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善于即席讲话
常建国
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而发表讲话是领导干部实现这一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大量的讲话又多为即席讲话。即席讲话,一般地说是领导干部在一定场合、没有现成稿子、全凭临场发挥的条件下发表的讲话。即席讲话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也是群众评价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一把尺子。有的领导干部即席讲话艺术高超,引人入胜,打动人心,群众听后称赞佩服。而有的领导干部即席讲话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枯燥无味,群众听后颇多怨言甚至产生反感。可见,善于即席讲话,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谁想成为出色的领导干部,谁就必须成为即席讲话的能手。而要把即席讲话讲好,似应更好实践“三句话”。
多道心里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即席讲话的特点决定了讲者和听者之间距离近,讲者摆脱了文稿的制约,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与听者接触、交流。听者也不是那种“填鸭式”讲话中充当“听筒”的被动态势,有更多机会与讲者沟通,从而在讲者与听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境界。这种“和谐”境界就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而能否达到这种境界,讲者是关键。因为在整个讲话过程中,讲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着心灵沟通、情感交流、打动听者的主动权。有一位领导干部在就职欢迎会上,考虑到自己对新单位的情况还不了解,就职即席讲话就没有涉及“施政纲领”,而是讲的心里话、实在话。想不到,短短五分钟的“就职演说”,赢得了热烈掌声,在群众中树立了好的形象,为今后开展工作开了个好头。这告诉我们:领导干部无论在何时何地发表即席讲话,都要动真情,讲实话,求实效,千万不可装腔作势,盛气凌人。
讲点新鲜话。当今社会的一个特点是传媒多、信息多,传播广、辐射广。通过各类传媒,广大群众一般都能及时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及其他信息。因此,这在客观上就要求领导干部即席讲话不能讲些大话、套话、老话,而要讲点新鲜话、有新意的话。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这方面堪称大师。他的即席讲话之所以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敢讲新话,讲自己的话。他在八十八岁高龄时发表的南方谈话就是即席讲话,其中发表了许多惊世骇俗的新论断、新观点,如“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本质论、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等。这些新话,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领导干部即席讲话,不可能次次都讲新话,但在主观上必须执著追求,不懈努力。只要勤于学习,肯于动脑,乐于积累,善于创新,一般还是可以讲出些新话来的。
讲些生动话。富有鼓动性是领导干部即席讲话的一个重要要求。领导干部要通过即席讲话向听众传递信息,表达见解,让听众自觉接受讲话者的观点,引起共鸣。为此,讲话者必须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精辟、有力,或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或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或循循道来沁人心脾,或善用修辞增添力量,或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总之,领导干部要把即席讲话讲好,必须多道心里话——投入感情,拉近距离;必须讲新鲜话——勇于创新,不落俗套;还必须讲生动话——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当然,这并非一日之功。注意博学、多思、苦练和总结,则是提高即席讲话艺术的重要途径。


第9版(理论)
专栏: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三个机制
董进友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是要落实中央提出的村级组织建设和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的目标要求,着力建立健全三个机制,为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保证。
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个好的基层领导班子,选拔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特别是要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要做到这一点,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培养选拔用人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是严格选拔任用程序。根据党章的有关规定,按照“民主、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走好群众路线,引入竞争机制,确保程序规范化。二是明确用人标准。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群众满意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在注重“德”的前提下,把能否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能力作为选拔基层干部的重要标准。三是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提高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水平,帮助基层干部努力改造世界观,造就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引导他们从小农意识中解脱出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起敢闯敢干、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意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拓宽用人视野。针对当前农村一些地区村级党组织干部老化、后继乏人的实际,应当打破传统的“限定村内人选,固定本村任职”框框的束缚,坚持多渠道选人,注意从复员退伍军人、返乡知识青年、乡镇企业中选拔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党员,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开辟村际交流、机关下派、以强带弱、跨村兼职等新途径,配强农村基层班子。
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健全的监督体系的约束。首先要强化党内监督。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要求,用党的纪律约束基层干部,充分发挥县、乡(镇)两级纪委的作用,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对基层干部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严格党的基层组织生活,实行党员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增强监督效果。其次要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建立村民代表议事会,保障村民的参政议政权。凡属村里的重要事情、重大决策,都须经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审定通过方可实施。建立乡(镇)务、村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村级政务和财务,都应通过公开栏和村民大会向村民公开。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保障村民的监督权。第三要大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根据农村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农村工作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特别在农民比较关心的财务管理、农民负担、三提五统、土地分配等问题上,提高透明度,不断推进农村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促进乡(镇)、村基层党组织职能转变。建立一套能够激发农村基层干部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非常重要。一是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根据农村党组织在新形势下所承担的任务,建立乡(镇)、村两级领导班子的目标考核责任制,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社会稳定等方面,制定量化指标、质量指标、考核细则和奖惩办法。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由上级党委组成联合考评组进行综合检查考评,考核结果与任用干部、评先选优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二是建立精简高效的乡镇党组织机构。进行消肿减员,严格清退超编人员,切实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三是积极发挥服务职能。改变传统的工作指导方式,变催着农民干为领着农民干。乡镇党组织在做好农村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乡镇农口各站所的作用,围绕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新产业,建立起集生产经营和为农民服务于一体的生产经营示范基地,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的步伐,切实把科教兴农工作落在实处。成立专业协会,负责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化的进程。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新编干部学习书系》
吉炳轩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波涌潮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日益激烈。这就对党的各级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知识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学习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干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进步,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领导干部在努力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同时,还要学习一切需要学习的东西,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武装自己,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为此,吉林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了《新编干部学习书系》,共十二本。该丛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体系比较完整系统,内容丰富。这套丛书基本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文学、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等领导干部应掌握的主要知识领域,而且包罗古今中外,高度浓缩了人类特别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展示了人类思想和实践发展的一些成果,从中既可感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能觉出一股拂面而来的时代新风;既可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又能领略世界文化的万千气象。其中有如刘泽华等撰著的《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论》一类使人们鉴以往以知兴替的史论著作,也有如汝信主编的《现代西方思想文化精要》这样系统介绍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生物学、宗教哲学以及文化学等方面的理论思潮,旨在使人们丰富知识、开阔思路的概说性著作;有如冯天瑜等撰著的《中国传统文化浅说》一类全方位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展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底蕴的著作,也有像徐冠华主编的《通向未来之路》这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趋势,普及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知识,普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知识,便于领导干部掌握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著作。
