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文化市场

余熙,水彩画家,曾应邀赴瑞士作为期三个月的学术访问,并举办了《中国印象》、《余熙画瑞士》等个人水彩画展览,举办了主题为“中国艺术”的学术讲座。上图为他的作品伯尔尼市基辛菲尔德桥和历史博物馆。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文化市场

游人请保护自己的权益
文同
出门旅游已成家常便饭,自己掏钱,国际国内,或扶老携幼或夫妻双双,或在节年双休日或利用寒暑婚假出游。今年春节在外旅游已成风气,左邻右舍总有一两家铁将军把门,直奔南海海滨,飞向春城昆明。然而常常是兴高采烈地启程,一路却又少不了败兴的事情。每次旅游,以下几方面恐怕都会让你不那么如意。
交通乘飞机坐火车往往比较顺畅,可是旅游景点的小公共、出租车永远一副非宰你骗你不行的架式。你识破宰局骗局,拒绝司机、售票员的“盛情”,他们便会冷嘲热讽,讥诮你没钱、穷酸、抠门儿;你挨宰受骗后稍有不服,他们就会凶相毕露,摆出天不怕地不怕的面目。
环境易拉罐、塑料袋、废瓶破纸、果皮痰迹,时常会遗弃在游人脚下,布满沙滩草坪,漂浮于海滨河畔;油渍、木筷、竹签是小吃摊永远的布景道具。这既与旅游者的文明素质相关,也是管理荒疏的结果。在如是环境中游兴自然会减去三分,太脏太乱大概还会给人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
门票不论什么档次的景观,不管有没有文化价值,都一个劲地猛收费,而且套票、联票、票中票,走几步要一次票,五花八门,机关算尽。因为收票者掌握到游客的一个心理:既然来了,岂能不游,好坏看了再说。于是票价贵贱从未阻碍过蜂拥而至的游客,最多不过抱怨几句。
兜售现在任你走到哪个游览场所,都是摊铺林立,吆喝声喧闹,男女老少围着你强行贩卖。游客时常在小摊子铺夹道上行走,一路对付围追堵截。既享受不到文化,也领略不到风情,只有混乱、纷杂之感。
商品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如今越来越强,敢于上法庭,勇于找消协,不惧威胁,不怕麻烦,无非想在心理上讨个公道,在经济上免受或少受损失。但是旅游消费的自我保护意识仍然薄弱,抱怨的多,投诉的少,对环境、交通、收费中的伪劣差还没有多少抗争精神,对自己权利认识不清。其实,同样是消费,一样花了钱,就都有权获得优质消费,享受相应的服务。
我希望媒体、消协、司法部门应当重视旅游中的消费者权益问题,也盼望旅游消费者不要轻视自己那份珍贵的权利。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

喜剧艺术的新追求
郑伯农
喜剧应当给观众带来笑声,但有相当数量的喜剧品位不高,靠玩噱头、耍贫嘴、出洋相来换取观众的笑声。太俗、太闹,这是人们对某些喜剧的普遍意见。
描写家庭趣事、家庭伦理的长篇电视系列喜剧《万家轶事》共四十二集,每一集展示生活中的一段小故事。不必讳言,这里存在着不平衡之处,并不是每一集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整部作品贯穿着艺术家们新的美学追求,努力突破那种闹剧式的喜剧模式,努力往喜剧的深处开掘。喜剧能不能和现实主义精神联系在一起?这部作品作出了肯定回答。它努力开掘生活底蕴,精心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提炼生活本身的喜剧因素,通过展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微妙而生动的心理状态,使观众在审美之中既得到欢畅与开怀,也得到陶冶与净化。
作为“家庭系列幽默剧”,它不适于负载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它需要的是轻松幽默,而不是慷慨悲歌。但小题材同样需要深挖。像《王二旦来了》、《王二旦走了》、《二丫头》、《皮皮闯祸》……这些段落都开掘得比较深。
《二丫头》写的是一桩极其普通的事情:单大爷带着名叫“二丫头”的百灵鸟到万家串门,正当他神采飞扬地向皮皮传授喂猫经验的时候,二丫头却让皮皮的猫吃掉了,于是引发出一系列令人揪心又令人捧腹的戏剧纠葛。单大爷是孤寡老人,百灵鸟是他唯一的生活伴侣,他把它当做“亲闺女”喂养。二丫头突然丧命,使他无限懊恼。他一时失去理智,向万家兴师问罪,甚至要万家赔一只鸟。老万深知老朋友的为人——他闹过之后就完了,不会真要万家赔偿。但当单大爷找到皮皮学校门口去闹的时候,老万实在忍不住了,马上给他送去一千块钱。不料单大爷却把钱如数退回来,并冲着老万大发脾气。最后,在单大爷寿辰的时候,万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给单大爷过一个愉快的生日。两家人不但和好如初,而且更加亲密了。这里,对人物的心理开掘得很深很细。单大爷是个“老小孩”,脾气很大,心地却十分善良。遇到伤心事,他需要宣泄,需要慰藉,需要找回心理上的平衡。他越闹腾,越显得单纯可爱。演员的表演很到位,很有分寸。看了这样的戏,人们笑过之后免不了要回味、要思索。即便对单大爷这样毫无城府的小人物,做到善解人意也是不容易的。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令人不够满意,这就是有些集在情节提炼上下的功夫还不够。作为喜剧,如何抓住戏眼、戏扣子?如何让“包袱”抖得更酣畅?这些也许是很苛刻的要求,姑妄言之,聊供艺术家们参考。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创作手记

