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199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布
  ●政府教育投入总量增加
  ●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略有下降
  ●部分省、自治区已连续几年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本报北京11月25日讯记者温红彦、董洪亮报道:教育部、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199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监测结果表明,各级政府通过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教育投入的总量有了增加。但是,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所下降,一些省、自治区已连续几年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199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2949.06亿元,比上年的2531.73亿元增长16.48%。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2032.45亿元,比上年的1862.54亿元增长9.12%。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1998年为1565.59亿元,比上年的1357.73亿元增长15.31%。同年,全国财政收入为9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1.41个百分点。
  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都有所增长。
  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普通小学、普通高校有所增长,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有所下降。
  关于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公告指出,按财政支出扣除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1998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5.36%,比上年15.67%减少了0.31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据悉,这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北京、山西、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公告说,1997年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高,是1998年一些地区比重下降的原因。
  关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情况,据初步统计,199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9553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55%,比上年的2.49%增加了0.06个百分点。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文物保护世纪行

  享用祖先的遗泽
  ——“文物保护世纪行”采访札记之十
  本报记者卢新宁李泓冰
  保护文物不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历史遗产的生命力在于它同时是一种现实的精神文化资源。11月22日,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文物保护世纪行”座谈会上,众多参加采访的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过去的22天里,我们的车辆穿越了4个省20多个县市,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烟雨风尘中,这样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面对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仅仅“守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沉睡千百年的历史文化融入时代的血脉,才能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国真正享用祖先的遗泽。
  在第一站河北,记者印象最深的是省博物馆从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共出土的1万多件文物中遴选出的一个专题展《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副省长刘健生坦言:“河北省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但由于多年来对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致使第一的数量没有产生第一的效益和第一的影响。”他们因此提出“做好文物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在精心梳理燕赵大地文化遗存之后,确定以两个“中山”——“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和出土“金缕玉衣”的汉代中山王墓——为河北文化的代表,精心陈设了这两个专题展览,结果一炮打响,跻身全国博物馆“精品陈列”。遗憾的是,我们无缘一睹“战国中山国”的神秘面容。这个展览正应邀在香港举办的庆祝澳门回归活动中展出。
  此后的旅程中,我们不断重复着河北的经历:参观法门寺,不巧法门寺文物精品去了东瀛;进入西安时,恰逢“陕西文物精华展”风光无限地征服伦敦大英博物馆;挺进中原,遇到河南紧锣密鼓地筹划出国举办石窟艺术展……一度沉寂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绚烂风景中。
  不能坐守祖宗的万贯家产,这样的意识在许多地方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河南逐渐觉悟,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搞好文物保护工作,必须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利用。他们提出了“死保不保死,利用不唯利”的原则,迈开了建设“中原文物史迹网”的步伐,有重点地维修和开放一批文物景点景区的计划。登封修筑了连接文物景点的环城公路,郑州把保护郑州商城遗址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项目,安阳要参照世界惯例建立殷墟遗址公园……今年年初,还成立了以省长李克强为首的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希望以此为“龙头”,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保护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发展是众望所归的企盼。只有合理利用和开发才能使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山西汾河东岸小城祁县有这样的见识让记者们大为惊讶。这些年,他们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修复了明清一条街,举办了首届晋商文化旅游节,成为声名远播的旅游商贸城。还是在晋中,太谷县运用大院文化的丰富内涵建成海内外知名的民俗博物馆,实践着自己“尽善的保护,尽美的利用”的原则……
