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敬老好儿女金榜奖

一脉真情赢民心
邱娥国53岁,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筷子巷派出所民警。1979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公安战线,以“一脉真情赢一方民心,一腔忠诚保一方平安,一身正气创一方文明”的精神,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获得省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一级英模等荣誉称号。
1984年邱娥国全家搬到章江路,对门的黄糯米老太太虽有四个儿女,却都不在身边,他便主动照顾起了老人。老人患有严重气管炎,不管白天黑夜,只要犯病,都是他用自行车送往医院。有人问老太太:“这个警察是你什么人?”老人不假思索地说:“他是我儿子。”1996年末,弥留之际的老人嘴里喊着“娥国”离开了人世。家住育婴巷的余锦桂老太太无儿无女,1995年老伴突然去世,邱娥国一边帮助料理后事,一边对老人说:“余妈妈,您不要哭,今后的生活由我来料理负担。您的年纪比我母亲大,您就当我是您儿子吧。”从此,他又不声不响地照顾起了老人的衣食住行。
十多年来,邱娥国赡养了三位孤寡老人。辖区的群众亲切地称他是“孤寡老人的孝子,残疾人的好帮手。”(附图片)邱娥国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老有所为奉献奖

山岭常绿人未老
马永顺86岁,原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工人。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周总理紧紧握住马永顺的手,亲切地说:“你们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支援国家建设,还要多栽树,搞好绿化,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打那以后,马永顺就想着要把自己伐的36500棵树木补上。每年春季造林他总要挤出时间上山栽树。
一个人要义务栽这么多树,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82年马永顺退休了,还差8000棵没有栽上。他暗下决心要把这笔“账”还上。1991年,马永顺已78岁高龄了,还差近千棵树。子女们怕他累着,表示全家人上山,帮他在一年内把这笔“账”还完。当年,马永顺率领全家———三代15口人,高高兴兴地到荒山坡上营造义务林。奋战一天,他们栽落叶松树苗1200多株,帮马永顺完成了1000棵欠“账”。
马永顺的夙愿实现了,但他依然造林不止,截至1997年5月,他同家人又栽下落叶松4000多株。1994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得知马永顺的事迹后说:“马永顺很了不起,请代我向他问候!”1998年夏,朱镕基总理亲切接见了马永顺。(附图片)马永顺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老有所为奉献奖

孜孜不倦创佳绩
赵永镐72岁,浙江省温州市氟塑料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他是我国化工机械研究方面的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化防腐技术研究工作。20年前赵永镐因病退休回温州老家定居,1987年在温州创办了“氟塑料应用技术研究所”。多年来,他孜孜不倦、艰苦奋斗,为我国氟塑料防腐技术的发展、为温州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92年他被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称号,原国家化工部授予他先进老干部称号。
赵永镐的发明获得了16项中国专利,并获美国和欧洲等16个国家的发明专利。“金属网四氟衬里”获1990年中国国家发明奖及第二届国际专利展览会“金质奖”,1991年获第四十一届美国纽约国际发明家金质奖,第三十八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质奖。比利时国王授予他“骑士勋章”。赵永镐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而且在科技实业化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面对世界上每年需用四氟防腐达百亿美元的大市场,赵永镐利用我国的技术与外国的资金,在欧美、中东和东南亚建立跨国公司,尽快占领国际市场。他的这一计划正在实施。(附图片)赵永镐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心贴老人好公仆
陆国柱51岁,湖南省益阳市常务副市长、老龄委主任。老龄工作一度被动的益阳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了很大发展,1995、1996连续两年被评为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干部职工都称赞市委、市政府选派了一位工作务实的领头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陆国柱担任市老龄委主任。
陆国柱到任后调整加强了老龄委的组织机构和领导班子,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条件,使市老龄委办公室的工作走向正规化。经过两年的努力,该市建立起从县到乡、村的老龄工作领导班子和一支上千人的专(兼)职工作队伍,上下形成网络。
陆国柱千方百计地监督、协调有关部门保证按时发放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并先后拨款50多万元解决拖欠的医药费。人称陆国柱是“人民的好公仆”。(附图片)陆国柱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方便老人办实事
王文福59岁,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他从事法院工作近30年,倡导并推行“登门办案,就地开庭”的办案方式,使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不出门、不出村,在床头、地头就能打“官司”,使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为了加大《老年法》的宣传力度,王文福倡导将宣传教育列入两级法院“争先创优”的考核评比中,并亲自抓了“庭审纪实现场电视直播”的开播。该节目成为全市群众收视的热点。
近几年来,他一直负责分管离退休老干部工作,曾先后被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重视老龄工作功勋奖”,被山东省民政厅、省老龄委等六厅、委授予“重视老龄工作功勋奖”。
为了保证离退休老干部老有所养,在单位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他及时落实了老干部的有关待遇,主动提议为老干部配备了轿车、安装了家庭电话。老同志有了病,他及时派人看望、照顾,全力以赴为其治疗,并为每位老干部订了适合老年人阅读的报纸杂志。老干部们说:“有这样的好领导,是我们的福分。”(附图片)王文福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支持“老龄”不言虚
谢庆生69岁,江苏省如皋市夏堡乡鞠桥村村办企业董事长,江苏省劳模。
1984年6月,村里仅有的一座小砖瓦厂濒临倒闭。当村里请谢庆生出任承包厂长时,他二话没说担起了这副重担。很快,砖厂生产出的高质量红砖红瓦供不应求,1985年就实现了扭亏。
身为承包厂长的谢庆生,按合同规定每年只要交村里4.5万元,其他钱都是他承包所得,但他一分钱也舍不得花,将积累起来的资金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他先后投资办起了棉纺厂和建材厂,为鞠桥村创造了上千万元的财富。他还将自己承包所得的400多万元收入全部奉献给了集体和社会。
谢庆生对村里的五保老人一片深情。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将村里五保老人实行包养。
前些日子,当如皋市建老年活动中心时,他除了赞助数万元外,还优惠供砖,保证了老年活动中心的顺利建成。(附图片)谢庆生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重视老龄工作功勋奖