甘苦自知咀嚼“风流”
梁镇川霍锁昌
近日,山西孝义市碗碗腔剧团进京演出了反映农村题材的现代戏《风流父子》、《风流婆媳》、《风流姐妹》,当代农村的新人新事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给了首都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当初我们创作时的情景和激情还历历在目。
十多年前的一个秋雨之夜,我们《风流父子》的四位作者聚在一间斗室里,要根据山西作家王东满的小说,改编一个参加“吕梁杯”戏剧大奖赛的剧本。起先是讨论,后来变成了争论。焦点就在于剧本的主题如何定位,揭示什么?说明什么?但直到天亮,没有定论,因为要揭示的东西太多了。最后通过一项“议案”——干脆不讨论主题。先说“戏”,写一个有情有趣的通俗戏,下乡演出老百姓喜欢看的戏。
定了一个基调——写小环境、小场面、小事件、小人物。充满激情地写“小”,力所能及地见“大”,这就是我们当时创作的初衷。
事情的发展有些邪乎。全区调演,《风流父子》一剧竟然位居榜首。这可真是歪打正着了。更邪乎的是,在当时戏剧演出市场萧条的情况下,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带着这个戏下农村、进省城,还闯到北京“风流”了一回,竟然一路绿灯,一路掌声。
掌声和喝彩激发了我们的热情,我们又改编了《风流婆媳》,创作了《风流姐妹》。这两部戏先后在省、地获奖,而且在农村演出颇有市场,这使我们感到极大的欣慰。
“风流三部曲”里的人物果真“风流”吗?不然!其实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都深埋着一份苦涩的情感。生存的严酷,生存的滑稽,常常使他们孤寂无助,使他们无可奈何。《风流父子》中的张得寿,原来贫穷时过着孤孤单单的光棍生活,改革开放后,变富了,又恋上了寡妇徐双巧,按理说该有一个新的活法了,可偏偏他的大儿子大乖又恋上了双巧的女儿秀妮,于是遭到了儿子、媳妇、几个“老古董”的横加指责。《风流婆媳》中的枝枝,《风流姐妹》中的女青年柳大凤,都是心灵上受过伤的人,他们都是好人。善良、宽容、善解人意、忍辱负重……可他们的生命意志并不舒展,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怎么风流得起来!
作为编剧,我们痛苦而又深情地咀嚼、体味他们精神世界中的那一份苦涩,想走进他们的心灵,解读他们的生命,抚平他们的创伤——这是我们酿造“风流”的情感源头。这酿造不是讽谕,而是想深怀同情地弥合一种生命情感的残缺,寄托一种希望和期盼,想用通俗化的喜剧形式表现一种沉甸甸的情感。所以这三部戏既像苦涩的喜剧,又像风趣的悲剧。
贴近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突出作品的时代性,这是我们对每部作品的追求。吕梁山区是一块创作厚土,民风古朴,民俗独特,民歌、民谣俯拾即是,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保持特色,丰富特色,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产品,这是我们的最大感受。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旁观者说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色彩和方言
杜永道
几年前,新拍的反映解放战争的历史巨片中正反面领袖人物的话语方言味道很浓,有人批评听不懂。于是,有的影视作品中大家熟知的领袖人物说起了标准的普通话。不过听起来似乎让人觉得少了点儿味道,缺少点人物的语言“个性”。或许最适切的办法是带点儿“方言色彩”。就是说,既让观众能顺畅地听懂,又易于展示人物的话语特色,从而从一个侧面映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实,时下电视小品常用的山东话、河南话等,是带“方言色彩”的“准共同语”,跟地道、纯正的山东方言、河南方言有很大差别,要说地道的山东、河南话,各地观众就不易听懂了。“能顺畅地听懂”是带“方言色彩”的先决条件。东北方言音系跟普通话音系十分接近,或者说大体一致,很容易听懂,所以常被电视小品所采用,有的操东北话的小品演员甚至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用地道的方言表演,也有受欢迎的时候,那就是在方言区演出。例如宁夏的文艺工作者用宁夏话在当地农村演出,很受欢迎;1995年上海市电视剧收视率最高的是沪语版的电视连续剧《孽债》,一方乡音一方情。在方言区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熟稔的家乡话表演,更贴近群众,更便于沟通情感,容易在观众中产生强烈共鸣,收到理想的演出效果。
我国推广普通话的语文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双语化”的语文政策,倡导人们说家乡话的同时,也会说普通话,以促进各地人之间的交流,促进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我国语文生活的现代化就是“双语化”。这就是说,我国的语文政策并不是消灭方言,而是倡导人们在更多的公众场合说普通话。影视作品的语言当然应以普通话为主流,但在面向各地的影视作品中偶带“方言色彩”;在面向某方言区受众的电视剧中偶用方言,似乎也未尝不可。方言是语言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学财富。利用这一财富来展现人物的身份特点、性格特点,或在戏剧冲突中造成某种幽默感,对于丰富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段,是有所裨益的。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

