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批评须讲究方法
浩茫
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近些年来,“批评难”在党的一些基层组织中已成为值得关注的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它还与人们往往不讲究批评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因此,为了正确开展党内批评,提高批评效果,必须讲究批评的方法。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批评的方法要讲究,分寸要适当。”讲究批评的方法,需从多方面努力。
提倡当面批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有句名言:“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当面敢批评”作为一种良好品质,是共产党人无私胸怀的表现,也是党内同志式关系的正常要求。当面批评,相对于背后批评而言,前者使被批评者能及时地直接地听到批评之音,有助于及时改掉身上的缺点甚至错误,并能领略到批评者的诚意,进而密切之间的关系。为了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应当大力提倡当面批评,反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大家都来争当“当面敢批评”的“诤友”。
批评须注意原则。注意原则,就是指批评要抓主要问题,不求全责备,更不能纠缠鸡毛蒜皮的小事,防止批评庸俗化,这是由“团结———批评——团结”这一开展党内批评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党内批评时曾指出:“有些同志的批评不注意大的方面,只注意小的方面。他们不明白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所指摘,使同志们无所措手足。”可见,批评是不是注意原则,有没有抓主要问题,关系非同小可。为此,在开展党内批评时,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看待同志,分析问题,区别主次,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
注重批评的建设性。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一个人而言,批评是为了真理,为了健全,为了发展。但为什么有时批评这一作为医生的手术刀却变成了伤人的利器呢?原因就在于人们对批评的建设性重视不够,个别人甚至没有把开展批评作为加强党组织建设的一项措施来对待,而是出于私心,把批评当做“整人”的手段,甚至是借机报复或打击他人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开展党内批评时,必须既指出缺点错误,又提出改进的建议;既指出存在的问题,又提出解决的办法,真正把开展批评与制定整改措施结合起来,帮助被批评者对批评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从而有利于纠正错误,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发展事业。
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起来。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党内批评的两个方面,都是为了使我们的主观认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其中,自我批评更具有基础性,真正解决问题最终还要靠自我批评,没有诚恳的、深刻的自我批评,批评的目的也难以达到。因此,开展批评要着眼于引起被批评者的自我批评,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视为一个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既善于从别人的批评中汲取营养,又注意从批评别人中省察自身,从而使批评真正成为帮助一个同志进步或防止一个同志犯错误的良药。
分寸要适当。开展党内批评必须体现“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执行党的政治和组织纪律。为此,党内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党规党纪为准绳。也就是说,批评应掌握分寸,是什么就批评什么,是几分错误就讲几分错误,是什么性质的缺点就说什么性质的缺点,而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动辄无限上纲。


第9版(理论)
专栏:

继往开来的重要文献
蒋韬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历程、巨大成就,特别是主要历史经验和前进方向,作了提纲挈领、全面深刻的论述。这对于我们实现跨世纪的宏伟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精辟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永放光芒的会议。以这次会议为标志,经过全面的拨乱反正,我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地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二十年,是我们党实现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不断开拓进取的二十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精辟概括的二十年来的主要历史经验,经过多次实践、多次思想解放、多次困难风险的检验和考验,证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对历次总结实践经验的升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重要会议,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推进,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使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趋于深刻和完善。《讲话》对新时期历史经验的精辟论述,扼要而全面地反映了这种认识上的高度。十一个方面的概括,既构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又揭示了每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性,包括我们在形成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在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应该掌握的重要原则,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中需要把握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在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应当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等等。
这是一次次思想解放的集中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本质要求。二十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思想解放。从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从作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到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推进……总之,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大转折、事业大发展中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一系列复杂重大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学习《讲话》,从历史经验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思想解放的硕果。
这是从一次次经受考验、排除风险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讲话》概括的历史经验,经受住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困难风险的考验。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国际国内严重政治风波中,我们所以能够维护国家的独立、安全和稳定,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前进;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国际金融动荡中,我们所以能够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1998年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面前,我们所以能够万众一心,夺取最后胜利,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正确,由于党的坚强而正确的领导,由于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自己特有的优势。通过种种风险的考验,更使我们懂得新时期历史经验的可贵。
理论同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科学总结
《讲话》指出,“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新时期历史经验的主线和根本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的特殊环境里建设社会主义,书本上没有讲过,前人没有干过,别国没有做过,不能照抄照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成功地走出切合自己情况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走自己的路的过程,就是始终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运用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本的是使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理论同实际相符合,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和发展说明了这个问题,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勇于开拓前进。这在新时期的历史经验总结中体现得十分鲜明和深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我们党坚持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根本途径,是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以丰富和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是走自己的路的可靠保证。只有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才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不断认识和统一把握,才有对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全面正确积极的贯彻执行,才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自我完善和发展,才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拓和推进。
