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9-02-12

1999-02-12新闻联播 文字版

快乐人生

第12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快乐人生<br/> 江边<br/>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家庭的日子也各不相同。但是,无论老少贫富,只要对人生充满信心,都可以活得很有意义,把日子过得很美满。<br/> 有一对夫妻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每天早上,在学习、写作一阵子之后,他们就到街心公园去跳舞。在音乐伴奏下,他们踏着欢快的舞步,不停地变换着美妙的舞姿,那健美的身段和红扑扑的脸庞上,依然显示出年轻人一般的朝气与力量。园中游人,被他们精彩的表演所吸引,不断地走过来,热烈地拍手叫好。<br/> 他们活得快乐、活得美丽;他们把自身的快乐和美丽带给我们大家,我们大家的生活就更增加了一份快乐和美满。<br/> 每天到这个街心公园来的,还有一对年逾古稀的白发老人。老汉是个偏瘫病人。他一只手拄着一根拐杖,另一只手臂就搭在老妇的肩背上。老妇不仅用身体承担着老汉大部分的重量,同时还要提着一个套在老汉右脚上的绳圈,用力提拉着他那不起作用的右脚,帮助老汉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挪动。在他们走过的小道两旁,经常会有一些驻足观望的游人。可是,这对老夫妇在众人的注视下,却总是那么坦然自若地相携而行。他们脸上的表情,总是秋水般地平静。<br/> 望着这对老夫妇蹒跚而行的身影,人们会不由得联想到深秋那挂满了金色叶片的高大的银杏树,联想到那一望无际的收割后的田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不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对这样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对爱情始终如一的伴侣,而显得无限美好吗!<br/> 以上我所熟悉的这两对夫妇,从身体上来说,一对拥有健康与欢乐,另一对则不能摆脱残疾与病苦。但是,如果从对生命的执著和对生活的追求着眼,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活得都很有意义。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和力量,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幸福、更欢乐。他们要让自己的生命之花,尽量地开放,开放得更芬芳、更美丽!<br/>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为爱人写下这样的诗句:“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是的,当一个人拥有健康、财富和青春美貌之时,要得到爱情和欢乐,是比较容易的。然而,当一个人年老体衰、贫病交迫之际,却仍能够拥有忠贞的爱情和内心的欢乐与平静,这才是弥足珍贵的啊!<br/> 人生应是一棵常青树。它只有在爱的沐浴和光照下,才能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开出更香、更美的花来。

