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德国特刊)
专栏:

  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德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
  德国联邦总理施罗德继于今年5月对我国进行短暂的工作访问之后,11月2日开始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在5月那次工作访问中,他为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的暴行表示了“无条件的道歉”,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即将进行的这次正式访问中,他将与中国领导人就进一步发展中德双边关系和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国际问题交换看法。我们祝愿他这次访问取得成功。
  中德关系在中国同欧盟的关系中占有特殊的分量。与西欧其他大国相比,中德建交相对较晚,但两国关系的发展却后来居上。其突出的表现是:(一)经贸关系名列欧盟榜首。目前中德贸易额相当于中国同欧盟15国贸易的1/3左右,超过英法两家同中国贸易的总和。1972年两国建交时,中德贸易额仅为2.7亿美元,1998年达143.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德国在华投资近年来也有较大增长,1998年底实际投资金额约37亿美元,在中国利用的外资中虽仅占第九位,但多系在生产领域的投资,技术含量较高。德国是中国从欧洲引进技术项目最多的国家,大型合作项目包括交通、工业设备、电信、化工、能源等领域,突出的有上海和广州地铁、上海大众和长春一汽—大众、扬州客车,以及中国利用德国优惠贷款从德国订购的30多艘船舶。(二)发展政策合作卓有成效。德国自1982年起向中国提供无偿的“技术合作”资金,从1985年起提供软贷款性质的“财政合作”,迄今两项合计约40多亿马克。此外,联邦政府还结合大项目提供专项软贷款或混合贷款。这种合作对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善基础设施、扶贫脱贫、环境保护、培训人员以及大项目合作起了促进作用。向中国提供发展援助,表明了德国政府对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善意,但也帮助了德国扩大工业产品市场和增加就业,因而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合作。(三)科技、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发展。自1978年两国政府签订《科技合作协定》以来,科技合作官民并举,遍及各个领域,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格局,双方都获益匪浅。两国教育合作硕果累累。德国是中国派遣留学人员最多的欧洲国家。目前中国在德国的留学人员多达1.2万左右,德国洪堡基金会每年对外提供的500名奖学金名额中,中国占13%,位居各国之首。德国近87所大学与中国近200所大专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两国文化交流相当活跃,实现了若干规模大、吸引力强、影响广的项目,对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重要作用。(四)省州和友城关系遍布全国。德国各州在中国都有对口的合作伙伴,双方交往疏密不尽相同,但多数运行良好,促进了人员交流和相互了解,推动了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联邦政府在前总理科尔领导下,一向重视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为两国长期、稳定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科尔连续担任16年总理,先后4次访问中国,同中国领导人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1993年,科尔政府提出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新政策,该政策后来成了欧盟对华政策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两国关系中尽管出现过风风雨雨,但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都终于化险为夷,使两国关系保持了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头。
  中德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有许多有利因素。首先,两国之间没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争端,地缘政治上也不存在直接的利害冲突。德国前联邦总统赫尔佐克曾指出:中德两国发展关系没有历史障碍,两国没有进行过战争,也不在世界同一地区相互竞争,两个民族有许多共同点。第二,中德分处亚欧两端,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都赞成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许多共同点,都有相互借重的需要。特别是中国重视同欧盟发展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而德国在欧盟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中德关系的发展可以带动中国同欧盟的关系。反过来,同中国保持密切的合作有利于德国同亚洲国家发展关系。第三,经济上互补性强。德国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科技水平高,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在职业培训和管理经验方面有独到的优势,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容量极大,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双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余地很大,发展合作的前景广阔。第四,中国一贯支持德国民族统一,赢得了广大德国人民的感激之情。而德国政府也坚持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受到中方的好评。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已成为德国朝野的共识。
  诚然,中德两国关系中也曾出现过一些困难和干扰因素。例如:台湾方面不时地诱惑德国厂商出售武器或可以用于军事目的的产品;德国总有一些人支持达赖的分裂活动,干涉中国内政;在人权问题上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有些人企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等等。记取过去在处理上述问题上的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重演;两国领导人保持经常接触,增进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关系,并从战略高度审慎地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将是两国关系进一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施罗德总理曾申明,他在对外政策上包括对华政策上将保持连续性,我们对此表示欢迎并寄予希望。
  17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莱布尼茨曾指出,中德两国文化各有千秋,具有平等地位,应当相互学习,互相补充。这一可贵的思想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继承和发扬中德两国关系中的良好传统,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德全面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世界和平和进步的事业。


第13版(德国特刊)
专栏:

  大众汽车公司开始向豪华轿车进军
  世界首座全透明汽车厂奠基
  汽车制造厂的全部生产过程都是透明的,顾客和参观者可以随时透过玻璃墙观看厂内轿车生产和组装的全过程
  本报讯世界上第一座以玻璃为建材的全透明汽车生产厂——将以生产大众汽车品牌豪华轿车为主的德累斯顿制造厂——日前在德国萨克森州州府、易北河畔的历史文化名城德累斯顿市中心的斯特拉斯堡广场举行了奠基仪式。
  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透明轿车制造厂占地面积为2.25万平方米。大众汽车公司对该项目的投资额为3.6亿德国马克,2000年下半年竣工,生产代号暂定为D1的大众汽车品牌豪华轿车,每天产量为100辆,第一辆轿车将于2000年底下线。这座全透明制造厂,包括一座方形的22米高的全透明总装厂,一座40米高可容纳400辆停车位的玻璃塔,一个用于接待顾客和参观者并同时集电影院、餐馆、咖啡馆、高级会议室于一体的现代展示中心。
  汽车制造厂的全部生产过程都是透明的,顾客和参观者可以随时透过玻璃墙观看厂内轿车生产和组装的全过程。D1轿车的零部件和车身将在位于德累斯顿郊区的物流中心提前生产完毕,通过有轨电车把组装好的部件运送到全透明制造厂进行总装。这样不但保护了德累斯顿市中心的优美环境,而且也保证了市内交通顺畅。
  受大众汽车公司邀请,购买D1的顾客可以跟踪观看自己所订购的轿车从驾驶舱的安装、车前部校正以及到最后的试验等全部的生产过程。在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交接仪式之后,顾客便可以直接把车开回家去。为了保证这一豪华轿车的精良性能,在德累斯顿制造厂里,绝大部分工艺是手工完成的。
  D1车型将是大众汽车品牌的旗舰车型,其竞争对手是S级别的豪华车型。D1车型将采用12缸发动机,永久4轮驱动,功率为440马力,车速每小时为250公里,价格大约在15万马克左右。
  大众汽车集团自从推出奥迪A8豪华车型以来,在豪华轿车市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1998年购得劳斯莱斯、本特利、布加迪等豪华轿车以后,大众汽车集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推出全新设计的豪华轿车布加迪EB118和本特利Hunaudieres车型,充分证明了大众汽车公司已经拥有生产豪华轿车的技术和实力。这两款车型分别在1998年的巴黎国际车展和1999年的日内瓦国际车展上推出,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关注的焦点。(附图片)
图为大众汽车集团不久前推出的帕萨特(passat)新型轿车。自1973年帕萨特问世以来,这款实用的中型轿车已历经5代。
图为世界第一座全透明的汽车生产厂——大众汽车德累斯顿制造厂厂景图。


第13版(德国特刊)
专栏:

  祝辞
  值此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格哈德·施罗德总理访华之际,人民日报在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合作下,编辑出版《德国特刊》,这对于增进中德人民的友谊与两国的经济贸易合作是很有意义的。
  自1972年10月中德建交,并于1979年签订政府间经济合作协定以来,中德两国在广泛领域里进行着富有成果的合作。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德经贸合作顺利开展,两国工商企业界拓展经贸合作的热情高涨,大众汽车集团等不少德国著名的大公司积极来华寻求合作伙伴。
  中德两国有着传统的友谊。近年来,中德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加深,双边经贸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健康发展的势头,展示了中德两国发展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
  这次施罗德总理对我国的正式友好访问,必将进一步加强两国业已建立的友好关系,并为两国在新世纪的合作开拓更加美好的前景。
  衷心祝愿中德两国的友好合作更上一层楼。
  上海市市长(附图片)
上海市市长
徐匡迪


第13版(德国特刊)
专栏:

  致辞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你们好!
  首先,请允许我再一次向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表示衷心的祝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中国也以极大的热忱、明确的目标和灵活的政策,卓有成效地建起了自己的汽车工业体系。
  经过20多个春秋的密切合作,大众汽车集团和中国已经建立起了相互信赖和可靠的伙伴关系。多年以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一直在中国优秀企业之中名列前茅。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强大的象征。
  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合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通过多年来的合作与不断努力,大众汽车集团对中国汽车市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大众汽车集团将继续为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和开发的新车型,将大大巩固这两个合资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质量优异的产品,先进的生产设备工艺,进取敬业的高素质员工,是我们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保证。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大众汽车集团对中国两个合资企业的投资额为30亿德国马克(约135亿人民币);在未来的5年里,大众汽车集团将向中国再投资30亿马克,用于研究和开发最现代化的产品,购买代表世界技术发展方向的先进生产设备。这样,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将明显高于同行业的竞争者。
  我们的目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我们的两个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建设成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轿车生产企业。11月3日揭幕的上海大众汽车研究开发中心,为我们向这个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正在不断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这将有助于继续扩大并加快发展中国工业已取得的成果。大众汽车集团作为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将继续竭尽全力支持中国轿车工业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
  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
  皮耶希博士(附图片)
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
  皮耶希博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