《中国人》展现大时代
日前在中央电视台《地方台30分钟》栏目播出的五十集电视纪录片《中国人》,是为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年和建国五十周年而精心制作的。其主题形成两个方向:其一,改革开放中成功的人物,风格上突出豪放;其二,现实生活中奇绝优美的人间故事,艺术上追求婉约。内容上除了张瑞敏、马俊仁、郭耀华、史来贺、潘根大、王为民等成功的人物形象外,还有《叫声妈妈泪花流》、《一千零一个人的情结》、《乌蒙赤子》等曲折好看的故事。这部系列纪录片追求电视的真实、自然和亲切,有很大的可视性。
《中国人》系列纪录片,是全国各地电视台纪录片创作者又一次联合创作活动,集数之多,范围之广,人物之鲜活,手法之多样,使1998年的纪录片创作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
(王娴)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

《中国京剧史》即将出版
由北京艺术研究所与上海艺术研究所共同编纂的《中国京剧史》上、中两卷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一九九○年出版行世。日前,此书下卷文稿也已全部杀青,同时对上、中两卷作了重要修订,并重新排版,将同下卷配套刊印。
《中国京剧史》的时间跨度为清乾隆年间至一九九六年。全书三卷四册,约二百三十万字,并印有珍贵精美黑白图片三百八十余幅。全书贯穿了中国京剧艺术发展的近二百年的历史。此书将于今年五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北艺)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艺苑撷英

陶琪博采众长
向端
南京市越剧团袁派花旦陶琪,从艺二十多年来,以清秀俊美的扮相、质朴无华的袁派唱腔和细腻入微的表演,广获好评。她不断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览诗卷、写散文、习书法、练古筝,使她的气质里平添了一抹夺目的光彩。在艺术的触类旁通之中,她将浓厚的文化色彩融入表演艺术,形成了丰富的人物个性魅力与广泛的知识积淀相糅合的独特表演风格。日前,南京越剧团进京演出了“陶琪越剧折子戏专场”和陶琪领衔主演的《侯门之女》,受到首都观众青睐。
在《柳毅传书·龙女牧羊》一折中,她那少女清纯的扮相、舒缓的演唱,较多侧重于陶琪的本色表演;在《洞房文武错·偷钥匙》轻松的笑声里,陶琪用夸张的戏曲程式、舞蹈身段、眼神刻画人物,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宝莲灯·劈山救母》中的华山圣母情深而弹唱,意切而舞蹈。这里,陶琪将向京剧表演艺术家陈正薇老师学习的《天女散花》长绸舞,融入抒情柔曼的越剧,长绸飞舞,绸花腾空,跃动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大幕再度拉开,是撼人心魄的压台戏——袁派名剧《祥林嫂·天问》一折。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于1946年首开越剧改编此剧之先河,曾数度上演,影响深远。这次她为陶琪的演出精心指导,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嘱咐陶琪不要刻意摹仿她的表演,而应根据自身对人物的理解,从内心走近人物,再到外化的表演,由形入神。陶琪平日爱读文学名著,悟性也高,她反复研读了鲁迅原著,分析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以及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触摸到了祥林嫂的灵魂。舞台上,她白发苍颜、目光呆滞、步态蹒跚,在风雪中踽踽而行,大段低徊深沉、跌宕有致的唱腔富有浓郁的袁派韵味,把祥林嫂向苍天发出控诉的悲愤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侯门之女》中,她扮演的慧雯心地纯洁善良,被势利的父亲诱逼入宫后,被迫嫁给傻太子。年轻的皇后不甘坐等红颜衰老,欲与心上人远走天涯,由此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命运压迫、大胆追求爱情的皇后形象。她形神兼备的表演,把一个被剥夺了人生幸福的苦命女子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许多唱段不时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文化市场

