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特稿

山东省东营市的农村团组织通过领办食用菌生产项目,在三年内,使1万户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产值1亿元。于是,在东营,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
要致富,共青团教你种蘑菇
本报记者唐维红
领办科技推广项目,是团中央于1996年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团组织亲自示范,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青年星火带头人的作用,大力兴办、领办有一定科技含量、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加快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全面活跃农村团的工作。
目前,全国所有省级、90%的地级、85%的县级团委领办了一个以上的项目,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是著名的产棉区,有丰富的棉籽皮。这是发展食用菌的主要原料。东营团市委的决策者们,一开始就把领办科技推广项目的目光投向了人们称之为蘑菇的食用菌的研究和开发上。
从团委书记到食用菌专家
在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乡,三十出头的陈晓合算得上是个名人。乡亲们种的蘑菇有了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陈晓合。
1987年,担任了乡团委书记的陈晓合思考得最多的事儿,就是怎样发挥团员青年的作用,带领乡亲们尽快致富。他组织团员青年成立了几个科技小组,在全乡巡回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受到乡亲们的欢迎。他们科技小组进行的“玉米高密度栽培种植实验”取得了成功,得到大面积推广,这大大激发了陈晓合推广科技的热情。
1992年春天,陈晓合自费到济南《山东科技报》服务中心咨询食用菌种植情况。专家的回答坚定了他引导乡亲们靠种植食用菌致富的信心。为了掌握技术,他买来了《中国食用菌大全》、《中国食用菌栽培学》等书刊,还到北京、济南等地拜师学艺。凭着他的勤奋和刻苦,他成了一位自学成才的食用菌专家。那些日子,他常常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地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
一次,他从报上看到了一条信息——福建三明食用菌研究所开发出营养价值高的双孢菇。他立即着手实验。为了找到最佳培养料配方比例,建堆、发酵、播种、复土,每个环节,他都认真对待。经过9个月的实验,终于使双孢菇这个南方的“客人”在北方落了户,成为大码头乡食用菌种植户的当家品种。陈晓合也因成绩突出先后被团中央、农业部授予“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称号。
“公司+示范园+农户”的发展模式
今年元旦刚过,记者就慕名来到东营。在大码头乡,已担任副乡长的陈晓合陪同记者去看蘑菇。农民房前屋后的塑料大棚一个挨着一个,占去了大半个院子。在央上村村西300米处,记者还看到一处占地30亩的塑料大棚,在冬日的田野里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大码头乡的青年科技示范园。棚外寒风阵阵,棚内却生机盎然。香菇、金针菇、平菇……长势喜人。
陈晓合介绍说,在传授技术的过程中,他发现乡亲们常常因原料买不到、菌种质量差、产品价格不稳等问题而苦恼。显然,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单靠他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乡团委组建了全市第一家青年食用菌企业——广饶县大码头乡青年食用菌开发公司,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为走出庭院经济的小圈子,乡团委又带领团员青年建立青年科技示范园,搞规模化、集约化种植。1997年底创立的大码头乡青年科技示范园有大棚30个,种植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由近百名团员青年以股份制的形式参与,个人投资,自负盈亏。公司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销售服务,使示范园成为全乡集生产、经营、技术指导、销售服务、菌种供给、新品种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确定了“公司+示范园+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推动了全乡食用菌生产,还带动了周边地区。
1998年,大码头乡仅双孢菇种植面积就达20万平方米,年产双孢菇300万公斤,创产值1400万元,食用菌总产达1500万公斤,产值30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00元。大码头乡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一招激活全盘棋
团市委副书记王振华告诉记者,在东营50多个乡镇中,每个乡镇团委都有像陈晓合这样的领头人。1995年,团市委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推出了食用菌“万户亿元”工程——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使食用菌生产由原来的零散种植发展到1万多户的规模,形成年产值过亿元的产业。
为此,团市委集中创建了年投料量百万斤以上的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12个、食用菌名优特新产品生产基地4个,以此带动全市各级各类青年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创建了集科研、培训、生产、推广、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食用菌研究所,常年保存各类食用菌栽培种400个和十几类食用菌规模生产成套技术;依托乡镇团委和基层团支部建立了15处高标准的食用菌技术服务站,在全市形成了“研究所+服务站+农户”的共青团产业服务体系。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食用菌生产已成为东营市的重要产业之一,年投料量4000多万公斤,推广新品种20个,形成新的栽培模式5种,实现产值1亿多元,培养青年专业户1.11万多户,使1万个农户脱贫致富。“要致富,共青团教你种蘑菇”已经在东营大地家喻户晓。