第二,这套丛书旨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技能,但其中一些著作也反映了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如高清海等的《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一书,就是面向人的未来发展而对哲学及其发展所作出的一种崭新的理解。全书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哲学必须面向人的未来发展,自觉地变革自我形象,实现自身范式的跃迁,从而使哲学真正成为升华人的生命境界、丰富人的生命意义、生成人的生命价值的“生命之学”,并在自觉地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的同时,证实自身不可替代的存在的合法性。又如邹广文的《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一书,在考察了人类文明的诸种基本形态和重大成就以及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基础上,就人类文化的跨世纪整合以及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等问题作了有启示意义的理论探索。
第三,写法深入浅出,灵活多样。在这套丛书中,有如刘国光主编的《现代市场经济实用知识》和应松年主编的《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一类普及基本知识、注重实用性的著作,又有一些反映“百家争鸣”精神的学术性著作,还有如吴元迈主编的《外国文学名著导读》这样力求给读者以艺术享受和启迪的评介性著作。在各类著作中,作者结合其内容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做到钩玄提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感,以适合生活节奏快和工作紧张忙碌的人们阅读。
最后,这套丛书的适时出版,适应了领导干部学习各种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需要,对领导干部提高素质非常有益。由于丛书的每一本都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学科领域的主要知识,而整套书又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解决了领导干部时间紧,难以大量查找和阅读图书资料的问题。同时,丛书丰富多彩的内容使领导干部既可以增长知识和技能,又能开阔眼界、培养情趣、陶冶情操,进而提高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调动农民积极性的
核心问题
徐祥临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我们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注意的根本问题。那么,什么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核心问题呢?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年的经验,归根结蒂,核心问题是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我们的政策是否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就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我们花了很大的代价才认识到的真理。
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首先要承认农民发家致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根子就在于不承认农民发家致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把农民发家致富作为资本主义来批判。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农民当年搞“大包干”时顾虑重重。邓小平理论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支持广大农民勤劳致富,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长期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实际上就是从体制上和政策上肯定农民发家致富的合法性。这是保障农民物质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根本之所在。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也不仅仅是靠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比如,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市场风险又比较大,国家就要从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及其流通渠道等方面帮助农民;又比如,一些部门或个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总想到农民那里谋点利益,增加农民的负担,对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制止,等等。总之,在保障农民物质利益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同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密不可分。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切实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非常重要。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创造,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村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表现在经济问题上,但这是农民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看法。如何对待这些新事物、新情况,就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一时看不准的,不应急于下结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只要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就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
农民既是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员,又是农村社区的一员。不论在集体经济中还是在社区中,农民的权利是平等的,都有对集体或社区的重大事务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这一权利是农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广大农村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包括民主选举干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情扎扎实实地做好,为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版(理论)
专栏:

“大包干”与安徽农业和农村发展
方兆祥
内容提要:●发端于安徽的“大包干”,引发了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揭开了农村改革的新篇章。●“大包干”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广大农村带来巨大的变化。●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基础,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改革起始于农村,农村改革发端于安徽的“大包干”,即家庭承包经营。二十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和完善“大包干”政策,加快安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提高。
“大包干”开辟了农村改革的新天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安徽农业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到1977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六十元。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户农民率先行动,闯开禁区,义无反顾地实行了包干到户。肥西县山南区六个公社也相继搞了包产到户。结果大旱之年夺得大丰收。1980年1月,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业会议,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包干到户。这个举措引起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旗帜鲜明地肯定了安徽肥西县的包产到户和凤阳县的“大包干”。在邓小平同志讲话精神鼓舞下,“大包干”以排山倒海之势迅即推向全国。
“大包干”之所以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关键就在于它冲破了旧的经济体制,改革了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给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把农民长期被压抑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引发了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大包干”有三项制度创新:一是在不改变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使用权归农户,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直接结合;二是把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形成分散经营与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三是把农户的劳动投入与劳动收益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大包干”作为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揭开了农村改革的新篇章。二十年来,安徽在稳定完善“大包干”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坚持和完善“大包干”政策,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政策。1993年,第一轮“大包干”陆续到期。我们按照“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的思路,率先把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不变,“四荒”地使用权五十至七十年不变,使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同时,二轮承包进一步实行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离,在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允许经营权依法转让、租赁、抵押或入股,逐步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这就把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推向市场,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坚持和完善“大包干”政策,必须坚持扩大农民的自主权,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八十年代初期,阜阳在实践中摸索出“两路并行、四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即集体、个体两路并行,乡、村、联户、户办四轮驱动,极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九十年代以来,安徽农村逐步推行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近年来,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在不改变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找到了有效的途径,使双层经营体制焕发出新的活力。