走自己的路的过程,就是始终坚持从当今中国的最大实际出发,开辟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讲话》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出现过的严重失误,归根到底是由于脱离了这个最大的实际;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归根到底是由于符合了这个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是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很长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的关键所在,当然也是走自己的路的根本依据。《讲话》对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和特点的一整套路线、政策和做法,作了集中而系统的概括,为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而成功的经验。
走自己的路的过程,就是始终坚持以“三个有利于”等标准检验和指导我们的认识与全部工作的过程。《讲话》鲜明地强调了实践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几个“标准”,内含于邓小平理论,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完整地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理观和价值观。坚持这几个“标准”,就能从不符合实际、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符合群众根本利益的观念和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排除各种错误倾向,敢于和善于从新的“实事”中求出新的“是”来;就能在各个领域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及时总结,做到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能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可以说,二十年来的成功经验,正是坚持这些“标准”的真实写照。
全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结晶
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把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放在战略地位。《讲话》总结的新时期历史经验,充分体现了这个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经验告诉我们,应当全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决政治路线的伟大成果,是正确把握“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集中反映,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总结二十年来我国发生的历史巨变,最根本的就是坚决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而要在任何情况下长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最重要的是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能否全面把握基本路线这个总纲,关系到能否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到能否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验告诉我们,应当全面处理好建设社会主义遇到的各种矛盾。例如,在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中,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使速度和效益相统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要处理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既遵循价值规律,又克服市场自身的某些缺陷,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坚持党的基本方针中,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所有这些,都坚持了对各种矛盾和矛盾各个方面的具体分析,全面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深刻展现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领导艺术,为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防止盲目性、片面性,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经验告诉我们,应当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讲话》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好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问题,是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保证,是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
在前进道路上不断解决新课题的正确指南
应该看到,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很快、很深刻,许多变化还没有最后定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没有未来的全部答案。在新的进程中,怎样解决各种新课题,战胜各种新的困难?《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最根本的是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地推向二十一世纪,必须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作为观察世界、发展自己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这一理论、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理论。
一以贯之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积累成功的经验又吸取失误的教训,不断开拓新境界,作出新判断,解决新课题。实践是永无止境的,科学理论不是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坚持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不断针对新的实际,解决新的课题。
继续加强学习,大兴学习之风。《讲话》指出:“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生学习的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深入发展,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知识经济步步走近,国际竞争正突出地表现为科技创新、宏观驾驭能力和人的素质的激烈竞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任务,不断进入新的领域,解决新的课题。一个党,一个民族,需要在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中保持生机和活力。一个人,也需要在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中永葆青春。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学习,用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武装头脑,推动我们的事业获得更大的进步。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王永清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着力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只有抓住这个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确保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10年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进目标的实现;确保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努力开拓农村市场以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的要求落到实处。
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巧做文章
首先,要重视粮棉油生产。粮棉油不仅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农业的大宗产品,尽管相对比价较低,但由于面广量大,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放松生产。第二,努力发展多种经营。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和副食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发挥各自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反映了市场需求,具有现实可能,可以促进农民增收。第三,强化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一多一少的现象,即质次价低的产品居多,滞销严重,而名优特新产品较少,供不应求,调整产品结构势在必行。调整结构需要多方面的准确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单靠农民自发调整一时难以适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认真搞好市场调研,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尽可能减少生产和经营风险。第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科教兴农的重点应放在四个方面:培育、引进、推广良种,扩大农产品的门类,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表现;降低和防止对农产品的污染,发展绿色食品;搞好农产品的保质、保鲜,打好产品优价出售的时间差;搞好人才培训,把农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第五,建立和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联结农户和市场,可以消化农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应在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在搞活农村流通上狠下功夫