“一招激活全盘棋”。随着食用菌项目的成功,东营市各级团组织又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先后领办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科技推广项目。青年良种基地、青年花卉基地、青年渔农开发基地、青年养殖基地等一大批青年农业科技示范服务基地正在黄河三角洲蓬勃兴起。
共青团领办科技推广项目,不仅激发了广大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年来,东营市农村团员总数每年增长15%以上,全市1780个农村团支部中,一、二类支部占85%以上,基本消灭了软弱瘫痪支部,有7560名农村青年经推优被确定为入党培养对象,其中2500名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批优秀的团干部脱颖而出,有1/3的乡镇团委书记因领办项目取得优异成绩而被直接提拔到乡镇党委班子中。
团市委书记田治颖感慨地对记者说:“领办科技推广项目使我们找到了团的工作与党政中心工作的切入点,找到了服务经济工作和服务农村青年的结合点,找到了新时期农村团组织全面活跃的有效载体。”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文明新风

腊月里来“下乡”忙
颜廷伟张向东
2月7日,农历腊月二十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青年志愿者从北京出发,奔赴内蒙古、山西等五省(区)的十个贫困县,由此拉开了共青团中央和科技部共同举办的“百千万科技扶贫”活动的帷幕。
青年志愿者在春节期间深入贫困地区,集中开展工农业技术推广、医疗卫生和社会调查等志愿服务,向贫困地区捐助和推广新产品、新书籍、新技术,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百项创新成果送百县”、“千名青年专家到千村”、“万册科技图书入万户”。
他们出发前夕,笔者特地采访了几位志愿者。中国农科院土壤学助理研究员金轲说:“当前青年农业科技专家缺少基层调研,科研成果很难在贫困地区普及。”他们这次将深入遭受水灾的内蒙古地区,帮助地方解决水盐地的复耕问题,向广大农民推广液态地膜技术,减少白色垃圾。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现为某旅行社英语导游的熊志平告诉我们,他过去是学水土保持专业的,这次将深入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进行水土保持方面的服务。“如果有可能,我还可以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作一些考察,帮助他们发展各种产业,搞活本地区经济。”
北京丰台医院主任医师杜凤和讲,他今年已经45岁了,这可能是他作为青年医疗专家最后一次“下乡”了,“我非常珍惜这宝贵的机会,这次将尽可能地为贫困地区的群众解决医疗卫生方面的难题。”
科技部朱丽兰部长介绍说,这次活动主要突出了“全心全意”和“真心实意”两个特点,要实实在在为贫困地区做一些工作。据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王建礼介绍,招募消息发布仅四天,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就积极响应,有的全家一起来报名,有的陪同丈夫来报名。一些老的技术、医疗卫生专家也积极报名,年龄最大的70岁。经过认真筛选,共选定了206名志愿者。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爱满邕城
春节前夕,广西南宁许多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高等院校纷纷组织志愿者深入农村、街道、孤儿院,把爱心和温暖送到百姓心中。上图为卫生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在南宁市郊区为农民免费看病。右图为青年志愿者蒙海青来到孤儿院,帮助工作人员照料婴儿。
陈天湖摄影报道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苦良姜开出致富路
梁鑫
1998年12月26日,刘映华这位从红土地里走出的青年人登上了云南“十大杰出青年”的领奖台。刘映华的成功是与苦良姜联系在一起的。
苦良姜是珍贵的药材资源,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可以合成各类药物200多种。其开发属于高新技术,具有高附加值。而云南省永胜县金沙江河谷的13个乡镇,正是苦良姜的绝佳生长地。刘映华从收购苦良姜起步,到搞培植,进而搞粗加工。1992年3月,刘映华作坊式的小粗加工厂开工,从而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从1992年到199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映华不断引进人才,增大科技含量,拓展市场,也实现了企业的超速发展,产值4年内从600万元猛增到5000万元,跃入了全国皂素工业的三强之列。刘映华事业的发展,也为家乡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1997年4月18日,经过科学论证,刘映华推出了更大的发展计划——实施“绿色扶贫工程”。他每年拿出600万元扶持资金,在3—5年内在全省金沙江河谷地区发展5万亩苦良姜种植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每年可实现种植收入6000万元,完成工业产值1.4亿元,可使10万余农民脱贫致富。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维权

因不服学校对自己所中的6800元大奖的处理
高中生状告学校讨公道
洪克非曹林涛张翼
