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

站在世纪之交鉴往察来
——序《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1979—2020》
王梦奎
对于20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权威性的机构和人士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过概括,统计部门公布了系统的统计资料,学术界进行过不少讨论。如此说来,这本《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1979—2020》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有。因为它有自己的特色。这本书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经济发展的条件和背景,对以往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是站在世纪之交回顾和前瞻各约20年的一部学术性著作。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应该有预见性。这种预见性可以是短期的,例如年度计划和规划;可以是中期的,例如五年计划和规划;也可以是长期的,例如十年规划和更长时间的预测。本书给读者展示了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大体图景。这种展望不是畅想曲,不是乌托邦,而是以数量分析和科学预测作为基础的。此类研究目下尚不多见,据我见闻所及,似乎还只有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同志组织过对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和预测。毫无疑问,预测是有许多假定条件的,而假定条件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这不能不影响到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一般地说,预测的时间愈长,不确定的因素就愈多,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就愈差。处当今之世,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世界变化之快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料。现今中国和世界的面貌,哪里是20年前人们所能想象的?虽然如此,只要不是“推背图”式的所谓未卜先知,而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已经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毕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大体的指向性的发展图景。不待说,这种预测也可以不止一种,而是几种甚至多种,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指示出未来发展的大体趋势。这样可以集思广益,对进一步的综合性研究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本书虽然在逻辑上自成体系,大体上还是一本论文集。但是,由于它是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即经济发展的主题而展开的,内容涵盖经济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也可以看做一部专著。本书的框架结构是经作者共同讨论确定的,这表明对于写这么几个问题取得共识,并不表明各篇文章作者观点完全一致。作为主编,我尊重文章作者的见解,但不一定赞同每位作者的每一个观点。同样,我也不要求作者都同意我的见解。这里用得着一句现成的话:文责自负。我们是在一个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度,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对它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只要是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和持之有故,就可备一说,成为人们继续探索的借鉴和参考。
现在正处在世纪之交。究竟从哪一年进入21世纪,国内外都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是2000年,有人认为是2001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公告21世纪从2001年开始,巴黎大街却竖起了从2000年开始的倒计时牌。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一系列战略性口号和发展规划,例如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同时根据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部署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以及中国农业发展纲要,等等,都是以2000年作为本世纪末、以2001年作为21世纪头一年的。因为这本书中有不少提法和概念和这个问题直接有关,所以我在这里顺便提出这个问题。当然,不论21世纪从2000年还是从2001年开始,都不影响本书对中国经济发展跨世纪回顾和前瞻的实际价值,只是有些文字表达需要加以修正而已。(本报有删节,该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