  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足以使我们的文化遗产产生巨大的附加值。在这方面觉悟较早的陕西受益匪浅。早在震惊中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时,他们就采用边发掘、边研究、边展示的方式,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今,15年过去,秦俑博物馆的固定资产已经增至2亿多元,接待观众3000多万人次,不仅补充了文物保护所需要的资金,而且为地方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声誉。陕西省省长程安东满怀感慨地告诉记者:“没有文物,就没有今天陕西对外开放的格局,也就没有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文物不仅推动了陕西的文化建设,而且直接影响了这个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去年,陕西已明确要将文物这一“优势资源”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格局中。
  河北的“两个中山”,河南的殷商文化,陕西的秦唐文化,山西的两周文化,乃至山东的齐鲁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利用文物资源打起了文化牌,带动了各省旅游业的兴起,为文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争取了资金。
  遥想上一个千年之交,契丹大举进攻北宋,中华大地上的文物资源在无边的战火中风雨飘摇。而今,随着现代化建设渐入佳境,我们迎来了一个文物事业的黄金时代。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说:要使我们这样一个“文物大国”真正变成“文物强国”,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走良性循环之路,让五千年文化遗产存活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中。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积极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
  缔约方大会将于二十九日在京开幕
  本报北京11月25日讯记者赵永新报道:迄今为止我国政府承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国际环保会议——第十一次《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将于11月29日至12月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今天向中外记者宣布,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届时各缔约方和观察员国家代表、具观察员地位的国际组织代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代表、与保护臭氧层关系密切的其他政府和政府间组织代表以及非政府组织外方代表将出席会议。
  《蒙特利尔议定书》是1987年国际社会签署的保护臭氧层公约,它确定了全球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合作框架,提出了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清单及其逐步和最终完全淘汰的时间表,建立了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履行规定义务的多边基金机制,目前缔约方已达到172个。我国于1991年6月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
  依照惯例,《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回顾和审议议定书的实施进展情况,对议定书作修改和调整。根据我国政府的建议,经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决定,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由我国政府承办。
  祝光耀介绍说,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召开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中国是生产和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大国,在发展中国家的保护臭氧层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议定书的规定,1999年发展中国家进入实质性履约阶段,即自1999年7月1日起将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氟氯碳生产量和消费量冻结在1995—1997三年的平均水平上。我国已实现了这一控制目标。
  我国将进一步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政府所一贯坚持的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态度和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的实际行动,展示我国在保护臭氧层国际合作中取得的成就。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变企业办学为社会办学
  黑龙江东亚学团活力大增
  本报讯黑龙江东亚学团对国有企业办教育的传统模式进行大力度改革,重新组合教育资源,自主办学、自担费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为国有企业办学改革提供了成功的例证。
  国有大型企业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原有9所子弟学校,每年维持正常教育活动的经费就需600多万元。在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1993年,职工机电学院成建制地分离出去,学院费用全部自筹,校名改为黑龙江东亚大学。作为企办教育转为社会办学的一个尝试,在东亚大学获得成功后,他们于去年年初又实施了第二步改革:以东亚大学为龙头,对其它8所学校进行教育资源重组,组建黑龙江东亚学团,对8所学校进行企业办学转为社会办学改革。学团根据社会需求确定教育项目,努力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他们将607名教职员工中的281名分流下岗,并通过定向培训、进入再就业中心、实行内部托管和自谋生计等办法,实现了平稳过渡。目前,这8所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总收入比上年增加100多万元,在岗教师每月平均工资收入比企业办教育时增加122元。