中国木偶剧院:走上良性运营之路
卢铁栋
在北京市北三环路南侧,矗立着一座饶有儿童情趣和童话风格的建筑,它就是三年多前刚刚建成、如今在京城小有名气的中国木偶剧院。该剧院是隶属于中国木偶艺术剧团的独立经营实体。在木偶剧院建成前,中国木偶艺术剧团一直是靠小旅行车和平板三轮为孩子们送戏上门演出的“游击队”。拥有一座专业木偶演出场所是全团干部职工梦寐以求的理想。当梦想变成了现实,剧团(院)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们却在高兴的同时更多地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木偶剧团没有人搞过剧院经营,点滴经验也没有;剧院新建,罕为人知,没有知名度、号召力;剧院缺少经营渠道以及与经营伙伴的业务联系……一切需要从零开始。
剧院从抓管理入手,为有效经营奠定基础。几年来,剧院的经营者们在市场中熟悉市场,在经营中学会经营,使剧院经营步入正轨,实现良性循环。其一,根据剧院性质、特点确定市场定位与经营思路。剧院从兼顾少年儿童、当地居民和社会各界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剧场效能的原则出发,确定了以木偶演出为主、为儿童服务为主,兼营电影,综合经营的经营思路。剧院还接待了外省市及外国木偶表演团体演出,举办了北京市少儿木偶大赛,使剧院无愧于中国木偶剧院的称号。其二,主动开拓市场,积极培养观众。剧院始终把市场调查作为经营人员的必修课,根据观众群体构成、不同观众的欣赏趣味和消费需求,研究制定业务计划和经营策略,使经营活动“适销对路”。他们开动脑筋,创造了一些新颖的文化消费样式,比如1998年,百鸟园、爱德熊餐厅联手策划组织了“走进春天的童话”主题春游系列活动。近年来,剧院刻意在吸引和培养观众方面下功夫。建立了拥有数千名成员的小木偶会员俱乐部,与小观众保持联系,形成了比较固定并不断壮大的观众群。其三,引进人才,加强营销人员队伍建设。1998年,剧院引进了文化素质较高、市场运作能力较强的营销人员充实业务部。一年来,他们为剧院推出的三台大型木偶剧进行演出活动策划,开展电影放映业务营销,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仅以木偶剧《美人鱼》为例,自去年元旦起至10月底,演出达一百零二场,平均上座率百分之七十,平均每场收入五千九百元,最高单场收入达一万一千五百八十元。
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剧院经营状况的好坏与上演的剧目紧密相关。他们通过小木偶会员俱乐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孩子们特别喜欢观看童话剧,便主动为剧团提供市场预测意见,将1998年确定为外国童话年,创作排演了根据世界童话名著改编的《美人鱼》、《木偶奇遇记》、《春天的童话》等三台大型木偶剧,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剧院主动介入剧目生产,并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1998年共为剧团排演新戏投入了四十余万元;其中,对《木偶奇遇记》的资金投入占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剧院的同志热心参与艺术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协助创作人员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剧院已经成为经营剧目的制作人和剧团艺术发展的可靠经济支柱。(附图片)
木偶剧《木偶奇遇记》剧照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文化市场

“中国·卡通及相关产品博览会”将举行
旨在振兴中国儿童动画事业的“5155”工程,通过建立五个儿童动画出版基地、重点出版十五套大型系列儿童动画书、办好五个儿童动画刊物,让更多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脱颖而出。与之呼应,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名人协会、浙江世界贸易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卡通及相关产品博览会”将于今年5月在杭州举行,博览会上将云集最富创意和最具影响的卡通设计人才和他们推出的卡通及卡通影视、教育软件、电子出版物、卡通文化用品、卡通图书刊物、儿童用品、食品、玩具等相关产品。(陈博君)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文化市场