过大年演杂技——沈阳杂技团演出改革侧记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过大年演杂技<br/> ——沈阳杂技团演出改革侧记<br/> 童古丽珂<br/> 舞台上一会儿是陡峭的山崖,一会儿是灿烂的星空。在变幻的灯光中,音乐把我们带到远古时代。演员在高空飞来转去作着高难度的空中飞人动作,表现了开天辟地的艰辛,优美而惊险……<br/> 新年伊始,一台取名为《天幻》的杂技晚会,在寒冷的沈阳掀起了一股热潮。而《天幻》轰动的背后正是沈阳杂技团在改革和发展中大胆探索的足迹。<br/> (一)<br/> 近年来树立企业形象、注重品牌包装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企业行为。而把这一理念引进艺术团体,还真是件新鲜事。<br/> 年仅三十七岁的团长安宁,是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曾经营过文化场馆。调到杂技团后,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他凭着自己的干劲给杂技团带来了观念和体制上的变化,大胆导入了品牌理念,着手树立“沈杂”的企业形象。<br/> 一向吃皇粮的艺术团体重新确立经营理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他们请创意公司搞了一整套的创意和一系列的“包装”设想,并设计出了由汉字“沈杂”组成的、金狮造型的团标。他们想让这个小小的标志代表一个优秀的杂技品牌。他们还从改善环境入手,使剧团里里外外焕然一新,从硬件上渐渐靠近现代化企业的要求。剧团大门口竖起了“沈杂”的新牌子,甚至在剧团的一切用具上都要逐渐加上“沈杂”标志。然而“沈杂”人知道,要成为知名品牌的杂技团,光在外包装上体现形象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人的素质和节目上下功夫。<br/> (二)<br/> 市场经济对艺术家来说是什么?只是出租剧场办三产、演员教师卖馅饼吗?安宁说:“我们并不排斥搞三产开饭馆,但艺术团体真正的出路在于它的主业。比如杂技演员,从五六岁便开始练功,玩杂技是你的看家本事,为何不扬自己的所长呢?”由于把搞好艺术主业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地,“沈杂人”明白了:要靠自己的看家本事吃饭。只要你的功夫深,节目新就会有观众,就会有市场,杂技也能带来效益。<br/> 创作具有凝聚力,演员的积极性和潜能在创优中得到充分发挥。剧团把人心都集中在搞杂技业务上,并在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上作了符合杂技团特点的改革,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于是外省许多优秀演员来了,于是团里的演员也坐不住了。往日空荡荡的练功房从早到晚排得满满的,练功的多了;老演员争先恐后地更新知识,晚上跟学员一起上夜校的多了。刻苦练功、追求上进,“沈杂”形成了良好的风气。<br/> (三)<br/> 安宁团长认为,剧团改革说一千道一万都要落实到节目上,落实到出优秀节目上。在沈阳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帮助下,他们筹集巨资编排了大型杂技晚会《天幻》。<br/> 老百姓对杂技那些老戏法似乎已经看腻了,这些年杂技演出市场日渐萎靡。要从节目上改革!“沈杂人”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包装节目。他们从北京请来了一流的编舞、作曲、服装、灯光和舞台美术设计专家,整台节目声、光、电、舞、美多位一体,使杂技更具综艺性和可视性。<br/> 经过主创人员的创意和包装,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爬竿”成了一群小和尚一边练功一边游戏的——“中国小子”,精湛的技巧、舞蹈加上独特的意境把观众紧紧吸引住了。传统的狮子舞中的黄狮改成白色,取名为“瑞雪丰年”,白色的狮子在漫天飞雪中如诗如画令人叹服。“转碟”一改传统的白色瓷盘为透明塑料盘,配以演员服装的透明设计,在各色灯光的辉映下显得那么晶莹剔透,真的成为“冰花烟霞”。尤其是取名为“太阳之子”的单人高椅,演员不带保险在1.5米的高台上摞起九把椅子,而背景整个是一片高远的蓝天白云,一束光线射过来正好在背景上显出演员的身影。让人觉得一个超人在天空翱翔,他是太阳的儿子……这一切在保持杂技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更刺激、更惊险,也更有感染力,令人耳目一新。<br/> 《天幻》对杂技的新探索和大胆尝试,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杂技。它是否能真正成功,真正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还需观众和实践来检验。但这台大型的杂技晚会毕竟给新春将至的沈阳带来了红火,也会给杂技市场带来新的气息。

我看《雍正王朝》——看热闹之一

第12版(副刊)<br/>专栏:五味谭<br/><br/> 我看《雍正王朝》<br/> ——看热闹之一<br/> 周涛<br/> 现在正播放的四十四集电视剧《雍正王朝》,引起全国广大观众注意。我也是其观众,虽然尚未看完,也忍不住想闲话几句。<br/> 也许是一个世纪将尽,人们普遍地有一种怀古情绪。这可以说是一种伤感,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意识,总之是想到民族长河的整体中去寻找自己的坐标,去寻求某种共同的命运和沧桑。<br/> 所以,你只要打开电视不停地调频道,就可以发现不少节目在演古代的事,清朝的戏尤多。似乎人们对清朝情有独钟。你要忽发奇想,没准儿会认为其中不少编剧、导演、演员是清王朝的王公名臣之后。总之,这种怀古幽情在电视上相当突出。<br/> 在这些顶戴花翎片中,《雍正王朝》气度雍容,色彩浓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吸引人,不愧正宗风味。尤其是扮演康熙的焦晃,那份功夫修养,难得,只是看了这部花费了这么大功夫的上乘之作,难免有那么一些美中不足令人遗憾,不吐不快。<br/> 其一,片中人物如此众多,光是皇上的儿子就是一个排;还有文武百官,升沉起落;黎民百姓,穿插其间;前后四十多集,单靠剧情推进,观众是容易弄混的。记不清人名和官衔,看起来就有些费力。应该在人物出场时打出字幕,点明身世。<br/> 其二,音响效果不是太好,有些对话听不清。固然这和我耳背有关,但是朝廷的有些用语,现今一些人听也有些隔,如打上字幕,效果似更佳。<br/> 其三,拍摄的室内镜头,效果还好,有氛围。但是拍室外活动,下功夫欠佳;有时候显得敷衍了事。满人是以“弓马取天下”的民族,多尔衮以二十万铁骑突破山海关、入主中原,是何等英姿天纵。在这个连续剧里,连皇室成员骑的马都疲劣乏力,像是从房山哪个拉大车的套上临时解下来的破马,屁股瘦得带槽,一身乱毛,步态难艰。<br/> 这是大大损害了这部电视剧的气势的,而且不符合当时的历史真实。<br/> 其四,现在不少的电视上,演员骑在马上,口中“驾!驾!”连声。不会骑马,虚张声势。这纯属农民偶尔骑马的样子,还是吆大车的习惯。须知,骑马不是用嘴来指挥的,而是用骑者的两腿和手上的缰嚼来控制快慢停转的。“驾!驾!”和“吁!吁!”都是让人看了发笑的,尤其演的是清朝的事。<br/> 我们今天演清朝近三百年往事,应重其生机勃勃,长于野战,勇猛顽强,善于汲取,以及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而不必津津乐道于宫廷秘闻,勾心斗角,三跪九叩,顶戴花翎。倘如此,至少是避开了最能刺痛民族心理的血淋淋的历史真实。<br/> 总而言之,整体拍得不错,但作为精品还欠完美。