“老有所为”有作为
成都铁路局成都车辆段“老有所为服务队”成都车辆段有退离休职工584人,他们中有许多人原是技术骨干或技术革新能手。1993年初,由段老龄委牵头,选拔了36名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退休职工组成了“老有所为义务服务队”。服务队分为修旧利废小组和客车整备小组等几个活动组。在1993年到1996年的四年中,他们在客车春、秋鉴定和大整修中,整修出质量优良的客车共1484辆,修复各种配件数万件,为企业创收10万元。
参加客车整备小组的同志,为春运改装、拆卸棚代客车1000辆次,利用废旧配件、边角余料制作列车小配件达5600多件,为企业创收50多万元。修旧利废小组收集废钢铁120吨,加工配件17万多件,为企业创收217万元。
“老有所为服务队”所创造的财富为企业降低成本、缓解资金短缺作出了贡献。(附图片)
成都铁路局成都车辆段“老有所为服务队”(本版图片由中国老龄协会提供)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短评

关心和尊重老年人
经过基层老龄工作部门和涉老单位的认真推荐,由民政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老龄协会主办的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老有所为奉献奖、重视老龄工作功勋奖”已经评出。今天,本报刊登的十佳模范事迹,是从2573位获奖者中遴选出来的先进代表,我们向“三奖”获得者及十佳模范代表致以热烈的祝贺。
我国1.2亿多老年人分散居住在9051万户家庭里,这些老年人晚年生活是否幸福愉快,与这些家庭子女的关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令人高兴的是,通过群众性的评选,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已扎根于千家万户,老少共融的代际关系在形成和改善。
老年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鼓励和发挥老年人广泛参与社会,不仅能开发老年人才资源,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实现老年人人生价值,提高生活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此,需要进一步在社会上唤起敬老意识和养老意识,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为老年人的养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位时能做到想不到,不在位时想到了却做不到了”,这是不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同志亲身感受到老龄事业发展缓慢而发出的感慨。老龄事业发展战略的落实,对老龄工作的重视程度,为老年人办好事实事的多少,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认识和决心。人人都会老,关心和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对老龄工作认识到位,抓得富有成效的领导干部越多,江泽民总书记关于“重视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号召就能更好地贯彻落实。
祝老年朋友春节愉快,福寿绵长!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敬老好儿女金榜奖

吃苦耐劳贤媳妇
吴洪丽49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风水沟镇大北海村农民。
20多年前,吴洪丽嫁到了大北海村。当她一迈进这三代同堂之家,就面对着一个非常困难的局面:一家8口人只有她和丈夫丁彬两个劳动力。家里上有80多岁的老爷爷、四肢麻木的公公、双目失明的婆婆,下有一个呆傻的二弟,再就是未成年的小弟和小妹。
丈夫为改善家中的困境经常在外奔波。她知道要帮丈夫撑起这个家有多难。她心眼好,心疼这家人。每天,她早起做好全家人的饭,再给爷爷冲一碗鸡蛋汤,然后赶往地里干活。一年又一年,她在辛劳中送走了患肝癌的公公,没想到刚刚长大的小弟又不幸在河中出了事。失去了两位亲人,又欠下了3000多元的债,吴洪丽痛苦极了。但是,她硬是咬紧牙关,一个人承担起山上山下20多亩地的农活和家中的全部家务。
20多年过去了,多少辛苦多少汗,多少酸痛多少爱。她以自强不息、尊老爱幼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敬佩和爱戴,被大伙誉为“好媳妇”。(附图片)吴洪丽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敬老好儿女金榜奖