  东亚学团走出了企办教育转为社会办学的新路,使得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减轻了办学的沉重负担,仅去年一年就减少支付办学经费460多万元。东亚学团以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反哺基础教育,投资700万元在学团第二中学建立了5700平方米的寄宿大楼,在学团大院建起了3700平方米的综合试验楼。仅东亚大学5年间就自建15358平方米校舍,购置320台微机,纯增固定资产1500万,实现了对国有教育资产的保值增值,相当于每年赚回1.5个原来的学校。(王瑞光于长洪)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确定
  本报北京11月25日讯记者赵永新报道: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今天向新闻界宣布,根据国务院日前批准实施的《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修订稿),我国消防行业的哈龙1211的完全淘汰由原来的2010年提前到2006年,汽车空调、清洗等行业的某些消耗臭氧层物质(ODS)也将提前完成淘汰。
  据介绍,为适应国际、国内保护臭氧层工作形势的变化,更好地指导我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工作,及时获得《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执委会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国家环保总局对原《国家方案》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的《国家方案》预测了2000年至2010年年度ODS生产和消费情况,确定了更加切实可行的控制目标、淘汰机制和方式,为各相关行业推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替代品和替代技术。该方案还进一步明确并完善了确保ODS淘汰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体系,强调要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执法监督手段等,监控整个ODS淘汰过程。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编后

  珍爱历史文化遗产
  苏天
  “文物保护世纪行”专栏文章今天全部登完,本报网络版开设的专题报道也告一段落。这是一次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的历史文化之旅,本版刊登的10篇札记以及在网络版发表的218篇文章图片,都是在这样的旅程中激发而成,而记者所看到的只是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沧海一粟。
  人类的进展在文化上表现得尤为真切。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最好的表现,便是各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在我们的国家,已知的地上地下文物有40余万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0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99座,另外还有21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总数占世界第四位……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这个古国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们是传统文化的依托,现代文明的根基。
  千年之交,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如何迎接新的未来?检点一番先民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赖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特性作一次新的体验和认识,可能是最好的准备。在我们这样一个古国建设现代化,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理应是“中国特色”的重要载体。而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日渐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之时,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发生历史中断的文明古国,更应在延续人类文明命脉上承担重任。但愿刚刚结束的“文物保护世纪行”不只是二三十个记者对于文物保护状况的短暂踏访,而是世纪之交一个文明古国对待自己文化遗产的永久姿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日前,成千上万的红嘴鸥再一次从千里之遥的西伯利亚飞抵昆明越冬。图为一位老人在翠湖公园里喂红嘴鸥。新华社记者谭熙鹏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百家名院巡礼

  挺进“禁区”
  ——记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
  本报记者白剑峰
  不久前,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中学生患者兴致勃勃地打点着自己的行李,准备出院。他的母亲激动地说:“我儿子的精神病治好了!”这名中学生两年前患精神分裂症,医院为他施行了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回答问题有条有理,脾气不再暴躁,智商测试由术前的66分上升到现在的105分。据悉,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在湖南省尚属首次,开创了精神病治疗的新领域。
  “南有湘雅,北有协和”,这句话至今广泛流传于民间。始建于1906年的湘雅医院素以治院严谨、医术高超、人才辈出享誉海内外,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曾担任该院院长。近20年来,该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00多项,每年开展医疗新技术近百项,多学科国内领先,不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神经外科是该院的强项之一,也是湖南省的重点学科。早在80年代,该科就开展了脑干外肿瘤切除术。1990年,他们又在全省第一次成功开展了脑干内肿瘤切除术。1991年,他们在国内率先采用经眶、额、蝶入路切除大型垂体腺瘤获得成功。随后,又将手术刀伸向脑部“禁区”———延髓部位,并于1996年将此种手术列为常规手术。目前,该院神经外科显微手术率达到80%以上,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缩短了病人的术后护理时间。开颅堪称高难度手术,如何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神经损伤,做到游刃有余?这是国际医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最近,该院首次将一套国外最新研制的集诱发电位、脑电图、肌电图于一体的多种神经功能监护系统,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监护,成功地为一名颅内肿瘤患者实施了切除手术。以往手术中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基本上是一个盲区,而常规手术操作由于无法判断脑干、中央运动神经、听神经等功能,极易造成神经损伤,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该系统从功能角度指导手术精确定位,严格限定区域,从而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医源性损伤和手术并发症,使临界性损伤逆转或让并发症在发生之前得到预告,高危病人的手术成为可能。
