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春节
(外一首)
侯龙柱
又迎来一个殷实的农历节日
我沉入故乡浓郁的民俗之中
坐在温暖的土炕上
咂庄户人醇酽的祝福
熟稔的乡音便溢满每个角落
透过栖着家禽家畜的红格子窗棂
我看见待嫁的阿妹
把春天的心事绣在花荷包上
等待娶亲的唢呐声叩响闺房门扉
我看见父亲从年画里走来
醉眼里闪烁丰盛的语言
守岁人沾满泥土和麦芒的足迹
叠印在通向戏台的路径
于是身披新装的村庄
把农事舞成酣畅的春河
于是村庄就摇摇晃晃地
从正月的盛典里出发
流经解冻的土地
抵达丰收的粮仓
春夜
踏着秧歌女的步韵走来
踩着高跷高吟着春之旋律走来
在一片喜庆的欢笑声中
这个日子如期而至
燃起篝火
迫不及待的农人
杀猪宰羊喝烧酒
把所有的热望与欢乐
交付给这个辉煌的日子
这个日子灿烂成花朵
迎亲的队伍来了
带来了南方的风
任爆竹炸响心头的喜悦
我们与时代联姻
渴望已冲出禁锢的心房
在民歌里张开翅膀
燃起那堆篝火
春夜里有了熊熊的火炬
当我们迈着坚实的步履
跨进新世纪之门
我们遥想今夜
是多么美丽


第4版(副刊)
专栏:

春节好(剪纸)蔡雅新


第4版(副刊)
专栏:

年年有鱼
高深〔回族〕
锦州靠海,水产品很丰富,我家餐桌一年四季不断鱼,而且到什么季节吃什么鱼。
鱼这东西很有营养,据说壮骨健脑的效果最佳。我活了六十多岁,不懂得什么叫牙痛,至今满口牙齿还好好的。有人说年纪大的人身板会萎缩,可我仍然一米八二的个头。有位了解我底细的保健医生说,这可能跟我母亲怀我时吃的鱼多有关系。我出生营口,那也是个临海城市,旺季里的“臭鱼烂虾”比蔬菜还便宜。所以我相信保健医的说法。
鱼虽然好吃,可是天天吃,顿顿吃,也有吃腻的时候。每到海货旺季,开饭时孩子们就不耐烦:“又吃鱼,真没劲。”我何尝没有吃腻了的感觉呢,可是我从来不肯像孩子那么坦率地讲出来。我觉得若那么说了就有忘本的味道了。
回顾一下我们的餐桌,大概家家都能讲出几个难忘的故事。
我家有一个传统风俗,不论多么穷苦,不论多么艰难,每年大年初一这天,餐桌上是必须有鱼的。不是为了吃,只是图个吉利:年年有鱼(余)。这是从父母那儿传下来的,据说父母亲是从祖父母那儿传下来的。
六十年代初,中国人的日子碰到了最艰苦的岁月。官方把那几年叫做“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却叫“低标准”。1961年我在宁夏日报社工作,那年春节前夕,我和往年一样,早早就张罗买鱼,可是跑遍了大小市场、大街小巷,连个鱼苗也不见。眼看着这年的“年年有鱼”就要泡汤了,多少辈的风俗将在我这儿遭到破坏。后来听说郊区有一个跃进鱼塘,养着不少黄河鲤鱼,不供应市场,只供应交际处。我揣上一包存放了半年之久的前门烟跑了去,跟一个副场长拉了半天关系,又递烟又套老乡,拜年的话说了足有一火车,总算花两元钱求了一条不到半斤重的鲤鱼,如获至宝。还有十来天才过年,鱼怎么保存呢?那时候可没有冰箱,得先给鱼套个塑料袋,埋在南墙根的雪堆里,我称它是天然冷库。
除夕夜晚,我去雪堆里取鱼,把雪堆翻了个底朝天,怎么也找不到那条鱼了。是丢了还是叫猫叼去了?我站在墙根处寻思,于黑暗中发呆了好一会儿。没有了鱼,就仿佛没有了一切希望,一家人都打不起精神来。那年大年初一过得静悄悄的,没听见妻子说:“快吃鱼呀,年年有鱼(余)!”也没有听见孩子们喊:“爸,给我择刺儿,我吃‘年年有鱼(余)!’”这个年过得一点情绪也没有。
那时,宁夏没有咸水鱼,偶尔靠上海支援一点,也是凭票供应。早些年还能见着黄花鱼、带鱼什么的,“文化大革命”时这些鱼都不见了,过年过节发一张鱼票,也只能买一种很不好吃的“扒皮鱼”。有一次七八个人在办公室里闲聊天儿,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怎么就扯到鱼上了。我说:“这几年怎么看不见黄花鱼了?”大家都说渔业生产跟不上大好形势,可能那里的“走资派”还没有打倒,或许是又找到了什么代理人了。人们显然是在调侃这件事。可是这时有一位我平常一向很敬重的同志表示大不以为然,他非常严肃地说:“同志们,听说小日本发明了一种什么光,只要把它打到海里,鱼就都奔光而去,所以我们没鱼可捕了。”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人们面面相觑,对这不经之谈都表现出一种不置可否的尴尬。唯独我不知轻重地冒了一股傻气,很认真地反问:“那可就怪了,‘扒皮鱼’怎么没跑过去?是不是‘扒皮鱼’立场坚定,不受小日本的资本主义诱惑呀?”在场的人禁不住捧腹大笑起来。乐极生悲,第三天我就因为这件事挨了批,罪名是“否定文化革命的大好形势”。帽子很大,不过也就是那么说说而已,大多数人是在逢场作戏,批判过程中也冒出几句调侃性的语言。最后只是让我写个检查便不了了之了。
大概也就是因为我曾经和鱼有过这样一些故事,所以哪怕是一日三餐,餐餐有鱼,我也不允许自己有“腻烦”的想法,不敢说那种忘本的话。一个人常想昨天,爱和昨天比较,这也许是一种很没出息的表现。