尊老爱幼好军嫂
陈荔33岁,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自行车五厂女工,被人们誉为“敬老爱幼的好军嫂”。
俗话说,一个媳妇三个家——自家、娘家和婆家。而陈荔却有四个家(丈夫的生父母、养父母两个家)。娘家在城里,婆家在乡下,而养父母则远在桂林。1990年3月,陈荔与梁盛华结婚后,蜜月还未过完,便与丈夫成了“牛郎织女”。年轻的陈荔把赡养六位老人、照顾三个弟妹和儿子的重任全落在自己的肩上。
家住农村的公公婆婆,年迈体弱,弟妹又需要用钱读书。陈荔特地搬到老人身边陪伴料理,并供养弟妹读书。
丈夫的养父是位老革命,十多年前患中风瘫痪在床,养母患脑炎。两位老人生活十分不便。为了让老人生活过得幸福、愉快,陈荔每年都要到养父母家,真情实意地服侍料理一些日子。
陈荔的丈夫是位军人。人们常说,陈荔丈夫的军功章上有他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的确,在陈荔的支持下,丈夫在部队屡立战功,多次受到嘉奖。(附图片)(陈荔)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以人为本不分年龄
代际和谐人人共享
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国际老龄协会理事张文范
江泽民总书记早在10年前就指出:“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予以重视。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最近,胡锦涛同志为庆祝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老龄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一件大事”,“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全国上下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1998年10月1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开年仪式上说,我们的时代毫无疑问也是一个长寿的时代。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接近5.5亿,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6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8%,到2010年将增加到10.7%,到21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为总人口的1/3。目前,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0%,而到2050年,将增加到25%。人口老龄化大规模地、迅速地、普遍地到来,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2亿人,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1.3亿,下世纪中叶可达4亿左右。高龄化趋势在加快,这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需要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因此,联合国已召开了多次老龄问题会议,并相继作出许多重大决议。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老龄问题宣言》,将1999年确定为国际老年人年。在世纪之交,积极做好国际老年人年的工作,开展相关的庆祝活动,对进一步唤起全球重视和关注老龄问题,深入开展老龄工作,全面发展老龄事业,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老年人年的主题,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我们在庆祝国际老年人年活动中,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认真依照《老年法》进一步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切实为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保证他们同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分年龄,代际和谐,人人共享的主题,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以人为本是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基石。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是一个包容的社会,其基础是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文化和宗教多样化、社会正义、民主参与和法制。以人为本,不仅是指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有权享受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指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权参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发展和参与的目的是不断改善全体人员和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对于一个特殊而庞大的老年群体,我们应该在全面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在几十年的生活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年老体衰之际,他们从社会和年轻人中获得尊重和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人们往往容易忘记过去和历史。作为社会的人,我们不能忘记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我们不能忘记为创造共和国而呕心沥血的一代革命老前辈,我们也不能忘记在改革开放、祖国巨变中无私奉献的开拓者、创业者。
和谐的代际关系,要求在各个层面上发扬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在全社会倡导充分理解和尊重老年人,热情关心和照顾老年人。
尊老还要爱幼。老年人热情爱护、积极帮助、真诚提携年轻人,年轻人虚心向老年人学习,就能形成老少共融、代际和谐的良好风尚。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老有所为奉献奖

不为名利重奉献
胡鸿飞72岁,原上海市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高级教练。提起中国的田径,人们便会想起曾三破世界跳高纪录的朱建华。而对朱建华来说,更不会忘记成功背后的高级指导教练胡鸿飞。
10多年来,胡鸿飞为了振兴中华的体育事业,为了中国在世界跳坛中保持领先地位,他呕心沥血总结出一整套具有国际先进训练水平的“快速助跑”、“快速起跳”理论。
为了再创辉煌,年逾七旬的胡老仍在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更多的新秀竭尽全力。多年来,胡老由于超负荷的训练,积劳成疾,晚年不幸身患癌症。面对病魔,胡鸿飞并没有悲观。他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治疗3个月后,便走出病房,又奔向他难以割舍的训练场,去培训后备人才。
退休后的胡鸿飞不为名不为利,为刷新世界纪录默默地奉献。近年来,他又一次将“快速”原理的训练方法运用到青少年运动员身上,成功地使王晨、崔凯等多名选手在国内外的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附图片)胡鸿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