1998年10月22日晚7时左右,湖南省衡阳市铁五中高二学生彭睿瑜和33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衡阳电视台参加心仪已久的“快乐老家”节目。来到电视台演播厅门前,学校带队老师给他们发放了印有幸运号的入场券。彭睿瑜的“幸运号”是177号。节目开演近两个小时后,主持人宣布,由得分最高的特邀嘉宾、著名音乐人郭峰抽选出幸运观众来摸取此次节目的幸运大奖——价值6800元的一套家具(三大件)。先后有两名幸运观众上台摸奖但均未成功,随后,郭峰抽出了第三个幸运号码:177号。彭睿瑜上台后摸中大奖,可她万万没想到,这却是一系列麻烦的开始。“
第二天早上,我刚进校门,杨主任对我说,奖品是学校的,个人不要有什么想法。课间操后,杨主任再次将我喊出谈论中奖之事,称177号不是我的,他当时也没喊我上去摸奖,是我自己上去的,并指出,‘人有时要吃得起亏’。”彭睿瑜告诉我们。当日下午,铁五中两位校长与彭睿瑜谈话,再次表明了“奖品应归学校”的态度。此后,校方凭兑奖券从衡阳电视台领走了奖品。彭家对此不服,双方数度协商,均未成功。11月6日上午,铁五中在未征得彭家同意的情况下,召集其他参加“快乐老家”活动的学生签名,将彭睿瑜所中的6800元家具捐到社会福利院;校内一些老师、学生也对彭睿瑜议论纷纷,并渐渐疏远,使其在校内十分孤立,甚至于她主动与同学说话都无人理睬。
11月16日,彭睿瑜及其母亲在百般无奈的情形下,愤然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衡阳市江东区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起诉状送达后,铁五中校方提出愿意庭外和解。校方认为,参加“快乐老家”是学校组织的一次集体活动,学校曾事先宣布如果中奖,奖品交学校处置,并称177号幸运号码持有者是另一学生,因此,奖品应归学校。彭睿瑜的诉讼代理人邹鲁军律师则认为,包括彭在内的学生为参加节目出资了25元,占人平费用40.81元的61.25%,依法享有参加节目观众应有的权利。而校方所称177号不是原告所持有并无证据支持。16岁的彭睿瑜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根据法律规定,其依法享有获奖权,但无权放弃。学校占有奖品并“捐赠”他人的行为属财产侵权。经过一番舌战,双方最后达成了和解协议:由铁五中召开中奖学生会,对包括彭睿瑜在内的中奖学生予以奖励,并择时在全校学生大会上做出说明;校方承担该案诉讼费用,并让彭睿瑜母亲在三大件家具中任择其一;而彭家则撤诉。然而就在彭家对此进行商议之时,铁五中以“让彭睿瑜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为由撤掉了彭睿瑜一直担任的校广播员职务,使事情又起波澜。12月,双方又两次协商,均不欢而散。
本版今天推出一个新栏目——“维权”,主要反映各级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在维护广大职工、青少年和妇女合法权益方面所做的努力,披露损害他们权益的事件和现象。可以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文明、进步。——编者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团中央权益部有关负责人答本报记者问
●应该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参加幸运抽奖活动弊大于利
●建立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网络化体系
彭睿瑜事件发生后,记者特地走访了共青团中央权益部有关负责人。他们认为,发生在衡阳市的16岁女生状告学校事件,是一起典型的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案件。16岁的中学生彭睿瑜,在参加电视台的节目时成为幸运观众,并摸中大奖,学校在未征得该生及其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对奖品进行了处置,这是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漠视和侵犯。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学生在学校受到孤立,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更是对其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及社会有关方面应当积极支持和帮助彭睿瑜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摸中大奖在普通人看来是一件好事,但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类似幸运抽奖、摸奖活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权益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弊大于利。18岁以下的学生尚属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来教育和引导。参加幸运抽奖、摸奖活动,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却也十分容易助长学生的投机心理,不利于帮助他们养成勤奋踏实、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家长及有关方面不应组织或者鼓励学生参加这类活动。
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利益的共青团组织非常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权益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各级团组织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宣传贯彻,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构建维权工作体系,积极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为了进一步加大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力度,从1999年开始,各级团组织还将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法律责任,严格执法,协作配合,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建立起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网络化体系,以更好地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巾帼园