坚持和完善“大包干”政策,必须坚持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1994年开始,安徽太和县进行农村税费征收制度改革试点,基本做法是“五改”:改货币征收为实物征收;改多项征收为合并征收;改多层次征收为统一收管;改多级结算为统一结算;改税费额度多项指标为主要以地亩为依据,一定三年不变。这项改革的最大特点是税费征实,定量承包,统交分管,公开简便。当地农民称之为第二次“大包干”。目前,这项改革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已在安徽十二个县(区)推开。
坚持和完善“大包干”政策,必须坚持提高农民的知识化程度,不断为家庭经营注入新的动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安徽部分农村学校打破传统教学体制的束缚,将科研、教学的重点放在为当地农业服务、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上。目前,安徽百分之六十的乡镇推行了农科教结合,培训农民四千多万人次,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二。
坚持和完善“大包干”政策,必须坚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近几年来,安徽农村大力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建立了村务、财务定期公开制度,解决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热情被大大激发起来。
“大包干”带来历史性的大变化
二十年来,党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石的一整套基本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安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
“大包干”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1997年与1978年相比,按可比口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六点二倍,农业总产值增长二点五倍;粮食产量九创历史新水平,棉花、油料产量分别增长一点六倍、五点三倍,分别居全国的第五位、第六位、第三位。乡镇企业营销收入增长二十倍。农村经济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非农产业比重达百分之七十以上。
“大包干”带来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废除了人民公社,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初步建立了以农产品市场为主体、功能比较齐全的农村市场体系,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大包干”带来了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农民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大大增强,农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到尊重和逐步落实,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体系基本形成,普遍推行了村民自治制度。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村建立了村务公开栏,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组,近百分之九十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大包干”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二十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四点一七倍。农民衣食住行发生了质的改善,农户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八点五平方米扩大到二十点一平方米。1997年,全省农村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百分之八十二点八,绝大多数农民由温饱不足到温饱有余,正向小康生活阔步迈进。
“大包干”带来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民的价值观念、荣辱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代新型农民脱颖而出。阜阳农民企业家张贺林,艰苦创业,自己富了之后,投资一亿元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乡镇企业中专学校,为农村培养了几千名技术人才。江泽民同志高度称赞这种艰苦奋斗、兴学富民的精神是“中国的脊梁”。
“大包干”带来了精神文明的提高。邓小平理论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省人民发展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安徽人民形成并弘扬了“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自强、拼搏、团结、进取、开放、奉献”的“黄山松”精神和“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这些精神对内凝聚了全省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人心,对外塑造了安徽改革开放的新形象,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家庭承包经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十五届三中全会前夕,江泽民同志到安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视察和调研,就农业和农村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全会胜利召开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十五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明确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并且高度评价了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改革的伟大成果,指出家庭承包制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基础,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安徽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稳定和完善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坚持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坚持标本兼治,积极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逐步探索将乡镇统筹纳入税收规范管理。三是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
坚持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培育和健全农村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继续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类企业及农民通过多种形式搞活流通。加快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拍卖市场,积极培育土地、资金、劳动力、科技、信息等要素市场,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
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攻关和推广力度,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抓好农科教结合,兴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区,突出抓好牵动性强的农业科技项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坚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优化农业结构。稳定种植业,发展养殖业,提升加工业,活跃流通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区域经济,逐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
坚持以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富裕农民,必须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稳定农业,必须围绕农业办好工业;缩小城乡差别,必须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大力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积极建设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建筑、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小城镇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大中小梯级系列、星罗棋布的城镇群体。进一步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完善和落实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改革措施。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搞好社会治安,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农村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各级干部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实践,尊重农民,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坚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开创安徽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加速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资源大省向加工业大省、人口大省向经济富省的历史性跨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