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舞台屏幕)
专栏:

向民间寻幽默
廖奔刘彦君
山东省滨州地区吕剧团演出的乡村歌剧《拉郎配》,以其清新、活泼、充满民间风味的表演,给刚刚结束了连台京剧展演的北京舞台,吹来一股沁人心脾的乡野之风。
这竟然是老舍先生未曾面世而隐踪三十七年的遗作!作曲家刘源1962年为这部歌剧创作的总谱竟然历“文革”劫难而后复出,老舍残稿赖之得存!它竟然又借助于滨州编剧王文田的整理补缀而复现,在老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前夕走上舞台,实现了其艺术生命的再生!在这些因缘机遇的背后,掩藏着辛酸的历史和故事,也掩映着我们民族文化所赖以传承和延续的强大精神支撑力。
这是一部染有浓郁民间传奇色彩的轻喜剧:皇上选美,百姓遭殃,于是民间演出了争抢新郎以免女儿进宫的闹剧。透过它朴素、机智、口语化的唱词,开朗、乐观而暗寓褒贬的风格基调,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的幽默和警世。这部作品是从川剧改编过来,老舍之所以选中这个题材进行再创造,是由于它的民间幽默感正与老舍的创作心态相吻合。在老舍的所有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是他大众化的表述方式和独特的幽默感——温厚善意的睿智,而不断变化的则是他驾驭各种文艺形式的尝试。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颗从未停止、永不满足的创造之心。
舞台表演非常活泼,动感强烈,舞台装饰简洁明快,这些都与剧本的民间色彩贴切吻合。歌剧由吕剧团演出,由于取消了作为戏曲音乐筋骨的锣鼓点和动作程式,演员要直接从旋律音乐中去寻找节奏感和动作性,从人物性格和行动线中把握表演的心理节奏,这极大增加了表演的难度,向演员的功底提出了尖锐挑战。然而他们跨过了这道门坎,他们成功了。荆建国的嗓音甜美,气质文雅,在舞台上准确把握住了文弱书生木讷酸呆的分寸感,为他被“三次拉郎”的情节提供了关撬点。史萍以她的飒飒英姿和圆润唱腔,塑造了一位性格刚烈、敢作敢为的民间卖艺女形象。男女主人公一文一武,一弱一刚,反差强烈,与人们平素的性别期待背道而驰,取得了民间故事中贯常追求的喜剧效果。马景政饰演的县太爷滑稽风趣,增色提神,是整台戏中的亮点。不过,舞台本让女主人公父女显得过于好斗,甚至让他们听宣诏而不跪,有违于规定情境,则似乎是离开了老舍作品的忠厚题旨。
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乡村歌剧”,是因为它以山东农村的流行曲调为基本旋律,它既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民族歌剧,更是一部真正的乡村歌剧。老舍剧本的民间故事风格,成为作曲在民歌基础上进行创腔的立足点。于是,这部作品成为中国按照农民的审美趣味写出的第一部歌剧。尽管目前其音乐手段还不够丰富,其旋律的表现力还不够强,但它在当前歌剧创作走向大制作大排场的趋势中,辟出了清新、单纯、简洁的一路,再次进行了歌剧民族化甚至民间化的探索,其意义不可低估。


第4版(舞台屏幕)
专栏:

电影创作成就斐然
发行力创新局面
1998年,国产电影的创作、生产取得了可喜成就。这一年里,老中青三代知名导演都在拍摄第一线,一些多年不拍片的导演也重新披挂上阵,因此去年全国生产的故事片不仅数量达到了八十二部,而且质量大多有所提高。北影厂拍出的以施光南为原型的《春天的狂想》,激情昂扬,气度不凡。湖北厂推出的《世纪之梦》,直接描写三峡工程,流畅、大气。张艺谋执导的《一个都不能少》主题积极、功力深厚。紫禁城的《红色恋人》为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拍摄探索了新思路。《不见不散》别有特色,票房可观。同时,今年的贺岁片远非一枝独秀,春节上映的赵本山、宋丹丹主演的《男妇女主任》,牛犇主演的《媳妇你当家》,比前些年的《夫唱妻和》、《惹事生非》质量明显提高,这表明轻喜剧样式影片创作日趋成熟。今年正值建国五十周年,“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国歌》、《国旗往事》、《大鹏展翅》等一批影片正在紧张摄制,十部向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将从中产生。
为了发行放映好1998年拍摄出的和1999年正在生产的这些优秀影片,中国电影公司日前成立了国产影片制作、发行分公司,并召开了各省、市电影公司负责人参加的国产片发行研讨会。北京、上海、广东、河南等地的代表介绍了这些年发行国产影片的经验,并认为,再好的进口大片也不能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不能传达几千年的中国文明,更不能展现当今中国的变化,国产影片才是中国电影发行业的根本之所在。与会的电影发行工作者决意抓住国产影片创作生产势头正健的机遇,在春节、“五四”和国庆五十周年前后,集中力量,全力以赴采取多种形式,发行好国产影片,让优秀的国产影片在电影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向文)