第4版(副刊)
专栏:路边拾翠

生活每天都是鲜嫩的
漆颖慧
我常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怨天尤人,甚至悲观失望:没有靓丽的容颜,没有宽裕的生活,没有显赫的仕途……这些都曾使我惆怅失落,也总问自己,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每天都是如此地枯燥乏味:起床、上班、吃饭,做同样的工作,面对同样的面孔,甚至重复同样的话。
直到生活中遇见了他们,才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
他们是我在晨练时遇到的一对夫妻。妻子失去了双腿,坐在轮椅上,丈夫是一位盲人,带着一副大大的墨镜,推着轮椅。他们每天早晨都这样相依相伴,相濡以沫地在园林中散步,引来路人频频注目和唏嘘。我常为他们而悲哀,多么可怜的一对啊!
不久,园林在修路,小道坑坑洼洼,行人步履艰难。透过清晨的氤氲依然能看到这对夫妇在园中的湖边漫步,只是轮椅被推得颠簸不停,让人看得胆颤心惊。我怕他们会跌倒受伤,便紧随其后。火红的太阳渐渐挂上天空,他们停了下来,妻子情不自禁地拉起丈夫的手指向东方,快乐地说:“你看,太阳又红又圆呢!多美啊!太阳。”丈夫朝着东方望去,微笑着仰起头,久久地“凝望”,盈溢着幸福和欢乐的面孔被渲染得光彩熠熠。
“多好!我有一双眼睛,能看到这一切。”妻子快乐地笑道。
“多好啊!我还有手和脚,能推着你看到太阳。”丈夫回应着。此时此刻,仿佛整个世界都静默在这种温馨和宁静的感觉之中,原本不幸的生命因他们对生活的挚爱变得更为震撼和美丽。
我惊呆了,猛然间,我忽然明白了,需要怜悯安慰的人不是他们,而是自己。
我每天都看见太阳从东方一点一点地升起,却从来没有感到万分欣喜。我不仅有双手双脚,还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个完完全全健康的人,可我却从不曾为这些感到庆幸过,幸福过。残疾在我们常人眼里看来是多么的不幸,但他们却用睿智的眼、宁静的心去穿越生活的荆棘,抵达生命的真谛。乐观和悲观其实只是人们对生活认识尺度的偏差,没有美好的容貌不算什么,再美丽的容颜终会被岁月侵蚀;没有宽裕的生活和显赫的仕途有什么呢,有健康的体魄,有勤劳的双手,什么不能创造出来呢?
我为自己起初浅薄的想法感到羞愧。我们都应善待自己,生活的堕落和悲哀莫过于自我的泯灭,活着的人,就应该勇敢直面跌宕起伏的生存境遇。
而今,我已不再慵懒、怅惘,因为,生活每天都是鲜嫩的!