徜徉于北京莱太花卉交易中心——
感受花叶之美的文化意蕴
李叶千
生日婚庆时一束鲜艳的玫瑰,恋人相会时几朵娇媚的“勿忘我”,探望病人时一个缤纷的花篮,走亲访友时一捧雅致的花束。还有家居之中摇曳着春意的婆娑绿色、点缀生机的姹紫嫣红,特殊日子里令人人惊喜的鲜花礼仪电报……
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花卉市场——北京莱太花卉交易中心,身为莱太花卉交易公司总经理的刘国华热情洋溢地历数着花卉的妙处。此时正临近春节,23000平方米交易中心里花盛叶茂的满目春色和熙熙攘攘的匆匆人流,成为刘国华滔滔话语的绝好注脚。
“中国的花卉消费亟待增添民族文化内涵。”本应“在商言商”的刘国华,忽然出乎意料地道出了自己的“文化主题”。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大中城市花店层出不穷,花卉市场需求每年都以20%至30%的速度增长。花卉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由节日消费转向日常消费、由礼品消费转向自我消费的趋势,构成都市文化生活的一道景观。
但遗憾的是,许多人是从情人节的红玫瑰、母亲节的康乃馨和平安夜的圣诞树开始,意识到花卉的功用的。花卉行业正是靠商家们对于这些国外节庆日的渲染而培养了大批顾客。我们因此尴尬地面对这样的情形:龙的传人对于花卉的情怀,竟是因为西方文化的熏染。其实“借花传情,以花言志”恰是我们这个有着悠久花卉文化历史的古国的传统,我国人民爱花、种花、育花和赏花的历史更是早于欧洲各国达千年以上。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305篇提到花花草草处多达132种(重复者不计)。屈原佩兰示节,陶潜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杜甫对花溅泪,白居易咏莲吟柳,乃至林逋梅妻鹤子——两千年来,这些自然界中看似寻常的花草,成就了无数文人才子的千古佳作,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命境界密切相关。
我们的古人观赏花木,体现了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生命感悟。从“岁寒三友”松竹梅,到“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以人为中心的中国花卉文化,以花比人,托物言志,把自身的价值取向寓于花木之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修身养性的方式。
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花卉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因为缺少对于中国花卉文化传统的发掘,使我们的花卉消费缺乏一种民族文化内涵,存在着“卖花唯为钱,用花唯取貌,赏花看热闹”的现象。不少年轻人,熟谙国外关于花卉的种种寓意,却对于中国自己的花卉文化传统知之甚少。例如古人离别时赠以芍药花枝,以表思念之情,所以芍药又称“别离”。而起源于我国的插花艺术,被日本发扬光大后,近年来以“日本花道”的形式在我国流传开来,更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花卉业是兼具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重意义的特殊产业。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有识之士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集花卉超市、博展、进出口贸易、拍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北京莱太花卉交易中心,在硬件上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率先提出增加花卉消费的文化含量。他们与全国13个花卉生产基地及韩国、日本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以保证花卉品种的丰富多样,并通过精心布置,巧妙地引导人们发掘花叶之美的内涵,建成北京人文化休闲的好去处。于是,莱太花卉交易中心在中国有了三个第一: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科技手段;率先采用“花卉拍卖”这一国际上流行的鲜活农副产品经营方式;潜心营造“殷切花解语,悉心叶传情”的文化氛围。但愿通过他们和更多人的努力,使越来越多的爱花人从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创建新时代具有民族特色的花卉文化。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世界经济潮涌何方
——评新书《大变革》
一部紧扣当今动荡的全球经济发展局势的力作《大变革——走向21世纪的世界经济》,1999年元月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题写书名。
该书从冷战结束后处于动荡中的全球经济的现状出发,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大跨度地描述了进入90年代以来处于变革中的世界经济的全景和基本走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论题均为当前国际经济的热点焦点问题,涵盖了冷战结束后几乎所有引起国际经济强烈震荡的局部或全球的事件,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日元贬值、全球股市动荡、欧元启动等。该书凸显了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大变革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发达国家将维持低速、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原苏联和东欧经济将建立起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但经济转型是个漫长的过程;新世纪西方大国间仍将保持“既竞争又协调”的态势,南北关系也不会严重对抗,但国家间的利益碰撞难以避免;我国只有加倍努力,认真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搭上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列车。
该书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们经过3年的实地考察和潜心研究撰写而成,其中引用了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内的国际权威机构的大量最新资料(资料引用至1998年11月)。《大变革》一书为国内外经济研究机构以及宏观经济决策部门提供一部可靠、系统的参考文献。据了解,首次印刷的书现已脱销。(乔剑)(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杏林风光笔端来
——刘鸿泽与他的中医药纪实文学
本报记者艾笑
53岁的刘鸿泽,曾是一位专写历史小说的作家。很好看的54万字《秦始皇演义》、55万字《刘邦演义》、45万字《文景之治演义》……都出自他手。但是,1997年以来,他改了题材,中医中药涌进了他的作品。前不久,我读了他的新著《第三次高潮——新中国中医药对外交流纪实》,惊喜于它的别出心裁和对传统文化不同一般的解读。
刘鸿泽说,写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你用不着再去演义,编故事,实话实说就魅力天成。我相信,这是他的真实感受。
1997年11月17日上午,他如约到名医裘沛然先生上海的家里采访。书房里,裘老的助手意外地告诉他:“您只有半个小时采访时间,因为一会儿有位日本客人要来看病。”半个小时能谈什么?真是扫兴。固执的刘鸿泽哪肯罢休!他贪婪地望着上起屋顶下至墙脚的几大柜藏书,向裘老提出:“我用这个时间翻翻您的书籍行吗?”
他先抽出西边柜里线装宋末元初马端临的348卷《文献通考》,再看南柜里《广弘明集》、《通典》、《马氏文通》、《二十四史》等等,书里横勾竖画和那漂亮的蝇头小楷眉批比比皆是。
半小时到了,刘鸿泽踟蹰着准备告辞。裘沛然却突然发问:“书翻过了,对我什么印象啊?”
刘鸿泽脱口道:“您七分乃风骚之士,三分才属岐黄俊彦!”
这位行医六十余载的清癯矮小老人,忍不住爆出了朗声大笑,随令家人:“重给这位客人泡茶!请日本客人再候一会。”
于是,在刘鸿泽笔下,人们看到的一代名医裘沛然,是一位于医药于诗文俱能抉择陈言、俯仰今古、直切心源的“鸿儒”。他告诉读者,大医们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地轻剂起沉疴,那是中医深邃的系统辨证思维在起着理论支撑作用,再加上丰厚的临床积累,才能达到“医者意也”的自由境界。
博览史书的刘鸿泽注意到,中医中药对域外的传播与交流,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中医药对外交流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唐朝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一次是明初郑和下西洋。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门大开更使中医药的对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
是谁为当今的中医药热作了成功的铺垫?翻开刘鸿泽的《第三次高潮》一书,人们会通过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了解到那些“三指温情、两袖清风”的儒医们如何从50年代开始出国为许多国家的政要、名流治疗顽疾,获得了常规外交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效果。“文革”中被关进“牛棚”的名中医岳美中,由周恩来总理设计救出,直接送上飞往越南为胡志明主席治病的专机时,还光着一双脚。机上,同行的吴阶平只好从自己的旅行包中取出一双袜子让他穿上……这些珍贵的史实,刘鸿泽像抢救文物似的“只争朝夕”地收集、整理,一一收进书里。
刘鸿泽告诉我,几个月以前他去了西藏采访。谈起中国科协第一位少数民族的副主席、藏医星算大师强巴赤列的学术贡献,十分敬佩和痴迷。
刘鸿泽,努力吧。你肯定会有更好看的书面世!