第4版(舞台屏幕)
专栏:

陶慧敏出演《虎踞钟山》
刘聪
战火纷飞、枪炮声四起的战场,一名女志愿军战士紧护担架从弥漫的硝烟中冲出……“停!”随着导演郑方南的一声口令,那位女战士摘下军帽,露出陌生黝黑的面容,只有一双明眸皓然若识。这是观众熟悉的陶慧敏在十集电视连续剧《虎踞钟山》中的一个镜头。
自一部《红楼梦》后,陶慧敏相继在《中国商人》、《我爱我家》、《杨乃武与小白菜》、《山那边有个海》以及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深圳情缘》等数十部影视剧里担纲主演,塑造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形象。然而,在陶慧敏的心中始终有个心愿,渴望能在荧屏上塑造一位“花木兰式”的女军人形象。前年,当陶慧敏穿上军装来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后,这种“绿色情结”越来越浓,这次十集电视剧《虎踞钟山》终于让她如愿以偿。
“这戏拍得好辛苦!”谈及拍摄体会,陶慧敏深有感触地说,“我是第一次拍战争片,那么多炸点,震耳欲聋,我的心差点蹦出来。”陶慧敏所扮演的志愿军女战士柯月秀,是一位情感忠贞、性格坚强的女性,与恋人分别十年又意外重逢,悲欢离合,跌宕起伏。在这出“男人戏”中,尽管柯月秀的戏并不是很重,且大多是战争场面的闪回,但陶慧敏认为这个人物经历曲折,内心世界丰富,是个很有内涵、很有味道的角色,给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演来很过瘾。剧中,陶慧敏的表演纯朴自然,分寸把握得好,常常于不经意间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演绎得丰满逼真。
刚刚做了母亲的陶慧敏谈的更多的还是她五个月大的女儿融融。她说以前拍戏无牵无挂,闲下来就出去玩。现在不行了,心有所系,特别想女儿。当初为了全心育儿,她曾谢绝了所有片约,整整一年没有接戏。初为人母,陶慧敏感受最深的是,心情格外平静,心境格外平和,不想再忙忙碌碌地奔波劳顿,只想有更多的时间和女儿待在一起。
其实,陶慧敏对艺术的执着一点也没变。为演好柯月秀,“月子”里她就开始熟悉剧本、熟悉角色,产后不久即进行恢复训练,光减肥就减了二十多斤!镜头前的她绝对专注投入,一丝不苟,不满意就重来。没有她的戏,她就在一旁静静地看其他演员的表演,从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她平时和群众演员一样吃盒饭,一道挤公交车,一起经受野外的风吹日晒,她说,我是前线话剧团的普通一兵嘛。正是这种平和而朴实的心态,使陶慧敏与几十个剧组的合作都是那么轻松愉快,从未出现过戏以外的“新闻”。


第4版(舞台屏幕)
专栏:

盛装研究成果的花篮
金芝
值此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闭幕之际,不由得想起1995年于天津举行的首届京剧艺术节首次设立京剧剧目最高奖“程长庚奖”的缘由。这项大奖的设立,是自九十年代初再度兴起的程长庚学术研究活动结出的硕果。而这项研究的丰硕成果,正盛装在《程长庚研究文丛》这只大花篮中。她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集《论坛歌台唱剧神》,第二集《古今中外论长庚》和第三集《长庚精神照后人》,计有一百一十七万字和二十四页彩色照片。
通过众多学者多年来的研究,体现在这三集《文丛》中的程长庚,拂去历史尘灰,闪耀明珠光泽。这位生于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初七、卒于光绪五年腊月十三的安徽潜山人氏,带着家乡的“弹腔”,再习昆曲,后入京都“三庆班”,成为首席老生及掌班人;继而成为三大徽班总管和精忠庙首,与余三胜、张二奎并称“老生前三杰”;他以徽班为基地,于徽汉两调中参证比较,“斟酌损益”,创成“京皮黄”,使京剧脱颖而出,被当时及后世的名家学者誉为“伶圣”、“剧神”和京剧的“鼻祖”。有人称赞他:“不仅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位勇于开拓、善于独创的改革家;是一位因材施教、悉心育人的教育家;是一位善于组织、善于管理的活动家。”这些称誉和概述来自丰厚的史料,这些史料正包容在这套《文丛》中,成为以“程长庚”命名设奖的坚实依据。
《文丛》从各个方面论证了程长庚的艺术成就、改革丰功和崇高品德,从而确定了他在京剧开创期中的“始祖”地位;而且由此拓展到京剧形成期中种种历史存疑,进行再探讨,深研究。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一开始就提倡把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向历史的纵深探微,又向当代的实践开拓。诸如京剧创始期中的艺术改革精神,经融会而变革的创新之路等,力求对当今的京剧振兴有所启示,使程长庚的学术研究显示出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古及今的发展与进步。
八年研究,三集《文丛》,还推出了京剧《程长庚》、电视连续剧《大老板程长庚》的问世和“程长庚奖”的设立,这本身又是一段生动的历史。


第4版(舞台屏幕)
专栏:

创新才有发展
吴文科
创新是当今世界无处不在的时代主题。而在所有的曲艺类型当中,鼓曲的现实状况,尤其需要运用创新意识,来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活力。孙书筠是京韵大鼓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她的京韵大鼓演唱,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兼收了诸家之长。然而孙书筠对京韵大鼓艺术的主要贡献,是对新曲目的全新表演和“女声大鼓”的自觉实践。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京韵大鼓新曲目的演唱方面,孙书筠可以说一直处于开拓尝试的前沿阵地。她有意识地将原本在落子馆里演唱的所谓“小大鼓”曲目《连环计》,完善发展为可以在当时比较文雅的杂耍园子上演的正规曲目。加入中央广播说唱团后,艺术使命由挣钱糊口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性转换,使她的创新实践具有了全新的价值与意义。她编演的《黄继光》、《罗盛教》和《向秀丽》等歌颂新时代英雄人物的曲目,不仅在题材内容上是全新的,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在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包括唱腔设计和动作表演上,都能赋予全新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语汇,她着意使演唱的旋律节奏与表情动作,与所表现的内容与人物吻合协调,达到内在审美的有机与统一。这是孙书筠自觉肩负起发展传统艺术的崇高使命,有着明确艺术追求的自觉创造精神使然。
而贯穿在孙书筠京韵大鼓种种革新实践中的主线,则是她对历史上京韵大鼓女演员的演唱有着“男性化”弊端的全面革新。这种从善如流的自觉革新,可以说体现在孙书筠后来对所有新曲目的演唱实践中。除上述几个表现新时代英雄人物的新曲目之外,在后来的新编历史题材曲目《百里奚认妻》、《王昭君》和现代题材新曲目《急浪丹心》等的演唱中,孙书筠同样继续保持了她一贯的对“女声大鼓”即从女演员的自身特点出发,用女声音型和女性作派,作为演唱风格标识的鼓曲表演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艺术革新与创造实践,价值更大,也更富有美学上的开拓作用。孙书筠的艺术道路及其经验告诉我们:包括京韵大鼓在内的鼓曲演唱和曲艺女演员的类似舞台表演,通过艰苦的努力,不仅可以跟上新时代、表现新生活,而且完全能够走出历史形成的局限,获得新生与发展。这关键是要有一批像孙书筠那样,有艺术使命感和发展创新意识,勇敢而又顽强的艺术实践者。


第4版(舞台屏幕)
专栏:

海安县送电影下乡活动热气腾腾
在全国各地开展的“三下乡”热潮中,江苏海安县影剧公司组织了全县三十多个流动放映队积极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
海安境内三二八国道公路改扩建工程是连接新长铁路的公路干线,也是振兴苏北经济、造福子孙后代的重点工程。二十多个电影队在这三十多公里的工程沿线和乡村展开慰问活动,为三万多民工和沿线的广大农民免费放映六十多场露天电影,丰富了民工的文化生活。
电影队除放映一些优秀的国产故事片外,还特地选择了有关科教片放映,指导广大农民如何加强“冬季三麦田间管理”、“冬季大棚蔬菜管理”等。电影队白天还深入工地搜集采访好人好事、先进事迹。
春节期间,县电影公司积极组织节目,让全县广大人民都能看到电影、看好电影,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王大成周锡锐)