第4版(副刊)
专栏:

春联
田牧
喜庆的欢流从大门上
泻下两匹鲜红的瀑布
门前那频频炸响的爆竹的红屑
是它们跌落时溅飞的浪花簇簇
垂挂的风光在艳阳里闪亮
流泻的旋律在和风里起舞
欣赏这瀑布的风光与旋律
细品那串串晶亮的玑珠
一串串跳跃的都是丰收的欢乐
一串串闪烁的都是吉祥与幸福
一串串荡起了杨柳春风
一串串喧腾着唢呐锣鼓……
鲜红的瀑布亮丽了农家的又一个年景
为崭新的岁月,拉开红红火火的序幕!


第4版(副刊)
专栏:

母亲与水仙花
晓闽
临近春节,朋友由厦门寄来一箱水仙花。这对久居北京的我应是最好的慰藉。望着整齐的包装盒,久久不愿打开……因为往年此时,我收到的也是一箱水仙花头,但那是寄自福州家中,是母亲每年都会捎来的春讯。如今,母亲已去,她在冬至期间远行了。
母亲生前爱花,凡有绿色哪怕是草,她也愿栽养,但尤爱一年一度的水仙花。被誉为花中仙子的水仙花是母亲在冬日送给亲友的唯一礼物,她自己则每年必养。与众不同之处,她养的水仙花很少雕琢,在晚年则是任其生长,不再修饰花型。她对我说:“我眼睛不行了,怕伤到花苞。”不知是何缘故,她的水仙花虽是参差向上,却鲜有不开花的,而且一朝开来便是团团簇簇,密密叠叠,煞是好看。那一朵朵洁白花瓣围衬着鹅黄色圆花蕊,构成众多的小太阳,令人陡生暖意。母亲爱水仙花,一如未泯童心。当那幽幽的清香弥漫在室内时,母亲总含着微笑说:“水仙花的香气别具一格,叫人难以言喻。”我理解她的心思。那是一种不容丝毫杂念的清恬幽香。
母亲爱水仙花,却从未讲过更深的感受。只有一年的春节,她对着水仙花凝望片刻后自语道:“真正宁折勿弯啊!”其神会溢于言表,令我一生难忘。
十年动乱初始,母亲被斗。斗人者未因母亲仅是一般的公安干部而放过她,逼她下跪。不料往日性情温雅的她一反常态,不仅挺直腰板,更是怒目相向。斗人者恼羞之下,自然拳脚相报。我以为,母亲脆弱身躯里,有凛然风骨,一如天下所有善良母亲,骨子里没有向邪恶屈服的品格。水仙花若是任其自然生长,花茎只会向上而不会依附弯曲。若是折断,它只会选择凋谢和死亡。这是母亲的水仙花。也是母亲品性的写照。
母亲爱水仙花,更多的因为它的花季恰是寒冷却又充满希冀的时节。此时的花神独独钟情于它,万花皆眠,独有水仙。可让它含苞待放迎春节,可让它娴雅独妍伴寒夜,总给人以欢欣和期盼。我以为,母亲爱水仙花,爱的是它独有的慰藉之美,希望之美。
北京的春天,如有一盆母亲的水仙花,该是多么的惬意。窗外寒风料峭,万木凋敝,百花欲苏之际,面对已然绽放的水仙花,你或许会想起盎然春意,或许会宛如置身温暖南国,你更会念及绵延的母爱。这是浸染你的人格的爱,博大无私,悠远泽厚。
母亲去了。她带着钟爱的花去远行,依旧未忘记为儿女送去春晖。她在弥留期间惦记着今冬的水仙花,是否嘱人捎来?是否风姿依然?她热爱生活,她善待生命,她留下欢乐和热望。
冬尽春来,我将期待熟悉的水仙姿影,那是母亲的水仙花,葱郁挺拔,幽香沁脾……