让我们永远在一起
满学杰
今年年初,在天津市政府大厅里,天津梅兰日兰有限公司的近600名女工,托人将一张50万元人民币的支票,送到副市长手里,用以资助10所希望小学作配套建设费。这是一年中该公司员工捐给希望工程的第二笔资金,总额已达150万元。这家公司的女工们不但对社会充满爱心,而且个个都是岗位上的干将和能手。
天津梅兰日兰有限公司,是位于天津开发区中的一家中法合资企业,主要生产袖珍型断路器,工艺精细、产品小巧,适合女工操作。公司成立13年来,操作工几乎清一色全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女工。为了保护女工的合法权益,公司工会特意成立了女职工委员会,制定了女工保护章程。公司初创时,环境比较艰苦,为了使女工们的困难及时得到解决,女工委员会的委员们,经常到女工中间同她们谈心,搜集她们的意见和反映,并定期举办公司领导与女工代表的座谈会,协商解决女工们的实际问题。根据女工们的要求,公司相继建立了女职工保健室,扩大了女工更衣室面积,解决了女工打电话难、吃饭难等问题;安装了热水器,使女工们在寒冷的冬天用上了热水洗手;解决了女工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当女工生病住院或遇到困难时,女工委员代表公司登门慰问,送去关怀和温暖。女工委员陆华向我们介绍说:“有一次,北塘涨大潮,女工陈卫红的家被潮水浸泡。我们几名女工委员闻讯后立即驱车前往北塘探望,汽车在一米深的海水里熄了火,我们趟着水,把慰问品送到陈卫红家人手里。”
在合资企业,解雇工人几乎是常有的事,可梅兰日兰公司却不这样做。女工委员会主任徐桂兰说,公司成立至今没有解雇过一名女工。工会代表公司全体员工与公司签订了集体合同,其中第十三条规定:“职工在公司连续工作满10年,经本人申请,公司应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前不久,首批10年以上厂龄的女工已开始执行这一条款。
梅兰日兰公司不但关心女职工的切身利益,而且十分注意提高她们的技能,让她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展身手。公司仅去年一年就对职工进行了40余次培训,还派员工到国外培训。前年,公司女工刘丽率领的质量小组在参加施耐德总部举办的全球质量比赛中一举夺得了管理第一名和总分第五名大奖,使亚洲人头一次走上施耐德跨国公司比赛的领奖台。
前不久,梅兰日兰公司举办了“我们在一起”新年晚会。公司女工模特队登台表演了女工们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服装;女工业余舞蹈队的现代舞、女工自编自演的小品,都博得了热烈掌声。公司总经理戴伯瑞动情地说:“数百名姑娘,创造了让世界同行瞩目的日装配最高纪录。公司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凝聚力,这是企业的灵魂。让我们永远在一起……”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热门话题

职工补充保障体系好
建达
元旦春节期间,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工会、共青团、妇联的同志,纷纷下基层,为那些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和职工送去温暖,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群众生活的关心和重视,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播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接困济贫、助人为乐等等优良传统和文明新风。
生活中,不是每天都过节,各级领导干部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同志也不可能天天去慰问、接济困难职工。那么,“送温暖”以后怎么办?依我看,全国总工会制定的下一个目标———建立对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补充功能的、互助互济性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工补充保障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好办法。
建立职工补充保障体系,其实就是全国总工会在总结了7年多的“送温暖”活动经验后,将“送温暖”活动逐步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它把逢年过节的慰问、接济活动,变成了主要包括“帮困救助、互助合作、促进就业”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补充工程”,其作用和影响已日益显示出来,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认可。
把“送温暖”活动逐步演变为建立职工补充保障体系,是各级工会求真务实作风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的是,确有一些部门或领导干部喜欢搞形式主义、一窝蜂。就说“送温暖”吧,也出现过某些地方的干部前呼后拥、吹吹打打地到基层去“慰问”的情景。他们拍照、录像忙得不亦乐乎。“慰问”过后,那里的职工依旧贫困,去“慰问”的领导也没有拿出更好的办法帮助职工解困。用群众的话来说,他们只是在做应景文章而已。如此“送温暖”当然不会有什么效果。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应该像全国总工会那样,求真务实、尽职尽责。惟如此,才能让“温暖”长驻人间,让贫困企业和职工受到启发、得到帮助,进而如朱镕基总理说的那样: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走出一步,海阔天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