵无极一方面观察与研究抽象艺术的特征,顺应艺术创新的趋势;一方面努力探索自己艺术的逻辑发展。从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前半期,他逐渐远离了绘画的描绘性因素,在感受现实景物时,对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使它们成为画面结构的素材,漂浮在和谐的色调和朦胧的气氛中,具有走向抽象的意态,系列性的创作方式也内在地显示了他艺术方向的单纯。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他将中国书法中的甲骨文、金文作为表意符号,创造出了诗意更足的画面氛境,向抽象绘画领域进一步迈去。紧接着,他开始尽情恣意地在画布上倾诉自己的情感和感觉,画面空间骤然从平面和纵深两个方向开阔起来,语言世界也完全自由了起来,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独创的抽象绘画风格。相对于西方一些重理性结构的抽象绘画样式,赵无极的作品具有自由抒情的特点;相对于另一些完全无意识挥洒泼滴的抽象绘画样式,赵无极的作品又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于是,在抽象绘画汹涌的潮流中,他独树一帜。
驻足于赵无极的画作面前,我们会感到面对着一个气息氤氲、生命蓬郁的世界。赵无极认为他画的是形态无羁、充满生机的自然。这种观念在整个抽象艺术领域是独特的,它联系了生命的存在,又具有时间的情怀,因此,由它生发的形象能够引发每个人内心的回响。几十年来,赵无极在这种创造状态中不断走向艺术的辉煌,愈到晚年,他的画意愈发自由,结构更加多变,色彩也更加灿烂。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尽管二者的历史和表现形态完全不同——可以被理解为彼此相通的。这个相通的前提,就是艺术家的文化关怀与精神追求。赵无极的艺术成就启发我们:拨去中西艺术表现形式的“异”,可以衔接、会通中西艺术文化底蕴的“同”,在高层次的学术层面上把中西艺术的优良品质融会为一体,将催孕出丰满的艺术创造果实。(附图片)
布面油画(1996年11月11日)赵无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