  去年元旦,一位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严重贫血,皮肤黄染,生命垂危。经诊断,属新生儿溶血症,即红细胞在自己身体内得到溶解。该院血液科采用“一次性血浆置换”对患者进行治疗,婴儿很快恢复健康。今年初,他还应邀来到医院参加联欢会。据悉,该科在血小板的诊断治疗上已达到基因水平,属于全国领先。尤其是在解决遗传性血小板病、继发性血小板输注耐受等方面,达到很高水平,实现了我国免疫血液学在临床应用上的新突破。
  器官移植是该院的“龙头”。1985年,该院开展了第一台肾移植术,填补了湖南医学界器官移植领域的一项空白。随后,他们又率先在全省开展了骨关节、骨髓、胸腺、神经、肾上腺、角膜等10余种器官和组织移植。1994年,该院“双喜临门”:湖南省首例心脏移植获得成功;亚洲首例异位肝移植获得成功。1997年10月,该院又成功实施国内首例体外循环下单肺移植。
  在与癌症的抗争中,该院不断取得新进展。最近,该院外科与日本专家联手,为一名晚期肝癌患者成功地实施了一种新的介入疗法——经皮隔离肝灌注化疗术,术后患者康复平稳。据悉,这一技术的开展在我国尚属首次,是我国治疗晚期肝癌的新突破。这种技术是在其他脏器隔离灌注化疗基础上改进和完善的,创伤小,化疗效果好,对不能耐受大手术治疗的中晚期患者最为适宜,对恶性肝肿瘤治疗总有效率可达60%以上。
  院长田勇泉指出:创新与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湘雅将勇立医学潮头,挺进“生命禁区”,为大众健康而奋斗不息。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心房颤动根治技术获突破
  本报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日友好医院等日前举办的房颤射频消融演示会表明:心房颤动根治技术在我国取得重要突破。目前,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导管室在马长生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已为近30例房颤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达90%,为国内开展这一治疗技术例数最多的医院。
  传统的药物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降低中风的机率,但却难以将房颤完全消除,而且长期口服药物还有引发其他心律失常的危险。外科手术治疗房颤虽有较好的疗效,但需要在开胸和体外循环支持下进行,手术创伤大,操作难度高,病人难以接受。近年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阵发性房颤和部分持续性房颤及慢性房颤,在与心房相连的肺静脉内或心房内存在一个或多个致心律失常性异位兴奋灶,其发放的冲动可以导致房颤的发作,也就是找到了房颤的病根。通过射频消融技术将这些异位兴奋灶消除后,房颤可以治愈。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房颤操作过程一般需1—3小时,患者基本无痛苦,术后半天即可下床。房颤治疗中的这一进展被认为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陈振甫)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科技活动示范校交流经验
  本报北京11月25日讯今天,来自北京各区县的数百名教育、科技工作者聚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北京市百所科技活动示范校现场会的方式交流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经验。同时,包括18名院士在内的51名首都优秀青少年校外科技导师和127名优秀科技辅导员受到北京市教委、市科协等单位的表彰。这也标志着第十七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爱科学月活动成功结束。
  在200万人次参加的这次中小学生爱科学月活动期间,百所科技活动示范校充分发挥了骨干和示范作用,将注重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思想遍洒全市。作为示范校的人民大学附中、东四九条小学、第八中学、房山区电业中学、平谷县黄松峪中学等分别介绍了经验。这些学校有的把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中,有的发展科技兴趣小组或科技优势与课堂主渠道结合,有的以学分制将科技教育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
  (董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21世纪实验学校开设“做人课”
  本报北京11月25日讯记者董洪亮报道:北京市21世纪实验学校开设了富有创造性的“做人课”,引起较好反响。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率领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20多名委员考察了该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情况。
  北京市21世纪实验学校开设“做人课”,并编写出版了《做人课》教材,每个年级一册。课程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贯穿到教材中,每册教材分为5部分:个人修养、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会、我与大自然,主要教会学生处理和他人、社会、大自然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做人,学做豪迈的中国人。如我与社会部分有乘车礼仪、关注同龄人、祖国在我心中、知法守法等内容。“做人课”还鼓励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道德认识升华为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动。
  政协委员们参观学校的音乐、美术、外语教学情况后,肯定了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创新精神。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李伯安画展在京举行
  本报讯记者孟宪励报道:11月24日,中国美术馆二楼大厅,李伯安画展在这里举行。这个画家本人已不能参加的特别画展让所有的参观者感奋不已。李伯安是一位河南画家,他潜心10年,创作长121.5米、高2米的水墨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大画,展示大气磅礴的黄河文明。终因长期超负荷的创作,去年倒在了他即将完成的人物长卷面前。他生前的至朋好友、学生及150多位画家,以每个人自愿捐赠一幅画的方式,筹备了这次画展。


返回顶部