第4版(舞台屏幕)
专栏:

“玉兔迎春”游人乐
已连续举办了八届的北京东城区文化馆新春游乐会,于2月11日至2月20日又推出“玉兔迎春”游乐会,为首都市民节日休闲娱乐提供了一处充满歌声与欢笑的文化乐园。
第八届东城区文化馆新春游乐会气氛喜庆热烈,环境高雅温馨,内容丰富多彩,融参与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此次活动内容共有文艺演出、有奖游艺、歌舞自娱、艺术品展示展卖等大小活动近三十项,展示了民间民俗文化风采,荟萃了都市现代娱乐风尚。京剧演唱、“太空游艺”、“电脑小屋”、“快乐大本营”等节目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回忆。(杜染)


第4版(舞台屏幕)
专栏:佳作欣赏

精彩结尾再回首
在获得1998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金鹰”奖的一批佳作中,根据我国古典名著改编的《水浒传》,反映改革题材的《人间正道》,表现校园生活的《十七岁不哭》以及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秋》,显得格外耀眼。这四部作品代表了我国电视剧创作的整体水平。1月下旬,中央电视台精品赏析栏目邀请首都影视界专家和有关人士,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分析欣赏会——对曾引起热烈讨论的这四部电视剧的结尾进行了再一次回首。
《水浒传》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
《水浒传》原著有两个版本。八十回本英雄聚义排座次结尾,轰轰烈烈大团圆。一百二十回本写了农民起义军的全过程,包括受招安后的悲惨结局。现在电视剧依据的是一百二十回本,结尾是李逵为了义静静地躺在宋江的脚下死去,高俅向皇上奏请立宋江庙,表彰其忠,皇上准奏等。
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准认为,从忠于原著和大的历史真实来看,农民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不代表新的社会理想,农民起义的结局必然有其局限性,现在的结局非常悲壮,甚至于有的观众觉得很窝囊。其实越是觉得窝囊,越是觉得悲壮,最后李逵为了义而服从了宋江的忠,这种破灭,这种大悲剧的结局,事实上在呼唤一种新的社会力量、新的社会理想的出现。从艺术来说,唯有后边的结局才更反衬出前边的风风火火。正因为有了前边的潇洒,才更反衬出农民起义自身局限性的可悲。这更显示它的深刻性,更引人深思。
《人间正道》走出了以前结尾的处理模式
《人间正道》中的市委书记吴明雄的工作最终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和以前的处理模式,他应该被提升到省里去做官,但是在这个剧中,他却被就地免职退休了。这种结尾是耐人寻味的。
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仲呈祥说,《人间正道》的结局是很独特的,这种独特来自于生活本身,来自于历史本身。任何一次艺术创作,都是对生活对历史一次新的发现。事实上生活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当然是谁为改革开放贡献大,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多,他的待遇,包括他的职务的晋升,就应该更优先,更好一些,但是具体的每一个个体,又不尽然。改革开放需要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付出代价,也需要某些改革者、某些改革的先行者付出代价。整个片子是一个正剧,但是这个结局,应该说本身带有一定的悲壮性。所以,这种结尾的设计,不单单是生活决定的,同时也是审美创造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秋》的结尾给了观众一种满足
在巴金的小说中,觉新和翠环这两个人物爱情升华是通过一封信来处理的,而在戏曲音乐电视剧中,把这两个人物放在同一个场景中,让他们面对面地来交流、表达自己的感情。
此剧的编剧金芝这样剖析,巴金原来设想的这个戏是悲剧,觉新的婚姻是破灭的,所以他说是灰色的结尾。但是巴金自己没有这样写,作品发表的时候,巴金改变了原意,他以一种光明战胜黑暗的意境来结束,于是他把觉新和翠环这段很隐约的恋情最后明朗化。所以我觉得改编既要尊重原著的精神,又要有当代意识。原著是一封信,我们要以此来构成戏剧的情节,构成人物发展的动向,构成最后高潮。逆来顺受的觉新终于有了幸福的结局,这能满足观众的要求。电视剧这样改编,显然是发挥了电视剧的特质,这在觉新所处的时代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尤其是此剧调动了黄梅戏审美的优势,塑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形象。
十七岁应该做十七岁的事情
《十七岁不哭》这部戏的结尾是杨宇凌和简宁最终从爱情的烦恼中摆脱了出来。
主要演员李晨说,十七岁就应该做十七岁应该做的事情,我们有学业,有自己的生活,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应该陷在谈情说爱里,我觉得走进去是必然,走出来也是必然。
此剧导演王静说,我其实写了一个有关成长和学习的主题,想说明成长靠自己,学习也要靠自己。学习不光是文化课的学习,还有自律和自强的学习。而在成长过程中,青春期少男少女萌动的爱情是很正常的,而且我觉得是美好的。青春因为有了它才显得很美好。剧中寄托了我的很多理想,我想透过画面告诉孩子们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教训。我曾经跟一个女学生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说你十七岁只能做十七岁人该做的事。既然你选择了远方,你就注定要风雨兼程,那么爱情是花前月下的事,不属于风雨兼程,你要舍弃,要学会放弃。所以这个结尾还是倾注了深情,有一份对孩子的成长和能够自律、解脱的祝福。