第4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抢椅子的游戏
朽木
去南方出差,在一次晚会上,玩了一个游戏:围着椅子抢。抢什么?抢位子。因此,这游戏当下便被命名,有说叫“抢交椅”的,有说叫“竞争上岗”的,不一而足。
这个游戏的规则,可用一个词概括:末位淘汰制。游戏可进行若干轮。比如,五轮。那么,就先设六把椅子(椅子摆成圆圈状),七人围着椅子转,裁判员手执铜锣,只要锣声一响,竞争者赶紧抢座。要点:用屁股不能用手,于是可淘汰一名未抢着座位者。接着,五把椅子六人抢;四把椅子五人抢……最后是一把椅子两人抢。
游戏有趣至极。锣声阵阵,步履匆匆,双目如电,神经如牵,连平常懒得要命的屁股,也变得灵活无比,因为椅子就是“岗”,就是“位”。抢不着就要被淘汰出局。
始笑之,终思之。想:不知是人先有此游戏,尔后才有今日之竞争上岗;还是这游戏受如今竞争上岗大潮的启发,“源于生活”?至今仍在岗上(“岗中”罢),很难体会到个中滋味。
游戏进入新一轮高潮时,“抢”出了问题。原来,在进入第三轮即四把椅子五人抢时,一个参与者动手抢走了一把椅子,椅子“出圈”了;另一人锣声未停便一屁股坐上一把,生了根似的岿然不动;另一人则根本不听指挥,不转圈子,盯紧一把椅子,在原地踏步……于是看客大笑,而主办者、敲锣者则急得哇哇大叫。
在众人哄堂大笑中我陷入沉思。谁说不是呢?如果仅仅是一般的“岗”,下岗怕还好说,下了岗,可以“再就业”,再来一份新工作,另端一只新饭碗。可这“岗”若姓“官”,则怕不同了。此其一。第二,这抢椅子,若是按规则,能者上庸者下,当然再好不过,不失为市场经济一法,但若有人不守游戏规则,而裁判又兼这场游戏的敲锣者对之无可奈何呢,这,恐怕结果又会不同了。第三,若这“位子”即使按规则进行,该上的上了,但这上了的屁股很沉,坐着不挪窝,不干活,占着茅坑不拉屎呢?怎么办?
这么想着,有人推我说:游戏散了。
忽有所悟。答案原在这里:游戏应不停歇地做下去!抢到手的(当然是严格按游戏规则抢的)椅子,也有可能被下一轮竞争者抢走!如此,才有活力。


第4版(副刊)
专栏:

恭贺新禧(剪纸)李广禄


第4版(副刊)
专栏:

书法郭延年


第4版(副刊)
专栏:

大地书讯
△由钟敬文教授主编的《民俗学概论》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教学参考书着重介绍了中国的各类民俗事象和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历史,资料翔实,是国内这方面的开山之作。
△夏廷献的《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一书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该书揭示了兵与书的历史渊源,探讨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
△《鲁迅自编文集》(初版影印本)已由香港炎黄国际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钟少华的文集《进取集》已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符江的杂文集《晨窗集》已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故乡(外一首)
罗英
儿时
你是我栖息的窝巢
而此刻
我却是一只远飞的白鸽
我多想
长久地驻足于你的屋檐下
带给你沐浴心灵的芬芳
在远去的时候
我会悄然地
在你的窗台上
挂起一个个动听的风铃
起风的日子
每当响起
那便是
我对你遥远的思念
萧萧秋林
在每处飘泊的驿站
我都将你的思恋
寄放在树林之中
拣片片黄叶
将它盖严
雪挂
在故乡的屋前
在黑色枝头
冰清玉洁起树的风景
无数个向上举起的手指
戴上洁白的小手套
蓬松的雪挂
装扮着树枝们向上意志
冷清孤寂的日子
昭示着生命的纯净
寒冬的时刻
透露着性情的美丽
也许
世间并不在意你的存在
只有自己用身体展示着
独特的风韵
蓬松的雪挂
是生命的净化
是冬天的美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