第11版(文化)
专栏:

《学林春秋》展示大师治学之道
中华书局刚刚出版的《学林春秋》不仅仅是一本20世纪诸多文化界耆宿治学心得的汇集,它也是对行将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总结和回顾。
为该书欣然提笔著文的金景芳、钟敬文、顾廷龙、陆宗达、蔡尚思、周有光、傅振伦、单士元、钱仲联、白寿彝等都已在九十高龄以上,在该书尚未面世的时候,一些大师相继过世,收入的文章有些是由子女续写完成的。(一梦)(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印画一体书票相依
——介绍北京图书馆藏书票
本报记者孟宪励
当人们在家中摩挲着书页珍爱有加时,几乎人人都想用一标志或信物,以示其专有。西方用票,中国用印。前者就是收藏界越来越感兴趣的藏书票,后者就是我们格外熟悉的藏书印章。票是西方的票,印是中国的印,但独具创意地把中国皇家藏书印章,精选入票,汇集成书,并含纳了一批珍贵的善本史料,此等气派的“藏书票集”就是日前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图书馆藏书票》。
15世纪中叶,一位德国人突发奇想,制作了一枚半个手掌大的木刻画,画面上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小刺猬,嘴里叼着一支野花。这只莱茵河畔的“小刺猬”也就成了目前人们看到的最早藏书票。不过这位德国人可能不知道在先于他600年的中国唐代,当时的公私藏书已开始使用与藏书票功能完全相同的藏书印章。印章多以主人的字号名姓,着朱红印泥,钤在那些各种各样的版本上,此种形式流传至今。北图藏书票收纳了上承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下至元、明、清等历代皇家藏书印章共29枚,作为藏书票画面的主体内容,显示了印画一体、东西文化相融的独特创意和设计。
北京图书馆目前藏书量有2100万册之巨,其中普通古籍163万册,善本古籍27万册。该套藏书票收纳其中的29幅善本真迹局部当然是其中小小的一点,即便如此,作为孤本的柳公权《神策军碑》宋代拓本、司马光《资治通鉴》真迹残稿等足以让人把玩不已。该书票集为折页样式,收藏时外装函套,赏玩时展开则是一幅长卷,方寸之间的书票像一只只飘浮隐现的小船,带我们去体会历史文化长河的生生不息。它使善本古籍、绘画、篆刻融为一体,丰富了书票集的文化含量。
它是一本书,书里有票,票上有画,画中有印,印画一体,书票相依,由中国藏书票研究会秘书长陈雅丹和青年设计家郝雪婷完成。藏书票在30年代传入我国,80年代以来渐成时尚,成为出版、收藏的热点。但不规范书票时常出现,甚至连票主都被漏掉的也并不鲜见。作为北京图书馆发行的首套藏书票,充分具备了与国家图书馆相称的品格和规范。(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读者热情寄语一九九九年春节联欢晚会
捧出中华民族丰盛的“年夜饭”(九)
编者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节日民俗。问世才十几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其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雅俗共赏的文化品位,已经成为12亿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年夜饭”。如果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体现了西方文化的节日风情,那么春节联欢晚会则向世界展示了龙的传人喜迎新春的盛大的民族庆典。正因为春节联欢晚会在大家心目中有如此重要的分量,所以才会对它的每一次成功和每一点不足街谈巷议、品头论足,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建议和要求。通过这次讨论,我们对历年来为制作这台晚会而辛劳的所有演职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本版继续刊出有关来信。
“电视与我们"征文下期的话题是电子游戏。来信请寄:北京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文化组,邮政编码:100733,传真:(010)65092740。
国泰民安的象征
1999年的这台春节联欢晚会非同寻常,原因有三:其一,这是本世纪一次特别的新春晚会,应该办成晚会史上的里程碑,值得纪念;其二,是中华民族战胜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锤炼出一种伟大的抗洪精神,值得歌颂;其三,是中国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值得庆贺。三大幸事和多年来创办春节晚会的成功经验,是我们办好今年的这台晚会的坚强后盾。我们在翘首以待这顿中华民族丰盛的“年夜饭”。
郑州卷烟厂朱登尧
当新兵时,部队首长为了让我们能看上除夕夜的联欢晚会,会接过我们手中的枪,屹立在寒风中,等待新年钟声敲响。许多战士都会感动得流下眼泪。现在我已调到电影组。每年春节前的一个月,我们5名同志都要背上工具包下基层、跑哨卡,检修线路、维修电视机。虽然苦点、累点,但想到能保证全体官兵看好春节联欢晚会,心里总是乐呵呵的。
焦作市59049部队李勇
记得1993年春节,我在祖国的东北边陲前哨“珍宝岛”上担任守岛排长。不巧的是,岛上的发电机偏偏出了毛病。我们只好守着半导体收听电台转播的晚会录音。尤其是听到倪萍略带颤音的对包括“边防战士”在内的新年问候时,我和战友们都禁不住泪流满面。至于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的是“老面孔”、“名人”,还是“新面孔”、“无名小卒”,我觉得都无须计较。我想要体验的是一种气氛,想要领略的是一种风采,想要寻找的是一种感觉。
黑龙江双鸭山军分区李志
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办了16年。有人觉得它不像当初那么吸引人了,甚至有些电视工作者提出干脆不要办了。但我认为,这一年一度的晚会还要坚持办下去。因为这台晚会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国泰民安的一种象征,也是除夕夜全国人民喜庆中的喜庆。如果缺了这台晚会,就少了一种浓郁的气氛。
广西于都县李忠生
春节联欢晚会,我每年必看,并用录音机把喜爱的节目录制下来。为便于保存和播放,我在录音带上贴上标签,列出目录,逐年存放。如今,我已拥有一抽屉录音带了。一有时间,我就拿出来放上一段。烦恼时听一段相声、小品,使我愁云顿失;高兴时听一两首歌曲,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疲倦时听一段戏剧,使我顿觉精力充沛。
江苏建湖县颜单镇张成权
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举办100多年了,尽管也没有刻意追求什么新的突破,但已成了西方文化的经典。我们的春节联欢晚会才办了十几年,刚刚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不必为形式的突破而大伤脑筋。我认为,导演的职责就是挖掘艺术精品,把晚会办成雅俗共赏的经典之作,也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样成为全世界的名牌!
湖北汉寿清水坝村李胜