如何提高音乐生活的档次
——“中芭”音乐人访谈
骆青唐勋
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交响乐团和合唱团于去年年底参加了第十三届澳门国际音乐节。这是该乐团第七次作为国内一流交响乐团应邀参加这项文化盛事。
中芭交响乐团此次澳门之行在当地听众和众多专程赴澳的欧美艺术爱好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中芭交响乐团和合唱团还演出了《假面舞会》和《仲夏夜之梦》等歌剧,也颇受听众和当地媒体的好评。该乐团常任指挥、青年作曲家许知俊认为这次演出的成功和不久前中国交响乐团的海外巡回演出都说明我国交响乐团演奏水平在进步,并且也得到了国际业内人士的认可。“当我们在闭幕式上演奏《安魂曲》时,许多听众都流下了眼泪。”“虽然我们演奏的交响乐和柏林交响乐团演奏的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但这种差距已经明显缩小。”“近年来常上北京音乐厅欣赏交响乐的人数在增加,这是件好事。”许知俊认为目前日益增多的交响音乐会演出无疑对普及西方古典音乐大有好处。著名打击乐专家金纪广认为,这有助于提高艺术家的积极性,让乐队通过演出提高演奏水平。
但国内音乐艺术的普及现状还相当令人担忧。首先,对音乐的欣赏、爱好发展很不平衡。“北京可以说是最成熟的地方,交响乐的固定听众比以前是多了,但北京之外,我们交响乐团只是受当地政府或组委会邀请出席节庆典礼活动,”金纪广说,“就是在上海和内地一些应该文化氛围较浓的大城市,也几乎没有买票进音乐厅欣赏交响乐的意识”。其次,向广大听众普及高雅艺术的方式不妥当。许知俊指挥认为,提高听众对音乐的感受力并不能单靠教科书或培训班式的说教。而目前这种靠一些著名的音乐小品来推广西方古典音乐的方式也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让人们完全领略纯音乐的魅力,从而受到感染而真正爱上音乐,“这好比让人们通过小人书去了解莎士比亚的著作,好比看杂志小报来试图体会大部头名著的文学蕴涵。”目前国内的音乐活动越来越频繁,但音乐生活的档次需要提高。第三,西方古典音乐艺术在国内的普及还没有充分实现形式上的多样化。当前普及程度相对较高的主要只是一些管弦乐作品,而像歌剧、芭蕾舞剧这样一些综合艺术推广得还不够。金纪广说,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交响乐团在过去一两年里极少能发挥其长项来为歌剧、芭蕾舞剧伴奏交响乐。“这是非常遗憾和不正常的现象。”他说,中央歌剧院计划以一些知名度相对较高的作品为突破口来推广歌剧艺术。他透露,今年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将重新编排并推出《茶花女》,作为普及歌剧艺术的第一步。
艺术家们谈到,音乐是人民表现自我、表现生活、表达感情的载体,热爱音乐是热爱生活的体现。音乐应该有很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作为音乐人,他们欢迎“同好”,希望通过进一步地走向民众来感染人、震撼人,用蕴涵高尚精神的音乐作品来为人民服务。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文化市场

多才多艺DVD
耿纯
提起DVD影碟机,多数人可能会说:“那是一种高清晰度、高质量,但软件缺乏、价格昂贵、离老百姓还很遥远的梦。”这话如果在1998年以前说,恰如其分,但1999年以后说,就不那么准确了。因为自从1998年底以来,DVD本机的价格已经和一台中低档的CD机接近;而大量的百元左右一部的影片,也向大众伸开了双臂,并且还有进一步降价的趋势。
关于DVD的技术特点,用多才多艺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
首先是DVD机的技术质量高。以前老百姓认为播放效果最好的LD大影碟机,能达到420线的清晰度和相当优秀的音质;晚期的LD影碟机,已可实现五个全频带声道和一个超低音声道的5.1声道音频记录系统。只不过由于软件较贵,才使得百姓退而求其次,追求了清晰度仅240线、只有两个声道的VCD机。
DVD机的面世,将影像清晰度提高到LD影碟机的1.25倍,达到500线以上,保留了5.1多声道的音频记录方式,并有了以下的发展:
DVD影碟在记录容量方面,一部标准的大片仅需一面就可以完整地记录。而LD影碟和VCD均需要2—3面。
DVD影碟自身具有多种字幕功能。只要原版软件上预录了多种字幕,可以随时调出中、英、日、法等多种字幕。
DVD影碟具有独特的高角度观看功能。只要原版软件上预录了多角度的画面,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观看同一个内容。
DVD影碟具有超大的记录容量,因此可以兼容一种更高档次的DTS伴音系统。
还有一种被称为DVD音盘的真24比特音乐光盘,也可以在第二代以上的DVD机上进行高音质的播放。所以,不论从技术品质上还是从软硬件的价格上,DVD机都具有不可阻挡的发展前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