第4版(舞台屏幕)
专栏:

好个“黑头”
慧春邹大毅
一次,偕友人去一家票房同娱。还未上楼,便听到一阵叫好声。到得房内,便见一位魁梧的秃头小伙,正在清唱那段脍炙人口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果然是嗓音宽亮、韵味纯正、裘味十足、柔中透刚。唱罢,众票友纷纷喝彩:“好!好个黑头!”也有人隔桌寄语:“小魏,好好干,指着你在花脸圈里叫板了!”原来,此人就是京城梨园渐露头角的青年“黑头”(花脸)演员魏积军。
小魏自小在梨园圈中长大。十四岁刚刚初中毕业,就正式踏入了京剧圈中,学起花脸。这个脾气倔强,干什么事都要干得像个样的年轻人,认准了师从裘派。由于条件所限,起初他只能成天跟着录音磁带,学习模仿他后来的恩师、裘派传人方荣翔。尽管如此,他仍以“裘迷”自傲。
后来,求师心切的小魏自费到山东京剧院,拜著名京剧花脸艺术家方荣翔为师。方氏见其心诚志坚,遂破例留他在家中吃住,随自己学戏。几年苦学,几番奋斗,魏积军学有所成,先是在成都市京剧团担纲花脸主力,后来以其实力和功底,移师京城,调入中国京剧院青年剧团,在国家级剧团中继续他的艺术追求和探索。
京剧行当里,当个演员需要能上能下。每逢轮上一角,小魏总是牢记恩师耳提面命的那句话:“学唱戏要先学做人,在台上不论大小活儿都要严肃认真去演,要对得起艺术,对得起观众。”且不说跑个龙套一招一式不走板,就是他演熟了的主角戏,每排演一次,他都要琢磨一次,分析人物,剖析剧情,考究历史,寻求新意。所以,他在新编历史剧《火醒神州》中能把光绪的老师、三朝老臣翁同龢塑造得有血有肉,演得很是悲壮激烈,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包龙图,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魏积军的主打角色。其中,《赤桑镇》和《铡美案》,是方荣翔老师一字一句教出来的,他在演唱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功力和水平。特别在《铡美案》一剧中,他的唱腔字字铿锵、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充分表现了包公不畏强权、为民申冤、怒斥权贵的刚直性格。剧中,小魏在处理包公下场时,只见一个撩袍迈大步,忽在途中稍顿、迟疑,又返回场中,然后在衙役们阵阵堂威的喊叫声中,又坚定地猛一转身,疾步下场。这一艺术处理,把铁面无私的包公的矛盾心理,作了精彩的表述,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小魏来到中国京剧院,得到院团领导的重视和培养,经过几年的摔打磨砺,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多次代表院团参加国内的一些重大演出活动,展示出他在首都舞台上大有可为的前景。


第4版(舞台屏幕)
专栏:

首都艺术家来到北京卫戍区“老虎团”慰问官兵,李谷一和官兵合唱“天仙配”。张传宏摄


第4版(舞台屏幕)
专栏:

军乐声声闹新春——石家庄陆军参谋学院军乐队正在演练新曲。刘增瑞摄


第4版(舞台屏幕)
专栏:
河北邯郸市的艺术家来到驻守在大山深处的北京军区后勤某油料仓库进行慰问演出。张丽摄


第4版(舞台屏幕)
专栏:
1999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将高雅的艺术品位与引人入胜的欣赏性融为一体,图为舞蹈《尼罗河女神》剧照。穆景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