第11版(文化)
专栏:电视与我们征文

为12亿人打兑“饺子馅儿”,不易!
近几年常听到人们对春节联欢晚会的议论。我都不以为然:因为不是晚会水平有所下降,而是在连续办了十几年后,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对节目质量的要求更高了。实际上,要求一台晚会中的节目个个精彩,适合数亿观众的口味,那是不可能达到的。我认为,一台晚会有三五个优秀节目就算不错!我连续看了十多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每年都有几个使我或开心、或激动、或振奋、或感伤的好节目。愿这台晚会一如既往地办下去!
湖北蕲春县花园中学胡景全
每年除夕晚上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上下动员、全力投入,其中辛劳,非我等百姓可尽知。但是常言道:众口难调。我国有56个民族、十多亿人口,文化程度和职业各不相同,兴趣、爱好雅俗有别,要求一台晚会各式“菜肴”都适口对味,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每一位都要以普通“食客”的心态去品尝这一席“大菜”。我认为,“大菜”中的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杂技等总会有适合我们口味的,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江苏涟水科迪机械有限公司王治国
春节联欢晚会每每伴随着众多中国人的“年夜饭”——吃饺子一道播出。十几年前,一般人家一年能吃上一顿饺子就不错了;而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饺子已不再是什么奢侈消费了,可以说想吃就吃。因此,具有特殊口味、标志最高制作水平的除夕饺子,就着实令家庭主妇们越来越犯愁了。春节联欢晚会也像除夕夜的饺子一样,不是质量差了,而是人们的胃口高了,要打兑好12亿人的“饺子馅儿”,这顿“饭”不好做!但我想对晚会的导演和演员说,中国的老百姓是通情达理的,知道你们的苦衷。只要你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1999年的“年夜饭”定会别有风味。因为你们有这个实力!
唐山开平职教中心王恩领


第11版(文化)
专栏:

红映江南(国画)王文郁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