佳节短吟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佳节短吟<br/> 张相云<br/> 春联<br/> 笔直的两岸<br/> 铺满了金色的祝福<br/> 花边饺<br/> 锯样的花边<br/> 又锯掉了一年的光阴<br/> 灯笼<br/> 红色的圆圆果实<br/>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br/> 结满佳节的吉祥树<br/> 年糕<br/> 日子在拔节<br/> 除夕<br/> 人们的梦始终醒着<br/> 除夕钟声<br/> 新年与旧岁交接<br/> 激溅一曲动人的音乐<br/> 枣馍<br/> 今年春来早<br/> 瑞雪<br/> 丰收征兆中纷纷扬扬<br/> 如期落入千年俗语<br/> 秧歌<br/> 老人们把秧和歌<br/> 一路插过去<br/> 焕发的青春<br/> 随七彩长绸舞动<br/> 鞭炮<br/> 真是个急性子<br/> 还未走进村庄<br/> 它就给远离故乡的人<br/> 道出<br/> 一串串<br/> 丰收的消息<br/> 春天的音讯

“我的家园”征文获奖名单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我的家园”征文获奖名单<br/> 一等奖(3名)<br/> 不倒的村子周树山10月21日<br/> 延河,静静地流剑钊10月24日<br/> 喜忧楚玛尔河王宗仁11月26日<br/> 二等奖(5名)<br/> 家在辽源韩静霆12月26日<br/> 粮篓与粮仓周大新12月25日<br/> 为了汽笛声响杨润身12月12日<br/> 重返集宁柳萌11月19日<br/> 人鸟和畅李太芳11月5日<br/> 三等奖(8名)<br/> 寻找高凯明12月12日<br/> 神奇的泡桐贺澜起12月24日<br/> 家住南宁张燕玲12月4日<br/> 楼村风景李小瑜君子兰12月26日<br/> 村口的石墙邓宏顺11月27日<br/> 黄桷树作证向求纬12月24日<br/> 古树·老人·龙湖寅虎11月19日<br/> 苗家花轿兴衰记宋永清12月4日<br/> 人民日报文艺部<br/> 成都地奥制药集团<br/> 1999年2月12日