分析近几年农副产品卖难的原因,除去结构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外,也存在市场开拓不力的问题。目前农产品供大于求是相对的、结构性的,在区域分布上也是不平衡的,这说明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农产品还有一定的空间。应该坚定信心,大力搞活农村流通,挖掘和开拓农产品市场。
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各种中介和代理组织是促进农产品销售的重要环节。应本着农民自愿互利、能人领头、股份合作、以销售农产品为主的原则,建立农村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等;鼓励和支持城市和农村中熟悉市场行情、善于捕捉市场信息的人员,建立和发展以农产品销售为主的中介和代理组织。
搞活农村流通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目前,各地的农产品市场大部分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也有部分市场作用甚微,甚至有场无市。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多种举措,提高市场的应用率。一是对现有优势农产品市场,应视货源和销售需求情况,适度扩大市场的规模,以促进农产品销售半径的延伸,扩大农产品的集散量。对基础设施滞后的市场应予改造,搞好道路、场地、邮电、通信、交通、食宿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二是加强市场管理。建立严格的收费范围和标准,制止乱收费行为;实行公平竞争,打击欺行霸市行为;搞好社会治安,整治市场环境;有条件的市场应尽快实施计算机管理,加快管理现代化进程。三是对于运用先进技术或引进优良品种而形成的大宗名优特新产品,应在充分论证、切实可行的条件下,适时建立相应的专业批发市场,搞好这类产品的近售远销。同时根据当地农产品的优势,在全国乃至面向海外建立网点,形成市场网络。四是探索农产品的配送制。农产品的各种销售组织,应与全国各地特别是各大城市的有关部门及农产品市场搞好衔接,试行配送制,建立长期相对稳定的供求关系。
在落实政策上多花力气
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从根本上促进农民长期增收的重大措施。当前的重点是抓紧落实再延长土地承包期三十年的工作,使广大农民吃上定心丸,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大力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切实做好减负工作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应充分认识减负工作的重要性,坚决把农民负担压缩到其上年收入的5%以下。这项工作做好了,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在落实中央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的过程中,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关键性工作。一是金融部门应备好收购资金;二是建立和用好粮食风险基金,这两个方面是落实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前提;三是强化粮食的转化。
组织农民有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法。各地应抓住中央和地方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多地使用农民工,以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在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目前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应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引导优势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增强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整体素质特别是科技素质,增强发展后劲;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出口贸易。


第9版(理论)
专栏:

做无止境
学无止境
苏灿
指导伟大的革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伟大的党,必须有成千上万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的优秀干部。当前,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跨世纪的中青年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
克服片面认识,树立学无止境的观念
当前,经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年的努力,全党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大气候正在形成。但是,仍有不少中青年领导干部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够重视,兴趣不浓,把理论学习当成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学习目的也不明确,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思想障碍和片面认识。
有人认为,只要有了经验,不学理论照样可以干好工作。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过: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工作的组织者、指挥者,要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走错路并取得成绩,只有经验或仅凭经验是很不够的。他们必须从大量具体事务中跳出来,以满腔的热情积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上升为理论,并运用于建设实践中。这样,才可能成为一个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理论素质的干部,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有人认为,自己已经读过一些马列著作,现在再学习,还是重复过去那一套。这种认识同样是片面的。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否达到了目的,主要不是看其是否已经读过这些书,而是看其能否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事物,解决矛盾。而且,马克思主义既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更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有人认为,现在搞经济建设,应该多学习专业知识,理论学得再多,用处不大。这种把学习专业知识与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对立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政治上不强的人,不能当领导,特别是不能当主要领导。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学会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在这一前提下,还要努力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内行。总之,要把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使自己又红又专。只有这样,才可能全面正确地理解、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会反过来促进理论学习。因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学习、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首先,必须坚持不懈地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基本理论。中青年领导干部只有掌握基本理论,解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的问题,才能为联系实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特别要认真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武装头脑,使之成为自己的信仰,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为了装潢门面。只有这样,学习才会有真正的动力。
中青年领导干部还应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实际。所谓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事物或情况。它不仅包括现实的,也包括历史的。各地情况不同,决不能生搬硬套。因此,中青年领导干部应该明白,学习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后,还要继续学习无字之书,下决心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深入调查研究,做好有关数据、资料、情况、信息等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分析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找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害。只有全面把握了实际,才能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
要善于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创造,拿出有特色的、切合实际的意见、办法、措施和方案来。这是对干部理论素质高低的重要检验。邓小平同志说:“根据我们的经验,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二者结合很不容易。”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只有在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发挥出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具体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在这个问题上,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面对新的实际,我们应积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认真总结群众的新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