熏腊肉

第12版(副刊)<br/>专栏:多咪斋<br/><br/> 熏腊肉<br/> 翟宗法<br/> 熏腊肉,既是一种菜名,又是一个制作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熏。<br/> 在乡下,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便将半干的腌肉(可作鸡、鸭、鱼、羊肉的统称)吊在火塘或灶头,用烟火熏烤,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熏腊肉。<br/> 其实,熏腊肉还有更讲究的。<br/> 所谓熏,照辞书上讲,使烟火或气味接触物体,使之变色或沾上气味。熏腊肉,这两方面的功能皆备。还有,腊肉经过熏,能除却腥膻,其味独特,其色悦目,还能收水、防腐和防虫等。<br/> 熏腊肉,一般用柏树枝、松果、谷壳、锯末等,如果再讲究一点,掺进一些陈皮、艾叶等,则熏出的腊肉其味更佳。<br/> 熏腊肉是一个过程,但不应该只视作一个制作过程。它应该有情感、心智的投入,就像人们常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间。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br/> 我们先来琢磨琢磨这个“熏”字。熏,是一个很有“度”的字。它不是烤,而是用烟来感染、沐浴。烟,是物燃不了又熄不了的火。物燃了无烟,熄了也无烟。就是要使火成为“燃不了又熄不了”这种状态。而“这种状态”还要把握一个“度”,即切忌浓烟滚滚。如果浓烟滚滚,熏出来的肉就会烟味太浓,其色变黑,其味变苦。严格地说,应该是青烟袅袅。<br/> 进而,我们来制作了。先搭一个简易围子,将腊肉吊置其内,以便烟在围子内循环。腊肉与烟源的距离也要适度,离太远了效果不佳,离太近了容易熏黑,相距应一市尺为宜。然后,将柏枝、松果点着燃旺,随即,将掺有陈皮、艾叶粉末的谷壳或锯末掩于其上,将明火掩灭,一阵浓烟过后,便有青烟冉冉而升,这时,算进入了“熏”的最佳状态。因为“熏”是一个渐进过程,为了保持这种状态,你也得进入那种“状态”——专注地守在其旁,不断地补充谷壳锯末。保证既不要明火生也不要暗火灭。为此,你急躁不得,更不能图省事。你还得适时地将腊肉进行拨动、颠翻,使得肉食的各个部位都均匀地受到“熏陶”、“熏染”。还有,你得细心观察、揣摩、体验,当腊肉肉质透亮、棕红,似有油沁出,用手触摸,手感细腻,柔滑,且有香味绕鼻,则证明腊肉已经熏好。<br/> 这般做来,熏的过程,你说是不是一个再创作,一个追求纯美的过程?!<br/> 中国的食文化很丰富。其实,真正的学问在制作。熏腊肉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你学会了这一手,见着了熏腊肉,不食,也会满口生津的。

读画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读画<br/> 忆明珠<br/> 读单剑锋的画,如赏“乱针绣”。这是我读了《单剑锋其人其画》那本书上他的一些画照后,最先生出的感觉。这指的是他所运用的皴法。有人曾称他的皴法为“牛毛皴”或“指甲皴”,但,我还是抹不掉我的那个“乱针绣”的感觉。我喜爱“乱针绣”,可能由此也增添了我对单剑锋的画的喜爱。<br/> 《单剑锋其人其画》里的画作,大都是被称之为他“变法”而后的作品。书中有他写的一篇文章:《无法忘怀的师情——致恩师黎雄才先生》,从中得知他原出自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先生门下,而他“变法”后的作品,乍看起来似乎与岭南画派大异其趣。但是我相信艺术渊源有着如同血缘纽带那般延绵不绝的韧性,它只有继承没有断裂。单剑锋的画今日之所以大异于师门,可能正是因为他掌握了从师门学来的法术才得以破师门而出,否则他哪来的这等本事呢!<br/> 我对于艺术上的变法者,更重视他们所坚持不变的那些方面,或者说是他们那些寓变于不变,或寓不变于变的方面。既是“变法”,必是有法可循而同时又变其成法,亦即既变又不变。这样的变,将是别开生面,而不至于变得面目全非,不知所云。所以我特别欣赏单剑锋坚持了中国画特别是中国文人画的那些根本属性的东西。比如他不排斥墨色,且坚持用墨。在他那里是大面积、整块、整幅的用墨,直使墨中透亮,墨分五彩。用笔,在他那里是我所说的如“乱针绣”的那种皴法,以及用阔笔横涂的长皴。这种皴全以墨色出之。他极少有泼墨的场面,凡有墨处必有皴。所以,看他的墨写山水,给人以工整缜密之感,如一笔笔写出,有的甚至如一针针绣出,这大大增强了装饰趣味。再者,他的画总是诗意盎然。他喜欢写诗意画,善于借他人之诗意,成我之画意;而妙在他不是图解诗意,甚至是以我之画意更新他人之诗意。所有这些都是单剑锋所坚持的中国画传统的核心内容。单剑锋没有将这些变掉,而将这些寓于变中或者于变中显示出这些不变的东西来。我是个艺术保守主义者,我认为在其他方面,甚至在许多方面,也许都不妨实行“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但,在艺术方面,则必须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附图片) (上图为单剑峰作品《夕阳的吻》)

大哥宗尧

第12版(副刊)<br/>专栏:心香一瓣<br/><br/> 大哥宗尧<br/> 谭宗远<br/> 大哥宗尧逝去整整两个月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在我心底,我的心仍一阵一阵抽痛。<br/> 怎么能不痛呢?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家里有个宅心仁厚的大哥,活泼开朗风趣。我敬他爱他。虽然从住校到结婚,他很少和我住在一起,但我习惯于有事找他,同他攀谈,习惯于仰仗他的帮助和庇护,我不相信这么一个活蹦乱跳的人,这么匆忙就离开了我们。<br/> 但他确实去了。11月24日做完手术,他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我们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天下太平。30日出监护室时人还好好的,万没想到回病房不久就心跳骤停,猝然离去。一切抢救都无济于事,他撒手人寰,再没回来。他的妻顿足号啕,他的一双可爱的儿女暗暗垂泪。我的腿软了,心碎了,也禁不住痛哭失声。我只觉得树倒了,天塌了,日色昏蒙,寒气钻心。<br/> 他属猴,才54岁,英年早逝,痛莫逾此。他本该大展宏图,却带走了太多的希冀,留下了太多的遗憾。<br/> 他是演员,或曰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台柱子。从他1972年走进这个国家级剧院,他就把他的生命献给了这座圣殿。他热爱舞台,从演不起眼的小角色开始,一点一滴积累,先后在郭(沫若)、老(舍)、曹(禺)的戏中担任角色或重要角色,终于在《天下第一楼》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戏剧梅花奖和文华奖得主。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他演出的话剧不下三十个,半数左右是主演。他是继刁光覃、于是之、童超、蓝天野等老一辈艺术家之后的佼佼者。他的足迹远至英、德、法、瑞士、加拿大,近到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周边国家,有他的许多朋友和戏迷。他曾专程赴台,和台湾剧人合演曹禺名剧《北京人》(他演江泰),成为大陆话剧演员赴台合作演剧的第一人。此外,他也拍过一些电影和电视剧,塑造了聂荣臻(《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秦穆公(《东周列国·春秋篇》)、张大哥(《离婚》)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br/> 他还是领导,多年来一直担任北京人艺副院长,主管繁重的行政工作。偌大的剧院有多少事需要他操心啊,演员队的管理、舞美处的建设、首都剧场的改造、职工宿舍的分配、人艺基金的使用……他整天忙得团团转,连星期六也不能休息。他去世后,他的部下跟我说:“谭院长太累了,体力精力严重透支。”“他每天风风火火,我感觉整个楼道里全是他。他太忙太累了。”我知道他忙,曾多次劝他辞掉院长专心演戏,他说:“都不干,谁干?”长期以来,他放着大名不出大钱不挣,甘心推掉许多片约,过着白天上班,晚上演戏,深夜归家的生活,他的精力简直是给一点一点耗尽了。说他积劳成疾,应不为过。<br/> 我和他一年难得见上三两面,有时通通电话,无非是探询他近况如何,又接了什么戏。我们的联系更多地是在精神上,我关注他的戏,他关注我的文章(可惜太少),知道彼此都在做事,就很开心。我幻想有一天我们都老了,二人坐在一起,他像白头宫女说玄宗那样闲话人艺旧事和他艺术创造的经历经验,我则打开录音机,把这些都记录下来,然后写成文章,我们合作出版一本《谈艺录》之类的书。现在这真成了幻想。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他,再也无法和他交流,我的心就发颤。我和他精神上的联系断了,和北京人艺的联系断了,和戏剧的联系断了。坐落在王府井大街的首都剧场,那熟悉的建筑,那舞台,那灯光,那紫色的大幕、开演的钟声,以往曾经那么令我着迷,仿佛和我共着血脉,而今我却怕再见它听它,宁肯绕道而行,不愿进去,免得睹物思人,黯然神伤。<br/> 大哥去了。他还有许多戏要演,还有许多事要做,还有许多话要说。高堂老母还在倚门盼望他回来;他的儿子大学即将毕业,去向未定;女儿答应他,等他出院后好陪他出去玩;还有即将到来的春节,全家等待尝他亲手做的“卷果”(一种清真食品);还有……大哥,你真的不该走,不该走!<br/> 我想你,大哥!

大地书讯

第12版(副刊)<br/>专栏:大地书讯<br/><br/> 大地书讯<br/> ▲大象出版社最近出版“绿阶读书文丛”五种,分别为《书卷的灵光》(凸凹)、《一枕书声》(姜威)、《手抄本的流亡》(冉云飞)、《书窗书影》(刘江滨)、《镜子和容貌》(彭程)。<br/> 该丛书作者均为三十五岁上下的青年,以其率直坦诚和新鲜感觉,点染出读书界的一片新绿。<br/> ▲朱大路主编的《杂文三百篇》由文汇出版社出版。<br/> ▲彭学明近作《祖先歌舞》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